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西湖七月半》一文雜談。


中國古人雖然一向有「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但不失也有地理性、旅遊性的著作,如兩晉南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唐柳宗元的《遊黃溪記》、《永州八記》、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明袁宏道《滿井遊記》、袁小修的《香山》、清姚鼐的《泰山遊記》的,都是享負盛名的作品。



中國人的遊記,很多是在寫景以外,流露個人濃烈感情。像宋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蘇氏寫的柏影、像積水的明月,之後道出和張懷民外出夜遊,是被貶官,幽幽抒發那種投閒置散的鬱悶感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修辭手法甚佳,以駢偶句式寫出洞庭湖的景致,再點出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寥寥40字,並有沒寫出個水字,而可從人清楚看出潭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潭中共舞,逗樂了遊人,令作者感受到人魚同樂的感覺。😁😁😃🙂🙃



而本文作者張岱,乃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在知命之年時,明亡,他的兩位朋友,分別滔湖及絕食殉國。其實真的令人心酸。同樣明末清初的候方域和李香君,後者就是因為愛郎投清而出家。😭😭😭😢😥😰😨😱😖



很難怪他們的,廿一世紀的今日,許多藍屍均把中國和中共混為一談;在台灣,曾有網友誤會積極爭取民主就是親綠,許多藍營認為合一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親五猩國。如果李香君明白,明朝只是朱氏家族的政權,而非整個中國這個“國家”,或許她和侯先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如此悲慘;張岱先生的朋友或會繼續為人民服務,而非浪費生命。中國人歷代為人民憂心,為自己的仕途擔心。他們的被貶抑,可能只是政見上的分歧。中國人就是一個黨同伐異的民族,何時看見他們真真正正尊重過跟他們不同(尤其在政見上)的人呢?❤😢😥😰😰😢😱😖😣😵



至於本文的寫作焦點,可謂不落俗套,非純粹描寫月亮湖景,也非傳統上寫八月中秋的明月,而是把重心放在遊人的類別;寫作時分也在農曆七月。作者觀察有些遊人衣衫襤褸,只是飲飽食醉,形象十分市井;也寫出急於赴會的人,只是尋歡、嘈嘈雜雜,哼著不動聽的歌聲,而非真正賞景的庸俗,可反映出作者的觀人於微到家,是一幅成功勾勒賞月的人文景致。🤩🥰😙😚



大家留意,“一入舟”的“一”是指甫、剛剛,例如廣東話的一講出來就嬲啦,也就是甫說出來便生氣了;“一齊湊岸”,就是一起/一同靠岸。暫時來說,“一....和一齊.....”的用法,至於有近400年歷史,當然日後發現比這篇文章更古,而有使用的,則可能不止400年了。😁😄😃😃



.................................................................

《西湖七月半》張岱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家世通顯,父祖皆舉進士,有祿位,岱獨孤高傲岸,無意仕進。少時極愛繁華,曾自云「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頗具紈袴子弟之豪縱習氣,以及晚明文人之任情適性。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明亡時,岱已四十七,親見國破家亡,深受刺激,乃避居浙江剡溪山中,雖布衣疏食,常至斷炊,乃以節氣自重,發憤著述,寄託其亡國哀痛。



張岱博學多聞,多才多藝,通戲曲、音樂、書法、繪畫、篆刻、園林諸藝,尤長於散文,融公安派「獨抒性靈」之見與竟陵派「幽深孤峭」之風,加以自身深刻感懷,所作除具高雅朗麗之韻外,復多蕭瑟之調,為晚明小品文大家。著作極富,有史書石匱書及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名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已亡佚)、《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文學名著。



晚明散文與前代的散文有很大不同,其特點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長,二是結構鬆散隨意,三是文筆輕鬆而富於情趣。這種小品文推崇的「性靈」與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統」恰好是對立的,它對道統的背離,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西湖七月半》是一篇能夠代表此類作品的佳作,文章對百姓的生活情調與西湖的湖光月色作了生動的描寫,更將遊客賞月的心態分為五類,觀察敏銳、筆調詼諧,通篇流暢自然,清新優美。



張岱兼有公安的流麗、竟陵的冷峭、王思任的詼諧,在晚明的小品文作家中,算是最有成就的了。



在晚明文學發展進程中,小品文的創作佔據著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時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時期趨向興盛。晚明小品文內容題材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趨於生活化、個人化,滲透著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晚明小品文創作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現代作家文學觀念和創作中都有所表現。其中袁宏道、張岱的作品歷來為人所稱好。



  小品文之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比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質量標準顯然要求得更高。如果沒有值得品味和賞鑒的意義,而只有取悅於人的特點,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範。以下就從內容、思想和藝術特色來談談該文。



  一、主要內容



  今詩人卞之琳有詩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張岱遊山玩水,觀賞自然風光和人文美景,還不忘觀察遊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寫的,不是自然風光的美麗,反而側重刻畫賞景之人。文章專注於遊人,把他們的情態刻畫得生動逼真。這裡表現的已經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作者看來,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類:一是「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的達官貴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的名娃閨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閒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這五類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風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選擇在白天,「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只有那些附庸風雅之人,才在夕陽西斜的時候出城。這些人也多是達官貴人,他們成群結隊,急於參加盛會。因此二鼓以前人聲和鼓樂聲恰似水波湧騰、大地震盪,又如夢魘和囈語;在喧鬧中,人像聾啞了一樣,既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船篙與船篙相撞,船與船相碰,肩膀與肩膀相摩擦,臉和臉相對而已。這種熱鬧是暫時的,待他們盡興以後,便散得灰飛煙滅。



  前四類人都是不會賞月的故作風雅的人,真正賞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時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縱飲」。此時月亮彷彿剛剛磨過的銅鏡,光潔明亮,山巒重新整理了容妝,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來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的人出來了,隱藏樹蔭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這批人去和他們打招呼,拉來同席而坐。風雅的朋友來了,出名的妓女也來了,杯筷安置,歌樂齊發……直到月色灰白清涼,東方即將破曉,客人剛剛散去。我們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於身邊,清夢非常舒適。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寧靜而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賞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嘩與清寂,前後作了鮮明的對照。



  二、思想感情



  張岱中年經歷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隨之敗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國之痛與滄桑之感。



  中國傳統是在八月中秋賞月,七月半賞月,無論是風雅還是熱鬧程度都不及八月半。我們知道,七月半在民間也被稱為鬼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靈。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遊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憶過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寫八月賞月,卻寫七月,其實也是其心情的寫照。



  張岱生活在明晚清初。他的家世頗為顯貴的。高祖張天復嘉靖廿六年進士,官至太僕卿;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狀元,官至左諭德侍經筵;祖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進士,視學黔中時,得士最多;父張耀芳,為魯藩長史司右長史,魯王好神仙,他卻精導引術,君臣之間,甚是契合。張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為界限,迥然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前則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譎謔,書囊詩魔。」聲色之好,耳目之娛,無所不用其極。生活的鮮活樂趣,生命的切膚歡娛,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在後則為亡國之民,破家之子,「山廚常斷炊,一日兩接淅」,淒風苦雨,飄零人間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蕩,不羈之中卻自有真性情,高格調,綜觀其書其文,少有誇飾語,更少偽詞,少惺惺惡態。他交友主張「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作文更不會如附庸風雅之徒,沽名釣譽之輩,故做驚人語。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並稱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氣相類,而且私從甚密,人格相伯仲。張岱還與祁家兄弟多人,堪稱莫逆。明王朝滅亡之後,王思任誓不朝清,絕食而死;祁彪佳於清軍破山陰後,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氣留天地"的《遺詩》,投水身亡。昔日的摯友已成陰間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於世,七月半,其實也含緬懷故人之情。



  張岱鍾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七月半遊湖,而且選擇在人盡散去的二鼓以後,就表現了張岱不入世俗,對熙熙攘攘的社會和變化無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厭惡,他追求的是一種冷寂的孤高。他對世人的冷眼旁觀,體現了他對世俗民情的關注,這雖然沒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禪性的感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藝術特色



  《西湖七月半》以一種詼諧的手法,寫出了遊湖的五種人,他們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開篇就點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寫對像:「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著就以三言兩語的筆畫勾勒出五種形態各異的人,寫得細緻入微,生動傳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形象地將市井閒徒的特徵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層層的白描文字中,夾雜著作者醉心於昔日繁華生活的懷舊情緒。



  這些遊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個人化情調,顯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屬於追憶之作,描摹西湖遊人的情態,烘托出繁華熱鬧的生活氣息。五種人,基本上涵蓋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同類別,從達官貴人到市井無賴,遊湖的繁華,其實也是社會的繁華。湖上是「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擁擠不堪;耳畔則「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喧鬧難耐。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實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接著,作者由動入靜,描寫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後,才邀約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輕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鏡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環境的優雅,映襯出作者等諸人情懷的高雅。一俗一雅,兩相對比,褒貶不言自明,將作者的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岱的語言雅俗結合,頗見功底。這篇小品,寓諧於莊,富有調侃意味。諸如「明為看月而實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語,饒舌一般,富有韻味。「轎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盛會」等語句,含帶調侃嘲諷口氣。前者以轎夫之克盡職守,認真其事,反諷其侍奉的主人實乃「好名」而已;後者則可以從「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的描述中,見出「速舟子急放斷橋」,不過是趕湊熱鬧,對於「看月」並不真正在意。三言兩語中,便點畫出了這些人的庸俗。



  張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現領域,各種題材、各種文體到他手中無不各臻其妙,而且獲得一種表達的自由。



.原文第1段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爲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段落語譯



西湖在七月半的時候,完全沒有什麼好看的,只能夠看看那些來看七月半景致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類來看。其中一類,坐著考究的樓船,帶著吹奏的簫鼓,頭戴高冠,擺設盛宴,燈火點的一片通明,歌妓僮僕在旁侍候,聲音以及亮光相互交錯,擾亂四周的寧靜,名義上說是看月,實際上根本不看月的,看看他們吧!第二類,也有乘船,也有坐著樓船的,船上坐的是名女人以及大家閨秀,還帶著俊美的男童,笑聲嬌啼混雜著,圍坐在露臺上面,左顧右盼,身雖在月下,實際上卻是不看月的,看看他們吧!第三類,也是乘著船,也有樂聲和歌聲,其中有些是有名的歌妓,有些是閒散的僧人,他們慢慢地喝酒,輕輕地唱歌,管絃柔柔地演奏著,樂聲、歌聲互相應和著,這類人也在月下,也看月,也希望別人看他們賞月的姿態,看看他們吧!第四類,不坐船,不乘車,不穿長衫、也不戴頭巾,喝醉了酒,吃飽了飯,就吆喝同伴,三五成群,擠入人群中,在昭慶寺、斷橋這些地方,狂呼亂叫嘈雜不堪,佯裝酒醉,哼唱著不成調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實際上什麼也不看,看看他們吧!第五類,在小船上輕輕罩上薄幔,帶著潔淨的茶几,燒茶的火爐,茶水隨即煮起,素雅的瓷杯靜靜地傳遞著,有好友有佳人,還邀請天上的月亮一同來坐,有時藏身在樹下,有時躲到裏湖逃避喧囂,他們在看月,但是人們卻看不見他們看月的情態,他們也並不注意那些看月的人。看看他們吧。



.原文第2段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段落語譯



杭州人遊西湖,巳時出城,酉時回城,錯開了月色最好的時光,好像在避開仇人一樣。七月十五這天夜晚,人們喜歡這個名目(想要搏得賞月的名聲)。於是紛紛成群結隊爭著出城,他們大多會給守城門的衛兵賞些酒錢。只見轎夫舉著火把,排列在岸邊等著。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趕快開往斷橋,好趕上這個盛會。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的人聲、奏樂聲,像開水沸騰、物體撼動一般,有的怪聲像夢魘時的喊叫,又有的像喃喃的夢話,喧鬧中有人只得如聾人比劃,如啞人咿語。大船小船一齊靠岸,什麽都看不見,只看見船篙互擊船篙,船幫互碰船幫,人們肩並著肩,臉對著臉而已。過一會兒,遊興盡了,官府擺的賞月筵席散了,衙門的差役吆喝開道,官轎離開了。轎夫叫船上的人快上岸,用城門要關來嚇唬遊人,燈籠火把排列得像在天空的星星一般。一群群的人們簇擁著離開了。原來在岸上的人也成群列隊地趕進城門,湖上人漸漸稀少,不一會兒就散光了。



.原文第3段



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複整妝,湖複頯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段落語譯



這時候我們才停船靠岸。斷橋上的石階此刻也才開始變涼,我們在上面鋪上席子,招呼客人盡情暢飲。此時的月亮就像剛剛磨好的銅鏡,山彷如重新梳了妝,湖也像似重新洗過面,剛剛那些慢慢飲酒、輕聲唱曲的人出現了,躲在樹影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過去和這些人打招呼,互相問候,拉著他們與我們坐在一起。風雅的朋友來了,有名的歌妓也到了,把酒杯碗筷安放好,樂聲、歌聲也開始傳出來。到了月色蒼涼,東方將白的時候,客人才各自散去。我們蕩著船,在十里荷花之中酣然沉睡。荷花的香氣襲人,連夢也愜意的很呢!



【注釋】



 峨冠:高帽子。



 優傒:優伶,演戲的人。傒,通「奚」,僕人。



 孌:音孌,俊美的男童。



 弱管輕絲:輕柔地吹奏樂器。管,吹奏樂器,如簫、笛之類。絲,指彈撥樂器,如琴瑟之類。



 竹肉相發:樂音歌聲齊出。竹,指管樂器。肉,指歌喉。



 幘:音幘,古代男子的頭巾。



 唱無腔曲:唱著不成調的曲子。



 輕幌:輕細的帳幔。



 茶鐺:燒茶的小鍋。



 好名:追求名聲。



 擎燎:高舉著火把。



 列俟岸上:列隊等候在岸上。



 速:這裡作動詞用,催促之意。



 二鼓:二更天。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二更約為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皂隸:衙役。



 趕門:趕忙進城門。



 艤舟:攏船靠岸。



 頮:音會,洗臉。



 往通聲氣:過去打招呼。



 韻友:風雅的朋友。



【譯文】



西湖到了七月半,沒有一樣可看的東西, 只 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類來看他們。一類是,坐著樓船,帶著樂師,主人戴著士人的高冠,盛筵擺設在面前,燈火通明,倡優歌妓在 表演,奴僕婢女在奔忙,雜亂的聲音,晃動的燈擾亂了湖面的寧靜,名義上是欣賞月色,卻根本不看月。要看這種人。一類是,有的坐船,也有的坐樓船,或是有名 的歌妓,或是大家閨秀,帶著莢貌的少年男子,笑聲叫聲夾雜在一起,船上的人環坐在平臺上,只顧盼自己周圍,身在月下卻根本不看月。要看看這種人。一類是, 也坐著船,也帶著樂師和歌妓,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閒散的僧人,他們慢慢地喝酒,輕輕地唱歌,樂器低聲地吹彈,簫笛聲、歌聲相互配合,這種人也在月下,既 看月,又希望別人看他們欣賞月色的姿態。要看看這種人。一類是,既不坐船,也不坐車,他們衣衫不整,連頭巾也不帶,喝醉了酒,吃飽了飯,吆喝著三五成群, 擠到人叢中,在昭慶:斷橋這些景點上亂呼亂叫,裝假醉,哼唱著無腔無調的曲子,這些人,月色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實際上什麼也不看。要 看看這種人。一類是,坐上罩有薄幔的船,帶著潔淨的茶几,燒茶的火爐,茶水當即煮起,白色的茶具慢慢地傳遞,船上坐的人是好友,或是志趣相投之人,他們邀 請月亮也坐上他們的坐席,有時停船在樹影之下,有時駕船進入裏西湖躲開囂雜的喧鬧,他們欣賞月色,但人們卻看不見他們欣賞月色的姿態,他們也並不注意那些 看月的人。要看看這種人。



杭 州人遊西湖的習慣,是巳時出城,酉時回城,錯開了月色最好的時光,如同避開仇人。這一晚,常常貪求那欣賞月色的名聲,成群結隊地爭看出城,多給門軍賞些酒 錢,轎夫舉著火把,排列在湖岸等著。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快些趕到斷橋去,好趕上那裏最熱鬧的時候。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的人聲、奏樂聲,如開水沸騰, 如房屋撼動,如夢魘時的喊叫,又如喃喃的夢話,如聾人叫喊,又如啞人咿語,大船小船一齊靠岸,什麼景致都看不見,只看見船篙擊打船篙,船幫碰著船幫,人肩 並著肩,臉對著臉而已。過一會兒,遊興盡了,官府擺的賞月筵席散了,差役吆喝著開道,官轎離開了。轎夫呼叫船上的人,用城門要關來嚇唬那些遊人,燈籠火把 像一列列星光,人們一群群簇擁著燈籠火把離開了。原在岸上的人也成群列隊地趕在關城門以前進城,湖上人漸漸稀少,不一會兒就走盡了。



這 時候我們才攏船靠岸。斷橋上的石級才涼下來,我們在上面鋪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縱情飲酒。這時候月亮如同剛剛磨好的銅鏡,山也重新梳妝,湖也重新洗面,剛 才那些慢慢飲酒、低聲唱曲的人出現了,那些在樹影下停船的人也出來了。我們和這些人打招呼,互相問候,拉著他們同坐一起,飲酒說笑。文雅有趣的朋友來了, 有名的歌妓也到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樂聲、歌聲也開始傳出來。月色寒涼皎潔,東方將要發白的時候,客人才各自離開。我們讓船蕩到十裏荷花之中,在船中酣 睡。荷花香氣催我們入睡,做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美夢。



【賞析】



這篇散文格調清新,描述生動,文詞優美。西湖七月半是個狂熱的節日,作者所要描述的是遊人,因而,文章一開始就將「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一句話點出;而以「看月」「不看月」作為全篇主軸,並將西湖的遊客分為五大類加以描述。



「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這裡所勾勒是達官貴人在月下設筵享樂的情景,「聲光相亂」,生動地描繪出縱情尋歡的場景,正因為他們忘情地宴飲,完全忘記今天設筵的目的,故云:「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



第二類人則為「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這一類人和上一類人有所區別,他們不是在燈紅酒綠中狂歡狂樂,而是在歌伎、男童、閨秀的簇擁下,環坐平台,取笑作樂,所以說「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



第三類人「亦船亦聲歌,名伎閑僧,淺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第四種人「不 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叫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這是一批市井小民,這 些人也看月亮,也看賞月的人,也看那些來賞月卻不賞月的人。他們東看西看,混在人群中瞎起鬨,湊熱鬧,到頭來什麼都沒看見。



第五種人「小船輕幌,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這種文人騷客的高雅情致,正是作者所要歌頌的對象。



接 下來,筆鋒一轉,改寫杭州人遊湖熱鬧的情狀:杭州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卻在這夜「逐隊爭出」為達出城湊熱鬧的目的,不惜「多犒門軍酒錢」、「列俟 岸上」、「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幾句話,把遊客急切的動態描繪地活靈活現;而這一群吵雜湊熱鬧的人歸去之後,真正享受月色的,像作者這一類的人才出現。此時,「月如新磨,山復整妝,湖復 面」,前文中形象毫不存在的月,此時清雅嬌美的露面了,亦在說明只有他們才能領略西湖月夜之美。他們在萬籟俱寂中,縱舟於湖面之上,「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有言盡而意無窮之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