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司馬


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姓氏起源


1. 周宣王時,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2.
 為許姓、郝姓所改。
3.
 冒姓或賜姓


司馬姓


司馬,百家姓之一,複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


司馬姓姓氏淵源


司馬姓來源有三  


1、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上古時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同宣王時,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2、晉元帝司馬睿,本姓牛,改姓司馬,其後亦為司馬氏。(傳說)


3、為許氏、郝氏所改。如許穆之、郝惔之即是。他們的後代司馬姓望族居河內(今河南省)


司馬得姓始祖


程伯休父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追源溯流,司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執政時期官拜司馬(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的程伯休父,因他屢次征戰有功,而被賜姓為司馬,其後世子孫即“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時期一個諸侯,是上古顓頊帝之後祝融氏重黎的子孫所傳。程伯休父的子孫,一部分“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一部分依照慣例“以國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馬氏係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馬氏的得姓,大約在兩千七百餘年前。司馬氏後人奉程伯休父為司馬氏的得姓始祖。


司馬姓遷徙分佈 


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 “司馬”是古代官名,指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古帝少昊時期就設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後代。至周宣王執政時期,大臣程伯休父為司馬,征戰有功,攻克了分佈於淮河中下游的徐戎族,周宣王便以官名賜姓予他,其族人得賜為“司馬”氏。商朝、周朝均設有司馬這一武官,後代也有沿用。但此後的一些司馬卻可以是文官。


順求戰國時期的宋國、齊國等國,亦有公族子弟以此官職命名的。而司馬做為姓氏,由於是御族而生的,因此發展得相當快,程伯休父的子孫中就有以司馬為姓的。


另外,有寫人是改姓為司馬氏的,如晉元帝司馬睿本姓牛;許、郝二姓均有改姓司馬的。司馬氏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


通常建立過統一皇朝的姓氏,都會趁著當皇族的期間開枝散葉,發展成為一個大姓。今天姓劉(漢朝),姓楊(隋朝),姓李(唐朝),姓趙(宋朝),姓朱(明朝)的都是人口數一數二的大姓。建立晉朝的司馬姓真的可算是一個異數。

有很多討論都把這情形歸究於複姓轉為單姓的趨勢,但是同是以官位發展出來的司徒姓,今天冠此姓者卻大不乏人,我們熟悉的就有華叔司徒華。至於司馬姓,以前是有一位香港女藝人名叫司馬燕,但細查之下,原來那是藝名,她本人是姓韓的。現實中很多冠司馬姓的人,都是藝名,筆名來的,真正姓司馬的真是寥寥可數,我和你都不易碰到。

到底為什麼司徒姓沒被簡化,司馬姓卻被簡化至幾乎沒有呢?

  

司馬姓改姓的例子

原來歷史上,司馬姓的確有很多改姓的例子,如:
1.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後因李陵一案受牽連,其子司馬臨、司馬觀怕受株連,改名換姓,隱居鄉里。長子取司馬的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幼子取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此例子還有不少爭議)

2.    西漢末年,司馬遷後裔為避王莽軍之亂而改變姓氏,有的改為單姓司,有的改為單姓馬

3.    東晉宗室司馬宗因謀為亂,家族被貶為馬氏

4.    隋朝末年,政壇發生了追殺司馬氏後裔事件。(不知為什麼此時還要殺司馬氏,不過隋朝時司馬氏的確幹了很多得罪楊姓皇室的事,前有司馬消難的叛變,後有司馬德戡參與弒殺隋煬帝)前朝晉皇室後裔司馬富為避禍,改名東河。唐貞觀年間,東何任總管府錄事參軍,智勇超群,奉詔協助大將軍李勣出征高麗,獻火攻計,大破南蘇羅城。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以“精練國戎”封東河為岐山侯賜姓練

(練姓雖特別,但數年前那位掌拍警員面龐,被解釋為他想向警員說Happy New Year的少年,就叫練志偉,叫人印象深刻)

5.    五代時司馬球之後人改司馬氏為馬氏

另外還有改姓鄔、姓晉的例子,但這些都是宋代前的事,北宋時有名儒司馬光的出現,可見當時司馬姓很多人數眾多的

  

三國故事的流行,做成司馬姓的式微

在網上找到一些資料,提及司馬氏改姓主要是發生在元明清時期。由於這個時期三國的故事開始普及,司馬懿父子欺負孤兒寡婦的故事變得深入民心,做成民間對司馬氏的反感

身為晉朝皇族的榮耀已是逝去的前塵往事,但民間對司馬氏的歧視卻與日俱增。但是,只要“去司為馬”,就和篡國奸臣脫離關係,變成和三國名將馬超沾上光彩。

雖然支持這個說法的資料不多,但是當中的緣由卻是合情合理。一段三國故事就令到一個姓氏式微,真是令人意思不到。

現在網上流行一段爛Gag,說三國時有兩個馬超:馬超和C.馬超(司馬昭),但現在看來,姓馬的朋友,他們的祖先到底和馬超有關係,還是和司馬昭有關係呢?實在真的很難說啊!

參考資料:

http://www.hnfo.gov.cn/xgwz/show.aspx?id=609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55e9ae20010093b8.htm


=================================================================


司空
http://baike.haa123.com/view/359377.html


姓氏源流


  司空Sī kō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官職名為氏。堯為部落首領時,禹官至司空,其後代子孫有的以職官命姓,稱司空氏。


  2、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以官職名為氏。春秋時期,只有晉國設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諸侯國均未設此官。堯的後代隰叔及其孫仕痌,都曾在晉國任過司空,其後代子孫遂以祖上職官命姓,稱司空氏。“司空”這個官職,是從堯帝以來就設有的,但歷代的職務有所不同。如堯、舜、禹時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時代的司空,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為六卿之一;到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後去“大”字,稱司空,主管囚徒。在西周以前還未發現有人用“司空”這個官名作為姓。直到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叫士蒍,他擔任“司空”官職以後,其子孫始以官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司空。


  得姓始祖:夏禹。所謂“司空”,是古代官職,主管土木工程。始置於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際,後來到了周朝時,位列六卿,漢朝時位列三公,到了前清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司空氏的得姓歷史悠久,根據《通志·氏族略》和《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的記載,司空氏的始祖夏禹因作司空官,其支系子孫即以官為姓,稱司空氏。得姓至少也有4000年。望族居頓丘郡(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故司空氏後人奉夏禹為司空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缺)司空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置,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據說大禹就擔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任過司空,他們的後代都有姓司空的。剛出現“司空”是官名。相傳帝少昊設立了司空一職,主管國家的水利、土木和交通工程建設。這個官職因其為民生所不可或缺,後世一直沿用。更在周朝,被列為六卿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相傳在帝堯時,大禹任司空,治水有功。他的子孫中就有以司空為姓。在春秋時,又有隰叔的孫子在晉國任司空,他的後代也有因此而姓司空的。


歷史名人


  司空圖:唐朝河中(山西省永濟)人,咸通年間進士,累官禮部郎中,因避戰亂隱居中條山王官峪。朱溫篡唐後,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堅拒不就。唐哀帝被朱溫後,司空圖絕食而死。著有《詩品》二十四卷,以四言韻語詠述詩的二十四種境界,對後世詩評有很大影響。


  司空曙:唐朝詩人,洺州廣平(今河北省永年東南)人,官至虞部郎中。他擅長寫五言律詩,內容多為送別酬答和羈旅漂泊,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司空頲:唐僖宗時舉進士不弟,後入梁任太府少卿,旋即降晉,當時都虞侯張裕多過失,司空頲屢繩之以法,後被張裕所誣,莊宗族殺之。


  司空頲:唐僖宗時舉進士不弟,後入梁任太府少卿,旋即降晉,當時都虞侯張裕多過失,司空頲屢繩之以法,後被張裕所誣,莊宗族殺之。


司空姓典故、趣事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監察禦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著,但很多時候,常會發生意外,不是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司徒


姓氏源流


     


司徒(Sī t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後代。堯帝為炎黃部落首領時,舜為堯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故又名土司。舜的後代子孫有的以其職官命姓,稱司徒氏


  2春秋時,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以官職命氏的,就成為司徒氏。


得姓始祖


虞舜司徙,是古代的官職名,始於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負責管理民眾、土地教育等事情。司徒一職歷代的名稱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時期,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根據《史記》和《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虞舜曾為堯時的司徙官,他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望族居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一帶)。這裏便是司徙氏的老家和發源地。故司徒氏後人奉虞舜為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司徒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徒姓起源於先秦歷代都設司徒這一官職,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有的司徒後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司徒氏。司徒姓同司空、司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時,就設有司徒一職,主管民眾、土地、教化、行政事務。周朝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類似于宰相。春秋各國多有沿襲。相傳舜作過堯的司徒,其後代就以官名司徒為姓。衛國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後來也有子孫稱司徒氏。


  早在商周時,就設有司徒一職,主管民眾、土地、教化、行政事務。周朝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類似於宰相。春秋各國多有沿襲。


  主要分佈在河北省中部趙縣一帶與南部邯鄲地區。


歷史名人


  司徒卯:(生卒年待考),春秋時期陳國大夫。


  司徒肅:(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安平侯相。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時(西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兩朝之弊,勵精求治,任司徒映為太常卿。出宮女3000余人,放五坊鷹犬,省冗食1200餘人,政號清明。不料數年後,宦官撓權,勾心鬥角,奢侈浪費,腐敗回潮,文宗仁而少斷,制之不得其術,遂成甘露之變。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決定辭官還鄉,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詡:五代時南漢人。厲永年間任項城縣令,有政績,漢初升為禮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後,留意雅樂,議欲考其正音,而詡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司徒詡,喜愛讀書,曾經做過永年和項城兩個縣的縣官,得到精明能幹的好名聲,後漢初期擔任了禮部侍郎的官職。司徒詡相信佛陀的教義。


  司徒詡曾經出差到江蘇浙江一帶去,航行到渤海當中的一個地方,海水的顏色變得像墨一樣黑,船夫說:這裏的水底下就是龍王的宮股。司徒詡就燒了香,誠心地祈禱:等我船回來時,將要拿一套用金粉寫成篆體的佛經書作為禮物供養給大王。


  隔了些時候,司徒詡乘船從江、浙回來了。途經原來的地方,就按照他發過的願,把一封套的經書放到海裏去,一會兒,船底下發出了清幽而響亮的讚歎佛陀的絲竹音樂。船夫說:呀!這是海龍王來迎接經書了。船上一百多人都聽到了這個音樂,個個表示驚異和讚歎。


  司徒羽:(生卒年待考),清河人。五代時期後漢官吏。官至禮部侍郎,有惠政。


  司徒公綽:(生卒年待考)宋朝進士。北宋元祐年間進士及第。


  司徒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空軍上將。19754月晉升二級空軍上將軍銜,19754月~19778月任臺灣省空軍總司令


  司徒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九補給區司令。


  司徒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第一一六師參謀長


  司徒愈旺:(生卒年待考),中國早期著名的地質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司徒美堂(186843195556),原名羨意,字基贊,廣東省開平人,著名旅美僑領,中國致公黨創始人。18823月赴美謀生,加入洪門致公堂。佛蘭克林、羅斯福任總統前,在該堂當法律顧問。1904年,孫中山赴美活動,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後,司徒美堂多次發動籌款,支持國內的革命。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1948年,司徒美堂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張。1955年,司徒美堂因腦溢血逝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