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許會這樣想:「神父入修院前有沒有談過戀愛?是否因為失戀才入修院!」林勝文神父是解開我們心中疑團的最佳例子。
「我十二歲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是林神父的開場白。林神父的父親不是天主教徒,母親雖是教友,但要協助丈夫營辦工廠,又要照顧三名年幼的子女,實在分身乏術,遑論兼顧兒女的宗教培育。林媽媽曾戲言,當時的她是向天主「請了假」。童年的林神父在一間聖公會小學就讀,直至十二歲中一派位,他被派到聖若瑟書院 讀中學,母親才告訴他,他是教友,自小領洗。那年的聖誕節,林媽媽帶着他們姊弟三人,參與子夜彌撒,重投教會的懷抱。
林神父認為是天主的恩寵令他擁有濃厚的宗教意識,而西環聖母玫瑰堂的栽培亦功不可沒。當年對慕道者而言,十二歲是尷尬的年齡,參加主日學略嫌年紀大了一點,成人慕道班又似乎年紀太小。林神父姊弟三人當時既沒有領堅振,又未初領聖體,最後只好參加成人慕道班。剛巧慕道班內有一批中學生,而他們亦遇上一位好 修女。「這個年紀的年青人,最容易對宗教產生熱忱,我的宗教意識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培育出來的。」
在學校,他參加了公教聯會,會內除了一批新領洗的同學外,還有一些在堂區內已是十分熱心的同學。聖若瑟書院的老師及修士,都給予他們很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去組織宗教活動。「當年我並沒有強烈考慮有關聖召的問題,亦沒有偉大的理想,只是一大班同聲同氣的人,感受在天主內一起的喜樂,家人甚至說我把學校當 作自己的家。」林神父亦因公教聯會孕育出對教會的歸屬感。
考慮結婚
由於高級程度會考的成績並不理想,林神父只好前往澳洲升學。「88年至95年,我在澳洲墨爾本渡過。現在回望過去,發覺這八年是天主對我的特別培育。」最初,他覺得澳洲的堂區生活很悶,碰到的大都是老人家,又找不到適合的團體參加。幸好,半年後出現轉機,原來他住在領使館區,離住所不遠的南雅拉聖若瑟堂(South Yarra St. Joseph’s Parish),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友。大家都是「外邦人」,於是就一同利用工餘時間去建設這個堂區團體。「天主真有辦法,祂讓我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真正的家人!」89年 十一月,他開始在這個像聯合國般的堂區彈琴、唱歌,並替他們籌備禮儀音樂。他的靈性生活慢慢成長,而他亦真的長大了。這時的他特別喜歡去聖堂,因為他有一個天主教的女朋友。他生活得很愜意,一方面有能力去獨立處事,又有車接載女朋友,一起去聖堂,然後拍拖;而另一面跟天主的關係亦十分親近,信仰生活一點兒 也不枯燥。入大學後,他參加了天主教海外學生會,由一位聖體會修女及一位聖母小昆仲會修士帶領他們作靈修培育。
林神父在大學選修物理治療,女朋友則修讀藥劑,兩人都很緊張自己的學業,拍拖並沒有影響彼此的成績。到了大學三年級,由於和女朋友的感情相當穩定,他開始有結婚的念頭。其後,他被派到塔斯瑪利亞省實習。一到步他就被那裡的景色深深吸引:草原、森林,再加大雪山,就像童話世界般美麗!「我真希望女朋友在我身旁,跟我一起分享眼前的美景。我甚至計劃畢業後和她一起在那裏定居。我還清楚記得那天是1991年8月16日,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地考慮結婚。」他在旅館安頓妥後,立刻跑去附近的地產公司,看看那裏的樓價,計劃二人的將來。
回到旅館後,林神父寫信給他的女朋友,和她分享塔斯瑪利亞省美麗的景色外,並表示想和她結婚。「當我寫到『結婚』這兩個字的時候,天主出手了!我突然收到一個信息:『這條不是你的路。』我停了筆,整個人發呆。跟着又再收到:『我再說一次:這條不是你的路。』」林神父用「信息」這個詞,是因為他沒有聽到任何聲音,或看到任何事物,只是一個很清楚的信息在他意識內出現。「很清楚!極清楚!那一刻我十分震驚,我知道是天主。」他整個人立刻崩潰,哭了。「天主,為甚麼在我打算結婚的當兒,給我一個這樣的信息!」林神父哭了差不多半小時,在混混沌沌中,他發覺自己跪在床邊對天主說:「天主,如果是真的,就請 照顧她。」跟着他整個人覺得很平安,因為他應允了天主。林神父告訴我們,那一份平安感大得連他自己都不相信,就像給天主抱着、托着一樣,整個人平靜下來,像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那一晚,他還很輕鬆地多看一個電視節目才去睡覺。
和天主角力
第二天,林神父若無其事地跟當地的觀光團四處遊覽。當他去參觀一間全澳洲現存最古老的聖堂時,他跪在聖體前,對天主說:「Lord, I am yours and show me the way(主,我是的,請告訴我怎樣做)。」隨後他去遊覽一個專賣工藝品的小鎮。當他看見那些美麗的工藝品時,心內立刻便完全記掛着女朋友,還浪漫地四處去買禮物給她,把天主拋諸腦後。
實習完後,他返回墨爾本,女朋友到機場接機。在回家途中,彼此交談的時候,女朋友突然問他:「你是否有事隱瞞我?」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她沒有可能知道天主對他的召叫。由於她繼續追問,林神父只好坦白告訴一切。女朋友既然是天主教徒,當然知道這是甚麼一回事,結果彼此相 對哭泣。「我已忘記了那一日是怎樣結束,可能下意識地我不想再面對這事。」林神父心裡很痛,捨不得放棄女朋友。接着下來的歲月,他和天主角力,希望天主收回成命,不過天主自有祂的辦法。
林神父的女朋友是海外留學生,畢業後便回香港,而持有澳洲居留證,一心一意想儘快畢業然後結婚的林神父,卻連連觸礁:勉強補考才完成第三年的學業。第四年的醫院實習,卻一次又一次地不及格,始終無法畢業。「那時我的自信心完全崩潰。每當我靜下來祈禱時,天主都告訴我,我應該知道有些事已發生在我身上……。我當然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只是我不想它發生,不肯回應天主的召叫罷了!」那時他仍保持和女朋友通訊,但對於一些卿卿我我的說話,卻無法下筆,因為他看不到他們的將來。這段和天主的拉鋸戰持續了三年,本來92年便可以畢業,結果連續三年的畢業試他都因犯錯而失敗,大學方面甚至要他解釋,憑甚麼理由大學要讓他考第四次畢業試。
雖然從92年至94年林神父的學業成績是慘不忍睹,但在靈性上天主卻保守着他。在他手足無措的時刻,天主一步一步地引領着他。
三年淨化
1992年 林神父在實習期間遇到一個剛做完手術的病人,他是一位修士。林神父第一次看見他,便覺得和他很有緣,盼望跟他傾談。終於在一個不用上班的下午,林神父來到修士的病榻旁,把這年來所發生的事向修士坦誠相告,亦毫不諱言地表示不願意放棄女朋友,但天主卻不停地「煩」他,不知如何是好。修士聽後便立刻介紹自己修 會的院長Fr. Ryan給他認識。Fr. Ryan知道回應聖召要打鐵趁熱,不應拖延,特別是在年青人焦急徬徨之際,所以很快便跟林神父聯絡,並邀請他到修院共進晚餐。當晚林神父在Fr. Ryan的辦公室內,再一次把積壓在心底的話盡情傾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分享,Fr. Ryan是第一個人告訴他:「對,這就是聖召,不過還未明顯。」其後Fr. Ryan教林神父如何祈禱,要他每日朝拜聖體,靜下來聆聽天主的聲音;此外又糾正他對宗教上不大正確的觀點,要他一切都以天主為依歸。「Fr. Ryan真是天主給我的賞賜,他替我打好根基,教我怎樣祈禱。雖然每次去見他,我都會哭着告訴他,我是多麼不快樂,多麼掛念我的女朋友;我又不及格,不能畢業,不能工作!那時如果沒有他和天主的照顧,後果不知會怎樣。」
年青的林神父不善祈禱。「既然我自己一個人祈禱不行,天主便賞賜一個團體給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林神父加入了『神恩復興運動』,每逢星期五都跟他們一同祈禱,讚美天主。那是一個很成熟的團體,他們專注熱心祈禱,在聖神內尋求天主的旨意,方式完全與林神父配合,亦正是他最需要的。在某次祈禱中,有會員指明以下的一句說話是天主對林神父說的:「You are mine, and I’ll show you the way(你是我的,我會告訴你怎樣做)。」林神父為之愕然,因為這正好回應了他91年向上主的禱告。這禱告只有他和天主知道,旁人絕不可能知悉。當時他隨了感動得熱淚盈眶外,對自己的聖召更加肯定。「我要找尋天主,終於找到祂。」
1994年 林神父的父親六十大壽,他回港參加壽宴。他的神師認為時機成熟,而且覺得他較適合做教區神父,故此鼓勵他嘗試接觸香港的教區修院。回港辦完喜事後,他便聯絡他的堅振代父,當時還是聖神修院修生的郭偉基神父,郭神父馬上替他約見修院院長姚崇傑神父。經過四小時的詳談,院長認為他有明顯的聖召,建議他先完成學 業,才進入聖神修院。1995年初林神父第四次考畢業試。「那時我的心態是:我要畢業,因為我要入修院。」結果,他終於畢業了,並找到工作!由92年至94年,林神父像活在沙漠中,既孤獨,又痛苦,天主就是用這三年,將他完全扭轉,引導他步上祂的道路和與祂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至於女朋友方面,林神父雖然心內十分捨不得,最後還是告訴她自己的決定。1995年女朋友來墨爾本探朋友,「那一刻我很辛苦,甜酸苦辣百般滋味湧上心頭。眼見她拖着新男朋友,我還要裝出很大方的樣子,用自己的汽車接載他們。」話雖如此,林神父發覺那位男士也是熱心的教友,而且比他更適合她,看來天主真的回應了他在塔斯瑪利亞省小旅館中的祈禱——替他照顧她。
再三年淨化
1996年 林神父返港準備入修院,這消息對他父親來說,真是晴天霹靂,再加上他是家中獨子,林老先生內心有多難過,是不難體會的;差不多整整半年,父子倆都沒有怎樣交談。起初家人以為林神父因為失戀才興入修院的念頭,還特別安排女孩子與他「相睇」。到了八月最後的一個主日,林神父收拾衣物,預備入修院。吃飯時,林老 先生看見廳中的行李,終於開口問林神父是否回澳洲。他無言以對,最後還是由母親代答,表示兒子要入修院。林老先生站起來,走入房內痛哭。無奈林神父去意已決,當時他一言不發,挽着行李,離開家門。「現在我做了神父,爸爸還是不接受,他始終不願意入聖堂,不願意看我晉鐸的相片。不過我知道他是口硬心軟。在我 升執事前,他問我最需要什麼,結果我現在多了一部車子。」
林神父離家多年,在澳洲多處生活,沒有一處令他有家的感覺,但「一進入修院,我便有家的感覺,在修院七年,這感覺從沒有褪減過。」不過他也是一個性格很強的人,八年的澳洲生活,強化了他獨立處事的個性,與人合作不易,更往往忽略了天主,這正是神職人員的大忌。結果天主又再用三年時間去改變他。1998年至2000年 期間,他在修院可說是「神憎鬼厭」,因為他心底內自以為凡事比別人優勝,又自恃持有大學學位,即使要離開修院,亦不愁生活。終於天主就讓他一敗塗地,處處碰壁。「這個經驗對我非常重要。幸好姚崇傑神父剛卸下院長職務,我請他做我的神師,向他求教。他要我效法釘在十字架上完全失敗的耶穌,因為神父是釘在十字 架上的司祭,而不是接受光榮的人。」這三年的挫敗,使林神父知道凡事不能沒有天主,凡事都要依靠天主,亦只可依靠天主。他開始做事不再計較成敗得失,只求看到天主的臨在,知悉祂的旨意。「故此我和年青人分享時,我會指出聖召不是叫你做什麼,而是要經常問:天主在那裡?。聖召不能沒有天主,聖召不可以離開十字架。這個十字架一定會帶來痛苦,但一定有復活的希望。」
祈禱最重要
林神父曾在不同的堂區服務,他覺得這是天主的恩賜,每個堂區都使他獲益良多。他目前的難題是時間分配,他要掌握適當的時間去工作、休息、靈修和學習。他指出不少新晉鐸的神父都只顧工作,而忽略其它,如果祈禱和工作欠缺平衡,結果神父往往淪為經理,而忘記牧者的身份。做牧者最大的誘惑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 忘卻做天主要他去做的事,換來只是短暫的快樂及滿足感。他認為惟有祈禱才可知悉天主的旨意,惟有來自天主的喜樂才是永恆,但這份喜樂在沒有信仰的人看來卻往往是痛苦。他記得與他一起領執事職的還有宋雲龍執事,眼見那位終身執事的妻子和兒孫一家大小前來觀禮,他父親很感慨地對他說:「你看,別人一無所缺,而 你卻一無所有啊!」的確,在一般人眼中那位終身執事有家有室確很圓滿,而林神父卻孤家寡人一世;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那一刻他內心卻充滿着喜悅。「我不是不喜歡有家室,不過因為我捨棄了這些,我獲得了特別的喜樂,而這份自由和喜樂是沒有人可以帶走的。」
他告訴我們,祈禱是推行聖召最積極的方法,因為我們相信才會祈禱,而且神職聖召來自天主。他並強調切勿只要求年青人回堂區做這做那,而忽略要和他們一起祈禱,和陪伴他們做信仰反省。教會需要神父,但更需要有聖德的神父,讓人體會天主的臨在,為天國的福音作見證。
主教座堂 推行聖召小組
2005年2月22日
附註:本文經林勝文神父審閱並同意刊登。http://cathedral.catholic.org.hk/interviews/fr_lamshingyee/lamshingye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