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真是辛苦容神父了,連開930及1100兩台彌撒,但送聖體時,他都能保持可親的笑容,實在令人溫馨喜悅。吃了這塊耶穌聖體,真的力量無窮。


話說回來,很多時領完容神父祝聖的聖體後,聖體經常久久仍黏在上顎裡,今天甚至黏至堂區報告時也有1/6塊聖體在口中,其他神父祝聖的聖體較少有此機會。


(甲部) 容神父的講道:








(乙部)王保誠神父的資訊:




【馬爾谷福音1:14-20分享】
耶穌對門徒說:「來,跟從我!」他們就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離開家人跟隨了。一份召叫看似邀請,卻要求聽到召喚的人立即作出回應,然而追隨基督卻是艱辛漫 長,需依仗天主所賜的力量才能成就。在常年期平日的第一天,基督徒可視為的新開始,願主助佑我們樂意按照福音的邀請,開始改變一些不恰當的的生活模式,因 主的光明而活在光明中,為主作證。


【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裏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了他。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遂立即召叫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
馬爾谷福音1:14-20


【Reflection on Mk 1:14-20】
To immediately leave everything behind to follow Jesus is ideal; in reality, our following of Jesus happens in stages. We receive the call we follow, and yet we also return to our former way of life. Then, the call comes again and once again we respond to follow Jesus on the way. Following Jesus is not something we do once and for all, but an ongoing process, like our life. Let us not be misled by our life and participation in church that our following of Jesus is something static. It is not a goal but a process.


【I Will Make You Fishers Of Men】
After John had been arrested, Jesus came to Galilee proclaiming the Gospel of God: “This is the time of fulfillment. The Kingdom of God is at hand. Repent, and believe in the Gospel.”
As he passed by the Sea of Galilee, he saw Simon and his brother Andrew casting their nets into the sea; they were fishermen. Jesus said to them, “Come after me, and I will make you fishers of men.” Then they left their nets and followed him. He walked along a little farther and saw James, the son of Zebedee, and his brother John. They too were in a boat mending their nets. Then he called them. So they left their father Zebedee in the boat along with the hired men and followed him.
Mk 1:14-20



(丙部) 網上其他資料: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馬爾谷福音一章14-20節,敘述耶穌展開公開生活的情形。根據內容可以把經文分成兩段,首先是有關耶穌出現於加里肋亞的報導(一14-15),其次是耶穌召叫第一批門徒的故事(一16-20)。

若翰與耶穌

馬爾谷記載耶穌的公開生活開始於「若翰被監禁後」,目的在於刻意地把耶穌的出現和若翰生命的結束聯結在一起。關於若翰被捕與被殺害的故事,在谷六14-29有詳盡的報導。中文聖經翻譯的「監禁」一詞並沒有錯,但這個字的希臘原文本意是「被交出去」,是福音中多次被特別用來描述耶穌命運的字,例如祂自己曾清楚預告自己將被交出去(谷九31,十33,十四1121)。透過這個關鍵字可以看出,耶穌和若翰的生命結局是一樣的,若翰不僅為耶穌準備好道路(人心),他整個命運都是耶穌的前驅。

福音的「家鄉」

耶穌由受洗之地約但河下游的猶大曠野回到加里肋亞,開始宣講。加里肋亞是祂生活的家鄉(谷一9),祂現在透過公開宣講,使這個地區更變成了「福音的家鄉」。福音作者強調耶穌宣講「天主的福音」,表達出天主是福音的創立者和源頭,因為「福音」的本意是天主在耶穌身上完成的救援行動,耶穌的一切言行全是源於天主的派遣。

天主的福音

這 個福音的內容就是「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時期」是指天主所設定的時辰,就是末世性天國來到的時辰。如今這個時辰來到了,耶穌的公開出現就是這個 時期達到圓滿的記號,天國隨著耶穌的出現、並且經由耶穌而漸漸實現。人們在耶穌的話語和行動上,認出祂就是默西亞性的喜訊傳報者(依五二7),這個喜訊就是天主的國業已臨近。藉著耶穌基督並且在祂內,天國在這個會消逝的世界中得到了一個新的基礎,這正是耶穌的使命的最終意義。

悔改與信從

天 國的喜訊是白白的恩賜,卻不強迫人接受。福音要求人自由的接受,而接受福音的具體表現是悔改與信從。福音的基礎建基在悔改與信從之上,意思是克服一切使人 遠離天主的罪過,並在信仰中將自己轉向祂的許諾。耶穌的宣講對一切人開放,人有自由面對這個訊息做出反應,悔改並信從福音的人必得看見天國。福音作者藉著 耶穌的「福傳宣言」(一15),預先展望了耶穌將進行的工作,亦即祂的宣講和行動所表達的整體性救援。

召收首批門徒

馬爾谷在報導耶穌整個福傳宣講「計畫」之後,立刻敘述祂召收首批門徒的故事,這個刻意的安排當然含有特殊的目的:表達耶穌在公開生活之初,便有人立刻對天主的福音做出積極的回應,並成為耶穌使命的合作者。

這個故事敘述兩對兄弟蒙召的過程:「和耶穌相遇」、「耶穌召叫他們」、「他們立即跟隨」。這個故事和舊約中先知蒙召的故事十分相似,尤其是厄里亞召收厄里叟的故事(列上十九19-21)。但耶穌召叫門徒的過程仍有其獨特之處。

耶穌主動召叫

整 個召叫行動從一開始就完全出於耶穌的主動:祂「看見」西滿和安德肋,接著向他們「說話」,被召叫的人完全沒有開口,他們和耶穌之間沒有任何「對話」。福音 簡潔有力的表達耶穌的召叫:「來跟隨我!」意思是跟在耶穌後面行走,就如徒弟和師傅的關係一般,因此在福音中常常稱跟隨耶穌的人為「門徒」。

馬爾谷運用修辭的技巧表達跟隨耶穌學習的目標是「成為漁人的漁夫」。就外在看來,門徒蒙召有如轉換職業;但是事實上,他們未來行動的目標和過去是完全不同的:藉著參與耶穌的宣講,爭取更多的人進入天國。

西滿和安德肋立刻毫不猶疑地跟隨耶穌,猶如早已準備好一般。他們的行動當然是一個理想性的反應,使人看出耶穌具有神恩性的吸引力。

雅各伯和若望

第二對兄弟蒙召的過程和前一對兄弟相似,馬爾谷的目的在於指出耶穌門徒的核心團體的形成。西滿、安德肋以及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列於十二宗徒名單中最前面四位,他們在福音中常以顯著的「四人組」(谷十三13)或「三人組」(五37,九2,十四33)的形式,陪伴耶穌出現在特殊的場合。

雅各伯和若望一聽見耶穌的召叫,也立刻跟隨了耶穌。福音特別強調他們放下了謀生的工具,離開他們的父親;這是一種理想性的表達,指出成為耶穌的門徒應有的條件(參閱:瑪十37;路十四26)。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介紹耶穌展開公開生活的情形,並以耶穌自己的口說出祂的使命。耶穌出現是為了宣講天國,谷一15說 出整個宣講計畫。這段經文雖然極為精簡,卻涵蓋了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概念:「時期已滿」、「天國臨近」、「悔改」、「信從福音」。為使「天主的福音」在歷史 中完全實現,耶穌需要合作者,因此祂從一開始就召叫門徒跟隨祂,最早被召叫的門徒立下了回應耶穌召叫的最佳榜樣,成為後世一切基督徒效法的典範。


常年期第三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信從福音,盡門徒職) 讀經: 納3:1-10 答唱詠: 詠25:4-5, 6-7, 8-9 讀經二: 格前7:29-31 福 音: 谷1:14-20 A 讀經一:納3:1-10 1. 讀經一裏,納3:1說「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意即之前已向過他說話,就是納的開始,上主在納1:1派遣約納往東面的巴比倫(伊拉克)的首都尼尼微,去勸諭當地的人立即悔改,但他認為雅威只是猶太人的神,不應該連外邦人也眷顧,為了表示他不認同,便往相反方向的西面塔爾史士(西班牙)逃跑(1:3),結果連累了所乘的商船面對海上的大風大浪,1:4説:「那隻船眼看就要被擊破。」後來,約納唯有坦言承認逃避天主的派遣。於是他被「拋在海裡」(1:15),「海遂平靜。」約納在海裡,2:1說「上主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約納;約納在魚腹裡,三天三夜。」到2:11:「上主命令那魚,那魚便將約納吐在陸地上。」 2. 進入讀經一的內容,約納無奈地「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心中盼望尼尼微的人拒絕天主要求他們悔改的訊息,3:3說尼尼微是「一座大城」,考古學家發現只有5 km x 2.5 km的面積,理應「需要三天的行程」,先知只「行了一天的路程」,便宣佈:「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可見他是多麼不願意對方曉得悔改,就是要雅威僅屬猶太人所有。「四十」使人想起洪水滅世(創7:12),又與出谷時流浪四十載相關(戶14:33),因此,「四十」象徵「審判」,人想避受審判,便應皈依。 3. 尼尼微人果然受到感動而改邪歸正,納3:5說他們「立即宣佈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不但普羅百姓們,3:6說連君王也「離開自己的寶座,脫去長服,披上苦衣,坐在灰土中」,不但全國上下,3:8說連「牲畜、牛羊,都不可吃什麼;不可牧放,也不可喝水。」可見上下一心「信仰了天主」,不再朝拜他們的神米羅達(Marduk),使人想起創15:6的話:「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約納的思維類似今天一些熱心老教友的觀念,也許在堂區服務了多年,現在出現了一批新領洗的新力軍,積極地推動堂區的發展,舊人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感到很失落! 4. 讀經一彷彿道出了皈依三步曲:認罪 + 改過 + 明辨。外在的標記就是「認罪」,可從如納3:5的「禁食」和3:6的「坐在灰土中」的行動展現;跟着是態度上的改變,3:8說:「改人要懇切呼求天主,更要轉離自己的邪路,放棄手中的暴行。」最後是要明認上主的權威,祂有權接納人的悔悟,也有權拒絕。譬如:人失了業、或考試失敗、又或患了重病,如果誠心禱告而仍未得逞,或似乎沒有得到天主的回應,很多人會失去信德。人會咀咒天主坐視不理,其實未必如此,如果天主選擇不伸出援手,也許難於理解,但人仍應尊重祂的權威。 5. 本主日的福音也呼籲人去「悔改,信從福音」(谷1:15),與讀經一者相同,所不同的是呼籲者的問題,約納先知勉為其難地叫尼尼微人改過,但洗者若翰則相反,他盼望人人都皈依。 B 答唱詠:詠25:6, 4-9 1. 詠25的標題是「困苦中的祈禱」,重點是25:5:「引我進入真理之路」,這似乎才是正確的主題。答句是25:4:「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詠25的結構如下: 詠 內  容 (a) 1-3 作者表白對天主依恃之心; (b) 4-7 作者的祈禱; (c) 8-15 信賴上主的依據; (d) 16-21 求主寬恕; (e) 22 禮儀的結論。 2. 詠25:7也很重要:「我青春的罪愆和過犯,求你不要追念;上主,求你紀念我,照你的仁慈和良善。」25:4-7是作者向上主的禱告,也可作為尼尼微人懺悔錄,他們基於25:8的「上主仁慈又正直」和25:10說祂的「慈愛和忠誠」,罪人就是「迷途者」,得到上主的帶領而「歸回正路。」 3. 悔改是內心的皈依,但單是痛定思痛並未足夠,也需要行動的配合,25:10說要「持守上主的盟約和誡命」,且要持之以恆,使成為生活。可惜,答唱詠並未包括25:10,否則會更完整。事實上,福音中的谷1:15也要求「你們悔改」(內心)+「信從福音」(行動),才算完成。 C 讀經二:格前7:29-31 1. 格前7全章均談婚姻和家庭信仰生活,讀經二的上文中,格前7:2說「男人當各有自己的妻子」,而「女人(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男人要有妻子,主要目的是避免「淫亂」,勿沉迷於女色。7:3說夫婦間「該盡他應盡的義務」,即正常的性生活,以免被外面荒淫無恥的歪風渲染。這與讀經二相關,格前7:29指出:「時限是短促的」,因為基督再來是指日可待的,因為7:31表明:「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讀經二前後都談「救恩」,是聖經結構上的「inclusion」,反而中間的內容較次要,7:29說:「今後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 2. 格前7:29的話當然不是指丈夫可免除其家庭責任,這段聖經其實是談「優次」的問題,「婚姻生活」與「基督再來」相比,可謂相形見拙,不可企及。中間部份也有7:30:「哭泣的,要像不哭泣的;歡樂的,要像不歡樂的;購買的,要像一無所得的」;至於7:31a說:「享用這世界的,要像不享用的」,談的是物質生活,提醒我們不應過度迷戀。讀經二的下文作出解釋,7:32說是要「悅樂主」,我們等待基督再來期間,要專心致志,避免被俗世生活所淹沒。 3. 不過,結了婚的人會質疑:「莫非要人終止婚姻嗎?」非也,單看讀經二的僅有三節中,五度說「要像」,指的只是在觀念上的問題。反省:自二千年前的保祿時代起,很多人都以為末日短期將至,今過了千百年仍未見來到,於是有些人認為根本沒有基督再來一回事,但這樣的想法相當危險,會令人疏於準備,正如耶穌在瑪24:44說:「你們應該準備,因為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D 福  音:谷1:14-20 1. 本主日福音的上文,是谷1:13談耶穌剛「受撒殫的試探」後發生的,耶穌來到以色列北方的「加里肋亞」,然後在1:15宣講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這是上主選定的時空,猶太人相信當團體和個人都願意悔改時,正是默西亞來臨之時,所以我們也應「信從福音。」 2. 耶穌呼籲人「悔改,信從福音」後,便立即召叫首批門徒,兩者有何關係呢?讀經一是約納先知勸諭尼尼微人悔改,好能獲得詠25:7所說天主的「仁慈和良善」和25:10說的「慈愛和忠誠」。勿誤以為耶穌只召叫貧窮的人士作門徒,谷1:19說載伯德和兩兒子既有「(魚)網」,亦有「傭工」,可見這些富有人家被召時,為他們是一份挑戰。 3. 四位門徒被召叫時,1:18和1:20不約而同都說被召叫者「立刻」跟隨了耶穌。相比今天不少的信友們,只願意很有限度地付出,或許待退休後,或許待一切經濟都能應付後,或許待子女成家立室後,甚至暫且不提等等!宗徒們的積極回應乃在於明白被召叫的價值觀,他們明白宣揚「福音」的重要,便「悔改,信從福音」。看看「雅各伯和若望」的父親「載伯德」,「載伯德」意即「天主的恩賜」,當他獲得了天主的恩賜後,便慷慨就義,將兩子獻給教會,「雅各伯」也終於成了第一位殉道的宗徒(宗12:1-2)。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裡,象徵外邦人的尼尼微人悔悟了,他們接受了福傳。答唱
詠的詠25:7似乎放進了尼尼微人的口中祈禱說:「我青春的罪愆和過犯,求你不要追念;上主,求你紀念我,照你的仁慈和良善。」跟着的25:8和25:10均表達出天主對人的慈愛,祂寬恕所有罪人。讀經二裡,保祿勸人要專注基督的再來,不可被世俗物質生活所纏擾。福音指出:「悔改」後便應「信從福音」,把信仰化為福傳行動,亦即作為基督的門徒。

 引用自: 


2015年常3之耶穌首度召叫門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