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節 明清小說
明代小說的特質及其與傳統小說的關係
小說與傳奇,是明代文學的代表,尤以小說在明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中國的小說,經過了宋、元兩代的長期孕育,到了明代,無論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都達到極高的成就。發展的過程,是由文言進到白話,由短篇進到長篇,由簡體進到章回。號稱四大奇書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都是明代的文學寵兒。因此,明代小說的特質,非加以說明不可。
創造白話文學:明代小說,差不多全用純熟流利的白話寫成。在以前,唐末的變文和宋人話本雖已開始運用白話文,不過都是文白夾用,粗糙簡樸,算不得是成熟的白話文學。到了明代,文人學士才有意識的運用白話來寫小說,有意識的創作白話文學。這種文體上的改革,這種由文言轉到白話的文學形式的觀念得到改變,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在是一件大事。
2反映社會生活:明代的小說明顯的反映出時代背景和社會意識。許多作品,都從不同的角度,揭發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願望。在創作方法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力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譬如金瓶梅鋪寫男女私情,淫穢之風。西遊補諷刺明末政治與士風。西遊記、《精忠傳》洋溢慕古傷今之情。比起正統派的古文,甚至當代那些雜劇傳奇,明代小說是更富於現實性的。
3富有教育意義:明代學者如李卓吾、袁宏道之流,一致讚美小說文學的優美,同時並承認小說與草治有莫大的關係。明代小說所表現的思想性和社會性,能夠深入民間,有警世導善的教育意。
4確立章回體裁:章回小說的體裁,主要從宋元長篇「講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講史」每講一段稱為「一回」,這是章回小說中,「回」的本義。章回小說經過宋元兩代的長期孕育,到了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明初出現了一批長篇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它們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小普進入一個燦爛的發展階段。
二 三國志演義
三國志演義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作者羅本(一三三O?一四OO?),字貫中,山西是一個具有政治抱負的人,明太祖時曾做個的幕客,海史電話牠「有志圖王」統一中國以後,他改而從事「稗史」(野史雜聞)的編寫工作。三國志演義可能就是在此時寫成的。
(1) 三國志演義的取材,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大部份是出自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在注解中引用的野史雜記,小部份則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補充上去的。所以,章學誠說它「七分事實,三分虛構」。
在羅貫中編寫三國志演義以前,三國故事老早就在民間流傳。元至治年間刻印了一部三國志平,大概是根據宋元民間藝人口頭講述而略加整理出來的,當時,說唱三國故事的三分書已成為專業藝人傳統的說書科目。羅貫中着手編著三國志演義時,參考有關三國故事的書當然不只一種。當時,除了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小說外,還有不少諸宮調和雜劇是演唱三國故事的。三國故事中的重要情節,幾乎都有了劇本。羅貫中就在這些材料上加以選擇、剪裁、編排,終於寫成了這一部七十五萬言的長篇小說。現在流行的,是經過清初毛宗崗父子删潤飾過的本子。
(二)三國志演義的思想內容三國志演義叙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西晋統一,九十餘年之間,魏、蜀、吳三國在政治和軍事上複雜鬥爭的情况。全書的內容傾向,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1繼承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書中曹、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
刻的主要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上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許。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表現出人民百姓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2極力宣揚劉、關、張的義氣:小說第一回桃園結義就寫這三個異性兄弟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從劉、關、張三人的行事中,表現出歷代游俠之士那種講義氣、重諾言、感恩遇、報知己、輕富貴的壯烈行動,也宣揚了團結鼓舞的力量。
3提供生活的經驗和處事的策略:小說通過複雜的情節,說明做人處事,須要配合勇敢和機智,有勇無謀就不能應付變化多端的局面,所以呂布終歸失敗。作者非常推崇諸葛亮,因為他深謀遠慮,膽色過人,克敵制勝。諸葛亮的形象成為讀者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實所謂智慧,正是作者所欣賞的「善於分析情况,解決問題」的處事方法而已!
(三)三國志演義的藝術成就三國志演義不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
1 善於塑造人物角色的不同性格:小說迴追了四百多個不同的人物,主要的角色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同是羣雄之首,孫權、劉備、曹操各有特點。至於謀士如諸葛亮、荀或、魯肅,戰將如關羽、張飛、趙雲、夏侯惇、周瑜等,莫不各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小說塑造的人物,以張飛、曹操、關羽、諸葛亮最具典型。張飛脾氣粗家直爽,但愛憎分明,是勇將的典型。曹操陰險奸點,惡毒暴戾,是奸雄的典型。關羽忠義英勇,有時却狹隘傲慢,是智將的典型。諸葛亮智力過人,深謀遠慮,是策上的典型。
2善於處理複雜的戰爭場面:小說中大大小小的戰役,在作者筆下千變萬化,不重複,不呆板,而且驚心動魄,繪影繪聲。每一次戰爭,作者必詳盡介紹雙方的主將,戰略、兵力的對比,地位的轉化,並暗示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小說中的戰爭場面並不顯得凄惨,而是富於英雄史詩的激昂格調,有時還顯出從容不迫的安詳。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彈琴,赤壁之戰中寵土无挑燈夜讀。動中有靜,餘味無窮。赤壁之戰長達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瀾壯闊,淋漓盡緻。處處表現出作者傑出的藝術匠心。
3善於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羅貫中塑造人物時,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誇張、對比之描寫迭見。如寫張飛在長板橋三聲大喝,使夏侯杰肝膽破裂,倒撞於馬下。寫周瑜鬥不過諸葛亮,竟至氣死,都是誇張的手法。如此描寫,非有過人的幻想力,不會寫得這樣成功。
4適當地運用通俗的語言:演義的語言,文言中雜有白話,具有簡潔、明快而又生動的特色。叙述描寫,不以細膩見長,而以粗筆勾勒見工。至於寫人物對話,更往往是個性鮮明,有聲有色。
5結構宏大嚴密而不失精巧:小說中的歷史故事,時間漫長,人物眾多,事件複雜,頭緒紛繁。作者以漢相爭為故事的主線,以孫吳為陪襯,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的情節。既曲折變化,又前後貫串,實主照應,脈胳分明,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向讀者展示出一幕幕瑰偉的歷史故事。
三 水滸傳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另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的主要編寫者是施耐庵。他的生平不詳,大約和羅貫中同時的人。傳說他同元末農民起義有一定的聯繫,甚或親自參加過起義的隊伍。
(一)水滸傳成書經過:水滸傳的故事是有事實根據的。宣和間,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事件,在宋史、十朝綱要、三朝北盟會編等書中都有簡略的記載。宋末元初龍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質,初次完整地紀錄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綽號。南宋的話本中,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的名目,顯然是水滸故事的段落。在元代《大宋宣和遺事》關於「梁山灤聚義本末」的敘述中,已有劫取生辰綱、楊志賣刀、宋江私放晁蓋、宋江殺閻婆惜等等情節。元代還出現了以李逵、燕青、武松等人為主角的雜劇。在這些戲裏,水滸的人物故事日益豐富起來,由三十六人增加至一百零八人。可以說,從南宋到元末是水滸傳成書之前的醞釀時期。施耐庵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編寫成水滸傳一書。
(二)水滸傳的內容:水滸傳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介紹出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深刻地反映了起義的腐敗的社會背景,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的形像,並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起義如何由零散的復仇星火發展到燎原大火的鬥爭過程;同時也具體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三)水滸傳的藝術特色:水滸傳的成就不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在於它成熟的藝術技巧。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英雄人物的形象外,舉凡情節、結構、語言都有超卓的水準。
1在人物塑造上:水滸傳在人物塑造上,善於扣緊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劃他使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例如寫林冲,他本是禁軍教頭,也有美滿的家庭,根本就沒有造反的念頭,但遭高体的陷害,刺配滄州,家破人亡,不得不走上梁山的道路。這種性格上的轉變因為結合了人物的遭遇,所以是合情合理的。又如魯智深、楊志都是軍官出身武藝高強的英雄,也因為不同的原因和過程走上梁山泊,落草為寇。水滸傳對於人物個性的刻劃是細緻的。阮氏三雄雖屬兄弟,但言語、動作各有特點,分界明晰。魯智深和李逵是一對性格粗豪的人物,不過程度上仍有差異。魯智深是個莽撞的肥和尚,粗魯之中帶有細心、機警和精明。李逵有時候也像是粗中有細的樣子,不過,他的細心並不是出於老練,却是出於老實。總之,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無論角色是主是配,都具有鮮明的性格,典型獨特,互不重複,在小說史上有突破的成就。
2在情節安排上小說中安排了許多生動、曲折而引人入勝的情節。林冲等英雄被逼上梁山,到「智取生辰綱」、「花榮大開清風集」、「宋公明三打祝家莊」、「宋公明夜打曾頭市」等回目,不能反映了但我由小到人的整個過程;而且也表現了起我中那些如火如茶、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小中的情節也投人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的性格逐步發展。因此當一提到武松,就令人聯想到「陽尚打比」、「門秘西門慶」、「大鬧飛二蒲」、「血濺駕統樓」等刀光血影的場面。提到林沖的,就會記起他「火人白虎堂」、「刺阳州道」、「風平山神廟」等不幸遭遇。其他如宋江、李逵、魯達等也莫不如此。
3在結構組織上:水許傳的結構基本上是完整的。小說中大大小小的故事,每一個都有着相對的獨立性,但故事與故中之而又有着緊密的聯系,一環扣一環,互相勾連。這種安排固然與水滸故形成的過程有關,不過每一個故事的出現無非為了表達一個共同的中心內容—官迫民反。每個故事的英雄人物都因為「官迫民反」的共同命運,像百川匯海似的,由分而合,推向聲勢浩大的梁沖英如人聚光的高潮。如此巧妙的結構,的確令人有波澜迭起、變化多端的感覺。
4在語言運用上:由於小說是從話本發展而來的,因此本來就有口語化的特點。小說的語言特色,主要在於明快、洗煉、無論叙述事件或刻劃人物,常常是寥寥幾筆,就達到繪聲繪色,形神畢肖的地步。例如對潑皮牛二的描寫就是這樣。書中只寫「只見遠遠地黑凜凜一條大漢,吃得半醉,一步一順損將來。」幾句,便把牛二的凶形醉態形象化地拘畫出來。小說運用語言的特色,其次在於它有準確、生動的描寫。例如寫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一段,作者以幽默、俏皮的語言,貼切的比喻、並通過郊居的自身感受,把他被打的醜態表現得異常逼真,讀來特别使人覺得痛快。
四 西遊記
繼三國志演義、水滸傳之後,吳承恩的西遊記是明代小說中又一部優秀的作品。它以豐富的想奇妙的故事、宏偉的結構開拓了幻想小說的領域。
它的作者吳承恩(一五OO——一五八二),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
性格倔强,四十三歲才補上歲貢生,長期過着賣文自給的生活。他對現實有深刻的不滿,自稱「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這決定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他從幼年起,就愛好神奇的故事傳記,因此他具有豐富的神話知識,這就使他能在西遊記這部幻想小說裏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才。
更難得的是這部小說是吳承恩在七十歲以後所寫成的。
(1)西遊記的內容 西遊記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說的主角孫悟空出世、求師、得金箍棒、銷生死簿、大鬧蟠桃會、跳出老君爐等故事。包括了第一回至第七回。第二部分寫如來說法、觀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徵斬龍、太宗入冥,這都是取經故事的前奏。包括了第八回至十二回。第三部分才開始西天取經的故事,它是全書的主體,一共佔了八十七回的篇幅。其中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大都是妖精作怪阻撓取經,却一一被孫悟空逐個擊退,完成取經的偉業。
(二)西遊記成書經過立獎赴天竺(印度)取經本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這件壯舉本身就含有豐富的幻想性,因此在民間引起各種神奇的傳說。南宋的一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以這個故事作為題材的。書中出現了神通廣大、足智多謀的猴行者,他化身為白衣秀士,護三經。
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立映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書中出現的深沙神,當是西遊記中沙僧的前身。到了元代,西遊記故事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時出現的西遊記平話(今不傳),無論在情節、人物、和故事性各方面都大大加强了。西遊記故事很早就在舞台上搬演。金院本有唐三藏,元雜劇有三藏西天取經,明初有西遊記雜劇。這說明西遊記故事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吳承恩就是在民間流行的西遊記的平話和雜劇的基礎上,進行他的文學創作的。
(三)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的長篇小說,具有優美的、完整的藝術形式,足以跟《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互相媲美。
1創造神奇的幻想世界:西遊記以神魔為主要描寫對象,為讀者創造了一個美妙的幻想世界。
各種神魔的本領和法寶都充滿幻想色彩:孫悟空的金箍棒重一萬多斤,縮小了可以藏在耳內。任何武器法實都有厲害的對手:孫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變千条,攻擊敵人,可是青牛怪却能用「金鋼琢————一股腦兒套去。「芭蕉扇」能將人握出八萬四千里,孫悟空鳴了「定風丹」,就能在陰風前巍然不動。這些五花八門、奇光異彩的幻想,使讀者暫時拋開現實生活的憂慮,與書中人物一起進入美麗向爛的神話世界之中。
2結合人性、神性和動物性來塑造人物:小說中的各色神暖,既有人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賦予了某些動物的特性。例如孫悟空樂視大膽、勇敢善戰的叛逆性格,與神的變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融為一體。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帥,因酒醉調戲仙女獲譴,错投猪胎;所以他的粗魯发撞、好吃懒做具有猪的特色,他的貪圖美色又似有「前世」淵源。獅魔能一口吞下十萬天兵,象精能用鼻捲人,老鼠精了鑽狡猾,牛魔王蠻橫鬥……作者結合了原形動物的各種特點,配上人類喜、怒、哀、樂的不同情感,把這些角色的性格塑造成姿態不同、面目各異的種種鮮活的形象。
3含有幽默和吹諧的特色:西遊記中的幽默和歌諧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孫悟空身上以見到這種幽默的手法。他具有樂觀精神,遇到困難絕不喪氣,他揭露妖魔的醜態後,還加以辛辣的嘲笑,把他們弄得狠狽不堪。其次,作者通過一些喜劇的情節來表現猪八戒這個人物,時常讓他说些藏品,作些,令人禁不住要笑他的天真、恐直。最後,作者還利用某些情節對世態人情池行吹的風刺。總之,小說中幽默、馬永之處,俯拾即是,令人回味無窮。
4語言流利,叙事明晰;西遊記的語言具有流利明快、生動歌譜的特點。人物的對話能做到個小化,她家數語,也頗見性情。如大鬧天宮中,玉帝問道:「那個是妖仙?」孫悟空答道:「老孫似是。」雖只四字,就充分表現出他傲岸不羈,藐視天宮的態度。又如在萬壽山,唐僧問誰偷吃了人參果,猪八戒搶先回答:「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用「我老實」這句話來替自己洗脫嫌疑,只會顯出猪八戒愚蠢的嘴臉。此外,作者叙述故事,脈脂清楚,乾淨利落,絕少拖泥帶水之處,也表現了他駕馭語言的才能。
五擬話本——三言、二拍
由於受到宋、元時期流行的「話本」體短篇小說影響,到了明代便出現了大量文人模擬「話本」形式編寫的作品,一般叫做「擬話本」。它不是供藝人講述之用,而僅是給一般讀者閱讀、欣賞的。
「擬話本」標誌着宋、元以來的講唱文學逐漸脫離了口頭創作階段,成為作家的書寫文學了。這時期出現的短篇小說專集,以馮夢龍編輯的古今小說(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之總稱,也有人簡稱三言。)和凌濛初編寫的初刻拍案奇、二刻拍案言奇(簡稱二拍),最為著名。
(1)三言三言共收了一百二十個短篇小說,題材極之廣闊,差不多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各個階層和各個方面的生活。其中宋、明兩代的故事最多,大都以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和廣泛流傳的故事作為題材,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有一部份作品是從前人的筆記、小說、傳奇中敷演而的。
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差不多把當時流行的優秀話本都收進去了。由此看來,我們把三言看作明代短篇小說的寶庫,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三言的思想內容,極之複雜。關於愛情的故事,約佔三分之一,有悲劇、有喜劇,多數是悲喜劇。如宋小官團圓破笠、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等,可以視為替婦女爭取人權的呼聲。以官紳權貴為題材的作品,如木棉庵鄉虎亞報宽、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等,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卑鄙、刻毒、淫惡、貪婪的罪行。關於友誼題材的作品,如施潤澤離開遇友、吕大郎還金完骨肉等,簡直是信義和任俠精神的歌。關於神仙怪異題材的作品,如灌園里晚逢仙女、大樹玻義虎送親等,都充滿了瑰奇麗的想像。
三言在藝術表現上仍有它的特色。比起話本來,它們的篇幅加長了,主題思想也比較集中,情節更為曲折,尤其在人情世態的描繪上比話本豐富了許多,而在細節描寫和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上,也更趨於成熟、細膩。不過「擬話本」仍有不少缺點。小說中的矛盾衝突一般不如話本的直接尖銳,語言上文言成分增多了,雖然比較洗煉、流暢,却沒有話本的鮮明、生動。
(二)二拍 拍案警奇初、二刻,共收小說七十八篇。編寫者凌濛初自己說他因馮夢龍已將前人作品「搜刮殆盡」,只好「取古今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龍者,演而暢之。」其實,拍案酸言奇初、二刻是兩本創作集,不過凌濛初的工作做得很粗糙。他利用前人題材,有時近乎抄襲。創作態度既然不夠嚴肅認真,使拍案警奇的藝術產生了許多弱點。
和三言一樣,二拍的故事內容多半反映了市民生活和市民思想意識。其中描寫商人的作品具有時代特色,也反映了明代海外貿易盛極一時的現實情况。
凌濛初的創作態度是消極多於積極的,小說中充斥着大量的宣揚落後的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描寫,猥褻的描寫也更加誇大和露骨。所以,二拍的成就是遠遠遜於三言的。
第七章 明清文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