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安史之亂,使唐代由盛轉向衰落。試解答下列三項:
 
(一)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二)安史之亂的塑過;
(三)安史之亂的影響。
 
答:(一)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如下:
1.文宗荒怠——唐之宗的後期,寵愛貴妃楊玉環,終日在宮中酒作樂,不理政事。他又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朝政十分腐敗。
 
2、藩鎮坐大一開元年間,朝廷在沿邊設眾十大軍鎮(藩鎮),由前度使統轄。節度使帶領軍隊,還從管地方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形成「內輕重」之勢。
 
3. 蕃將掌邊一按照開元年間的定制,宰相往往出任節度使,節度使也可入朝為相。李林甫為保住相位,主張權用卷將為節度使。胡人掌握邊鎮軍權,这生跟親唐室之心。
 
4. 將相爭權——蕃將安祿山,得到文宗電信,兼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獨霸一方,抱有野心,與楊國忠爭權。楊國忠做了宰相後,安祿山恐對自己不利,遂以討楊為名,從范陽起兵作亂。
 
5. 內備空虚——當時,府兵制已改為募兵制,而國家昇平日久,刀鏡入庫,馬放南山,京師及內地的兵力都很空虛,因而軍在開始時沒有受到多大的抵抗,直趣兩京。
 
(二)安史之亂的經過如下:
 
1. 安祿山起兵,攻入長安一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渡過黃河,佔領洛陽,在洛陽稱,國號燕。接着,叛軍攻破潼關,唐士宗槍惶奔蜀,長安落入预軍手中。
 
2. 郭子儀討逆,收復兩京一唐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圖宗。肅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安秋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李光弼率領唐軍在回范兵的幫助下,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安慶緒退保鄴郡。
 
3. 史思明再叛,大敗唐軍——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降唐夜叛的史思明從范陽引兵救鄭,大敗唐軍,並殺死安慶緒,合併他的兵力,然後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4. 再借回乾兵,平定叛亂——這年秋天,史思明又領兵南下,再度佔據洛陽;不久,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殺死。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朝廷再借來回粒兵,會合李光弼等諸路唐軍,收復洛陽;第二年,史朝義被部將所殺。安史之亂至此才告結束,歷時八年。
 
(三)安史之亂使唐由盛轉衰,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藩鎮割接——安史之亂的時候,朝廷在內地增設了許多節度使;平叛以後,為封實有功之臣及安撫叛軍降將,又新授了一批。随着中央權力的削弱,不少節度使乘機擴充势力,擁兵自重出現了蕃鎮割據的局面。
 
2. 經濟衰退一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的破壞,糧食和布帛產量急速下降,物價飛漲。而且,由於人民的流離失所,租庸調制難於推行,加上一些藩镇不把租赋上解到中央,四家的财政收入大大地减少。
 
3. 社會殘破一北方黃河流域一帶,受到戰爭重創傷。交戰區域的人民或死或逃,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洛陽周圍幾百里内,不少州际成了勝地。從而,中國的經濟重心,進一步移向南方。
 
4. 外族侵擾——唐室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西北邊防的軍隊大批調按入援,吐蕃乘虚入侵,長安大受威脅。而回紇靠著幫助唐军有功,也屢屢勒索財帛。唐的聲威,逐漸淪落下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