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七年一月廿五日星期四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中國通史第十一課(1) |
等第: | A |
壹、 填空
i. 明朝建於1368年,遷都北京的皇帝是明成祖。
ii. 明朝宦官設12監、4司、8局,通稱廿四衙門。
iii. 明末農民起義始於天啟七年(1627年),其主要領導人有高迎祥、李自成。
iv. 明初,女真族分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
v. 建立後金政權的是努爾哈赤,改國號後金為清的是清世祖順治?
vi. 1644年大順軍攻下北京,明朝滅亡。
vii.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44年清軍入關。
viii. 明朝屯田方式有民屯、軍屯和商屯三種。
ix. 明末〝三餉〞的名目是遼餉、練餉和剿餉。
x. 雍正元年(1723年)年清政府正式在全國推行攤丁入地,它標誌著中國幾千年人頭稅的基本廢除。
貳、 列舉題
i. 列舉明中期農民起義的領導人。
姓名 | 起義年間 | 起義地點或歷時 |
葉宗留、鄧茂七 | 正统十二年(1447年) | 閩浙山區,歷時約三年 |
劉通、李原 | 天順八年(1464年)至成化七年(1471年) | 在荊襄山區抵禦明軍軍事鎮壓達七、八年之久 |
楊虎、劉六、劉七 | 正德四年(1509年) | 順天府霸州爆發起義 |
ii. 列舉明代專權的宦官姓名。
宦官姓名 | 有關帝王 | 所作惡行 |
王振 | 英宗 | ² 以周公自居,假傳聖旨,朝臣畏之如虎,稱之為「翁父」。 ² 教唆英宗摭拾小過,凌辱大臣 ² 誘使英宗追求逸樂,荒廢政事 ² 挾英宗親征瓦剌,敗兵土木堡,英宗被俘,幾乎斷送明江山 |
汪直 | 憲宗 | ² 主持獄廠,操生死之權,陷害無辜。 |
劉瑾 | 武宗 | ² 設國並領導內廠,作風更殘酷,連東西廠也被監測 ² 好弄權術和納賄,導致民亂和宗室宸濠起兵 ² 直接操縱內閣及批閱奏章,誅滅正士,杜塞言路 ² 引導武宗作「豹房」,誘他荒淫行樂,不理朝政,以便乘機攬權。 |
馬永成及谷大用 | 武宗 | ² 掌管東西廠,手段殘酷 |
陳奉、楊榮 | 神宗 | ² 任職稅吏,對百姓巧取豪奪,大肆搜括,終引致民變。 |
魏忠賢 | 熹宗 | ² 勾結熹宗乳母客氏並作威作福 ² 用殘酷手段排斥東李黨人 ² 魏自稱九千歲,與孔子相配,其黨羽更爭相為他建生祠,歌功頌德。,朝臣必須向次跪拜 ² 任司禮監,廠獄之禍又熾 |
曹化淳 | 思宗 | ² 開門納敵,間接造成思宗殉國 |
iii. 列舉崇禎政權之後,南方建立的明朝殘餘政權。
明亡後,明朝宗室在中國南部相繼建立流亡政權,繼續進行抗清活動,史稱「南明」(1644—1662年)。內容如下:
姓名 | 年號 | 身分 | 如何稱王 | 稱帝地點 | 下場 |
福王朱由崧 | 弘光,廟號安宗。 | 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 | 南京 | 1645年在南京城陷前出奔,不久被俘,次年被處死於北京。 | |
魯王朱以海 | 沒有 | 明太祖十世孫 | 只當監國,但地位卻一如皇帝 | 紹興 | 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後被鄭彩送到台灣定居。 |
唐王朱聿鍵 | 隆武,廟號紹宗。 | 明太祖九世孫 | 弘光亡,受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於福州監國,旋即登上帝位,年號隆武。 | 福州 | 被清軍俘殺。 |
紹武帝朱聿鐭 | 紹武 | 明太祖九世孫,唐王朱聿鍵弟弟 | 由蘇觀生所擁立 | 廣州 | 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明帝朱聿鐭自縊而死(一說被殺) |
桂王朱由榔 | 永曆,廟號昭宗。 | 肇慶 | 1659年逃亡緬甸,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後被緬人交出,吳把他索回,次年四月吳在昆明將其處死。 | ||
韓王朱本鉉 | 定武 | 明太祖十九子憲王松之後 | 由前李自成部將郝永忠擁立為明帝 | 鄖西 |
|
這些政權均由於其內部矛盾重重,事權不一,加上朝政腐敗,以及各王性格所限如福王昏庸好色、魯王器量短狹、唐王的懦弱無能和桂王馭下無術,在清軍兵威之下,先後以失敗而告終。
iv. 列舉清中期各族人民的反清鬥爭。
民族 | 時間 | 地點 | 具體情況 |
漢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 山東 | 臨清的王倫起義 |
漢 | 嘉慶元年(1796年) | 鄂、蜀、秦、豫、贛、隴各地皆出現 | 爆發了清中葉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 |
回、撒哈拉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新疆 | 由蘇四十三及田五領導 |
漢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 臺灣 | 爆發了天地會的林爽文起義 |
苗 | 乾隆六十年(1795年) | 湖南、貴州 | 滿官僚地主在苗區居住及掠地,又奴役苗民。由於起義軍佔據地有利,故能與朝廷鬥爭達12年之久 |
維吾爾 | 道光六年(1826年) | 新疆 |
|
瑤 | 道光十三年(1833年) | 湘西 | 由趙金龍領導 |
v. 列舉康雍乾時期修治的水利工程。
時代 | 康熙 | 雍正 |
項目 | 以治水上卓有才學的靳輔為河道都督修,並在水利專家陳潢復黃河故道,使漕運大通,而且減少水患的威脅 | 擴大修築江浙海塘,保證沿海水田免受海潮侵襲,更把部分海灘變為農田 |
完成永定河修浚工程,使舊河兩岸斥鹵變為膏腴,農民重新得到昔日被澇淹沒的耕地 | 開發直隸的水利營田,使永定河、衛河、淀河、子牙河的水患漸減,水利興起 |
參、 名詞解釋
Ø 一條鞭法:明代嘉靖與萬歷年期間開始實行的措施,是中國田賦制度的重要轉捩點,也是現代田賦制度的起點。一條鞭法施行後,「銀」正式成為田賦繳納的主體,打破了千多年來的實物田租制度,這種轉變,是明中葉後社會經濟狀況發展的具體反映。
產生背景:
1. 圖冊失修:明初編造黃冊和魚鱗圖冊,使政府掌握了準確的資料,但圖冊編造及修訂,需大量人力物力。及後因吏治敗壞,兩冊又久未修訂,賦役隨之紊亂,政府不得不改革賦役制度。
2. 賦稅繁重:明世宗以後,軍費、官俸、宗室祿糧以至宮廷開支劇增,弄至國用不足,乃屢有「加派」(額外徵課),百姓負擔日重;加上其時土地兼併嚴重,人民大量逃亡,進一步破壞原有的賦役制度,政府收入日少,因而不得不改革變稅制。
內容:於神宗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由首輔張居正推行,辦法是把田賦、土貢、雜稅合併為一項徵收。此外,也實施計畝徵收:政府先行核算地方州縣之田地數量,人口多寡,然後估量當地所須負擔之輕重,最後按田畝和人口數量分攤給該地人民承擔。
利處:
Q 自一條鞭法出現,便將各種力役合併,取消力差,一律徵銀,再田官府顧人代役。這樣,人民可以避免為應付力役而傾家蕩產,無形中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對經濟起積極作用。
Q 一條鞭法將各種賦役合一,稅率反而較為合理,改善了過去賦役不均的現象,加以張居正在推行一條鞭法的前三年,全面大量土地,盡量減少豪強隱瞞田地的弊病,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相較於世宗時代「太倉所儲,無一年之蓄」的情況,明廷的財政危機明顯得到紆解。
Q 明代初年,人民雖可用「折色銀」代替力役,但主要仍以「本色」完稅,而政府為方便徵稅,又規定人民恪守軍,民、匠、醫等戶籍,社會經濟發展,因而受到局限。明中葉以後,白銀使用日趨廣泛,折色銀地位日重,一條鞭法法更規定「一概徵銀」,既廣大了對銀的需求,使貨幣制度有較健全的發展。同時無須對人民徵收徭役,嚴分戶籍的情況隨之而改變,出現了大批自由戶,直接刺激社會經濟安展。
弊端:
Q 在舊制度下,地方的鄉官、胥吏、生員等,可以免役。但一條鞭法實行後,只要擁有田地,便須負擔役銀,這些原來的免役階曾,於是詭寄田畝,將役銀轉嫁,時日既久,地畝逐漸失實,形成貧者越貧,富者越貧的情況。
Q 一條鞭法將所有稅項合一,手續簡化,官民兩便,本來是利多於弊的。然而,人民因而無法了解所繳稅項的具體內容,奸吏從中「更書受賄,任意挪移」,將原須徵收的稅項加十分之二、三,稱「花派」。這樣,人民的負擔甚至較明代初年,這使人民受到一定情度的影響。
Ø 八旗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依據女真族部落組織法創立的兵制(後吸納了蒙古及漢人),也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每旗有七千五百人,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人人旨兵,稱為旗兵。
Q 來源:滿清入關前,所有女真人皆分隸八旗之下,16歲即當兵,未滿16歲者為後備。八旗兵由初時的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及後增的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組成。清太宗皇太極征服蒙古後,另編蒙古八旗;又以歸降之明朝軍隊,編為漢軍八旗,共24旗,18萬人。又因大力招收少數民族入旗,故入關後,八旗兵約有22萬人。
Q 職責:滿清入關前,旗兵負責組織生產之責。八旗的旗主,均為努爾哈赤的子侄,可參議國政。旗人對於旗主,份屬君臣,有納稅、服役和當兵的義務。旗兵的職責主要有二:一是京營八旗,充任禁衛兵,保衛京師及近畿安全,組織有前鋒營、驍騎營、護軍營等名目;一是駐防八旗,分駐各形勢險要之地,防範漢人。
Q 特色;1. 兵民合一:八旗兵制初創時,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具有行政、軍事和生產三種職責,旗丁「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但入關後,這種制度起了變化,八旗各營變成純粹的軍事組織,八旗兵亦成為職業兵。
2. 族主位尊:各旗旗主,均由努爾哈赤的子侄親屬充任,在本旗內,地位有如君主,旗丁必須完全服從旗主的命令。
3. 軍紀嚴明:滿洲入關前,八旗兵軍紀嚴明,訓練嚴格。為了保持八旗兵的戰鬥力,統治者除給予優厚待遇外,還頒布許多禁令,如禁止旗丁與漢人來往,不許旗丁為工為商等。但入關後,八旗兵生活奢華安逸,失去勇武之風,漸成國家的負累。
清入關後,八旗兵制逐步廢弛,終為漢人綠營兵所取代。
Ø 軍機處;全名「辦理軍機事務處」成立於雍正七年,初時的名稱為「軍需房」,至雍正八年改名為軍機處――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務機構。
Q 成立原因;雍正初年準噶爾部族叛亂,至雍正七年,朝廷對之用兵,因為頻繁的軍報,事關機密,而當時內閣學士辦事的地方是文華殿和武英殿,因為內閣位於太和門外,距內廷過遠,所以皇帝宣召不便,亦恐泄漏機密,故此於雍正七年設立「軍需房」,位置是於隆中門外,而面積並不大。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皇帝權力的發展,在清初,除了內閣之外,軍機大事的最高決策機關,是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因此權力乃是分散於八旗王公之手。至康熙時期,皇權漸漸提高,在康熙十六年,設立了南書房,處理政務,以削弱貴族及內閣的職權。至雍正即位,為要進一步加強皇權,又正值要對西北用兵,遂設立了軍機處,而西北用兵完結,軍機處仍然存在,所處理的不再只是軍機大事,而亦包括了皇帝的各種事務。漸漸亦取代了內閣及南書
房的地位。至此,皇帝施發政令,有許多事已不再經內閣,而是由
軍機處直接發出。
Q 職責:
子. 撰擬諭旨:凡皇帝將降的諭旨,或因官員奏請而下的諭旨,都由軍機大臣承皇帝之意擬寫呈閱。皇帝閱定後,凡公開宣示的,交內閣頒發﹔機密的或個別諭行的,由軍機大臣封寄,發予地方督撫,稱為〝廷寄〞。官員上報文書凡奏摺請旨者歸軍機處,而照例的題本則歸內閣。
丑. 議決大政:凡遇重要的政事軍務,皇帝不能裁決的,特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軍機大臣便須討論主稿,提出辦理意見,奏報皇帝裁酌。
寅. 審訊大獄:凡一些重大的刑案,須上諭軍機大臣審理和擬定,軍機大臣馬上於軍機處提訊,亦可與刑部會訊。各省報來的事件則由大學士一起承旬辦理。
卯. 人事免任:全國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六部尚書、各省都督與巡撫,下至各道、府、鹽政、學差,以及將軍、都統,駐各地區的領隊大臣、辦理大臣、參贊大臣等,應升調補放的,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名單,請旨議決。
辰. 管制科舉:每遇科考時,會試主考官人選,考試題目等,均由軍機大臣參酌,開單請皇帝選用。在覆試和殿試時,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和筆跡等。
巳. 預備顧問:軍機大臣常侍內廷,以便作皇帝的顧問。舉凡各方面的事情,軍機大臣必須對答,有的立即回覆,有的則待考查後回覆。
午. 奉旨出巡:軍機大臣可奉皇帝的特旨以欽差大臣的身分往各地檢查和處理事務。
形式上,軍機處是一個處理全國的軍政事務的核心機構與掌典機要,實際上,它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衙門,職責由皇帝臨時交辦,一切聽命於皇帝,它的辦事處只稱為〝公所〞或〝值房〞。
Ø 三藩之亂
Q 三藩的由來:指由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降清名將,因有功於清廷而被封為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鎮守雲南、福建及廣東。三藩之中又以吳三桂的權力最大,他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每歲向朝廷索取巨額軍餉,導致〝天下財富,半秏於三藩〞的局面。再者,他們在轄地範圍內專橫拔扈,任意勒索百姓,深為人民痛恨。
Q 作亂發生年份:康熙十二年冬(公元1673年)。因聖祖督促三藩還鄉日期而引起吳三桂大怒,殺死奉旨而來的雲南巡撫朱國治後作亂。
Q 經過:吳三桂起兵後,自稱〝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改元〝周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正月攻陷湖南,是年三月又起兵福建,並聯絡台灣鄭經請援。數月間吳三桂掩有六省,希冀跟清廷分座抗禮,以長江為界。聖祖斷然拒絕,並分兵(一路由長沙出江西;另一路由四川窺陝西)討伐。吳三桂於是擬取道川陝進犯京師。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以大學士圖海率師西征,奪回陝甘,挫敗吳三桂的攻勢。
江西方面,安親王岳樂之師乘吳氏西上陷江西邊郡,進攻長沙。同時,康親王傑書也乘耿精忠和鄭經失和的機會由浙江長驅直入福建,大敗耿精忠,耿精忠乃降,鄭經退守廈門。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三月尚之信依附吳三桂。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尚氏在清兵三路入廣東後投降。此時,三藩僅餘吳三桂,形勢日蹙。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節節敗退中稱帝於衡州,建元昭武,國號周,並改衡州為定天府。是年八月,吳三桂病卒,由孫兒吳世璠繼立。
康熙十八年春(公元1679年),清軍克長沙,吳世璠退到貴陽。康熙十九年十月(公元1680年),清軍直趨貴陽,吳世璠走昆明。康熙廿年(公元1681年),清軍三路包圍昆明,吳世璠城陷自殺,雲貴一帶平息。三藩之亂由是結束。
Ø 和珅: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1799年2月22日),姓氏為紐祜祿(滿州話為狼之意),滿洲正紅旗人,是乾隆年間的權傾朝野的大貪官。一個名落孫山的文生員,一躍而為第一權臣,得到乾隆的專寵。其原因是和珅善逢迎,對乾隆的生活關懷備至。「皇帝若有咳唾之時,和珅以溺器進之。」「言不稱臣,必曰奴才,隨旨使令,殆同皂隸。」對乾隆的心理揣摩,細緻入微。乾隆下江南,和珅極盡奢華,鋪張備至;乾隆七十、八十壽慶,和珅為讓乾隆開心,備辦貢品,騷擾全國。和珅本人相貌俊雅,口齒伶俐,奉迎甜笑,也得乾隆高興。這都是原因。另外有一個傳奇故事,淒婉感人,雖難令人信服,也聊備一說雍正年間,乾隆已成年,一次入宮,過妃身旁,見其容貌姣豔,便從後面用雙手蒙她的眼睛,不過與之戲耍而已。妃卻不知是太子,大驚,用梳子向後擊去,中乾隆額頭,遂捨去。次日乾隆探視其母,皇后見他額上有傷痕,問他不答,追問再三他才說了原因。皇后懷疑王妃調戲乾隆,大怒,立即把王妃賜死。此時,乾隆大駭,但一時不知如何辦好。後來趕到王妃的住所,妃已經投繯氣絕。
到乾隆中葉,和珅當時以滿洲官學生在鑾儀衛備車,乾隆見之,似曾相識。傳和珅入宮細看,頸間朱砂彷彿仍在,以為和珅即妃之後身,倍加憐寵。不幾年間,和珅由總管儀仗的小官而驟升相位。
和珅當政廿餘年,〝貪黷無厭,征求財貨,皇皇如不及。〞嘉慶皇帝早就對和珅不滿,乾隆死後五天,便宣布和坤二十大罪,將他逮捕入獄,不久賜他自盡,由同案的福长安亲眼目睹有關過程,家產則查抄充公。
和坤的家產據流傳民間的抄家清單記載,嘉慶皇帝沒收他的家產時,是乾隆時的十倍軍費,他貪污了二億多兩白銀,另有田地八千多頃,當鋪七十五家,銀樓四十二家,古玩鋪十三家,花園樓台一百零六座。還有大量的金銀珠寶、衣飾、器皿等等,整個家產折合白銀約有八億兩之多。和珅一人的家產就相當於朝廷十多年的總收入,和坤成為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貪污之王,實在令人咋舌。所以當時民間流傳著「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諺語。對名詞解釋在詳盡掌握其相關情況的同時,也要抓住主要內容加以概括。
肆、 問答題
子. 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什麼措施?
' 廢除宰相:明初仍沿用元朝舊制。及至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造反,太祖憂慮相權過重而實罷免中書省及廢除宰相,一切中央政務歸六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合稱六部),由皇帝總攬大權,君權極其集中。
' 地方分權:元朝地方行政屬行中書省,權力甚大。明初改行省為丞宣布政司,分三司掌一省政事,即布政司掌民政、都指揮司掌軍政、按察司掌司法。三司分權直接隸屬中央,鞏固君權。
' 厲行監察:太祖設都察院彈劾百官,另置十三道監察御史,巡視地方官吏。各種監察制度對百官進行嚴厲的監視,此舉無形提高皇權和限制官權。
' 殺戮功臣:太祖學識淺陋,唯深於世故。得天下後,已對文武功臣興「鳥盡弓藏」之念。自太子標死後,太孫幼弱,太祖疑慮日深,恐朱家之業不能傳萬世,故輒借故誅殺功臣,如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謀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後快。恰好其弟李存義和胡惟庸聯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長的私親)告發李存義曾串通胡惟庸謀反。獄吏對李存義父子施以重刑,其他如宋濂、高啟、徐達、廖永忠等無一倖免,其中以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後株連達三萬人,平定雲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綁赴刑場腰斬。平定廣東的大將朱亮祖,父子同時慘死在鋼鞭之下。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辭職,朱元璋認為是看不起他這個皇帝,當即命武士將李仕魯摔下殿堂,腦漿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難的朋友中,沒有不被扣上謀反的帽子。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劉基,他對明王朝的功績和諸葛亮對蜀漢王國的功績不相上下,但他的結局和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渾身不自在,最後朱元璋將其毒死後嫁禍於胡惟庸身上。元勛宿將,誅鋤殆盡。
' 分封諸宗室:太祖自太子標死後,太孫幼弱,太祖疑慮日深,乃分封廿四子孫為王,准其自置軍隊,以捍衛王室,認為這樣可以內防叛亂;外守邊疆。
' 凌辱朝臣:太祖出身寒微,自卑猜忌,每覽奉章文字,誤以為大臣藉此譏諷,捕風捉影,羅織罪狀。一般臣民奉摺詩文,往往因一字之誤而招滅門之禍。太祖此舉,目的在顯示天子權威,以鎮壓人心。太祖提高君權,規定臣僚覲見,必須「跪對」。臣下偶有過失,即處以殿廷上廷杖、鞭笞捶楚、剝皮、凌遲等酷刑。公卿坐而論道、君臣間的伙伴關係已成歷史陳跡。
' 設錦衣衛:太祖為求鎮壓異圖、不忠,特設錦衣衛執掌詔獄(奉皇帝令查辦案件)的特務機構,可恣意緝捕、刑訊、殺人。此外太祖還花了二十餘年,制定【大明律】,以嚴刑峻法來防止人民反抗。
丑. 嘉靖、萬曆年間的資本主義萌芽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嘉靖、萬曆年間,農業由於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但停滯不前,而且逐漸衰退,而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卻非常迅速。這時不僅紡織、採礦、冶鑄等行業有了更大的發展,中國在此時已由封建經濟已向資本主義經濟進展。
' 工業及製造業:
①、 絲綢業:在蘇州,當時靠出賣勞動力產生的織工、染工就有一萬餘人。他們必須在機戶所設的工場內作工,才能獲得工資維持生活。據《萬曆實錄》說:“吳民生齒最煩,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萬曆年間已出現佔有生產資料的機戶,和以出賣勞動力的機工,他們的關係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而工匠各有所能,匠有常主,所謂〝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日喚代…〞的現象證明絲綢業已形成僱傭關係了。
②、 礦冶業:出現不少大型的礦冶工場。廣東礦冶鐵爐不下五六十座,煤山、木山開挖亦多,傭工不下數萬,在福建龍溪,富商大賈招集四方無賴之徒來彼間冶鐵,每爐數百人。
' 商業:
明清時代商業更為發達,產生了大量的地域性商幫,其中較著名的有徽商、晉商等十大商幫,各有其商業地盤。商幫以群體力量參與商業競爭,其活動範圍甚廣,多有「足跡遍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