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執政黨,連舌尖下的中國都搞得一塌糊塗,還好意思說自己代表了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北京中央電視台飲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大受歡迎,上周二播完最後1(7)後,有不少觀眾要求重播,節目中提及的「毛豆腐」等食物、食材,銷售量更激增了二十倍。

傳統的飲食節目多是由星級大廚、知名食家,再配上美女、明星等,介紹各地的招牌名菜、地道美食等。最常見就是大廚現場示範,炮製一、兩道名菜,由食家們專業的品評一番,美女們也給予不太專業、且經常被拿來作笑話的「意見」;又或者由美女或明星親自入廚,烹調一些常見的菜色,讓食家們品評、調笑。

但《舌尖上的中國》,既沒食家名廚,也沒美女明星,片中的人物都是很平凡的挖藕工人、挖松茸的雲南藏族女孩、種芋頭的江蘇農民等,在第5集《時間的味道》中出現了兩個香港人:一個是協助父親及大伯經營臘味店的阿添,他們出售的臘腸堅持用人手自家製作;另一個是大澳百年老店的老闆娘郭少芬,她20歲嫁給此店的少東,做蝦醬蝦膏50年了。另一集介紹香港的李羡有婆婆,她為家人煮了幾十年飯,算是無數家庭煮婦的代表了。

這部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在於透過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
述那些常見食物的來源、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各地區的風土人情等,鏡頭遍及大半個中國及多個少數民族。例如在介紹蓮藕時,由一對40來歲挖藕人聖武及茂榮兄弟倆的故事開始,清晨跟着他們到藕田,拍下他們一揪一揪的挖開淤泥,找到一根根完整的蓮藕的過程,再由他們講述挖藕的技巧和辛酸,然後鏡頭轉到湖北,蓮藕已被製成各種美食,再配以非常悅耳的配樂,以及優美的畫面,觀眾不僅食指大動,更會被他們的故事感動:體力消耗極大,腰、胳膊很易受傷,但為了正在上學的子女,為了溫暖的家,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雖然每個人都很平凡,但由他們找不到好松茸、出海捕不到魚穫開始,到最後他們都滿載而歸,就像電影一樣出現了高潮,很能扣人心弦。

不過,這部紀錄片的成功,應更多歸功於今天的社會環境。《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雖然都是極普通的食材,一般人每天都會吃到,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紀錄片裏出現的食品,都是產自沒被工業污染的農田、原始森林等,非常新鮮,更沒加進任何添加劑和化學品。但現實世界剛好相反,在市場上出售的食品,不是假的就是有毒的:皮鞋奶、三聚氰胺毒奶、頭髮及化學鹽水豉油、瘦肉精豬肉、福爾馬林白菜……。這是「舌尖下的中國」,跟電視裏「舌尖上的中國」截然相反!

正因為絕大部分觀眾每天都為有毒食物提心吊膽,才對《舌尖上的中國》如此痴迷!一個執政黨,連舌尖下的中國都搞得一塌糊塗,還好意思說自己代表了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潘小濤 (逢周三見報)

商台節目主持,中國問題專家。

stpoon69@hot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