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緬甸族是白蘭羌後裔


緬甸歷史表明緬甸的主體民族——緬甸族原先是由青藏高原東南部遷來的。據說是,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的征戰中,白蘭羌與吐蕃交戰失敗後,不願臣服吐蕃,大部分南徙入緬,征服原住的孟人、驃人(Phyu)與撣人,先佔領北部,逐漸發展為緬甸的主體民族。他們即是漢代的白狼羌,《華陽國志》即另譯為白蘭,內分”Brah”Mran 兩支,所以緬人或自稱為Brah ,後變Ba,即稱Ba-ma(巴瑪=大巴),或自稱Mran,後變Myan,即稱Myan-ma(緬瑪=大緬。


        據專家分析Brahma是當地居民給早期到這裡的移民起的名稱。歷史學家鄭張1993指出《漢書》所記白狼羌的一支後又譯為樓薄(薄人),[ baag]就是現代的Ba,即最初說的”Braag,孟人、梵文還都記為Brah人,還不是Ba人。 這是從名稱上分析的。


另據史料記載:緬族族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羌系民族,是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犛牛羌部落的一支,分佈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建立自己的國家,多次與中原王朝交往、曾一度內屬。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繫。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吐蕃南下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白族蒙舍詔的統一戰爭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于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9世紀中葉,白狼羌人陸續集中到了緬甸中部叫棲一帶,早期的緬人(古白狼羌人)帶有遊牧型經濟文化特徵。他們在吸收了當地土著人驃、孟文化成為農耕民族後,發展成為先緬人。


中國的西南部落史也記載,緬甸族肯定是由中國的氐羌族發展而來。到東漢時期,筰地分為白狼槃木和白狼樓薄兩大部分。到晉與北周時,白狼又稱為白蘭、白蘭羌。西元7世紀時,由於唐、吐蕃、南詔之間爭戰,一部分白蘭族內遷,融入大唐;一部分被吐蕃併吞;另一部分則被迫繼續向南遷徙,進入南詔,依附于南詔麾下。白蘭族驃悍善戰,常為南詔軍隊的開路先鋒,為南詔立下汗馬之功。西元9世紀初(西元832年),南詔摧毀了緬甸的驃國,客觀上為南遷的白蘭族混合著征戰中失敗的部落如施蠻、磨些蠻、尋傳蠻等部落創造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語言的發展來看,


從地緣上分析,緬甸聯邦與我國的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兩國的共同邊界有2100多公里。兩國山水相連,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和睦相處,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因此羌人南下形成緬甸族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據史書記載,白狼羌,即白蘭羌是從犛牛羌的分支,而犛牛羌包括象雄,是藏族的先民。


另外,從語言譜系分類中我們可以知道,緬甸族的起源是源自羌系民族的。從緬甸文字的起源和發展來看,與藏文一樣,受到印度古文字的影響,緬甸民族借用巴厘文和孟文的字體,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緬甸文字。從語言和文字兩方面來看,緬甸的文化是由印度文化和藏文融合的結果。據方家確認,緬甸語至今保留著許多藏語。緬甸文的創制比藏文遲三四百年。


 


 


 


 


 


 



 


缅甸佛塔


 



 


缅甸和尚


 



 


缅甸和尚


 



 


缅甸和尚


 



 


缅甸佛像


 



 


缅甸寺庙


 



 


缅甸佛塔


 



 


佛塔


 



 


缅甸地图


 



 


缅甸民族分布图


 



 


缅甸文


 



 


缅甸文


 



 


佛像


 



 


佛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