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catechism/1credo/67comunione.html



67. 諸聖相通功



  過去我們誦念的《宗徒信經》,在念到“我信聖而公教會”這一句經文後,接上來的一句是“諸聖相通功”。“諸聖相通功”是教會一端當 信的道理,但是在我們今天普遍誦念的“尼西.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信經”中,并沒有這段經文。為什麼呢?因為從某些方面看來,“諸聖相通功”這段經文的意義 是從前面“我信聖而公教會”那段經文引伸而來的,是那段經文內容的一部分。試想:教會若不是聖人聖女的集合體,又是什麼呢?事實上教會就是聖人聖女的共 融。所以,不論哪篇信經有沒有“諸聖相通功”這句話,事實上“諸聖相通功”的道理都概含在里面。也因此,值得我們當作一端當信的道理來討論。



聖多瑪斯在解釋和闡述《宗徒信經》的時候,論到“諸聖相通功”這個信條說:「由於眾信友共同形成唯一的身體,所以其中的益處彼此交流。 同樣,也必須相信:在教會內一切財物都是共通同享的,教會中最重要的一分子是基督,因為他是元首。為此,基督的益處都通傳給教會這個奧體的每個肢體成員。 通傳的方式是透過領聖事而完成的」。聖多瑪斯這段話已經清楚地指出:由聖神所支撐的教會因為是一體的,所以教會擁有的一切,都是教會成員共有的。



“諸聖相通功”這句話有兩個彼此關系密切的意義,一個是教友在神聖的事物上共融通功,另一個是聖潔的人之間的共融通功。東方教 會在舉行彌撒聖祭禮儀時,領聖體之前高聲誦念說:把聖潔的事物分施給聖潔的人。聖潔的事物是指聖體,聖潔的人是指信友。所以教友得到基督聖體的滋養後,彼 此便在聖神內共融而成長。



《宗徒大事錄》第二章四十二節說:耶路撒冷最初的教友團體成員「都專心聽取宗徒們的訓誨,時常團聚、分餅、祈禱」。聖經這段記載叫我們體會出早期基督信徒如何共同分享他們的神益,互通有無,這就是“相通功”的意義。



相通功的內容很多,普世教會要理例出五項:



第一項,信德的交流:教友的信德是教會得自宗徒的信德。信德是生命的珍寶,它越是與眾分享,越是成長得壯大。



第二項,聖事的通功:聖事的效果是屬於全體信友的,信友們則因著所領的聖事而結合於基督。聖事中的聖洗聖事不但是人進入教會的 門,也是進入這個門的人與基督結合的約束力。所謂的諸聖相通功,就是指因聖事而產生的這種結合關系。任何聖事都可以稱為通功的聖事,因為都使我們結合於天 主。不過,聖事中以聖體聖事最具通功的德能和意義,因為這件聖事本身的目的就在實現這種超性的密切攸關生命的共融通功。



第三項,神恩的通功:在教會內部的共融通功中,天主聖神也分施特別的神恩給生活在不同狀況、不同身分的信友,好使他們按照自己的天賦,攜手共同建設教會。聖保祿致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二章第七節說:「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的雖然不同,但全是為眾人的好處」。



第四項,每件東西都歸公用:一名真正的基督信徒,不會把任何東西緊緊地據為己有,不愿與他人共享。所以,他必樂意協助貧苦的弟 兄,以紓解他們的困境。《宗徒大事錄》第四章廿二節記載最早的教會團體說:「眾信友都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這是完全的 共融與分享。一名基督信徒是一名上主的財物管理人,他不吞佔來自上主的財物,但妥善地經理這些財物,目的在使每個人都得到上主賜給的恩典。



第五項,愛德的共融通功:在諸聖相通功中,就如聖保祿告訴羅馬人的,「我們中沒有一個人是為自己而生,也沒有一個人是為自己而 死的。」(羅,十四,7 )保祿宗徒給格林多人寫信時也說:「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十二,26 27)「愛德不叫人尋求自己的利益。」(格前,十三,5 就因著這種諸聖相通功的互相關懷力量,一個人在愛德中的所作的事,不論是生者或為死者而作的,即使微不足道,對眾人都有益處。



教會是走成聖道路的人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不僅生活在世的信友能夠彼此共融通功,就是活著和已故的信友之間亦能相通功。為此,有天上教會與地上教會之間的往來。



提到天上教會與地上教會,我們必須把“教會”的存在作個界定。《教會憲章》第四十九節說:「直到主在光榮中與眾天神降來,摧毀 死亡,讓一切都屈服於他為止,在此之前,主的部分門徒正處在現世旅途中,另一部分則已經渡過此世,正在淨煉中,還有另一部分則已在享受光榮,瞻仰三位一體 的天主」。



從大公會議文獻這段話,我們清楚看出教會存在於三種狀態中,即現世旅途中的教會,結束此生,正在淨煉的教會,以及已在天上享受永恆光榮生命的天上教會。

處在這三種狀態中的教會子女,不但沒有因為死亡的介入,而斷絕他們之間的結合,相反地,他們彼此間在精神益處上的共融通功變得更穩固。



的確,那些已經成聖,安息在主懷中的人,「因著與基督更密切的結合,能使現世教會的聖德更為堅固。……他們會不斷地代我們轉求 天父,把他們在世上靠著天人之間的唯一中保耶穌基督所立的功勞獻給天主。……所以,他們的手足關懷之情大大地扶助我們的軟弱。」(教會憲章第四十九節)



聖道明臨終時,向修會中的同道弟兄說:「你們不要哭,我死後對你們更有用,我將比在現世更有效地幫助你們。」聖女小德肋撒也說:「我要用我在天上的日子來為地上作好事。」



從這些偉大聖人聖女的言行德表,我們了解到我們敬禮聖人聖女的目的不僅在推崇他們的杰出表樣,更在於藉著與他們共融通功,使我們更密切地結合於基督。(教會憲章第五十節)



教友除了敬禮天上聖人聖女:透過與他們相通功的途徑,而獲得寶貴的神益之外,也與亡故的親友及其他先我們而去世的主內弟兄姊妹通功。教會早期就培養教友為亡者祈禱的愛德。這種愛德不但有助於他們早日結束淨煉,回到天鄉,也使他們在天父前為我們所作的代禱更具效力。



總之,天上的聖人聖女,地上旅途中的教友和已故在淨煉中的亡者,共同組成天主的大家庭。這個家庭中的成員在愛德中相通功,彼此共融,這就是聖教會的特性和真實本質。



談了普世教會要理“諸聖相通功”這一節,現在我們把其中的三點結論介紹一下:



第一點,教會即諸聖相通功。諸聖相通功首先要指的是那些神聖的事物,其中以聖體聖事最重要,因為藉著聖體聖事,教友真正相通,結為一體,成為基督的奧體。



第二點,諸聖相通功也指聖者在基督內的共融通功,因為基督為眾人死了,好使每個在基督內并為基督而死,或受苦的人,都能給眾人帶來益處。



第三點,先教宗保祿六世的《天主子民的信經》說:「我們相信眾基督信徒,即現世旅途中的人,完成淨煉的亡者,以及天上享福的人,他們都共融通功﹔他們共形成獨一的教會﹔我們相信在這共融通功中,天主與聖人的慈愛必不斷垂允我們的祈禱。


Mary in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何謂 諸聖相通功” , 聖母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諸聖相功」是信經內的部份含義, 它表達「聖教會」是諸聖相通功的意思。


 


1.   所有信友如同一體,不論完美或缺陷, 皆相連相通。


2.   我們相信教會是完美的組合, 正如頭與身體,互相關連,從今直至永遠。


3.   美善源自諸聖之首-------基督。基督的富饒,通過聖神領導教會,全民。


4.   這種相通如何發生?  “Sancta sanctis”! 意謂經過 在聖事中” (包括聖言及愛德工作 ), 在聖人中”( 信德超卓的人, 包括聖母和諸聖人) 。我們通常都明白聖人的


定義是特別充滿恩寵 福傳者, 尤其是在與其他人溝通的過程中。 聖母和聖人在信仰團體中具有穩定和補償作用, 他們致力推崇教會的聖潔。


5.   從存在價值來說, 聖人是信望愛三德的推動者及代表者。聖人徹底指出信德的重要性, (為感謝主賜的恩寵);望德的需求性 (為對主忠誠, 持之以恆的恩寵), 愛德的最後勝利 (為明白漸漸與主與人結合的恩寵) 。聖人高瞻遠矚 是信德、 聖事、聖神和愛德共融的先鋒。信望愛是心靈創意的原素,聖人代表對主完全


依賴。 聖母和諸聖是信望愛的勝利代表者, 而不單是天主的代表者。


6.   要清楚明白代禱在此文內的意義。代禱是超越時空的共融。基督教義原是分享,   聖人享受天主親密的臨在和全能智慧, 領受天主的恩典比其他人多, 基督教義是 分享聖三,不會與聖三背道而馳。聖三便是聖父、聖子、聖神的互相分享,是在愛內的一體。代禱便是互相分施基督的恩寵,而我們履行基督的意願, 便是把教會 變成分享 的聚集地。無論我們有任何訴求, 它必定植根於我們的恩寵之源。


7.   坊間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友誤解代禱原意,他們把奇蹟混為一談。聖人不是施行奇蹟的人, 而是分享聖三的人。聖人不是首位解決問題的專家, 而是推動深層面的 信望愛三德。  如我們要求個人,在主的慈愛內, 堅定不移地 與主同行 和與信友共融合一。


8.   聖母在此情況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或許包含在「教會之母」的稱號內。聖母生平與其聖子全然結合, 恩寵次序表達在她升天前 以及聖子復活前後, 她在救贖計劃內 的全然服從, 充滿信望愛 , 是我們的典範。  她的「教會之母」主要工作是 保守超自然生命, 直至昇華時刻, 她是聖神中樞, 聖神的 傑作和超信德的工具。 萬福童貞對我們的裨益, 可既括如下: 「湧流自於超越滿盈的基督美善, 默想基督, 全然依賴, 力量之源。」(L.G. #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