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圖(837~908)是晚唐的詩人兼詩論家,他的詩作成就並不高,但其詩歌理論卻有獨到之處。其所著《詩品》,或稱《二十四詩品》是司空圖論詩的精義所在,它以其譬喻性手法及詩(贊)式的體裁標顯於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為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重要著作,而其特異的表現形式背後,所涵蘊的審美意識,更是深受後代文學理論家的注意。
司空圖論詩有〝醇美〞之說,強調詩歌要有言外的韻味,耐人尋繹體會. 其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謂:〝文之難,而詩之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然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以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華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表聖從鑒賞詩歌的視角來講意境的特殊內涵——豐富的審美韻味。他強調詩歌要有〝鹹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所謂醇美即不僅指單純的一種味道,而是混和了不同的味道,如詩之貫以六義,始能近而不浮,遠而不盡」才得韻外之旨,也就是留給讀者聯想和回味之餘地。鹹酸是食物的具體的味,而人們在吃這種食物時感到的美味,並不是食物具體的鹹或酸,而是難以言喻的一種美味,而這種美味又是離不開具體的鹹酸的。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借用食品的滋味來形容、指稱作品的藝術美。文學作品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許多具體的景象,但文學作品真正醇美之處,並不在這些具體的景象上,而在於由這些具體景象構成的、存在於具體景象之外的藝術意境。
司空圖把〝韻味〞作為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提了出來,強調詩歌要有「鹹酸」之外的「醇美」之味。甚麼是〝韻味〞的具體所指呢?在文中所指的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韻外之旨〞,應該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層文字、聲韻覆蓋下的無盡情致;〝味外之旨〞,則應是側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啟人深思的理趣。
http://hk.myblog.yahoo.com/jw!lr8xfaSRHB4p7LIsKNlW9TBE/article?mid=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