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年—690年),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 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唐太宗賜名媚,人 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武曌。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 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後世通常 稱武氏為「武曌」、「武則天」或「武后」。
功過是非 自有後人評說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大唐帝國因為有了她而更加繁榮昌盛,但她殺女弒兒,重用酷吏,排除異己,死後墓碑不刻一字。她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謎……
◆少女入宮,爭奪后位
西 元624年,即唐高祖武德七年的正月二十三,武則天出生在唐都城長安。她的父親武士彟雖然也是唐朝貴族,但祖先並不顯要。武則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 縣)。武士彟做木材生意,後來因為正趕上隋煬帝大興土木,結果發家致富。他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經常和權貴們交往,得到了一個下級軍職。跟隨效勞。最後李淵攻克長安後,武士彟因功被拜為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列入14名開國功臣行列,從此成 為唐朝新權貴。西元620年,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病逝,通過唐高祖做媒娶了隋朝顯貴楊達的女兒,楊氏後來為他生了三個女兒,第二個便是武則天。
武 則天的少女時代,是隨做官的父親在四川度過的。西元635年,武士彟死在荊州都督任上,隨後全家回到長安。前妻生下的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和他們的堂兄 弟武惟良、武懷運對待楊氏刻薄無禮,武則天孤女寡母四人在長安過了一段很不舒心的生活。武則天十三四歲時,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都奠定了基礎,而且擅長書法,字態卓爾不群。
到了西元636年,即唐太宗貞觀十年,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逝。次年,武則天因美貌出眾被召進宮中做了才人(唐 時,皇后以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共27人為 代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27人,共81人是代禦妻。),當時只有14歲。不過在封建社會,這個年齡的女子基本上要出嫁了。
武則天對宮 廷生活充滿著嚮往。進宮之後,太宗賜給她武媚的稱號,所以人們都叫她媚娘。雖然她的確十分嫵媚,但由於她性格倔強,缺少女人該有的溫柔,所以很不受太宗寵 愛。這使得武則天進宮12年稱號也沒有提升。十幾年的半幽禁生活儘管使武則天虛度了最好的一段青春,但這畢竟是武則天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 一步。
武則天的機會來自於太宗的兒子李治,即後來的高宗。當太宗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便和李治產生了感情。貞觀二十二年,即西元649 年,唐太宗駕崩。按照慣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們要出家做尼姑,生育過的則要打入冷宮,為死去的皇帝守寡,她們都是皇帝的"東西",即使皇帝死了,其他任何 人也不能動。武則天因沒有生育被送到感業寺出家。她在感業寺出家的兩年中,並沒有安心唸佛,而是處心積慮地想出來。李治即位後的第二年,太宗的忌日,高宗 李治到感業寺裏進香,武則天緊緊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她使高宗又回憶起了先前的戀情,武則天的美貌加上舊情,促使高宗不再顧忌佛教教規和禮教的約束,將武則 天帶回了皇宮。
已經28歲的武則天,重獲入宮的機會,這是她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她下決心要利用與高宗的感情,奪回失去的青春年華。事實上,這次入宮後,已經成熟的武則天就開始在權力之爭中大顯身手了。
武 則天這次再入宮也和宮中的鬥爭有關,當時魏國公王后祐的女兒王皇后為了和淑妃蕭良娣爭寵,鼓動高宗接武則天進宮,她還自作主張讓武則天先蓄髮,做好準備再 入宮。王皇后沒有想到自己這是在引狼入室。入宮後,武則天很感激王皇后的照顧,她對王皇后非常尊敬,侍奉得也很週到,這使得高宗也很高興。皇帝和皇后都高 興了,武則天的嬪妃地位也就升到了昭儀,這是正二品的級別,超過了其他8個嬪妃,是九嬪之首。在她的上面,只有皇后和四妃了。
武則天進宮之後,前後生了四男二女,而高宗總共才有12個子女。後邊的6個都是武則天生的,可見武則天的受寵程度是其他嬪妃無法相比的,這連主張讓她進宮的王皇后也沒有料到,結果自己也吃了大虧。
武 則天的性格決定了她不甘於居人之下,她的目標是皇后。隨著在宮中地位的逐漸穩固,她便開始有心計地活動了。她在後宮裏想方設法籠絡太監、宮女,特別是和皇 后、蕭淑妃關係不好的人,她總要設法接近拉攏,給予一些小恩小惠,讓她們注意監視皇后和淑妃的行動。由於武則天過人的聰明和超絕的手段,她很快成了比王皇 后、蕭淑妃還要受寵的嬪妃。為了登上皇后寶座,武則天利用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聯合王皇后攻擊蕭淑妃,使之被廢為庶民。之後武則天又將攻擊目標對準了王皇后。
西元654年,武則天第二胎生下一位公主,很討人喜歡。王皇后也禁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後,知道皇帝要來就先走了。武則天趁機殘忍 地掐死親生女兒,然後輕輕蓋好被子。一會兒,皇帝來看女兒,武則天面帶歡笑,帶皇帝來到床前,掀開被子,佯裝才發現自己女兒被害,失聲痛哭。皇帝見此情 景,十分震驚,趕忙追查是怎麼回事。侍女告訴他,王皇后剛才來過。高宗大怒,武則天又趁機進讒言,使王皇后有口難辯。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 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決心。
在封建社會,皇后的廢立屬於國家大事,必須由眾大臣們共同商議決定。武則天做皇后的阻力主要來自重臣國 舅長孫無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也極力反對。朝廷中的大臣們分成了兩派,除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以外,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為了在高宗面前爭功邀寵,就站到 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支援武則天做皇后。高宗把長孫無忌等反對的人召到一起,商量皇后的廢立問題,武則天則在簾子後面監聽。長孫無忌極力反對,為王皇后辯 解,說她出身高貴,忠厚賢惠,沒有什麼大過失,不該廢皇后之位。而武則天卻是出身貧寒,還曾經侍奉過先帝太宗,再立為皇后違背了禮制。
褚遂良也堅決反對,而且還磕頭磕得流血,並提出辭官回家。武則天見了,怒火頓生,大聲喊道:"怎麼不把這種臣僚亂棍打死!"其他人見狀,趕忙替褚遂良求情。褚遂良性命雖然保住了,但被貶官到湖南長沙任都督。
最 後,還是開國的功臣李勣給高宗出了個主意,他說皇后的廢立是皇上的家務事,沒有必要和大臣們商量。同時,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也在朝廷大臣們中間大造輿論, 支援武則天。終於,在西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詔書廢王皇后,將蕭淑妃貶為庶人。六天后,即十九日,高宗正式立武則天為皇 后。後來武則天將王皇后、蕭淑妃二人各責打了一百杖,然後殘忍地砍去雙腳,泡在酒甕裏活活折磨死,並將王皇后改姓為"蟒",蕭淑妃改姓為"梟"。
◆鴆殺太子,終成女皇
武則天做了皇后,為了維護自己的皇后地位,開始干預朝政。她先要清除對她威脅最大、反對自己當皇后的長孫無忌。她指使許敬宗等人,捏造罪名製造朋黨案,然後將長孫無忌牽連進去,把他流放外地。後來許敬宗又逼長孫無忌自盡。長孫無忌集團其他的人也被清除,或殺或流放。
武 則天的日益專斷引起了高宗的不滿,他和宰相上官儀商量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上官儀答應起草詔書。武則天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耳目得知後趕忙報告。武則天趕到後, 軟硬兼施,說得高宗心軟,改變了主意,高宗還把責任全推到了上官儀的身上。武則天於是讓許敬宗捏造上官儀和已經被廢的太子李忠圖謀反叛,將上官儀處死,賜 死廢太子李忠,李忠時年22歲。
作為母親,武則天的心比一般的母親要狠多了。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她對親生兒子都不肯放過。武則天親生的兒子一共有四個,長子李弘、次子李賢、老三是李顯、老四是李旦。西元656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為皇太子。
李弘為人忠厚,處事謙虛忍讓,而且頗具政治才幹,高宗和大臣對他都很滿意。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高宗想把皇位傳給李弘。
但 武則天卻不願意讓兒子來侵奪自己已經習慣享受和控制的政治權力,而且兒子一旦即位,自己的權力夢特別是女皇夢就要破滅了。況且,李弘對武則天也不是那麼聽 話。於是,在權力和親情之間武則天狠心地選擇了前者。西元675年,即上元二年四月,武則天用毒藥將年僅24歲的兒子李弘毒死。以天子禮葬於恭陵,追號孝 敬皇帝。因李弘無子,便以楚王李隆基過繼為子。
李弘死後,高宗由於精神受到刺激,再加上原來的頭疼病,覺得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再操勞國家大事了,就想把皇位讓給武則天。但是,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使武則天沒能如願,但這對於武則天卻是個極大的刺激與鼓勵。
西 元675年5月,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在高宗讓他處理政務的過程中也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加上宰相們的輔佐,武則天又感到權力將要離她而去了。所以,武 則天指使人誣告太子貪戀女色,荒廢政事。西元680年8月,李賢被廢掉太子身份,貶為庶人,後來又被迫遷到巴州。到了西元684年的時候,在武則天廢黜中 宗李顯後的第三天,她就又派人到巴州將李賢殺死。 在李賢被廢掉太子的第二天,三兒子李顯被立為太子。
李顯即位後就是唐中宗,他尊母親武 則天為皇太后。李顯為人非常軟弱,所以他的即位才被母親所接受。但中宗也沒有將皇帝的寶座坐熱,僅僅兩個月就被武則天趕了下去。中宗即位後,想讓岳父韋玄 貞做宰相,但是父親高宗臨死時立的顧命宰相裴炎不同意,中宗便任性地說:"我就是把天下都給了他,又能怎麼樣?"裴炎便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立刻召集大臣 們到了乾元殿,將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在深宮之中。幽禁中宗後,武則天把最後一個兒子李旦推上了皇位,即唐睿宗。
武則天雖然讓小兒子繼承了皇位,但不許他處理朝政,一切大事都由自己來決定。逐漸地,武則天做女皇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武 則天首先將東都洛陽改為神都,準備將來做都城用。她還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稱進行了變動:尚書省改成文昌臺,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門下省改為鸞臺,侍中 改為納言,中書省改為鳳閣,這些名稱明顯地體現了其女性特徵。原來的宰相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鳳閣鸞臺三品"。尚書省下屬的六部也改了名 稱:吏部改成天官,戶部成了地官,禮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禦史臺分成了左肅政和右肅政兩台,由左臺負責監察朝廷,右臺負責糾察 地方郡縣。
武則天這些為以後做女皇的準備活動,被一些大臣識破,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在西元684年的9月,原來被武則天貶出京城的徐敬業起兵反抗。
徐 敬業在揚州起兵,十多天便召集了10萬兵馬。武則天看到徐敬業同黨駱賓王的《討武曌檄》後卻連連嘆賞不已,對如此傑出之士不能為自己所用表示遺憾。尤其是 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武則天怫然作色,說:"此人才不用,這是宰相的過失。"武則天連忙調動了30萬兵馬迎戰,讓李孝逸領兵平叛。徐敬 業不久便連遭失敗,他和駱賓王先後被部將殺死。只有40天的時間,徐敬業的叛亂便被平定了,武則天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次大的政治危機。
在平定徐敬業的叛亂之後,武則天又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因為原來的宰相裴炎在這次危機中不但不幫助武則天對付徐敬業,還以此要求武則天還政睿宗,結果被武 則天處死。然後,武則天將其他幾個宰相罷免,補韋方質、武承嗣、韋思謙為宰相。以後的兩年內,武則天對宰相班子進行了頻繁的調整,建立了效忠於自己的執政親信。
為了給自己做女皇鋪路,武則天在輿論方面利用迷信等手段來為自己樹立威信。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來一塊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 業"的白石頭,謊稱是來自於洛水。武則天十分高興,還改年號為"永昌"。後來武則天總共改過18次年號,有時一年就改三次之多。武則天還接受了睿宗和群臣 上的尊號"聖母神皇"。這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先例的,原來的皇帝只有在死後才有尊號,武則天卻打破了這個慣例。
武則天為當女皇做的這些準備,遭到了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李元嘉的武力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則天平定了。從此,再沒有人對武則天的權勢提出過挑戰。
武則天是一位很不尋常的女性,她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把登基之日選在重陽節這一天,意義就很不一般。同時,武則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為"曌",意為武氏王朝將如日月當空一樣,長久永存。
◆破門閥世俗,推行《姓氏錄》
門閥觀念,在封建社會中是一條扼殺人才的繩索,是為世族豪門培植私家勢力的重要工具。它重門第、輕才學,以祖宗的功德大小、門第的高低貴賤作為封官授爵的標準。
自從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就一直沒有真正被打破過。出身寒門的人為了能進入上流社會,總是呼籲打破門閥觀念,而他們一旦掌握了政權,就又會把自己的家係封為高貴等級,子孫後代,永享官祿,壓制其他等級。
武則天踏上政壇之後,首先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通過唐高宗詔告天下,修訂《姓氏錄》,取消唐太宗時訂立的《氏族志》。這是打破門閥制度、吸納寒門俊傑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
武 則天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本人就是出身於寒門之家,同時,她唸唸不忘長孫無忌當年說她出身貧寒的話。於是,武則天組織許敬宗、李義府訂立《姓氏 錄》,取代了唐太宗時訂的《氏族志》。《氏族志》雖然也是以唐朝官爵的高低作為等級排序的,但仍十分注重是否士族,舊的士族觀念還很濃厚。新修的《姓氏 錄》是以武氏家族為第一等,下邊按官職高低共分九等,凡是官員達五品以上者,皆可進入等級。無論祖上有無功德,門第是高是低,只要通過科考或軍功升至五品 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級。這樣一來,許多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吏,都可以憑政績提高自己的地位。而那些舊門閥的子孫,則被廢除了憑祖宗族望躋身於上流社會 的特權。為此,他們紛紛起來反抗,強烈反對《姓氏錄》的規定,被列入書中的舊族官僚也恥於敘錄,紛紛要求退出,企圖使《姓氏錄》成為一紙空文。武則天借用 皇權,強行沒收焚燒天下的《氏族志》,堅決推行《姓氏錄》。不管武則天是出於怎樣私利的考慮,《姓氏錄》終究代表著一股衝擊舊門閥觀念的新潮流,對沿用了 數百年的門閥舊制是一種徹底的否定,並從此結束了以門第定官職的歷史。
舊門閥制度被打破之後,大批新成長起來的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蜂擁而 來,要求進入官場。新登上政治舞臺的武則天,為他們打開了閘門,借此不斷培植擁戴自己的官僚隊伍。據史載,每年吏部接納的選人成千上萬,每年人流數超過 1400人次,比正常需要補充的人數高出幾倍。武則天對如此急劇增加的人數不但不加以控制,而且在西元666年泰山行封禪禮之後,又宣佈"文武官員三品以 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使一大批官員通過泛階制度成為五品、三品高官。西元675年,武則天又始設"南選",即在江淮以南,主要是嶺南、黔中一帶 選拔人才。
武則天推行《姓氏錄》,打破了門閥世俗,使眾多過去沉溺於下層的普通地主、寒門俊傑,登上了封建社會的政治舞臺。這些人進入官僚隊伍以後,又成為武則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線的得力工具。可以說,武則天正是通過這些人登上大周皇帝寶座的。
◆科舉取士,選拔賢能
發 展科舉制,是武則天選拔治世賢能的又一種方法。唐太宗時對科舉制已進行了不少改革,無論在考試的內容、方法上,還是對考生的錄用、授官方面,都有一些新的 規定。但是,唐太宗是個十分精明的君主,他一方面反對以門第取人,主張憑才學任官;另一方面,他又不願使更多的寒士僅通過考試便獲取高官。因此,他在把大 批知識分子捲進爭奪進士桂冠的激流中去之後,又設置種種關卡,僅使很少一部分人得到官品。唐太宗執政23年,一般每年才取進士幾名至十幾名。
武則天執掌朝政之後,大開科舉之門。她對科舉制的發展,一是改變考試內容,二是增加錄用人數。
隋 朝招考進士科,起初只是策問。唐太宗時又加入讀經史一部,但主要還是策問。而策問大多只是泛泛而論,並不能真正切中時弊。武則天在招考進士時,增加為三個 內容:(1)貼經;(2)雜文兩篇,成文、詩賦各一篇;(3)策問。加試雜文制度,對於全面了解考生的知識、文才,以及對時事的分析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 用。唐代文壇空前繁榮,就是這一政策的直接作用。唐玄宗開元盛世年間的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和文壇巨擘陳子昂、劉知幾等,都是這時期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 來的傑出人才。
武則天為了加快培植自己的勢力,放開關卡,大量錄用有才學的考生。在她執政的50多年中,取進士達1000多人,平均每年 錄取人數要比唐太宗時增加一倍以上。西元690年,武則天在洛成殿親自主持對貢生的考試,以示皇恩。從此,貢生考試都有了殿試。除此之外,武則天還破格用 人,放手給人官做。
招官的辦法主要有:
(1)自舉---九品以下官吏以及百姓,皆可自我舉薦,請求做官或陞官;
(2)試官---各地舉薦人才,凡是被舉薦者,一律允許做官,稱為試用之官;
(3)員外官---即編制之外的及第士人,暫無官職,置為員外官,同正官一樣享受俸祿;
(4)武舉---招收天下有武藝的人。此項內容為武則天在西元702年首次開創。
由於武則天放開手腳,廣開仕途,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下層貧民涌進了武氏王朝的官僚隊伍。當然,這一制度在衝破官僚貴族把持政局的同時,也出現了用人過濫的問題。
如何駕馭如此急劇膨脹的官僚隊伍呢?武則天自然有她的辦法。她雖然放開手腳大量招收官吏,給人官做,但一發現不稱職者,輕的革職,重的誅殺。當時投機為官者很多,武則天法綱嚴峻,大量予以誅殺,使很多本想過官癮的淺薄之徒,沒上任幾天便丟了腦袋。
武 則天善於在實踐中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任用官吏不是僅憑考試、推薦或自我吹噓,為官者不能枉受國家俸祿,在位者要勝任其職,造成損失者得拿命補償。她在大 量的及第考生中,選拔、任用了不少文武大臣,其人數並不比貞觀時少,如她當時任用的主要宰相魏元忠、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都為大唐盛世的出現,做出了 一定的貢獻,也是中國歷史上名揚千古的官吏。
◆治世能臣,北門學士
"二聖"時期,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掌朝政, 但由於高宗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實際上是由武則天以皇后的身份來處理大量的、繁重的國事。她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後宮,要想駕馭整個國家機器,還需要建立一支 屬於自己的親信力量。當年曾為她爭取皇后地位出過大力的親信們,十多年來,大都被淘汰殆盡了,只剩下李勣、許敬宗兩人,也已是風燭殘年,不久於人世了。因 此,武則天準備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工具。
西元666年,武則天從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學俱佳的文人學士。這批文人學士被特許從玄武門出入禁中,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
武則天"以修撰為名",把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後,編寫了一批署武則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傳》、《臣軌》、《官僚新誡》、《樂書》、《少陽正範》等。
武 則天建立的"北門學士",名義上是修撰著作,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智囊班子,武則天密令他們參決朝政,"以分宰相之權"。這批"北門學士"組成的智囊班子,為 武氏造輿論、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在此後的二十餘年中,武則天不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穩穩噹噹,高宗死後她又臨朝稱制,並逐步造成改唐為周的形勢,這些都 是與"北門學士"分不開的。因此,武則天也沒有忘記這些功臣,他們多數被擢升為三、四品高官,範履冰、劉祎之還做到宰相,長期受到重用。
" 北門學士"不僅幫助武則天分減皇權和相權,而且在有關國家的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為武則天出過不少良策。西元674年,唐高宗稱天帝,武則天升為 天后,四個月之後,她就在"北門學士"的協助下,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一個政治綱領:《建言十二事》。其內容為:(1)勸農桑,薄賦徭;(2)給三輔地; (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費力役;(6)廣言路;(7)杜讒口;(8)王公以降學習《老子》;(9)父在為母服喪三 年;(10)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武則天建言勸農桑、 薄賦徭、給復三輔地,並禁浮巧、省力役,對於緩解災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門學士"從組織起來,直到武則天登基稱帝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是武則天手中重要 的執政工具。武則天正是通過這個由文章高手組成的智囊班子,才一步一步地從皇后、天后,走向皇帝寶座的。稱帝之後,武則天總攬朝綱,廣招天下俊傑,"北門 學士"的作用才慢慢衰落下去。
◆無為治農,鞏固統一
武則天在位時,一貫強調建國之本,必在務農。但她的治農,採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方法,任其自由發展。
武 則天十分尊崇佛教,但也不排斥道教。如她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勸農桑、薄賦徭"、"給三輔地"的同時,號召"王公以降學習《老子》",這是以老子"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教育王公大臣。武則天十分尊崇老子,對土地管理、農民生產,不過多地干預。當時的均田制已實行了一百多年,封建國家對土地、 人口控制很嚴,甚至連種植什麼農作物也作具體規定,十分不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不少農民為了擺脫國家的奴役剝削和渴望新的自由生活,紛紛逃亡,這被稱為" 逃戶",即從國家戶籍上脫漏。但這些逃戶脫籍不脫產,一部分逃往荒原僻地去墾荒種地,一部分依附於王公百官富豪之家。
武則天在對待"逃戶"的政策上,採用逃戶還歸,可享受"給二年"的種種優待。以往的逃戶回來後,不論戶等高低,給復二年。有些地區的逃戶,田地由官府貸種託人經營。如果逃戶回來,歸還田地莊稼,課役全免。
武 則天對逃戶和廣大農民,採取放任和寬容的政策,減輕了地主官府對農民的盤剝,從而緩和了農民同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不僅使當時的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振興,而 且在武則天對統治階級內部大行誅殺之時,全國農民都比較安定,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實際上是"以無為為有為"的治農方略取得的效果。當然,武則天 也並非對農業一點也不管理。如她組織"北門學士"編寫的《兆人本業》,就是教育臣民如何進行農業生產的。她還規定,凡州縣"田疇墾辟,家有餘糧",則地方 官吏可得升獎,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則地方官要受懲罰。因而在武則天統治時,糧倉豐實,人口比貞觀時還增加了一倍,這一功績是有口皆碑的。
治理邊民是歷代封建統治者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
國盛兵強的帝王,多以武力開疆。唐太宗則恩威並濟,一面訴諸強兵悍將開疆,一面以"德化"治邊,致使貞觀之時,邊疆30年無戰事。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時,邊疆又開始動亂起來,而武則天在處理這個問題方面,也有自己的手段。
西 元670年,原已歸唐的吐蕃舉兵反唐,攻陷了西域十八州城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西元679年,東突厥24州酋長也叛唐復立,邊疆戰事又起。叛軍 企圖把戰火引向中原。面對這些突然興起的戰爭,素以武功見長的李氏家族後世子孫,遠沒有其先祖李淵、李世民的勇氣與膽略,他們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武則天面對叛軍,處驚不亂,採取了拉攏、安撫與驅兵鎮壓的兩種手段。
對於東突厥,武則天除了動用軍隊防止其兵進中原之外,又不斷派遣使 臣,向突厥酋長陳述利害,以求國家安寧。東突厥的反叛,主要是想收回在鹹享年間被安置在豐、靈、代、朔、勝、夏等六州的突厥降民。武則天得知,立即答應還 降戶數千,由其自治。並又給其"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萬斤",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很快,唐同突厥之間的緊張關係緩和下來。突厥默啜可 汗還兩次出兵,幫助唐軍襲擊騷擾河北的契丹軍隊,使河北的戰火很快平息下來。武則天又授予默啜"立功報國可汗"的稱號,這表明,突厥民族仍然是大唐帝國的 臣民。此後,武則天又不斷地給突厥地區贈送大量的生活資料和農業械具,幫助他們發展生產。
而對於攻佔西域的吐蕃軍隊,武則天從戰略的眼光 出發,為維護大唐疆土,堅持不斷地派出大批軍隊,同吐蕃反復交戰,特別是爭奪安西四鎮。安西四鎮是扼守西北、維護東西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武則天在西北 邊防大規模地開展屯田運動,增加西北防務。西元692年,大周將領王孝傑終於收復了安西四鎮,並派三萬精兵鎮守。當時,吐蕃請求歸還安西四鎮,武則天拒不 同意,聲明置四鎮予以據守,就是為了防止吐蕃東侵。強大的軍事防備,震懾了猖獗一時的吐蕃叛軍。此後,武則天為了安撫吐蕃臣民,不斷派使臣向他們敘述友 好,並多次稱讚松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為加強唐蕃之間的親密關係所做出的貢獻,希望唐蕃人民繼續友好下去。在這種強大的政治宣傳面前,好戰的吐蕃首領論欽陵, 終於在內訌中自殺。
◆任用酷吏,鎮壓異己
武則天在治理國家方面,除了運用一幫文人學士之外,還組織了一批兇殘狠毒的酷吏隊伍,以嚴刑酷法來懾服群臣,鎮壓反對自己的勢力,維護自己的統治。
武 則天在稱帝前後,都實行了一套酷吏政治,但前後有所差別。稱帝之前,武則天主要運用酷吏來清除自己臨朝稱帝的各種阻力。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要登上皇權高 位,面臨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西元694年2月,中宗被廢,武則天獨攬朝政,同時開始濫用酷刑。她在朝堂放置銅匭,接受告密文書,並且規定:凡是告密 者,其他任何官吏不得過問,一律用驛馬送至京城,按五品官標準供給食宿,失實者不加追究。結果造成"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的恐怖氣氛。武則天任 用了來俊臣、周興、李元禮等一批酷吏,專辦告密信件。這些人兇狠成性,滅絕人性,專門編寫了《告密羅織經》,教唆黨徒按經上告,就會使被告無法自辯。他們 還製造發明了"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失魂魄"、"宿囚"、"驢駒拔橛"、"玉女登梯"、"鳳凰曬翅"、"獼猴鑽火"等駭人聽聞的酷刑,使 被告者見之"戰栗流汗,望風自誣"。凡被下獄者,幾乎無一人生還,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何時也會大難臨頭。不過武則天在這個階段裏,主要把屠刀指向宗室王 公,尤其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們。
武則天通過酷吏,一批又一批地將皇族中的異己殺掉。連續幾年的誅殺,到她改唐為周稱帝 時,這三代皇子除了自己生的李顯、李旦外,其餘全部被殺。皇族近支,誅殺殆盡。對於唐室重臣元老,稍有不滿,也大加誅殺。武則天靠著血腥的屠殺,摧毀了同 自己爭奪帝位的勁敵李唐宗室,打通了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
武則天稱帝之後,繼續任用酷吏,但主要是為了鞏固帝權,其濫刑主要對象轉移到了朝廷中的反對自己的文武大臣,特別是權傾朝廷的宰相們。朝臣連連被殺,宰相走馬燈般地更換,以至形不成一個反武的核心勢力。朝臣們每次上朝,總是戰戰兢兢地同家人訣別,不知能否還回得來。
武 則天動用酷吏,主要是為了鎮壓反對勢力。但酷吏們濫殺無辜,到了群情激憤的時候,她便陸續殺掉酷吏,以平民憤,緩和政局。西元691年,她稱帝後第二年, 便殺掉了李元禮,流放了周興,以向天下表示,以往的濫殺罪在二人,不是她自己。西元697年,武則天又誅殺了最大的酷吏來俊臣。由於來俊臣作惡多端,仇家 們爭著咬吃來俊臣屍體的肉,挖其眼珠,剝其面皮,剖其心肝。武則天為了收攏人心,立即下詔書,列舉來俊臣的罪惡,並加以滅族罪,說是"以雪蒼生之憤"。其 實,來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她的旨意辦的。
值得指出的是,武則天在動用酷吏和嚴刑對皇帝貴族和上層官僚大開殺戒的時候,也並非"隨意 濫殺"。如她在酷吏殺人最為猖獗的時候,也保護了徐有功、狄仁傑、魏元忠等一批高才直臣。其實,武則天動用酷吏,以刑怖天下,與破格用人的濫選不無關係。 她以快速流動的方法,來更換、篩選有用之士,打破僵死的政治機構和門閥世襲的特權,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寒門出身的俊傑們,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施展自己的 才能。正是因為武則天不斷地在統治機構中更換新鮮血液,才使得當時的社會沒有被酷吏的血腥氣息所淹沒,歷史還是堅定地向前邁出了步伐。
◆立儲遜位,還國李氏
通 過酷吏政治,武則天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她又左右為難。建立周王朝之後,她讓侄子們做了宰相和將軍,掌握朝政大權,其余大臣有了 功勞也賜給武姓,而不是李姓。她還免掉了武姓的田賦,把自己的故鄉文水縣改為武興縣,從這些看來,武則天是想把皇位傳給她的侄子。這促使她的侄子武承嗣等 人公開地對李旦的皇儲地位提出了挑戰。
西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了祭典大禮,武則天讓侄子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而正式的皇儲李旦卻被冷落到了一邊。武則天的行為無疑是對侄子們的公開鼓勵。
但 是,武則天的意願遭到了宰相狄仁傑等人的激烈反對,這讓武則天非常矛盾。如果把侄子立為皇儲,雖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權,但以後的即位人絕對不會把她供奉到祖 廟裏去的,因為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這在封建社會等於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儲,將來繼承皇位,她可以順理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統地位,和丈夫 高宗一起享受兒孫們歷代的供奉。但是,這樣又要回到她已經打破的舊傳統中去。
武則天的矛盾最後還是由聰明的狄仁傑給化解了。一天,已經 74歲的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隻大鸚鵡的兩個翅膀折斷了。愛卿看是什麼徵兆啊?"狄仁傑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對武則天 說:"陛下姓武,那鸚鵡便是陛下了。兩個翅膀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兩位愛子,兩個翅膀就會重新好起來的。"
同時,宰相吉頊也在努力。他對武則天當時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說,你們倆因為受皇帝的寵愛,蔑視群臣,被眾大臣們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只有現在為立儲君出力, 日後才會有可能將功贖罪。你們要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有利條件,勸說她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張氏兄弟聽了吉頊的話,十分賣力,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
西元698年,武則天將李顯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陽,這讓武承嗣極為氣惱,因為他的繼承權完全被剝奪了,不久武承嗣便氣悶而死。
武則天為了避免在自己死後侄子和兒子們相互殘殺,還處心積慮地把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們召集到了明堂,然後祭告天地,立下了鐵券,把鐵券收藏在史館,以為佐證。
西元704年年末,武則天病倒在床上,幾個月也不召見朝臣,只有張易之兄弟倆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這使大臣們六神無主。宰相張柬之發現機會難得,經過周密部署,在西元705年的正月裏發動了兵變,迫使病中的武則天讓位,由中宗復位,重建唐朝。
這 年的正月二十五,武則天不情願地離開了她做了15年女皇的宮殿,搬到了洛陽宮城西南的上陽宮。中宗給她上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但沒有了帝位的武則天心 情很壞,沒有了精神支柱,本來就衰老的身體很快垮了下來。西元705年的十一月初二,虛歲82的武則天死於上陽宮的仙居殿。臨終時她異常清醒,立下了遺 囑,包括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許為她立碑,不許立傳,這就是武則天無字碑的來歷。西元706年的正月,武則天的靈柩運回了長安。
武則天死後,她的謚號幾經變動,但兒孫們的尊敬態度沒有變。睿宗第二次即位後,改稱為"天后",後來又先後改為"大聖天后",尊為"天后皇帝",改為"聖後"。唐玄宗即位後,改為"則天皇后"。到了西元749年,李隆基最後把武則天的謚號定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14歲入宮,從才人、昭儀,到皇后、天后、太后、聖母神皇,一直到龍袍加身、立國稱帝,一生當政50餘年,獨掌朝綱21年,其中有15年是名正言順的大周帝王。
武 則天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謎,經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貶。她的剛毅、果敢和權欲,不讓鬚眉,登極問鼎,自有她不同凡人之處。她不讓後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字, 有人說其本意是自己功德無量,書不勝書;也有人說,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噓,還是由後人去評論。各種猜測,不一而足。
評價
武則天為了掃清其登基稱帝的障礙,大肆誅戮李唐皇族勢力,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孫被其誅殺殆盡,甚至連她的六個親生子女中的一個女兒,兩個兒子,也成為她奪權鬥爭的犧牲品。被她貶逐軟禁的廬陵王李顯(中宗)曾嚇得幾次欲尋短見。
武 則天重用酷吏,實行恐怖政治。從臨朝稱制開始,武則天先後重用酷吏二十七人,以嚴刑峻法排除異己,其中著名酷吏多達十一人。武則天還在朝堂上設立銅匭(告 密箱),大興告密之風,大批朝臣被無辜株連,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官員上朝如同赴刑場。酷吏中最血腥的人物是來俊臣,在其為官二十年間,經其手殺害的大小官 員近兩千人,滅族一千零五十七個,其中有李唐親王,郡王,國公等幾十位,有宰相五位,有大將軍十幾位。由此可見,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其重用酷吏殺人之多! 對官僚體系的衝擊之烈!
武則天改朝稱帝的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權欲熾烈。二是提升個人地位。武則天從十四歲入宮受封為才人,直到太宗去 逝,十二年間仍然是低微的才人,而與其差不多同時入宮且小兩歲的另一女人卻已升至正二品的充容。這一經歷難免不激起武則天攀登更高地位的慾望。三是受當時 的文化氛圍影響。武則天出身庶族,其父雖然屬於開國功臣,但仍被世族們視為寒門微賤,受到歧視,太宗時成書的“氏族志”,甚至沒有收錄武氏一姓。而武則天 一旦成為皇帝,必然大大提高了其武氏家族聲望。
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官職都是世襲的,到戰國後期逐漸出現選拔官吏的作法。漢文帝時期開始 採取察舉和考試並舉行的辦法選拔官僚。魏晉南北朝時,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標準全憑門第出身,名門望族的子弟被選為上品作高官,庶族 寒門出身的人只能被選為下品小官,以至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與世族相對的是庶族,又稱寒門,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寒門出身的人要想進入仕途,大 多要依附某個世族,與舉薦者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舉薦制度下,一些世族往往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集團,左右政局,以至於改朝換代頻繁的南北朝時期,新皇 帝的登基加冕儀式要由世族大姓主持,要獲得世族大姓承認,其皇位才具有合法性。
隋文帝於公元五九八年下令“以志行修謹(修養品性),清平 斡濟(組織協調才幹- ”二科舉薦官員,隋煬帝即位後又創置進士科,國家以考試的辦法以才取人,考取者就可以進入仕途。這就是我國的科舉制度的開始,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次重 大改革。科舉就是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選取官員,這種作法也稱開科取士。李唐皇朝建國後繼承了科舉制度,但執行並不徹底。李唐皇朝初 期的官僚制度採用舉薦與科舉並行的辦法,實際結果並沒有改變世族壟斷高官重位的局面,世族勢力成為籠罩在官僚體系上層的堅冰。
武則天的所 作所為打擊的主要對象是世族集團,為庶族出身的科舉入仕者攀登高位打開了通道。同時,在酷吏恐怖政治的頻繁打擊之下,高層官吏也頻頻更新,從而加速了官僚 體系的新陳代謝過程,最終使科舉制度成為維持官僚體系正常運轉的主流機制。因此,武則在這一歷史變革中扮演的角色是劈荊斬棘的開路先鋒。
事蹟
支持佛教
在輕視婦女,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的中國封建社會裡,一個女性要想參與政事,甚至要當君臨天下的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武氏在執政過程中,需要尋求各方面的支持。佛教對她的支持更是她所倚重的,故此武則天支持佛教,表現在各個方面,因此唐代武則天時期,朝廷特重佛法。
武則天造的字
照(曌,瞾)月(囝),地(埊);國(圀);人(玍);正(缶)
據 說武則天當皇帝時,曾造過19個字。武則天造字,都是把原來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變,並沒有新鮮的內容,實在是多此一舉。但在武則天看來則是誇耀她的高明, 偉大,博學,睿智,表達她皇統萬年,長治久安心願的一種手段。比如改“照”為“曌”,明含她的法號明空,暗含她猶如日月當空,無微弗明,無遠弗照(武則天 名曌);","“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這不僅表明她認得古字,而且說明她領有山川土地,並要求臣民對她忠心不二,但改“國”為“圀”,倒是有 點波折,據“正字通”載:“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改為''。“可有人說不妥,改後像武氏被困,於是又改成”圀“,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則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發展規律,全是以繁代簡,多帶封建迷信色彩,因其執政,人們被迫遵從,一旦人死權消,就被世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