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便以謝─幫助之石(撒上7:1~13)
詩歌《以便以謝的神》
「祢是以便以謝的神,到如今都幫助我們,當爭戰來臨我們必要得勝,因耶和華幫助我們。…」這是一首極為激昂動聽的敬拜詩歌,但若不了解「以便以謝」的意義,似乎很難融入詩歌的意境裡。以便以謝的典故出自舊約聖經的撒母耳記上(簡稱「撒上」)7: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西方一些教堂的門樓上常刻有「以便以謝」,以示對上帝的感恩,更有教會直接取「以便以謝」為名呢!NIV英文聖經注釋:以便以謝(Ebenezer)意思為「幫助之石」(Stone of the help)。
以便以謝事件的歷史背景
以便以謝歷史事件的背景,約在主前1,100年士師時期的末期;撒上1~3章闡述了主上帝呼召撒母耳為先知的經過。第4章提到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兩軍交戰,結果以色列人戰敗,而非利士人將約櫃擄去,作為戰利品,以為他們的神超越以色列人的神,以便以謝之役即為以色列的恥辱。第5章提到非利士人將神的約櫃從以便以謝抬到亞實突(非利士五個主要城市之一),並將神的約櫃抬進大袞廟(非利士人的主要神明,可能是風暴神或穀神),主上帝卻重重地懲罰那地,他們便將約櫃多次移往他處,所到之處,哀鴻遍野,上帝的約櫃頓時成了燙手山芋,狼狽不堪。第6章論到非利士人歸還約櫃的經過,從境外的非利士的亞實突到境內猶大支派的伯示麥,主上帝皆多次大顯神威。第6章末到第7章前,論到約櫃座落在基列耶琳亞比拿達的家中(7:1),直到大衛把它運到耶路撒冷為止。
先知撒母耳實施宗教改革,淨化信仰。(7:3~4)
後來,從約櫃座落在基列耶琳境內亞比拿達的家中,經過了20年,騎牆的以色列人總算較傾向耶和華崇拜。在這段期間,以色列人仍頻頻受非利士人的欺壓。此時,先知撒母耳伺機開始推行宗教改革,試圖淨化以色利人的宗教,免受宗教混合主義的侵蝕。以色列民間的宗教信仰普遍混雜著迦南宗教的陋俗,有的人拜巴力[註:相傳是掌管風雨、控制田地出產和使婦女懷孕的生殖神;迦南神話中,最重要的是巴力的死與復活,並且與自然界的死和復活循環相配。迦南人認為,當在儀式中重演神話,自然界的力量也能夠重新恢復,使他們獲得肥沃的土壤、牲口與人丁等。在舊約時代,巴力和耶和華的信仰在巴勒斯坦一帶曾多次角力,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兩國的當權者就曾多次交替轉換信仰;巴力被稱為是「大袞的兒子」。],有的人拜亞斯她錄[註:巴力的配偶之一,是一位掌管愛情、生育及戰爭的女神。亞斯他錄和亞舍拉似乎是指同一位女神(雖然有些學者反對),帶有誇張的性特徵,伴隨著邪惡的虐待性性變態,在烏加列史詩文學中也有這種令人噁心的描述。崇拜的活動還帶包括宗教男娼和女妓之異性通姦與同性相姦在內。],也有的拜亞舍拉女神[註:迦南諸神缺乏絕對的道德屬性,使得諸如宗教娼妓、獻嬰孩為祭、淫蕩的崇拜這類敗壞、人神共憤的行為,變成他們表達宗教虔誠和熱心的正常方式。]因此,惹得耶和華上帝義憤填膺,廔廔降災,嚴懲以色列人。所以,先知撒母耳決定實行宗教改革,淨化信仰,導正社會風氣,他遍行各地,大聲疾呼以色列人認罪悔改,撒上7:3『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結果,以色列人似乎呼應了先知撒母耳的籲求,把諸巴力和亞斯她錄除掉。
在米斯巴重新立定心志(7:5~6)
為了淨化宗教,撒母耳引導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這個地方,它是便雅憫境內的一市鎮,「米斯巴」字義是「守望台」,位於便雅憫支派境內,耶路撒冷北方13公里。「米斯巴」則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那裡是當地的宗教與政治的中心。他們要在米斯巴召開一次宗教會議,透過禁食禱告與獻祭認罪悔改,為民族帶來屬靈上的復興,同時也帶來政治上的革新。撒母耳怎麼做呢?撒上7:6『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打水澆在耶和華的面前」,有幾種解釋,1. 以此表明生命的短暫,死亡因人犯罪而速速臨近(參撒下14:14);2. 是紀念神眷顧的儀式,因昔日列祖在曠野時缺水曾蒙耶和華神奇的供應(參出17:6;民20:11);3. 是一種宗教儀式,象徵悔改及贖罪(參撒下23:16)。關於「打水澆在耶和華的面前」,舊約聖經中沒有別的經文提及這種儀式,依據前後文的脈絡,這似乎是象徵人在痛悔自卑中向神倒空自己,或是飲水思源感恩的動作。接著,撒母耳便帶領以色列人自我反省,先安內再攘外,在對外爭戰取得勝利以前,必先認罪悔改,推行社會改革、心靈改革,才能萬眾一心,確保革命成功。
非利士人試圖破壞以色列人的宗教復興與政治革新(7:7)
7:7『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為何非利士人看見撒母耳引導以色列人到米斯巴聚集,就想攻擊以色列人呢?也許以色列人在米斯巴的聚會,是一個號召各支派同盟集聚,同仇敵愾的團結大會,他們平時處於分治的狀態,危難臨到時,會找機會集結,團結對外;也許這個會議召開以後,會讓以色列人士氣高昂,戰力會有如神助一般加持,勢如破竹;加上米斯巴是個兵家必爭之高地,是戰略的要塞,因此有政治、軍事、宗教的戰略意義,所以,非利士人想要先發制人,擾亂他們的祭典,不讓他們有重新集結的機會。面臨來勢洶洶的非利士大軍,以色列人難免極其恐慌。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並獻上全牲的燔祭(7:8~9)
7: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 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由此可知,在危難時,這時的以色列人懂得透過先知向神不住地呼求。於是7: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一隻吃奶的羊羔」只有7~8天大的羊羔,我們不知道為何此處要強調這祭物是「吃奶的羊羔」,不過利22:27 記載,出生8天的牲畜就可以當祭物了。它的意思也許是將完全純淨、無暇庇的擺上為祭,用這來表明內心全然的悔悟。而且是「作全牲的燔祭」,燔祭牲必定是公的牲畜:公綿羊、公山羊、公牛、斑鳩、或是雛鴿;而且是沒有殘疾的。獻供物的人要按手在燔祭牲的頭上,燔祭便蒙悅納,為他贖罪。燔祭代表全人的奉獻,因此整隻祭牲,除了皮歸給祭司外,全都燒在壇上。按以色列人古禮,燔祭要放在壇的柴上、從晚上燒到天亮。早上祭司便收起壇上所燒的燔祭灰。祭牲的血要灑在壇的周圍,代表藉著血,祭牲的生命奉獻給神。以新約的角度看這一幕,羊羔明顯地是預表了基督耶穌,祂是聖潔的羔羊,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以義的代替不義的,表明了祂的愛與赦免。
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以色列人乘勝追擊。(7:10~11)
後來,7:10『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萬物是神所造的,祂能夠藉萬物彰顯祂的權能與榮耀;世人的愚昧,是將萬物神格化,加以膜拜,以滿足自己的私慾;反之,至高的主上帝,是統御萬有的主宰,祂是聖潔的,是公義的,祂有崇高的倫理要求,約束祂的子民,藉著約與律法,保守他們常在神的愛中。主上帝可藉任何力量來彰顯祂的作為,而這一次,祂選用大自然界的雷,來彰顯祂的救贖,對於非利士人來說,以色列的神也能藉駕馭大自然來彰顯大神蹟,主上帝大發雷霆是一個很大的震撼,這一位神是非同凡想的;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這個神蹟堅固了他們的信心,平常默不作聲的神,對祂的子民是有所要求的,患難的煎熬是信心的磨練,受外邦人欺壓,是主上帝對自己選民悖逆的懲罰,神的默不作聲,對我們來說,是個警惕。即使當時非利士人把約櫃擄去,也不能表示祂是無能的,從非利士人被迫把約櫃歸還,即可知主上帝是大而可畏的神,以色列人的失敗是祂懲罰他們的結果,為要彰顯祂的公義。如今,以色列人回轉了,藉著不住地呼求,以及獻上全牲的燔祭,結果他們蒙神悅納,事就成了。
以便以謝─幫助之石(7:12~13)
7:12~13『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究竟「以便以謝」有何信仰的意義呢?
1. 撒母耳聳立石碑,是一種感恩的舉動:帖前5: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我們容易遺忘神恩,何況是後代子孫,有誰會記得前人所受之神恩,除非立碑留念,或著述代代相傳,或設立特定的感恩節期來回顧,否則很難成為永久的記憶。所以牧師建議教會的兄姐,寫下你們的見證來作為回憶錄,一點一滴地數算神的恩典,系統性的整理有助於個人見證的分享,留下來的資料更可以讓您的後代子孫,了解神在您身上所行的大事。
2. 取以便以謝為名,是記念耶和華適時的幫助,這是他們凡事謝恩的原因。回顧整個以色列的歷史,主上帝在他們歷史的舞台上從不缺席,時而彰顯,時而隱匿;在國家強盛、太平盛世的表面,有先知站出來警告他們勿忘神恩,勿忘社會公義的立國精神,勿忘單單敬拜耶和華…,這些忠言逆耳的話,他們不但不聽,還迫害神的先知忠良,結果,上帝重重地懲罰他們,讓他們經歷看似固若金湯聖殿被毀、家破人亡,以及被擄遠離家園的傷痛,神似乎遠離,但是,神也差派安慰的先知帶來釋放的信息,引導他們重回耶路撒冷,重建家園,更重建了聖殿,一路走來,上帝的憐憫與公義,始終如一,凡祂走過,必留下痕跡。所以,以色列人用節期來紀念主上帝適時的幫助,譬如早期的逾越節到晚期猶太人的光明節等等。
3. 取以便以謝為名,有轉化恥辱為榮耀的意義;前述提到,以色列人兵敗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將約櫃擄去,作為戰利品,以便以謝之役即為以色列的恥辱;如今,以色列人總算討回了顏面。以便以謝不再是恥辱的回憶,而是勝利與光榮的歷史戰役。如同十字架一般,原本它是猶太人恥辱的象徵,如今卻成了基督徒勝利的象徵。俗語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主上帝親自洗刷了他們的冤屈;今天的時代,我們有些過往的經驗,也許是痛苦、恥辱的回憶,但藉著主耶穌十架的寶血,洗淨了那些不堪回首的記憶,並在施恩寶座前,蒙神悅納了。人生尤如堆積土一般,無人能堆得完美無缺,少許的缺失,不宜全盤推翻,重頭來過,因曠日而費時,徹底地破壞,不能保證完美的建造,唯有稍作修補,亡羊補牢,繼績前進,榮耀就在盡頭。
4. 以便以謝事件,提醒我們要單單事奉主上帝。撒上7:3~4,先知撒母耳多次曉諭以色列人要單單事奉主上帝。由於,在日常生命中,主上帝似乎隱匿,默不作聲,實則祂在高天鑒察人心。神的子民容易因眼目的所見而受迷惑,以色列人因而受迦南民間宗教傷風敗俗的陋俗所影響,遠離了耶和華崇拜;今天的時代,許多屬神的子民,為了許多的理由,無法親近神,世俗的勞勞碌碌,佔據了他們的時間與精神,他們似乎失去了與神親近的急迫感。主耶穌說過:『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現今,最大的宗教應該是瑪門教,不是基督教,多數的人拜的是財神,不是真神,大多數的人總是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希望我們能喚醒自己的急迫感,單單事奉主上帝,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期待神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