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作業等第: B 行文要求: 1. 敘述要具體 2. 要有簡潔的故事情節,敘述的方式可採用順敘及倒敘穿插進行。 香港是一處內涵極其豐富,生活多姿多彩的地方。由於曾經被英國管治155年,所以比較其他亞洲地區較為西化﹔如在節日的慶祝和衣著可見一班﹔另一方面,亦 由於生活在這顆東方明珠的居民,98%都是華裔人士,而這98%的華人大多數祖籍廣東,所以無論節日的慶祝、飲食習俗,以致語言等,都是源於南中國的。除 此之外,香港人有特別的生活習慣、性格與價值觀,而這些特徵也是其他地區少有的。 香港是華洋雜處之地,所以無論中國、其他亞洲地區或歐美等地的文化到處可見,特別在飲食方面,除了日常接觸到的粵菜外,外省的菜式如川菜、京菜、滬菜也是 香港市民喜歡吃的菜式。提起川菜,使我想起電視節目較早介紹前一個家族的祖輩年青時跟四川籍老廚師學師學會烹煮川菜,後來更自立門戶,太太更因拚搏過度, 產後三天馬上打井水協助餐館而導致勞累死亡的感人事跡,從而引證出香港人非常勤勞工作,一點也不苟且。其他的餐館如泰菜館、越南菜館、馬來菜館及澳門葡萄 牙式餐館等,都遍佈港九新界。由於競爭厲害,都不斷推出新的營運方式或產品,以吸引顧客。因香港從街頭到巷尾有無數食肆,各類街頭小吃亦多,像魚蛋、魷 魚、碗仔翅、串燒牛、豬及雞肉,令途人垂涎慾滴。難怪有外國人說,難道香港人真正如此需要吃? 衣著方面,一般款式都替換得快,譬如說今年潮流興起的,明年或許已落伍了。但在一些中國特色的節日裡,一些女士穿上旗袍,渡過一個更具中或的節日。此外, 人們可以因應自己的個人的品味及消費,揀選一些合意的衣服,只要稱身舒適即可。一如食肆,各種級別與款式的時裝店林立,所以香港人實在不愁沒有食物可吃和 沒有衣服可穿。 語言上,香港人的常用語言是粵語,但大都會使用英語,儘管水準已比從前下降了。而客家話及潮州話則應用於相關的社群之中。但香港無論在書面,還是口語上, 採用半中半英的語句,例如較早前在公共汽車車身所賣的宣傳片說:‘生命無take two,請小心演繹。’意思是勸告市民珍惜並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短短一句句子已包含了廣東話、英文和普通話了。這也是文化混血的特 點。 另一些體現中西合璧的風俗之一,便是婚禮和葬禮。婚禮方面,如果家長健在的話,一對新人相約他們洽談聘禮、酒席、、中式或西式禮餅,以及選擇結婚日期等繁 瑣而傳統的禮節。農曆五、六、七月份及雙方父母的生日通常不在選擇之列,因為五月窮、六月倔(即婚姻只能廝守半生),而七月則是盂蘭鬼節。此外,新人一般 都在婚姻註冊處或教堂舉行婚禮,新娘子穿上一襲雪白通透的婚紗,新郎則穿全黑或全白的西裝褸及褲子,由婚姻註冊官員、牧場或神父主持婚禮,經他們回答‘我 願意’及交換結婚鑽戒後,便成為合法夫婦。一般新人都會選擇註冊當晚假大酒家或酒店設宴(多為中餐)招待新友,與他們分享喜樂。新娘一般身穿中式裙褂,部 分新郎亦會改穿中式長衫。至於酒席多寡,則視乎新友的數目或新人的財力。至於葬禮,都不離中西兩大類儀式。亡者如果生前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其遺屬一般為其 採行道教儀式,由道士超度他的亡魂。儀式當晚,遺屬會給亡者燒元寶蠟燭,並由兒子或男性親屬替其擔幡賣水,輩份小的遺屬身穿孝服。至於生前信奉基督教者, 遺屬則採行其相關宗教的儀式,並由牧師神父等神職人員主持。而棺木的挑選方面,也離不開中西或兩大類。中式棺木的形狀好像元寶,而西式棺木的形狀則呈四方 形,木的兩側鑲上金邊。 當然,香港除了揉合中西兩大文化之外,也形成自己一套獨有的文化和習俗。我在這顆東方明珠生活多年,對香港人的個性及生活習慣已瞭若指掌了。香港人的處事 認真嚴謹,每作一件事,都以極短的時間辦妥,效率其高。我從前曾在工廠短期工作。一次接獲一張37打手袋的訂單,老闆差不多要求我們兩天內檢查好它們的品 質,而且還要迅速入回箱子。總之,遇上旺季趕貨期,我們就忙得不可開交。最近我在一家文件倉工作,每天都有許多文件運抵我們的部門,上司要求我們近期每天 都要加班,直至另行通知,以應付繁多而正在積壓的文件,故各組的同事都加快步伐地工作。我從兒時到現在,每天每分每刻都有很多市民趕交通工具,原因都不外 準時趕到他們要到的地方,做到他們所要做的事。結果,無論小型公司,以致機場及貨櫃碼頭等都以極快的速度完成工作。香港人的工作效率之高,是區內其他地區 望塵莫及的。是故,香港人的生活一般都較為緊張。 也許由於人們拚命掙錢,在這東方明珠24小時都有人上班下班,回到家中又要照顧孩子,或者要修讀一些什麼課程,所以基本上都有自顧不暇的感覺,以致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較為隔膜,左鄰右里的守望相助精神日趨薄弱,所以大彼此不甚了解,部分甚至都不跟對方打招呼。此外,又也許由於個性高傲和保護心理的緣故,香港 人一般都不會表現熱情,與人的交往平淡,對初相識的人不會太主動提供協助和示愛,如果對方很熱情的款待,很可能跟利益扯上關係。譬如我曾經到澳大利亞,因 人有三急,就跑到一間餐館借廁所,那位侍應生十分有禮地告訴我廁所的位置,並不計較我是否光顧他們。回港後、我一次同樣人有三急,問一間酒家借廁所,由於 當時是下午茶時間,客人較少,夥計知道我的來意後,以頗為不悅的表情告訴我廁所的位置。我跟師父談及此事時,他認為說來說去都是因為一個利字,更表示如果 我是他們的茶客,他的態度一定不會這樣的。 香港人在公司大多避免說一些立場性的問題,他們只會工作,避免被其他同事在利害衝突時作為攻擊的把柄。不過,正因為生活較忙,人際關係的疏離,香港人反而 喜歡較科技性而不與人直接接觸的玩意兒—使用互聯網及電話(含流動電話)。互聯網資訊繁多,從嚴肅的時事、政治、經濟、就業及求學,以致輕鬆的娛樂、旅 遊、消息等,可謂應有盡有,加上相關的服務如電子郵件及ICQ的出現,人們可以利用它來傳送及接收圖片、文字、聲音、影像及即時通話,也可玩各類型的網上 遊戲,令互聯網的吸引力大增,人與人的聯繫雖間接但卻增多,甚至可藉此認識素不相識的海外朋友,像本人最近就認識一名瑞典華人,他16歲便移居瑞典,一直 從事飲食業,及後當了法式餐廳的老闆,娶了一名瑞典婦女,但後來生意失敗,妻子下堂…飽受壓力的香港人,其中一個減壓法便是使用互聯網。此外,亦因為電話 不是表分鐘或次數收費,加上手提電話的興起,令香港人不必親身與親友接觸,也能了解他們的近況。由於實在太方便及便宜,用電話交往是香港人對外溝通方法之 一。 其他一些生活細節,亦使人感到趣味無窮。例如香港人外出遇上便意時,多數到酒樓、茶餐廳、商場,甚至酒店等地如廁。雖然上文提及,某些食肆工�
��人員不太喜 歡沒有光顧的途人上他們的廁所,但人們還是到上述地方,解決他們的需要。大家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到公廁呢?其實香港不是沒有公廁,而且數目不少,但 位置多在公園內與垃圾站旁,並不接近鬧市,所以一般人為了方便,都會到上述地方解決所需。這是香港的廁所文化。 此外,小販是香港相當常見的商業買賣活動。他們所賣的貨品價廉物美,吸引不少本地人,以致外地人選購。小販分為有牌小販與無牌小販兩種,前者必須經由政府 許可及按規定而經營﹔後者則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人流較多的位置,就有他們的蹤影。無牌小販由於沒有牌照,所以算是非法經營,遇到食環處人員追捕,便會逃 跑。這種現象稱為‘走鬼’,意即慌忙逃避拘捕。即使無牌小販經常面對拘捕的威脅,但基於利潤佳和工作時間靈活而繼續無牌經營。他們所售賣的商品種類繁多, 食物像魚蛋、魷魚、碗仔翅、串燒牛、豬及雞肉,男女服裝、袋子、皮鞋、旅行箱、飾物、唱片、影片、電腦軟件等,可謂包羅萬有。 如果害怕沉悶的人,香港一定不會令他們失望。網吧、公園、圖書館、戲院、和類型的博物館如海防博物館和運動場在星期六、日與公眾假期均開放,甚至大專院校也全日容讓給公眾進入,適合不同需要或興趣的人使用。 亞洲區揉合東西方文化並不多,除了新加坡和菲律賓之外,就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東方之珠——香港了。加上本身特殊的環境,更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與風俗,使香港內涵極之豐富。 寫於2004年3月14日星期日12:14 AM ****************************** 老師評語: 我認為這篇文章無論在選材或組織上都很好.讀具完後,我也感受到澴澴的香港氣息與風味.一篇感染力的文章,就在於細節和具體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