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海粉絲湯
我自少的成長環境很多樣化, 不是因為在加國生活的緣故, 而是我父親是上海人, 而媽媽是香港人. 在香港每到過年時, 我會更感受到中國地方文化習俗的多樣性; 去拜年時, 一時會聽到廣東話, 一時會聽到上海話, 一時會聽到國語, 有時我甚至聽不明白d親戚在講些什麼方言(浣南話/上海話本身也有很多地方分支出來的方言, 如蒲西/蒲東話, 鎮江話). 爸爸那邊親戚是封一封利是, 媽媽那邊親戚是封兩封利是....
一到開團年飯, 爸爸媽媽更把他們自己各自的餸菜擺出來, 希望他們各自的地方習俗可以受到我們兄弟的認識和承傳下去. 廣東人老火湯 vs 上海粉絲湯, 廣東甜湯圓 vs 上海咸湯圓, 廣東小炒 vs 上海涼伴, 廣東賀年炸點 vs 上海賀年甜飯.

其實, 現代女性有點怪怪地, 唔會喜歡顧家的男人, 反而喜歡外向型的男人, 喜歡佢地d老公係外邊攪活動.....攪乜都無所謂, 最重要係出名. 我這些呢, 我曾經係教會遇上很多女性話我這些太weak唔夠叻喎.... 唉













不過, 爸爸和媽媽可能有點先入為主, 都認為佢地自己的那個地方習俗最好, 而忽視了兩地的食物或習俗都有異典同工的效用. 如廣東老火湯和上海粉絲湯, 都係同樣有下火明神之效.
現今自己一個人過年, 做的食物全都是他們的混合體, 今天晚上我吃了: 燒肉, 燒雞, 蝦, 魚, 帶子, 蠔, 海參, 冬菇, 春筍, 腐竹, 豆腐干和粉絲湯. 我更一起順便煮埋廣東齋菜和寧波年糕 - 一種十分似日本韓國年糕的放湯咸食糕點. 不過, 上海人年初一跟廣東人不一樣, 不吃齋的.
正因為自己生活習俗上的多樣性, 過年時是不會考慮到外邊食飯, 外邊的飯店那會懂去做咁多不同的食物.
遲多幾天, 我還會做廣東糯米飯, 煲仔飯, 發財好事, 豆沙甜湯圓, 上海咸湯圓, 海浙涼伴, 涼肉糕, 東坡肉等等.... 只要我有時間係屋企, 我就會開爐去煮. 以前去那間教會時, 每次手痕煮完後, 都叫d 教會朋友來吃; 現在不再和他們來往了, 手痕就煮少少份量來自己食吧.... 哈哈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