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自述之旅途中人


本文採用散敘法而成。散敘法就是把若干有一定聯繫的事件組織在一起敘述,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去展現主題的方法。如寫人物,通過對他不同的經歷,不同活動的敘述,表現其思想性格和精神特徵;寫事件,通過對它不同的過程、不同場面的敘述,揭示其社會意義和時代風貌。散敘手法是形散而神不散,所敘事件固然可以各自獨立,但撒散而有主幹,萬變不離其宗,均圍繞一個中心線索,表現一個共同主題。

本文以旅行的一刻為主幹,多年來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為樹枝,樹枝圍繞著樹幹。從而構成一篇多層的立體自述。


 

我,筆名米俐(北) ,童年在紅渡過,個性文靜但又喜愛戶外活動。喜歡探訪親友,尤其在農曆新年時。也喜歡唸書求學和思考。直到己丑年的今天,我已到過歐、亞和大洋洲,也探訪個無數次親友了。旅行與探訪給我無限的思考機會,它們已有機地融入我的腦海之中。我的人生(我肯定將來如是)必與車輛、輪船、火車和飛機作伴。

小時拜年,每年均有既定的「日程」,年初一必到姨婆家,年初二必到外婆家,年初三則到姑媽家。當時我們一家六口多數乘小巴前往住在深水區的姨婆。一次,爸爸說乘小巴數元一人,倒不如改乘的士吧。!於是我們高高興興地上車去了。哈哈!居然在對面的行車線的一輛巴士上,看見我的班主任!世界真細小,小得真奇妙妙妙!

各位親戚見到我們,尤其姨婆和外婆都會照常稱讚一番。大家痛快地傾談,吃糖果和瓜子,很有過年的歡樂。上述數位親友均住廉租屋,過年氣氛更濃,雖然每層的戶數多,但他們跟鄰舍有說有笑,比居住私人樓宇的人關係更密切。我們拜年,一坐就是數小時。農曆新年的假期,我們必跟隨父母的帶領,巴士、小巴、的士,穿梭了深水、沙田、油塘等地。一次到油塘探訪姑媽,媽媽的士上說:「哈哈!你們(即是我和弟妹)害怕姑丈,表弟(舅父的兒子)又害怕你爸爸!」在我還記得早期的小巴車身狹小,頭部較尖,經常行走於官塘至油塘之間。

年初四起,爸爸上班了,但媽媽仍然繼續帶著我們到其他親戚處拜年,因此我又四處乘車了。我們坐有時候在巴士上層的前排座椅,打開窗戶納涼,多麼暢快!

我們小時候,跟姑媽一家關係非常融洽。辛酉年六月廿七日暑假,爸媽帶同我們姊弟三人和姑媽一家共五人,晚上到大角嘴的紅寶石酒家用膳。然後到大角嘴乘坐夜船赴羊城。這個旅程特別之處在於火車、輪船、麵包車都坐過。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是雞年。

用膳後在大角嘴乘坐夜船赴羊城。夜船實在令人懷念,船倉既大,設施一應俱全,當時我們叫了伊麵米粉各一碟,還附有蔬菜的。當晚我們遠眺青衣島、荃灣和葵涌一帶,燈火璀璨,像螢火蟲閃爍著牠們身體上的光芒。輪船載著我的不僅是當天身為旅客的我,還載著一個豐盛的旅程。

抵達羊城後,我們首先在香江大廈安頓下來。爸爸和姑丈在該大廈訂好數天後的房間和今午的火車票之後,我們出外逛逛。我們下午到廣州火車站,乘火車北上粵北重鎮——韶關。爸爸和姑丈說要車程需時六小時啊!我們聽了,不禁嘩然。回想起來,當年的我剛唸完小四,沒有對陌生環境感到不安,反而一切感到好奇。那個年代即使是廣州也沒有密密麻麻而高聳的大廈,何況是廣州以北的郊外!火車經過英德的農村時,看見他們男女老幼玩得挺開心,嘻嘻哈哈的,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就只有一格格的田地、青綠婆娑的樹林和十分稔熟的鄉親父老。火車載著我的,不僅是當天我的身軀,還載著我的多年回憶。

那時的丹霞山真的好像回到數十年前的村莊,入夜就黑漆漆的,要用電筒才能照明,還要捱冷冰冰的冷水浴!令我難忘的還有丹霞山的人和食物,那位當地導遊鄧先生乃湖南人,但會操粵語,只是「半鹹淡」吧!他的介紹詳盡而輕鬆,雖然已是廿八載,但我至今也記得他介紹錦江時,把錦江讀成耿江!他臨別時,還叮囑我們回港後要用功唸書。

至於什麼食物令我難忘呢?就是炸瓜了。炸瓜者,炸冬瓜也。由於唸起來和詐瓜(死)同音,我們引以為笑。炸冬瓜看上去很像肥豬肉的,我們行山行至汗流浹背,起初真的胃口不甚好,但經鄧先生共其他員工的解釋下,終於嘗試之,到最後更一掃而空!

我們回廣州後再輾轉到了肇慶車程長,但心境仍然興奮在韶關時,我已和表哥表姐晚間不停地玩煙花,什麼龍吐珠、降落傘、飛機等,嘻嘻哈哈的,簡直樂不可支!在風光如畫的肇慶,又怎會錯過在星湖旁玩呢?在肇慶的住宿較佳,基本設施是有的,包括冷氣。(在當年的內地水平,可能已是超水準了!但最倒楣的,就是遊鼎湖山時下著滂沱大雨,減了少興致!導遊石小姐和我們稔熟,更直稱我和表姐的名字,親切程度好比一家人!回港後,爸爸買了一本簡體字的中國地圖給我,從此,我就學會了簡體字,這是他的功勞。 

自從辛酉年暑假遊覽過韶關丹霞山羊城和肇慶後,一直酷愛旅遊。回家後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寫了第一部遊記,至今仍然保留著並上傳至互聯網讓人閱讀

兒時除了那次難忘的旅程多次乘搭交通工具外,還經常到外婆家裡去。多年前,外公和婆外舉家由橫頭搬到沙田去,因此選用的交通工具不僅只是巴士,還有的是火車。外婆居住橫頭時,由於是二樓,故此爸媽常常帶我下樓玩耍,或者更遠的到摩士公園,一玩就是一個下午。伴隨著我玩耍的,還有年紀跟我相差較近的五姨和六舅父。五姨母和我玩耍時,最喜歡問我投降乎? 六舅父則經常攜帶著男孩愛玩的玩具。此外,我經常觀看那座成為香港著名地標之一的獅子山——上天巧奪天工的雕刻,雖然不像外國的山脈那隸巍峨高聳。我小兒許多幀照片,背景多是取於此。他們搬往沙田的早期,我們主要乘搭火車往返。有趣的是,獅子山的不再是正面的了!爸媽說,這裡是新界,獅子山的方向跟從前看見的角度不同,是剛剛相反的!特別是剛從火車隧道出來時,所看見的獅子頭格外像獅頭,雄糾糾的,很維妙維肖。自始以後,我每次從火車隧道出來時,都不忘看看反方向的獅子頭。

隨著我們的長大,媽媽到外婆家的次數漸漸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個,星期天逛街或遠足。新界、離島、看戲每處都去,那時地車還沒有今天這般完善,巴士和小輪就成為我們外出的主要工具。

本人自比為一匹驛馬,曾任的工作都是把人或物,由一處地方,轉移到另一處地方的。其中,本人僅1993年至1995年間,乘飛機的頻仍,為自己留下畢生難忘的經歷。

不過,最有紀念性的一次要追溯1988823日的星期二出發的旅程──北京。媽媽較早前向爸爸表示有兩年暑假沒有外出旅遊了,而且曾遊覽的全是廣東短線,經過數年的「休息」後,我們便首度跟旅行團前往北京遊玩。

由於首次到一處十分遙遠的地方--2800多公里以外的天津張貴莊機場(後沿機再轉飛北京) ,所以額外興奮緊張。更有一些事令我印象永遠留在腦海的,就是臨出門前,外婆叫表弟祝媽媽首度遠行順風。起飛時,是早上1150分,尾隨我們的那班機是前往加拿大的,飛機在跑道輪流起飛,繁忙的程度可想而知。那天刮起北風來,由於飛機起飛的一刻是要逆風的,所以向著畢架山那裡飛行,直至今天,我仍然對那從半空往下望的畢架山和獅子山,以及鐵鳥甫往上衝的離心力記憶猶新。

我們的團隊所乘的班機先飛到天津張貴莊機場,在那兒辦理好入境手續後,再沿機飛赴北京。在天津再次上機時,我說:「第二次坐飛機了!」一位已熟起來的團友莞爾。

至於那個團隊的行程,我至今記憶猶新:抵步翌日到萬里長城觀光。首先從位於朝陽區的酒店出發,先遊十三陵,下午再遊長城。十三陵外圍很有氣勢,也反映昔日帝王時代皇帝的絕對權勢。陵內則黑漆一片。帝王在世在位時十分顯赫,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過他們身後埋葬在地下室,地上的風光生活不再;而一些古代文物則出土被存放在博物館,任由各方人士鑑賞。十三陵至長城的一段路綠樹林蔭,加上旁邊有一條淙淙流水的小溪,環境非常幽雅,可惜的是我當時根本沒有機會下車歇息一會。

我們到達長城時,各國遊客絡繹不絕,整條城垣就像彌敦道的馬路一樣。爸爸看見迎面而來的胖洋漢,說:「他該來自南歐一帶的了。」說罷便以西班牙語跟對方說了聲朋友,對方果然望了他一眼,並報以友善的微笑。古代人修築長城是用來抵禦入侵的,今天它表面上是城牆,實際上是中國和外國的橋樑,跟建築的原意起了相反的作用。那年我剛中學畢業,記得中一時,老師說山海關至嘉峪關的長城是在明代修建的,而遠在秦代修建的長城則是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畢業後能把書本的知識搬出來應用到旅行方面

825日和26日分別暢遊頤和園及故宮紫禁城。遊人很多,幸虧導遊李小姐粵語靈光,否則其他旅客還會湧上來聆聽就更擠擁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原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清乾隆時期改建為清漪園,1888年(我們旅遊那年剛好一百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頤和園。全園總面積290萬平方公尺,由萬壽山、昆明湖等組成,其中湖水面積約是全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擁有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全園以41米高的佛香閣為中心,以728米的長廊為彩練,把千姿百態的建築和山水景觀融為一體,珠聯璧合,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皇家園林畫卷。頤和園於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頤和園的宮廷區有仁壽堂、文昌院、玉淵堂、 樂壽堂和德和園,后山后區有蘇州街、擔寧堂、四大部洲和諧趣園,至於其他還有昆明湖的石舫和長廊等優雅的建築,是一個古老而壯麗的名園。

長廊修建於萬壽山底,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代表 "鳳在上, 龍在下", 表現出慈禧太后的野心。長廊長達728米,全長有273間畫廊,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 、最長和最負盛名的長廊,總共有14000多幅畫,但沒有一幅是重覆的。另外一個景點是石舫,石舫又名清晏舫, 建于1755年,舫身用巨石雕造而成;通長36米,有上下兩層艙房,取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喻示清王朝像石頭般穩固,永不能覆。由於石舫不能像真的船在水上動,於是慈禧太后命人在船的上層鑲了一塊大銅鏡,鏡內的倒影,就像是船在移動一樣。遊覽時,剛巧碰見香港愉園足球隊,爸爸和妹妹是球迷,連忙跟他們來個合照。之後我們在園中享用午膳,菜式完全仿自宮廷的美食,簡直就是時光回到十九世紀的清朝。餐後我們在附近逛逛。忽然看見放置了古裝的個體戶,出租予遊客拍照,每次人民幣十元正。於是我租了一襲紅色的妃子袍拍照,那些照片至今仍保存並已製作成電子格式。

一會兒碰見一群「老外」,經了解,他們來自美國。當他們知悉我們是香港人後,說真巧,他們離開北京後便會到香港。

我們翌日到故宮紫禁城。故宮是明代永歷皇帝始建於 1406 年,共調集全國十萬工匠、百萬民夫,以南京的宮殿為藍本,在北京元朝宮殿的舊址上修建。用了14年時間才基本建成。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裏曾居住過24個皇帝,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佈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乙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佈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無論走多遠,我對國家的歷史不會厭倦。自從那天,我已下定決心將來要當到處走動的工作。

我首份長工是在旅行社工作。火車、輪船、麵包車和飛機更是離不開我的生活圈子。輪船展開了她的航程,向著國內的內河進發,沿途可清楚地觀看國內的橋身、房屋、工廠等。數小時的行程使我飽覽跟香港不同的風光。

自從在旅行社工作後,我不但減少到親友處拜年的次數,而且更多年不在香港渡過。迎接著我的多是合作友好的司機導遊和他們的汽車。

癸酉年的農曆新春雖是旅客,但我不是一名遊客。我替某社作兼職領隊,目的地是玉溪三洞和凌霄岩。正月初一當日下塌新興縣的賓館,由於當天天氣非常寒冷,加上賓館沒有空氣調節,所以冷得震抖,我還跑到接待處詢問她們有沒有開冷氣?她們回答沒有,自己百般滋味在心頭。結果穿上大褸再加大棉被睡覺才勉強保暖。我估計當時氣溫超不過攝氏六度。好的方面是當時我自己佔一個房間,故私人空間相對較多。

天氣雖然寒冷,但勝在風光怡人,所以「值回票價」。粵西素來以風景吸引遊客,如肇慶的星湖、鼎湖、陽春的凌宵岩和玉溪三洞、懷集的燕岩、封開的漁澇、德慶的蟠龍峽和廣寧的竹海等,簡直是人間天堂。

年初二出省城,下塌設備較好、裝潢較華麗的廣州文化假期酒店,感覺比較舒適。

想不到年初二的省城路面也有少許擠塞的情況出現。

最後一天的安排是先安頓團員吃早餐,我和B團的領隊各自乘的士往旅行社換取船票,再回酒店與團員重聚,然後一起出發。如是者過了十多個年頭,至今仍依稀記得當天的情景。

陽春縣是南粵風景資源豐富之城,境內奇峰幽洞,秀水明湖,蒼山林海、瀑布溫泉和文物古跡俱全。在全縣景區中數淩宵岩最為壯觀。她以岩溶景觀發育完整,造型地貌多姿多彩馳名於世,被譽為“南國第一名勝。

漫長的車船程換來的是一次寶貴的旅程資料、一同合作的各方好友,不是一般文職人員所能夠領會得到的。

那年年初二晚回家,年初三則留在家會見前來拜年的客人,年初四再次帶團去了。年初四的是一個潮汕惠州團,首兩天的酒店還好,分別是金海灣大酒店和潮州賓館,比較舒適。甫到步某團友對我說,她的月事到了。我馬上與她一同到對面的小商店購買「月」用品。店主是一名中年潮漢,十數年前在潮汕地區廣州話不是很流通,跟他們溝通要麼說潮州話,要麼說普通話。我毫不懼怕地表示要衛生巾,他發出會心的微笑後便拿給我們。

那團還有兩位較談得來的男團友,他們是一對要好的朋友,對我就好像朋友一樣,挺親切。而另一對對我友善的夫婦,丈夫是潮汕人,妻子則是順德人。本來她的太太已操得一口流利的潮語,但丈夫卻嫌她說的不地道。這對夫婦很關心我這後輩,我收了小費後還親切地闔我小心收好,不要丟失。

由於那時候汕頭大橋還沒有建成,所有車輛只得等候乘渡輪過彼岸。渡輪的班次有限,所以造成不暢順甚至堵車的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沒料到,不消兩天,我的月事也到了。在等候輪過期間如廁時,某團友說,哈哈!妳跟我女兒一樣,月事來了。

3月後我跟那公司簽約,成為正式員工,繼續負責帶團的工作。這一年又是雞年,無獨有偶的,我仍然有出門運。

帶過具有小數民族風情的賀縣旅行團數次後,於癸酉年六月,是我眾多旅程中,比較難忘的一次。除了各種大自然的景觀外,也使我思考一些人生各方面的事情。雖然已事隔差不多十六載,但對於當天的一切,仍記憶猶新。不過,始終最吸引我的,還是幽峭的三峽景色。

我們在武漢看過辛亥革命紀念館黃鶴樓和先遊覽湖北宜昌市的兩個景點:葛州壩和欣賞另一種國寶-中華鱘。雖然中國中部的地方夏天炎熱,但看見那個景觀之後,教人暑氣全消。我們此時看見的,是寬闊的江面,一望無際,屹立兩座大壩:一座叫西壩;另一座則叫葛州壩。這兩座壩把長江劃分三股流水:其中一處被閘的淡黃色江水,澎湃洶湧的,遠遠看上去,叫人聯想成成千上萬的淺啡色駿馬,不停蹄的一隻又一隻的狂奔。至於洪流拍打壩子的聲音,就是大自然最洪亮的音樂。我和眾團友都嘆為觀止。另一處吸引我們的奇景,就是大壩「中門大開」。此時閘內閘外本來高低不一的水位,一經打開,高水位那邊的水緩緩地流入低水位的一邊,剛巧一隻中型船隻駛過,要到另一邊,我們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它的下降,看上去感到乘搭升降機似的,那種快而不急的感覺,饒有趣味!沒有升,就不會看見更遠更闊的景象;沒有降,便不可取道到另一處了。如果不把升降看成是必然的、有趣的事,相信就無法領略途經長江的妙處。

午後,看過國寶中華鱘,就登上與三星級酒店相若的長江之星號。分配好房間和聆聽過船員的簡單解釋後,回想到我們的旅程是逆流而上的,據同事在港時對我說,因為逆流比順流所需時間較長,可更仔細地欣賞這裡奇特的風光。

我們午間休息片刻,便奔向甲板飽覽風景。長江的上游是四川宜賓市至湖北宜昌市,長江三峽在兩市中央,因此是長江的上游。這段河道的地貌,都具有上游典型的特色:交錯山咀(河谷兩岸交替出現的山咀)和峽谷(河流兩岸陡峭而狹窄的山谷)普遍。沿途都是突出的山脈,它們大小不一,山勢非常險要,由山頂至接觸水面的部分,並無半點平緩的地方,而這些山脈,全是高聳入雲的,有些鋪上青翠的草木、有些看上去像剪刀、有些又像仙女一般,跟香港的山截然不同,加上此處江面狹窄,置身這裡,倒像被兩岸的山夾住一樣,不知不覺間與它們融成一體。這裡的景色不像同樣以風景著名的桂林和江南水鄉那樣一目了然,是必須靠遊客付出耐心,經過一個又一個山咀與狹谷,才能看完每個景。如果看風景一下子便看完,平平白白的,你幾乎站在這裡,已經看到較遠的景色了,什麼都猜透的,倒沒有像人生和戲劇一般的樂趣。我愛歌手李克勤的【紅日】:『一生之中兜兜轉轉那會看清楚彷徨時我也試過獨坐一角像是沒協助,在某年那幻小的我跌倒過几多几多落淚在雨夜滂沱,一生之中彎彎曲曲我也要走過 從何時有你有你伴我給我熱烈地拍和像紅日之火 燃點真的我結伴行千山也定能踏過』

由於這裡是上游,兩岸都很陡,有時幾乎達垂直的角度,河流的搬運能力較強能搬運多量的砂礫,有時還能搬運相當大且重的岩石,並且不斷的磨蝕河床,同時也因為坡度大,流速較快,容易把河道侵蝕成小溝或峽谷。

地理老師曾教導我們,上游的石塊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為了加深我們的記憶,她說上游一如年輕時代,少不更事,為人不圓滑。到了中游,主要以側蝕作用為主,石塊開始變得較細小,直到下游,什麼地方也經過了,石塊經已被侵蝕得小小了。那時候,我工作只有兩年,但已對老師的話有深刻的體會了。

當我看的出神時,天色開始暗淡起來,先前猛烈的、熊熊噴出火焰的陽光已慢慢轉為淺金黃色,原本翠綠和啡棕色的山嶺,顏色暗了幾分。之後,那輪淡金黃色的太陽,又變成了一個鮮橙。此時,雲量稀少,整個天空都給染得橙色的,加上此時江水平靜,這幅天然圖畫實在太迷人了。

天色完全暗淡時,剛離開秭歸-忠心愛國的屈原的故鄉。這位愛國詩人的祖先因受封於屈,故後代以封地為姓。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屈原是一位「博聞強志、明於政事、嫻於詞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左徒(相當於唐代的左右拾遺)。

屈原和孔子都是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人物,我對兩位在政壇上不濟的遭遇深表同情:前者多次犯顏直諫而被貶,最後因鬱鬱不得志而投江自盡;後者主張仁政,不為各國當政者採納,而有「乘桴浮於海」的灰心想法。不過,孔子最後還是返回魯國發展他的教育事業,一心纂詩書與編禮樂,輯成【六經】,更重要的,就是實行「有教無類」,結果他桃李滿門,成為中國教育的偉大始祖。其實處於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並沒有什麼道德可言,眾諸侯都只顧自己的利益,那裡接受仁政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情操?屈原的人格、抱負一定不亞於孔子,但他只把希望集中在一個無論目光、情操都比他低得多的人-楚懷王身上,沒有把自己的理想升華,結果除了結束寶貴的生命外,而且根本沒有任何人從中得到益處。雖然屈原因政途坎坷而寫出大量瑰麗的詩歌,但又有誰知道,如果屈原積極面對人生,把目標放得遠大一些,說不定他所寫的詩詞的題材,更加廣闊、藝術成就更加可觀哩!

傍晚時分,我們的遊輪甫進入第一峽-西陵峽。身處西陵峽不久,團友L女士跑到甲板,問我說;「黃小姐,妳喜歡當旅遊業嗎?」我回答說:「是啊!因為可以遊遍名山大川,實在是賞心樂事。」L女士當時很想和我分享她的感情生活,說:「h小姐,我由跟丈夫認識至結婚,都沒有真愛可言,只有感情而已。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和丈夫開始更接納對方,於是商量有孩子的事。後來,我們得了一名兒子呀!」我呼出一口大氣之後,說:「自古感情都很難說得清楚的,不過你和先生的故事尚算有一個不錯的結果,是可賀的。」

語畢,船員上前,向我們說,明天船隻繼續逆流而上,進入四川後,所看到的景色會愈來愈美!剛才的少許憂愁感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繼續欣賞入夜後的景色-景永遠比其他事物來得可愛!船兒把我乘載著,濺起了像新娘子雪白而多花邊的婚紗般,把原本寧靜的河道帶來幾分動感,也使我的閱歷加上了豐盛的一筆

在旅遊業工作兩年,最後一次帶團是十四年前(乙亥豬年)的農曆新年,我因工作關係,到了廣西的兩個風景區――桂林和資源縣作短暫逗留。雖然事隔多年,但這次旅程使我難忘。我仍清楚記得這年春節的天氣相當寒冷,加上旅遊的地方是山區,實在倍添寒意。

資源縣位於廣西東北部越城嶺下的資源縣,距離桂林市170公里。這兒還有一處丹霞美景聚集地,那就是以資江、八角寨、寶鼎瀑布三大景區馳名中外的資源縣,那裏的風光比福建武夷山還要綺麗迷人。

我在桂林住了一晚,年廿九便驅車到資源縣。約兩小時左右抵達目的地。剛下車,發覺這裡的生活火平比桂林低很多,房子疏落,偶爾才看見一些汽車停泊在路邊,商店的貨品種類較少。步行一會,看見一個簡單的市集,那些個體戶賣的都是過年用品,如:揮春、用金字印成的賀年句語、形狀多樣的紅色汽球、過年食品…挺有過年的氣氛。

一會兒,我走到寫揮春與對聯的個體戶。它由一男一女經營,謀生工具非常簡單,一張桌子和兩三張椅子,還加上一個小火盤,用來焙乾揮春和取暖。看起來十分原始簡單。光顧的人不少,他們拿過揮春後都十分開心地離去。當我提起攝影機準備捕捉這個在香港難得的生活的鏡頭時,那個女戶主向我展示出和藹的笑容。她瞇著雙眼,給人的感覺是極為純真,這種發自內心的表達,在香港以致在深圳也是不容易看見的。我此時有一種直覺,就是覺得在這家個體戶買揮春是不會被騙。一方面,揮春這類商品不會涉及大量的利益,相對地被騙的機會較低﹔另一方面,由於老闆心地善良,真料想不到大陸仍然存在著這樣純真的人民。

我們於年三十(130日)的傍晚到縣內的酒家同享用資江風味餐及米粉宴。酒家位於一些接近雲南省的小數民族的淺啡色的房屋群,很有西南建築的特色。

資源縣的特色風味餐是:七大風味:芋頭宴、野味宴、農家宴、山珍風味、桂花宴、資江風味餐及米粉宴。我能享用其二,算是有口福了。一會兒,侍應端來一窩活生生的淡水魚,接著,不經殺死就送上火鍋內,那尾魚兒還在熱騰騰的湯水中爭扎呀!兩名導遊問我是否害怕?不久,他們說很美味的,話還沒有說完,便把魚肉放入我的碗內。我一邊吃一邊震慄,天氣非常寒冷,我的心更寒,很勉強地才把魚肉送進口中。至於那兩名當地並導遊,就很欣賞那些煮熟的淡水魚肉,吃了一口又一口,他們的齒夾留存著淡水魚的香氣,臉上完全掛著一派吃得是福的表情。

回到設備簡陋的旅館,只有攝氏數度的氣溫而已,由於沒有空調,我和導遊都沒有洗澡,只是洗臉和抹身便上床休息。我在床上不停翻身,腦袋中只記得那尾活生生地在火煱中游泳的淡水魚。

大年初一,我們到陽朔,坐於船上數小時欣賞一等的風景,兩岸仍然是奇特而美麗的山巔,青山綠水,加上房屋和小船的點綴,堪稱一幅大自然迷人的風景畫,難怪桂林陽朔一帶的風景能揚名中外。我和意大利旅客及一些內地遊客談得愉快,旅程更為愜意。

翌日回到桂林時又看見一幕使人心寒的情景。一群傷殘的乞丐,有老有嫩,一位老人家失去雙腿,靠著一塊有輪的限木板滑行。其中一位更是小朋友,他是沒有雙臂的!不知他們是否不法集團所操控?我和團友當時並沒有表示什麼,因為大家都趕緊時間,其次是給一名乞丐金錢,其餘的便一窩蜂的擠擁過來,秩序必定混亂。到了晚上,我和司陪(旅遊業對導遊及司機的專用詞)出外夜宵,吃的仍是桂式的西南風味餐,酸酸辣辣,有菜有肉更有湯,好不豐富,也很美味。時候差不多,旅客吃完了,我只是告訴司機,好讓他有所準備,不料他馬上就動身,他的態度很認真而專業,我也不禁感到汗顏。

回程時,甚至到了十多年後的今日,我不斷在想;如果在香港的海鮮或河鮮,必定先宰殺後,才進行各種烹調。如果在香港的老人家及小孩子,一般都親友家中拜年,即使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至少也有清潔整齊的衣服穿著。我雖然還沒有孩子,但看見這名沒有雙臂和缺乏生活所需的孩子時,不禁同情地問:他的爸媽在哪兒?是否和這名孩子失散了?否則,我想他們一定不會使他在街上行乞,也不會忍心看見他殘障也不加以照料!唐詩一句著名的作品說: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到今天仍是真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今天,人道主義抬頭,仍然有不少動物,以致有萬物之靈的美譽的人類,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祖國土地仍然被人粗暴地傷害和無情的漠視。與此同時,我也在安慰自己,友善的寫揮春女戶主、忠於職責的司機的存在,是廣西人引以為傲的榜樣。這樣,我的心理狀態始能得以平衡過來。

回程時在飛機上看著白雲作了個禱告;求主垂憐他們,早日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而非過著在街上行乞,一點尊嚴都全失。因為尊嚴都是你賜給我們的珍貴禮物,我們每人都應平等地享有。 更重要的是求你教導大陸人有一個尊重生命的意識,即使是動物,都不應使牠們活生生地受到折磨。

雖然桂林一役是我最後一次出團,但不意味著我的旅行生涯就此結束。丙子至戊子這十二年間,我每年都出外旅遊。其中白雪皚皚的東北、宗旨味道濃厚的南嶽衡山、魯迅小時唸書的三味書屋、他筆下的咸亨酒店.之後,我果然有機會經常回神州工幹。由啟德機場回國的地點繼有濟南、南京、海口、重慶、武漢……啟德就幾乎變成了我回祖國的大門。

至於最難忘的兩次,則分別是由曼谷與檳城回來的旅程。前者回來時,看見葵涌的貨櫃碼頭,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又看見長沙灣道巴士的往來,不一會,已經過九龍城食為先,一瞬間已平安登陸。之後足跡更踏出神州(包括台灣),遠征印尼、星馬泰、澳大利亞,甚至去年暑期更首次踏足歐洲希臘,深深感受基督教(東正教派)氣氛濃厚。每次旅程都想著:如果這個時候我在香港的話,我在做什麼呢?

每天上班都乘火車車速比以前綠色火車快得多每天看到的獅子頭跟小時看的一樣,仍然雄赳赳的,百看不厭。它見證著米俐一次又一次的車程,見證著不同時間下的我到沙田的目的──探訪外婆和上班。車船和飛機繼續與米俐的人生為伍,繼續協助米俐完成大大小小的旅程。

以下是 張桃 老師的評語: 本文構思精巧,思理為妙神與物遊,使作者的內在精神與客觀事物融會貫通起來,佈局合理文思流暢,如同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語言富有美感,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尤其是旅程一語雙關,產生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等第: 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