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甲) 我我講道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people sitting and outdoor


(乙) 網路資料












四旬期第三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耶穌是活水

【福音:若四5-42】


【四旬期禮儀選讀聖經的原則】

若望福音第四、第九和第十一章中敘述三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以「活水」、「光明」、「復活與生命」等象徵概念談論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古老教會大約由第四紀開始,便特別在四旬期選用這三篇經文幫助慕道者做接受洗禮前的最後準備。目前教會現行的禮儀中,這三個故事都在甲年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中連續誦讀(並且鼓勵大家在乙年、丙年也如此誦讀),不僅是幫助候洗者準備接受洗禮,也鼓勵所有基督徒更新領洗誓願,重振基督徒的精神。

由於這三篇故事篇幅都非常大,我們只能按著段落將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詮釋。《主日感恩祭典》中,在這個主日的福音經文只選讀若四5-26、39-42,筆者建議在感恩禮中也加入若四27-38,使經文更加完整,在此也提供若四5-42全部經文的詮釋。整個敘述可分成兩個大段落:前段是耶穌和一位撒瑪黎雅婦女在雅各伯泉旁的談話(5-26),後半部則是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27-42)。

一、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的談話(5-26)

前半段的經文又可分成四個單元:引言(5-6)、活水(7-15)、這位婦女的「身份」(16-19)、真正的朝拜者(20-26)。值得注意的是,最後兩段對話都以一個信仰宣示的形式作為結束:先知(19)、默西亞(25)。

引言(5-6)

耶穌和門徒們由猶太前往加里肋亞,他們選擇了最短的一條路徑,因此必須穿越撒瑪黎雅,他們途經息哈爾,來到了雅各伯泉(井),由這個水泉人們可以遙望革黎斤山、以及矗立在山上的撒瑪黎雅人的聖殿。時值第六時辰,也就是正午,耶穌和門徒們來到水泉旁,由於行路疲累,耶穌便在水泉旁坐下休息。在耶穌的時代,水泉是重要的社交場所,人們喜歡在此相聚談天說地。

活水(7-15)

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就彼此分離,因為撒瑪黎雅人和外邦人通婚而成為一個混合的民族,猶太人認為他們不再是純粹的猶太人,拒絕他們參與在耶路撒冷聖殿所行崇拜天主的敬禮。因此,撒瑪黎雅人遂於乃赫米雅時代在革黎斤山上建立了一座聖殿,這個聖殿卻在耶穌前第二世紀末被猶太人摧毀,因此撒瑪黎雅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恨更為嚴重。由此可以瞭解,為何這位撒瑪黎雅婦女對耶穌表現的如此不友善。

然而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談話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啟示給她,基督的自我啟示是若望福音的核心問題。耶穌請求這位婦女給祂一點水喝,雖然這個婦女的答覆極不友善,耶穌卻利用她的話而導引出這段對話真正的意義:這位口渴的人將要賞賜活水給人。降生成人的耶穌接受世間的一切限制,因此祂根據每個時刻的具體情況啟示天主的恩賜和祂自己。自古以來,泉水就是「救援」的象徵,對那些生活在缺乏水源的曠野中的人們而言,尤其具有這樣的意義;耶穌這裡所說的「活水」比雅各伯泉水更有意義,代表永遠的生命。

根據耶二13天主自己才是「活水的泉源」,而「飢渴」則是生命困頓的一種象徵性表達。耶穌同時是禮物也是禮物的施予者,整段對話的結束時,這個圖像性的宣告語言更為升高:原來期望接受泉水的人卻成了水泉的本身,表達耶穌所願賞賜的圓滿救援。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卻受限於自己所有的概念,只能夠按著她自己的理解情況加以判斷;雖然她也求耶穌把這個「活水」賞賜給她,但卻沒有真正瞭解耶穌話語的真義。

婦人的真實「身份」(16-19)

耶穌說出婦人心中隱密的難堪情事,顯示祂知道一切,認識人心的隱密。這位婦人的生命故事含有特殊的意義,我們可以分兩個層面加以瞭解:首先,耶穌許諾一個可以滿全一切生命飢渴的活水,暗示這個婦女的生命象徵一種無法得到滿足的生命飢渴;放蕩不羈的生活只是生命得不到滿足、常常自我欺騙的證明。其次,這位婦人妓女般的生活也有另一層象徵意義,舊約中常常以「通姦」來形容以色列子民對於外邦邪神的侍奉(參閱:列下十七24-33)。

這位婦女發現耶穌視透她生命中最隱密的醜行,而宣稱耶穌是一位「先知」。這正是耶穌時代許多人對祂的看法。

真實的朝拜者(20-26)

接著,二人之間的談話回到了猶太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關係。婦人口中的「耶路撒冷」和「這座山」(革黎斤山)代表著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對立情況,耶穌卻把這個對立提升到一個新的、合一的情況,耶穌帶來一個新的朝拜天主的方式:「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心神指聖神,也就是天主的神,而真理則是表達天主在基督內自我啟示的基本概念。人單單依靠自己不能產生對天主真實的朝拜,血肉的人必須經由聖神重生之後,才能夠分享這樣真實的朝拜。這個宣告其實就是基督徒對於洗禮的了解:人們透過聖洗聖事領受天主聖神、並且成為天主的子女。「天主是神」、「在聖神內朝拜天主」這兩個相呼應的說法清楚地表達,人必須靠著恩寵被接納進入一個新的生命的層次,才能夠屬於真正尋求天主的朝拜者的團體。聖神根除了傳統中一切宗教上的對立,祂是建立唯一真實宗教的基礎。這位婦人無法明白耶穌談話,卻仍然期待傳統預告的默西亞,認為祂即將來臨,並會為她解釋一切。耶穌卻答覆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這個「我是」是若望福音中耶穌最隆重的自我啟示的話語,表達出祂就是真實的默西亞。

【綜合反省之一】

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在水泉旁的談話圍繞著「生命的飢渴」的主題,惟獨在耶穌內啟示自己的天主能夠解除人類生命的飢渴。要獲得永遠的生命必須認識這個恩賜,只有真正尋求的人才能得到天主恩賜。「我們不了解,我們所有的天主聖言中蘊含了什麼樣的寶藏。」但願馬丁路德的這句名言能夠激勵我們渴求天主聖言的寶藏。

人類生命的真正滿全「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這是使所有不同種族來源的人能夠彼此和平相處,形成一個「家庭」的唯一可能性。天主尋找真正朝拜祂的人,而且是經過耶穌基督尋找這樣的人。

二、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27-42)

這段經文的第二部分敘述「撒瑪黎雅人接受耶穌」的情形,其中又可分成三個小段落:門徒們歸來(27-30)、耶穌教導門徒(31-38)、撒瑪黎雅人的到來(39-42)。

門徒歸來(27-30)

通常猶太經師不和婦女們交談,也不教導婦女們;耶穌面對婦女們卻和面對男人的態度一樣。由附近村莊購買食物回來的門徒們,看見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談話而不知所措。由於這個女人猜測耶穌可能是默西亞,因此吸引了住在息哈爾的撒瑪黎雅人們來到水泉旁。

耶穌教導門徒(31-38)

門徒們驚訝耶穌的態度而不知該如何反應,只能招呼耶穌用餐,這個行動卻引出耶穌另外一個象徵性的語言,並顯示門徒們也不瞭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穌宣稱祂賴以生活的食物是天父的旨意,說明祂完全和天父一起工作行動,一直延續到耶穌公開生活結束之時。耶穌稱自己是「被派遣者」,這是若望福音中耶穌多次用來稱呼自己的方式。

耶穌提到還有四個月便能收割的莊稼就是福傳的象徵,然而莊稼的果實現在就要產生,因為撒瑪黎雅人的到來就是這個意義。「永生的果實」含有一個和一般莊稼不同的法則:種子和收穫是結合在一起的。門徒們應該明白,任何一個福傳或牧靈的服務都是建築在其他人的努力之上,唯有彼此合作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成效。種子和收穫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福傳工作者必須時時努力永不間斷。

撒瑪黎雅人的到來(39-42)

經文首先再次強調這位婦女的媒介角色,許多撒瑪黎雅人經由她的話而信從耶穌。耶穌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兩天」,一方面可能表達祂長時間的教導他們(參閱:若一39),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了初期教會定下的福傳規則。初期教會寫成的「十二宗徒訓誨錄」曾指出,往來各地傳播福音的人不可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兩天。撒瑪黎雅人的信仰最終是建基於「耶穌的話」,他們宣稱耶穌是「世界的救主」,意思是超越世上所有宗教的唯一真天主。

【綜合反省之二】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耶穌親近一切的人,把自己啟示給所有的人。門徒們因為祂和撒瑪黎雅婦女談話而感到驚訝,聖奧斯定說:「耶穌尋找迷失的人,而人們卻因此感到驚訝。」

耶穌的食物是天父的旨意,而天父的旨意是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就如我們渴望得到食物一樣,耶穌也渴望救援我們。誰如果參與這樣的播種與收穫行動,就能有這樣的領悟。



四旬期第三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新生命」- 源於基督


 


 























讀經一



17:3-7



答唱詠



95:1-2, 6-7, 8-9



讀經二



5:1-2, 5-8



福 音



4:5-42




 


 


A     讀經一:17:3-7


 


1.     以色列子民由埃及出谷前往福地,你以為是一個大旅程嗎?不是的,而是42個小旅程組成(33)。離開埃及不是以色列子民很期望的事,而是天主強迫他們離開(12:3-10, 35-36),所以以民在出谷期間不斷地抱怨,他們懷緬過去的「物質生活」,例如11:5記載他們的怨聲:「埃及我們可隨便吃魚,還有胡瓜、西瓜、韭菜、蔥和蒜。12:11-12指出了出谷的目的:「11你們應這樣吃:束著腰,腳上穿著鞋,手裏拿著棍杖,急速快吃:這是向上主守的逾越節12這一夜我要走遍埃及全國,將埃及國一切首生,無論是人是牲畜都要殺死,對於埃及的眾神,我也要嚴加懲罰:我是上主。」「向上主守的逾越節」意即「為恭敬天主」,「對於埃及的眾神,我也要嚴加懲罰」意謂懲罰埃及的神。概括來說,逾越節是要慶祝天主打敗了假神們。


 


2.     天主向埃及人施行了十災(7:14-12:36),同樣,作為供應者和統御者的天主,祂也經常考驗以色列人,這也是有益的,就如5:3-5說:「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梅瑟指令以民吃了羊(象徵埃及庫努姆Khnum)後便離開埃及,現在來到西乃山西北的16:1),天主考驗了他們三次,看看他們是否聽從祂。第一次考驗記載於15:22-27以民在「瑪辣」渴得要死,但泉水是苦的而不能喝,梅瑟便遵照上主的指示,把「木頭」扔在水裏,「水就變成甜水。


 


3.     第二次抱怨是沒有食物吃(16:1-8),第三次抱怨是17:1-7(即讀經一),當時正是以民出離埃及後的第十站勒非丁,因為沒有水喝而抱怨梅瑟梅瑟以杖擊石出水,以民得以解喝。17:2說「百姓和梅瑟爭吵」,但矛頭指向天主,他們質疑天主無能力照顧他們。對於無良的以民竟敢試探天主,天主反而以德報怨,祂在17:5吩咐梅瑟說「帶上幾個以色列長老,手中拿著你擊打尼羅河的棍杖去!」天主展開行動,祂叫梅瑟拿枝棍杖去「曷勒布」用來「擊打磐石」,「曷勒布」意謂「乾旱」,現在天主要從乾旱的磐石中流出水來。自此,據格前10:4所載:「原來他們所飲的,是來自伴隨他們的神磐石」,猶太傳統說這磐石「伴隨」了他們四十載。


 


4.     17:7所述的「瑪撒」和「默黎巴」兩地頗有意思,「瑪撒」意謂「誘惑」,「默黎巴」意指「爭吵」,因此17:7說:「以色列子民在那裏爭吵過,並試探過上主」,亦即那兩地名之意,「爭吵過」也串聯着17:2所載:「百姓和梅瑟爭吵


 


5.     讀經一結尾時,17:7以色列子民試探過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這話串聯起下文,17:8-16談打仗,以民遇上了「阿瑪肋克」,即厄撒烏的後裔(36:12),是遊牧民族。雖然厄撒烏雅各伯兩兄弟已在33和解了,但雙方的後裔仍不停地鬥爭,「阿瑪肋克」專向經過沙漠的商隊打主意,是以色列離開埃及後的首場戰役。梅瑟17:9若蘇厄去應戰,自己與其兄長亞郎上了山祈禱,17:11說:「梅瑟舉手的時候,以色列就打勝仗;放下手的時候,阿瑪肋克就打勝仗。」「舉手」意即祈禱,祈禱時便能戰勝;「放下手」表示只依賴己力,便會失敗。天主是臨在的,誰信任祂便得到祂眷顧,否則便注定失敗。這故事正好回答了17:7的問題:「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


 


 


B     答唱詠:詠95:1-2, 6-7, 8-9


 


1.     答唱詠沒有採用95:3-595:10-11,而只選擇了95十一節中的六節。先看95:8的兩個地方:「默黎巴」和「瑪撒」,相關的事件記載於讀經一,說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因沒有水飲而抱怨。回到答唱詠,氣氛是十分喜悅的,95:6叫人向上主「伏地朝拜」和「屈膝示愛」。95:8-9提醒人不要心硬,「試探」上主是要強迫祂證明自己是真的神。


 


2.     沒有被採用的95:10-11談的是懲罰,以色列40年都心硬,他們要「試探」天主,因而被罰無緣進入預許的福地(14:29-30)。這正好回應了2:4的話:「看,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們的信賴而生活」,這話談「義人」和「不義人」的收場。其實,把95:10-11加入答唱詠內可能更能配合讀經一的訊息。


 


3.     95本身先讚主,然後談祂的懲罰,目的是要警醒世人避免行差踏錯,例如包二奶的人也可能始於一時之快,但後果卻是不對稱的。又可與19:5作比較:「巴耳建了高丘,向巴耳火焚自己的兒子作全燔祭:這都是我從沒有吩咐,沒有說過,沒有想到的事。」天主從來沒有要求人真的祭獻自己的兒子,人不能這樣做來讚美祂。相比之下,有時人會刻意浪費別人的時間,例如:在銀行內顧客獲服務完結了而仍故意糾纏有關職員,這正浪費了其他等候者的時間,勿忘記時間是天主賜給人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浪費了天主的恩寵。


 


 


C     讀經二:羅5:1-2, 5-8


 


1.   保祿羅馬人書是針對猶太裔的基督徒而寫的,他們強調皈依基督宗教的外邦人仍要遵守割損、安息日等規定才得救恩。對此宗徒全不同意,他指出救恩完完全全來自耶穌藉十字架上的犧牲,與人遵守法律無關。況且,耶穌被判死罪,也是根據法律而判定,那麼,莫非守法便等於同意把耶穌釘死嗎?保祿要指出,法律的歷史任務已完成了,這亦即1-4的重心。


 


2.   讀經二強調5:1,人相信耶穌便會「與天主和好」,意即共融;5:2節說「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但5:3-4突然間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所有基督徒都要修行:「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這是不少在堂區服務多年的熱心教友感受很深的。「老練」即「生命意義」,有這德行的人曉得寬恕,自己也感到平安。例如:鄰居養了一頭惡犬,每次遇見牠時都很敵視你,怎辦?或者,寫字樓有一位同事無故地時常針對你,又怎辦?「老練」的人也會寬恕,他會感到內心的平安。當人能與天主建立好關係,得到最重要的恩寵是「和好」和「望德」,試想「和好」在一個習慣爭議的社會文化中是多麼可貴;「望德」的對象當然是天主。


 


3.   基於「望德」,耶穌5:6展示了祂多麼愛人,因為天主早已「預定」了聖子會帶給世人救恩,默西亞是在「指定的時期」犧牲了。再者,祂死不是為堪當的人而死,而是我們這些不堪當的罪人,耶穌這樣做的結論見於5:8:「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5:9說祂的犧牲使我們「脫免天主的義怒。讀經一二和答唱詠要帶出甚麼訊息呢?「望德」指對別人懷着希望,讀經一叫人要信賴上主。當全體教友一起詠唱天主經:「我們的天父」,他們彼此間就是弟兄姊妹,人人都應信賴天主。答唱詠也提醒我們要信賴上主,不可心硬。


 


4.     根據中東的文化,「交換」是他們的核心價值,5:6說:「當我們還在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死了」由於只有基督施恩於人,而人沒有甚麼可以報答祂,故談不上「交換」。福音裡,撒瑪黎雅婦人的經驗相同,耶穌恩賜她的信德也是她始料未及的,所以,受惠的人是多麼感動和感激!


 


 


D     福  音:若4:5-42


 


1.     福音是4:5-424:5-7耶穌來到撒瑪黎雅的井旁,見有個婦人在打水,便要求得到水喝。4:14的話很重要:「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這「永生的水泉」乃來自耶穌肋旁流出的「血和水」(19:34)。值得我們反省:多少次,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井,但我們「連汲水器也沒有」,因而無法面對同事、兄弟、父母和朋友。開放自己吧!只要誠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微笑、我們的井有水,水中有耶穌,祂能在我們內而「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遠勝聖祖雅各伯留給後人的那口井。


 


2.     婦人在4:15請求耶穌給她活水,耶穌的回應在4:16,指出她的活水所在,即她的「丈夫」。多麼奇怪,明明正談「活水」,卻突然間把話題轉為「丈夫」。先談談在中東與「」相關的文化,一個女人是不會隨便與陌生人對話的,所以較早前,作者在4:8說:「那時,衪的門徒已往城裏買食物去了。」至於婦女們,她們連衣飾都十分保守,往往以黑紗掩臉,進食時亦在臉紗下進行。在以色列南方,到「」汲水除了是婦女們的職責外,「」亦是她們相識男士的唯一地方,在古時,能憑這種方式而娶得賢妻的有雅各伯梅瑟依撒格等人。


 


3.     現在耶穌來到了「」旁,又詢問那婦人她的「丈夫」,實在有點狼狽。婦人在4:17表示自己沒有「丈夫」,耶穌識破了婦人的背景:「因為妳曾有過五個丈夫,而妳現在所有的,也不是妳的丈夫耶穌時代用的是亞拉美語,「丈夫」一詞是「Baal」,「Baal」也意謂「男人」/「先生」/「主人」/「神」,意大利語、語、希臘語均把這詞譯作「丈夫」,其實耶穌這裏所指的是「神」。這關乎一段歷史,記載於列下17:24-33:「24亞述王從巴比倫雇特阿瓦哈瑪特色法瓦因徙置一些人民,住在撒瑪黎雅各城,以代替以色列人;這些人佔據了撒瑪黎雅,就住在各城內。25他們起初住在那裡的時候,因為不敬畏上主,所以上主打發獅子來,咬死了他們一些人。26有人報告亞述王說:「你在撒瑪黎雅各城徙置的人民,不知敬拜土神的禮儀,因此那神打發獅子來咬死了他們一些人,因為他們不知敬拜土神的禮儀。」27亞述王於是下令說:「你們叫一個從撒瑪黎雅擄來的司祭回�
��,住在那裡,教給他們敬拜土神的禮儀。」
28於是,有一個從撒瑪黎雅擄去的司祭回來,住在貝特耳,教給他們該怎麼敬拜雅威29雖然如此,各個民族仍然製造自己的神,供在撒瑪黎雅人所建築的高丘上的廟宇中;各個民族在自己所住的城內,供著自己的神。30巴比倫人製造了穌苛特貝諾特雇特人製造了乃爾加耳哈瑪特人製造了阿史瑪31阿瓦人製造了尼貝哈次塔爾塔克色法瓦因人使兒女經火,獻於色法瓦因的神阿德辣默肋客阿納默肋客32同時他們也敬拜上主,從自己中間選派一些人作高丘上的司祭,在高丘上的廟宇內自己獻祭。33這樣,他們也敬拜上主,也奉事自己的神,從那一國徙置而來的,就照那一國的禮儀。


 


4.     以色列子民在舊約時曾兩度被充軍,上述歷史關乎第一次充軍,時為公元前721年,亞述國佔領了北國加里肋亞,把當地大部份以民充了軍,然後「巴比倫雇特阿瓦哈瑪特色法瓦因徙置一些人民,住在撒瑪黎雅各城,以代替以色列」(列下17:24),這五族外邦人也製造了自己的神來拜(列下17:30-31),沒有被充軍的以色列人除朝拜外邦人的神外,列下17:31說他們同時也「敬拜上主。」讀者也請參閱2:18-19到那一天──上主的斷語──她要稱呼我為「依士」(我的丈夫),不再稱呼我為「巴里」(我主)。我必要從她的口中把巴耳的名號除掉,使他們再也不提起他們的姓名。


 


5.     耶穌撒瑪黎雅婦人其「丈夫」所在,其實問的是她所朝拜的「神」,她「曾有過五個丈夫」都不是她的神,4:18亦說她現在所拜的「神」也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列下17:32說的「上主」(即雅威),雅威猶太人的神,不是北方撒瑪黎雅人(即半猶太 + 半外邦血緣)的神。可見故事的發展非常複雜,那婦女在4:19耶穌為「先知」,如果不明白背景的歷史,加上雙方在4:20爭議應在那裏朝拜天主,真難理解「口渴」/丈夫/朝拜天主」各主題之間有何關係,因為看來沒有邏輯。耶穌4:24指出,真正朝拜上主的既不是在聖殿,亦非從大自然中,而是「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內心)。


 


6.     撒瑪黎雅婦人經歷了信仰的歷程,她在4:15耶穌為「先生」,到4:19改稱祂為「先知」,現在在4:25已明認耶穌為「默西亞」。在3時,我們目睹三處展示尼苛德摩如何經歷他的信仰歷程,現在又有三處見到撒瑪黎雅婦人相同的經歷,每一番對話都加深了其信德。「」象徵着「宗教」,「活水」象徴「神」,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宗教,自己在家裏修行便可,這樣,他們便沒有「」,也汲不到「水」。反省:耶穌叫我們每天都汲水,很多時我們卻抱薪救火,拜的只是那「五個丈夫」,它們的名字是「名牌」/「股票」/「地位」/「自我」和「貪婪」,但這五神都不是我們的「丈夫」,都不是「活水」,而現在所朝拜的又是否耶穌基督呢?


 


7.     耶穌4:26的話很有啟發性:同妳談話的我就是」,「我就是」是雅威的名字,祂在3:14顯現給梅瑟,披露了祂的名字是「我就是」,耶穌告訴那婦人第七位神是「我就是」,亦即耶穌自己。當門徒們在4:27回來時,見到耶穌與陌生的婦女談話,既不敢查問,又不好意思問!只敢待婦人離去後(4:31),才敢對耶穌說:「辣彼,吃罷!耶穌並不飢餓,只是口渴,門徒們應給祂水喝,卻給了祂食物,明明可以問而沒有問4:27的兩個問題:「你要什麼?」或:「你同她談論什麼?」卻在4:31說些無關的話!


 


8.     那婦人離開後,卻會回來,因為4:28說「那婦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她會回來取走。婦人經歷了重大的改變,她被人排斥,只敢在天氣炎熱的中午時分(即4:6說的「第六時辰」)才來汲水,別的婦女會在清早來汲水的。當她尋找到耶穌後,竟主動「往城裏去向人」福傳(4:28)。耶穌4:34-38的話很重要,能消除疑慮,4:34最重要:「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這正是基督徒從聖洗聖事中所承諾了的使命,也是每次參與彌撒後的使命,「彌撒禮成」的翻譯不正確,英語譯成:「Mass is ended.  Go!」使命才剛開始,意大利語是「Go and glorify Christ in your life」- 多麼美麗!可見平凡的生活裏,做家務也好,上班也好,都與彌撒相關。


 


9.     4:39說很多撒瑪黎雅人相信了耶穌,是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我所做過的一切。」這表示眾人「聽」了而不是「看見」而相信,福傳的行為乃於彌撒後才做的,那位首先出去福傳的不是伯多祿,而是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17:6的「磐石」象徵基督的教會,要相信祂能透過這磐石賜給人「活水」,所以人切勿試探天主。答唱詠也提醒我們要信賴天主,不可心硬。讀經二叫人要有「望德」,對天主要懷着希望,因為主耶穌沒有計較我們是罪人,祂早已願意救贖我們,賜給我們永生。福音的重點是4:14:「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


 












(丙) 王保誠神父的資料


【瑪竇福音1:16,18-21,24分享】
聖若瑟是一位義人。他最大的美德是誠實樸素,聽從了天使的話,娶了聖母瑪利亞為妻,成為耶穌的義父,忠心地把耶穌撫養成人。3月20日是聖若瑟(聖母淨配)節日。求主恩賜我們也能像聖若瑟心地純潔,忠心事主。也願上主藉著聖若瑟和聖母的代禱,特別助佑普世稱為聖若瑟堂的聖堂和名叫若瑟的基督徒,繼續以福音的精神建設教會,拓展天國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standing










【若瑟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
雅各伯生若瑟,瑪利亞的丈夫,瑪利亞生耶穌,他稱為基督。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他的母親瑪利亞許配於若瑟後,在同居前,她因聖神有孕的事已顯示出來。她的丈夫若瑟,因是義人,不願公開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當他在思慮這事時,看,在夢中上主的天使顯現給他說:「達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那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
瑪竇福音1:16,18-21,24


【Reflection on Mt 1:16,18-21,24】
The liturgy today remembers a great man, Saint Joseph. He and his exemplary life show us how we can be faithful and righteous, be open to listen God’s word. And to follow the special mission that God gives him, in spite of not understanding completely all the circumstances around him. He took Mary, his wife, to his home.


【Joseph Did As The Angel Of The Lord Had Commanded Him】
Jacob was the father of Joseph, the husband of Mary. Of her was born Jesus who is called the Christ.
Now this is how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came about.When his mother Mary was betrothed to Joseph, but before they lived together, she was found with child through the Holy Spirit. Joseph her husband, since he was a righteous man,yet unwilling to expose her to shame, decided to divorce her quietly. Such was his intention when, behold, the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him in a dream and said,“ Joseph, son of David,do not be afraid to take Mary your wife into your home.For it is through the Holy Spiritthat this child has been conceived in her.She will bear a son and you are to name him Jesus,because he will save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When Joseph awoke, he did as the angel of the Lord had commanded himand took his wife into his home.
Mt 1:16,18-21,24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丁) 趙必誠神父:


2017年四旬期第三周星期二彌撒福音反思(瑪18:21-35)


寬恕“七十個七次”
為很多人是沮喪行為,累!
耶穌要基督徒寬恕“得罪了我”的人無限次,其實,是福氣。
“得罪”(hamartēsei)就是犯罪攻擊人,伯多祿問耶穌:“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因此可能伯多祿實在被兄弟們故意傷害。寬恕七次,為他已經是最高聖德。
人討厭的“寬恕”,其實是“活自在”:“七十個七次”不等同四百九十次,是無限。
因為無限寬恕,始有機會享受天主對自己無限寬恕,這才是天堂生命。
幾時人記仇,自己立刻成為心靈囚犯。
無限寬恕,是天國本色,非理論綱領。
耶穌所講故事的惡僕,請求主人讓他延後還債,他欠主人一萬塔冷通,大概六十億美元,意思是一輩子都還不清的債,主人不止延後,還寬免所有債項,“寬免”(aphēken)解作寬恕、放下、釋放,主人完全把惡僕的巨額債款一筆勾銷,可是惡僕卻不放過同伴欠他的一百德納,只是工人一百天工資而已,在正義主人面前,自己拒絕寬恕就把自己關在牢裡。
天主寬恕罪人,無非慈悲。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動心”(splanchnistheis)是被對方痛苦所打動的慈悲心,而“難道你不該(edei)憐憫(eleēsai)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ēleēsa)你一樣嗎!”兩處“憐憫”都是同一個詞:慈悲。而慈悲不是該與不該,是“必須”(edei),因為不寬恕,就沒有心靈空間接受天主寬恕。
寬恕,給人帶來什麼害處?
拒絕寬恕,帶來什麼好處?




趙必成神父
20170321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