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王堆漢墓」分為一號、二號、三號墓。在出土時,一號墓由於被白膏泥密封好,因此這具女屍經歷2100餘年仍然保存完好。根據考證,這具女屍為利蒼的妻子辛追,年齡約50歲左右。在出土時,這具女屍形體完整,肌膚潤澤,部份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血管清晰可見,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屍。女屍經湖南醫學院專家解剖後,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長期向遊客開放,已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萬計的遊客。

辛卯年年初一下午約三時許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証,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 ,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 ,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捲,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 。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釐米,約1萬餘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釐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屍體長154釐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屍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西 漢 女 屍 的 相 貌 在 三 個 年 齡 階 段 各 有 特 點 。 十 八 歲 時 , 面 龐 紅 潤 , 柳 葉 眉 , 杏 核 眼 , 小 尖 鼻 , 薄 唇 嘴 , 眉 宇 中 透 着 一 股 靈 氣 ﹔ 三 十 歲 時 略 顯 豐 滿 , 眉 毛 微 微 上 翹 , 眼 神 中 流 露 一 種 幹 練 ﹔ 五 十 歲 時 雍 容 華 貴 , 卻 面 帶 病 容 , 魚 尾 紋 佈 滿 眼 角 , 眼 袋 下 垂 。 馬 王 堆 女 屍 相 貌 復 原 工 作 從 本 月 五 日 開 始 , 專 家 稱 完 成 作 品 相 似 率 可 達 百 分 之 九 十 以 上 。 這 是 中 國 第 二 次 復 原 古 屍 面 相 。 今 年 一 月 , 趙 成 文 曾 為 江 西 出 土 的 五 百 多 年 前 的 明 代 王 妃 進 行 相 貌 復 原 。
長 沙 國 丞 相 夫 人 十 八 歲 復 原 模 擬 圖 。
長 沙 國 丞 相 夫 人 三 十 歲 復 原 模 擬 圖 。
長 沙 國 丞 相 夫 人 五 十 歲 復 原 模 擬 圖 。 ( 新 華 社 )

馬 王 堆 女 屍 相 貌 復 原 工 作 從 本 月 五 日 開 始 , 專 家 稱 完 成 作品 相 似 率 可 達 百 分 之 九 十 以 上 。 這 是 中 國 第 二 次 復 原 古 屍 面 相 。 今 年 一 月 , 趙 成 文 曾 為 江 西出 土 的 五 百 多 年 前 的 明 代 王 妃 進 行 相 貌 復 原 。

趙 成 文 在 實 驗 室 為 記 者 示 範 面 相 復 原 的 全 過 程 。 首 先 將 西漢 女 屍 的 顱 骨 以 X 光 掃 描 入 電 腦 , 然 後 根 據 繪 畫 中 的 「 三 庭 五 眼」 理 論 , 用 四 橫 五 縱 的 九 條 直 線 確 定 五 官 位 置 和 大 小 。

1974年間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千多件西漢初期的珍貴文物,其中三號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和竹簡,這些書涵蓋了哲學、歷史、術數、方技等多個領域,大部分早已失傳,而有些書的內容與人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異。
1號墓的女屍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並且 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1]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臨床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而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中發現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併發症,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西寰。
女屍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後包裹18層絲、麻衣衾,捆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關於這種液體到底是不是防腐劑,由何而來有不同的說明。考古學家發現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體,懷疑用了酒精,可能當時確實有防腐劑,也可能是在屍體出殯時盛放冰塊,或用香湯沐浴,擦拭身體,而留下的。屍體重量卻比原先輕了一半,於是有人認為這是屍體自身的水分。但此種發現經過考證並不可能,因為那些棺液總共80斤,而屍體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釋放等同身體重量的屍水。
關於這些液體的真實來源,仍舊是未解之謎。
據《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記載,這位元丞相夫人出土時,可謂花團錦簇,煊赫一時。臉上覆蓋著醬色織錦和素絹,兩手緊握繡花絹面、盛滿香料的香囊,手上還有一付繡有“千金”字樣的“信期繡”手套,足穿絹襪和青絲履,內穿“信期繡”羅綺絲綿袍,外套細麻布單衣,然後從頭到腳包裹著各式絲麻織物共18層,橫紮9道絲帶,最後覆蓋工藝精湛的敷彩黃絲綿袍和“長壽繡”絳紅絹綿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層包裹。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厚葬了。

上為奴僕

樂工





在马王堆帛画上看太阳黑子
整幅帛畫是繪製在一張褐色的絲絹上,它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最上端描繪的是天國的景象:正上方坐著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傳說中的燭龍神。傳說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睜開就是白天,眼睛閉上便是黑夜,他還可以決定天氣的陰晴,風雨的起伏,簡直就是天國至高無上的主宰。在燭龍神的左邊有九個太陽棲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樹上。在其中的一個又大又圓的太陽裏邊有一隻黑色的鳥,有學者認為它是我們的祖先在觀察太陽時所發現的日斑,也就是太陽黑子。其實,我們的先民對於太陽黑子的觀測,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對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在西元前28年就已見於史料了,這也是世界上公認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自那時起,至西元1638年止,我國對太陽黑子的記載共有112次。在當時的記載中,太陽黑子被稱為“黑氣”、“黑子”或“烏”,其大小被描寫為“大如錢”、“大如卵”、如桃、如李等等,描繪得非常形象。燭龍神的右邊是對月宮的描繪,有一輪彎彎的月亮,在月亮的上面有一隻體形碩大的蟾蜍,蟾蜍口中含著一棵能治百病的百年靈芝。月亮之下,有一美麗的女子正托舉著月亮緩緩升起。在燭龍神的下方有兩個獸首人身的怪物分別騎在神馬飛黃上,手中牽繩向左右飛奔,繩子的另一頭扯著一個樂器——鐸,振鐸作響是歡迎升天之人的最高儀式。鐸下方是天門,天門分別由神豹和門神把守。

中部為人間世界:在華蓋下面,畫一老年貴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一號墓的主人辛追。你看她:體態肥胖豐滿,頭向前傾,背微駝曲,動作莊重緩慢,相當成功地刻劃了一個貴族婦女的形象。對於辛追夫人的形象描繪是採用了寫實的手法。在她的前邊有兩位戴劉氏長冠的男子在跪獻某物,後有三婢女相送。這是畫面的中心,也是作者著力描繪的重點。中部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帳幔分飄左右,其下則是辛追老夫人的家人,個個面色青藍,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但是先人已去,只能聽著頭頂這個呈八字形的磬奏出的哀樂。
最下部為地下部分:描繪了一個赤身裸體的地神――鯀,他正托舉著大地,腳下踩踏著兩條巨大的鼇魚,傳說中只有鯀才能穩住興風作浪的鼇魚,制止地震山崩的發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猙獰的怪狗和雙目圓睜的貓頭鷹,它們雖不吉利,卻能鎮壓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擾老太太安靜的亡靈。
這幅帛畫的內容極為豐富、複雜,從人間到天上、地下,從現實到幻想,從整體看,表現手法多樣而協調,正象用多種樂器合奏出的一首奇變而和諧的交響樂。同時,高度的裝飾風格和寫實手法相結合是這幅帛畫的一大特色。帛畫的內容很複雜,卻能夠處理得既分佈全幅,十分飽滿,又互有聯繫,絲毫不覺得雜亂;既能夠突出某些主要內容,又有主有賓,花團錦簇,不顯孤立。表現了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最高水準。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上是難得一見的傑作,具有難以估量的藝術價值。
整幅帛畫把神話、想像和現實生活完美地統一起來,無處不體現了古人對天國的想像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
2002年,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建成,在「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喬遷前,為了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並為以後進一步作出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經湖南省政府同意,湖南省博物館邀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專家對女屍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檢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動員了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微生物學、放射學、外科學的專家,從解剖、病理等方面對女屍進行了系統研究。
2004年6月,所有實驗室工作全部完成,這次檢測項目負責人、湖南省解剖學會理事長、中南大學馬王堆漢墓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羅學港教授對匯總的各種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形成了這份《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30年保存情況報告》。
根據報告顯示,通過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30年來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份進行了系統分析,還從單獨保存的女屍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女屍保存液和有機玻璃棺內採集可疑黴斑進行細菌和黴菌培養,所檢對象均無細菌生長,也沒有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檢驗小組還對女屍右小腿前面皮膚、小腿肌肉組織、肝組織駿樣,分別用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份結構跟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一致。女屍的骨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的外形、膚色無明顯變化。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成功。
***************************************
黃庭堅的<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擊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賞析】
與蘇東坡齊名的宋代詩人黃庭堅留下這首《清明》詩,以對比的方式,描寫了人們矛盾的思想和情懷。一方面喜見桃花李花爭姘開放,另一方面卻見到荒塚纍纍,不免跌入生與死的愁緒當中。春雷響起,龍蛇聞聲紛紛藏伏;而春雨及時,草木卻又柔嫩新綠。這時,讓人想起孟子所悲嘆的齊人故事,丈夫外出求乞祭餘的酒肉,回家還向妻妾炫耀一番;而廉潔的晉國志士介之推,寧可被火燒死於棉山也不受取公侯官位。這兩人一賢一愚,事隔千年,還不知哪一個是對的;如今放眼看去,蓬蒿滿目,還不是共處黃土一坵。說來真是令人惆悵,令人感慨啊!
此詩開首寫出清明時節的景象,春天雷驚天地,萬物生長,但眼前卻見又野田荒塚,由這引出感嘆:是賢,是愚,最後都是化作一堆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