講兩句「大灣區」這個近日炒到熱哄哄的話題。
很明題,「大灣區」這個名字,是借美國加州三藩市灣一帶的「Bay Area」而來的。翻開地圖,大家會見到,三藩市灣以三藩市為金融中心,東邊是 Oakland(奧克蘭)的碼頭區,南邊是 San Jose、Palo Alto、Sánta Clara 跟 Cupertino 等縣市,facebook、Apple、Google等科技巨頭的總部都在那裡。
三藩市一帶的公共交通,叫 Bay Area Rapid Transit,簡稱 BART,區內還有 Stanford 跟 UC Berkeley 等名校。
北京大概明白香港這個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始終難以取代,因而希望加以利用,以帶動深圳以至珠江三角州一帶的科技公司吧。有些評論甚至說香港這個獨立關稅區,可能有助大陸走出西方的高科技封鎖。
美國很多大城市的人住在市郊縣市,然後每天跑到市中心工作,而整個地區,就是一個大都會了,英文叫 metropolitan area,好像你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返工,卻負不起曼哈頓的租金,又者嫌市中心地方太細,於是住在跟紐約一河之隔的 New Jersey(新澤西州)甚至北面的 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那一區於是就叫做 Tristate Area。
東京也是這樣,很多在東京上班的人卻住不起東京,只能住附近縣市,卡通《蠟筆小新》的老爸,就是在東京霞關上班,卻每天迫火車往來琦玉縣的家。
特區權貴於是有樣學樣,叫香港人要「放棄傲慢」,甚至放棄港人身份,改而擁抱「大灣區人」這個身份,搬離香港居住,大有「超英趕美」的幹勁。
但問題來了:假設我在紐約曼哈頓上班,然後住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兩個地方雖然位於不同的州,由不同的地方政府管轄,但除了租金、稅率、地方大小有點差異以外,其他都大同小異,大家都受同一部 US Constitution 保護。
你在曼哈頓午飯時到市政府示威,晚上回家可以繼續上 facebook 罵總統。你在「大灣區」可以嗎?你在新澤西可以安心買餸煮飯,病了又可以在隔籬街睇病,不用老遠到曼哈頓買餸睇醫生,你在「大灣區」可以嗎?你的孩子就在家裡附近的學校上學就好了,不論紐約還是新澤西,都不用給紅包,你在「大灣區」可以嗎?
馬英九說,只要大陸有一天自由民主了,台灣自然會跟大陸大談統一,但那一天之前,兩邊的生活方式差太遠了。同樣,你真的有誠意搞「大灣區」的話,你就要把香港九七時留下的自由法治,推至整個「大灣區」了,否則所謂的「大灣區」,只會是繼「發展大東北」又或者特區的「中藥港」之類,淪為第 N+1 個大而無物的口號。
中國人從晚清開始一直沒有變過,都只肯學西方的皮毛,卻死命不肯學人家的法政制度跟文化。你以為別人有個 Bay Area,你也來個「大灣區」就能夠「超英趕美」?但你卻不知道,人家的高科技,不單是錢,更是公平跟自由,沒有這些,你搞個「大宇宙灣區」又或者「環球大都會」也沒有用。
難怪西方歷史學家經常說:The only thing I learn from the history is that we have learned nothing from the history.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刊於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