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年月日,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的名學生由名老師帶領,參與該校地理學會及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合辦的「金腳計劃」遠足活動。原來行程由漁農處船灣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出發,登上八仙嶺後,取道衛奕信徑第九、十段,以粉嶺鶴藪為目的地。
以下,香港天文台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
分,師生行經距離仙姑峰米處時,尾隨學生發現草叢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往山上蔓延。由於下山道路被山火阻隔,各人被迫向山上 奔跑逃生。其中一批人成功逃生,並返回出發地求救;另一批人則被困在馬騮崖,周志齊老師及王秀媚老師因為協助學生逃生而葬身火海,受傷學生則枕藉 倒臥在崖上等待救援。
救援行動
消防處於下午時分開始救援行動,並聯同漁農處及民安隊出動超過人進行搜救,政府飛行服務隊也派出兩架直升機輪流投擲水彈。在發現死傷者後, 即場進行急救,輕傷者由搜救人員背下山,重傷者則由直升機運離現場。傷者先送到大埔賽馬會診所治理,名重傷者轉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其中一名女傷者 全身有七成身膚被燒傷,被送往深切治療部醫治。
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在拯救行動期間發生罕見意外,當時直升機正進行絞盤吊索的拯救行動,把空勤員吊到現場地面。空勤員找到兩名傷者後,依作業守則先扣好 自己的鋼索,再準備把兩名傷者一同接上直升機。但由於機上隊員因濃煙無法看到地面的空勤員,於是就將空勤員先行吊起,當時鋼索仍未扣好的兩名學生因而鬆脫 墜地,空勤員亦被燒傷。
傷亡及損毀
山火在燃燒40小時後,於翌日上午11時被全部撲滅。
死亡人數:5人(周志齊老師、王秀媚老師及三名學生)
受傷人數:13人
焚毀面積:20公頃
紀念活動
為紀念兩位老師捨身救人的可敬行為,漁農處在八仙嶺興建一個紀念涼亭,原來擬名為「敬師亭」,後來定名為「春風亭」,取「春風化雨」之意。 春風亭於1996年3月12日由港督彭定康主持揭幕儀式,國畫大師方召麐為春風亭的橫匾提字。亭內置有教育署署長余黎青萍撰寫的中英對照碑記,闡述事件始 末。亭前植有兩株羅漢松,以紀念兩位老師。
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每年都會舉行悼念活動,向學生講述事件經過及老師捨己救人的事跡,以引導學生珍惜生命。此校大門亦懸掛春風亭的紀念牌匾。
本地中國文學學者朱少璋在1996年以文言文創作《八仙嶺春風亭記》一文,悼念兩位捨己救人的老師。
何良懋著作的《烈火春風—八仙嶺山火事件報告文學》,於1996年出版。
彭羚於1996年7月推出的粵語專輯《清水》,收錄紀念兩位捨己救人老師的歌曲《春風》,由杜自持作曲;林夕作詞。
其中一名倖存者張潤衡撰寫的自傳《過渡期:八仙嶺山火後再生記》,於2004年月出版。
【視頻】
衡仔八仙嶺大火重傷 十年艱苦不放棄
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獎罰方法對新一代青
少年是否行得通,我不敢下判語。但我卻願意看見有其他新嘗試……。
無論Band 1 或Band 5學校,問
題學生都會困擾學校。在充滿尠這些問題學生的Band 5學校,傳統教學方法更難
生效力時,作為老師及行政人員也應該反省一下,如何尋找出路……。
若學校一成不變的抗拒這股文化入侵,而又沒有有效措施去疏導學生對這股文化
的嚮往,及讓學生認識這股文化的正反面,學校只會是
一種僵化的教學機器、思想的牢房,而不是學生學習如何生活思考的地
方……。
與外展社工的合作,無疑是對學校行政人員思想上的衝擊,令我
考慮到學習生活的多樣化……。
當教育署官員說如何如何支援Band 5學校
時,我卻相信與其等待支援,何不先行自保……。
每當於學時看見一群被學校要求「自動離校」的學生在學校門口等其他同學放學
時,我相信「自動離校」不是解決問題學生的方法,只是將問題踢出校門,但
這些問題仍會困擾學生,只是有些人視而不見而已……。
我想若要將問題像波一樣踢出場,然後讓外展社工拾起,何不就在學校控
制範圍內將波準繩地交給外展社工……。
相信不少頑劣學生很多時候只是「志不在書本」,但這又何罪之有?……學校
可以將問題歸咎教育署社會家長甚至是殖民地政府,但問題要解決始終要靠自已……。
若能夠將課堂變得生活化,有趣味,活動化,師生間的衝突將可減少,而學生亦會因
有成功感而減少在課堂搗亂。有老師說這太理想化,但我相信自古
成功在嘗試,起碼我也有成功經驗!
人始終是會再變的,看看有沒有機會吧了,我相信學校是給人機會的地方……。
有同工說教書很沉悶,學生又差又劣;我卻仍然相信一股改革教學模式的潮流將慢
慢在各間中學流行。與其等放假、等出糧、等退休,我願意再試一次與外展社
工的驚險旅程……。
- 周志齊(1963-1996)

大學時期的周志齊(84崇基生物),並不轟轟烈烈、慷慨激昂。
不少生物系校友記得「BB齊」這個諢號,也記得他和善沉靜的笑容。他們知道BB齊有參加童軍,愛好野外活動,然而他在系會、學生會等組織不見活躍……總而言之,BB
齊不是令大家一見難忘的英雄。
八四年畢業後,有人到外國升學,有人投身商界,有人加入政府部門,有人教書——周志齊唸完港大教育學院後,先後
在葵涌循道中學及石籬天主教中學任教。
他一直默默耕耘。九一年九月,加入開辦才一年的馬鞍山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
九三年九月,周志齊出任這所Band 5中學的培育主任。他提出一個對問題學生的「另類學習模式」:以教授野外生活知識、露營和校內藝墟活
動,發掘學生個人潛質,改善學生待人處事的態度。
他希望發掘學生書本以外的潛質。他肯定每個學生都有個別的潛質及能力,要給學生成功的機會。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新婚不到一年的周志齊與三位老師,帶領四十九名學生到八仙嶺仙姑聨遠足,遇到山火,釀成五死十三人傷的慘劇。殿後的周志齊、王秀媚老師為了保護學生,壯烈殉職。
我們無限沉痛,悼念這位默默耕耘,直至獻出生命的校友。我們相信他的志業,將有更多人接棒繼續完成。
八仙嶺山火事件,目前仍有七名學生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大醫學院教學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危殆者4人、燒傷組病房2人、骨科1人。該院的救傷工作,一開始便由醫院管理局統籌。除了參加救傷的三十多位醫生、六十多位護士取消休假,輪值照顧傷者外,伊利莎伯、聯合、瑪麗、屯門、那打素、瑪嘉烈等醫院,都有抽調醫護人員或器材支援。
該院整形外科及燒傷組主任金永強教授表示,其中五個傷者燒傷面積達四成半到七成半,可見要不是老師捨命掩護,學生傷亡情況更不堪設想。
金教授說,山火傷者吸入濃煙,肺部受損,頭面四肢嚴重燒傷。保住性命後,未來康復、進行整形手術,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山火慘劇後,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與馮堯敬中學都發起募捐。崇基校友會亦發起籌募獎學金紀念周志齊校友(詳情見50頁)。
於聯合書院午膳後攝
周志齊(左四)參加生物系迎新營,教協三月中已籌得三百多萬元給兩位死難老師家屬,解決燃眉之急,稍後將為傷者復康再作募捐。馮堯敬中學籌募的基 金,則包括死難師生撫卹、傷者醫療復康用途及設立紀念獎學金,目前籌得三百多萬元。有意捐助或慰問死傷師生家屬的校友,可直接聯絡有關機構或託馮堯敬紀念中學代轉。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 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 | 崇基校友會 | |
電話 | 2780 7337 | 2640 4968 | 2892 6203 |
地址 | 九龍彌敦道618號九樓 | 沙田馬鞍山恒光街10號 | 中文大學崇基書院輔導處轉 |
銀行戶口 | 恒生銀行263-036642-002 | 永亨銀行035-802-115-888-004 | 海外信託銀行85-100-6023-3 |
劃線支票抬頭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信封請註明「山火死難教師捐款」) | 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援助金(如無指定援助對象,則按比例分配給死傷者家屬)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有限公司 |
更正:上期(九五年十二月號)頁15《彭玉榮:我不信懷才不遇》一文第二段,「簡悅龍」實為「簡悅隆」之誤。
屈佩儀是當年馮堯敬紀念中學負責帶領學生到八仙嶺遠足的四名老師之一,她親眼目擊火災發生的情形,她接受本報訪問時回憶這段傷痛往事,憶述當年山火每一個細節,談及得知其他老師逝世的一刻,眼睛隨即一片通紅,充斥淚珠,就似快要滾下來。 她謂與三位老師帶同40多名學生前往八仙嶺,當時她與另一名老師李懿嬌先帶同近20名學生向仙姑峰邁進,而另外兩名老師周志齊和王秀媚則負責帶領其餘10多至20名學生尾隨在後,與他們相距十多分鐘的路程。 「有火呀!有火呀!」當時王秀媚的數聲大喊驚動了屈佩儀,當屈佩儀轉頭一看,已發現山下一團「火龍」正火速向山上燃燒,速度之快是意料之外,她只懂將學生 往上推到安全位置,「我當時好驚,仲以為身處於山下的老師周志齊、王秀媚和學生都係安全,點知從對講機聽到發現燒焦了屍體,當時我好震驚,好傷痛,我都 唔敢打電話返屋企,所以,我好理解死者家人一定好哀痛,點解四個老師有兩個死,而死個唔係我?」說到這裏她變得有點激動,禁不住流下淚來,更一度停止說 話,痛哭了近一分鐘,還向記者借紙巾抹掉淚痕。
相片的主角是一對年青人,二十多歲,男的穿著西裝,女的穿著裙褂,很明顯他們要結婚了。本來一對年青人要結婚,最平常不過,為甚麼卻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呢?只因新娘子五官端正,樣貌可人,而新郎卻醜陋難看。為甚麼竟有年青漂亮的女子肯下嫁一個醜八怪呢?再追看文字介紹,我就完全明白了。新郎叫張潤衡(衡仔),他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1996年2月10日,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中學的49名學生由5名老師帶領,到八仙嶺參與一個遠足活動。而當日天氣十分乾燥,香港天文台早已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當天約11時20分,尾隨隊伍的學生發現草叢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往山上蔓延。由於下山道路被山火阻隔,各人被迫向山上奔跑逃生。其中一批32人成功逃生,並返回出發地求救;另一批18人則被困崖上,最終周志齊老師及王秀媚老師因為協助學生逃生而葬生火海,還有3名學生死亡,13名學生受傷,而衡仔就是其中一名受傷的學生。
這場五級山火,令當時年僅十二歲的衡仔毀容、肢體殘障(手耳殘缺),但卻重燃起他的目標和理想。衡仔出院後,不但排除萬難繼續求學、更抱著「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心態,在本港完成中學課程,再前往美國大學攻讀心理系,其後認識了任職旅遊主管的太太。
衡仔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令很多人都非常佩服,他不但獲選為十大傑青、十大再生勇士,去年更獲「香港精神」選為活動大使。衡仔笑言自己十分幸運,太太的父母對他愛護有加,而且外父更視他為親子,時常跟他傾談心事。至於每當有人問及他的太太為何愛上衡仔時,她會直截了當地說:「愛不是看外在的東西,而是那個人本身。」這句話就說明了內在美的重要性。
即使一個人的面容被毀了,肢體殘缺了,但只要他努力不懈、自強不息,他仍是有價值的,仍是可愛、可親、可敬的,加上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肯定,還有人敢鄙視他嗎?
我頓時看見衡仔臉上散發著一團亮光,令人肅然起敬。
同學們,衡仔的故事又為你帶來甚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