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粵語保衛戰,竟將數百年前的名將袁祟煥擺了上枱,泉下有知,大概又是一場千古奇冤。
據說史料是來自金庸的,袁祟煥打仗時有句口頭禪「丟哪媽!頂硬上!」,初意似針對滿清,後來幾經傳誦,最新版本原來前者是怒罵明朝皇帝的氣話,後者才是指向滿清的口號。
不知有沒高人替他算過命,袁祟煥這人的八字大概離不得一個冤字。明朝政局昏暗,袁祟煥生於這樣的一個時代,有文人不當,偏要讀兵,還要鎮守邊疆,去挑戰朱元璋後裔那根脆弱的神經線,這冤固是自找的;後來清亡了,到了民國,袁世凱想當皇帝,硬要將廣東人袁祟煥拉出來串連,說是什麼同宗,這一認親認戚,當又加一冤;還有最近的一場文化風波,總共三冤,真夠將人屈殺。
偏偏三者都是皇帝類的權力人物,一個是明朝皇帝,一個是民國軍閥總統,最近的一個卻是北京中央,也許袁祟煥就是個與威權相衝的,不然怎麼如此倒楣?袁祟煥理應痛恨明帝,可惜劊子手濫刑之際,史書沒有記下將軍的隻字片語,如果真有說「丟哪媽」,這時應該大力丟出,咀咒他朱明皇家千遍萬遍過夠才好收口。
明朝是個畸形的政體,領兵的將軍都是文人,在外孤立無援,相對起前代的安祿山一類,沒有多少權力,所以將軍造反的不多,奇怪明帝卻愈是無法信用,屢派監軍,結果臨近亡國,領兵的一個個降清,名頭小的不說,大的就有吳三桂、洪承疇等人,沒有降的,都給拉了去殺頭,給這樣的一個政權打工,心都死了,能說一句粗話的,是真正的血性人物,不是那些鑽書堆的屈膝人物可比的。
中國是個大國,幾乎每次的崩潰,都是自內發生,歷史上,自毀長城的不只祟禎一個。袁祟煥是明末的官場人物,前朝的太監故事都是耳熟的,至少就知道熊廷弼,前任是被冤殺的,所以袁祟煥也曾意識到自己或有此下場,多次與祟禎論及讒言的問題,所謂「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就很有張居正的影子。皇帝的回答都很樣辦,不提也罷,反正什麼都不是,一片雄心,貼到了冷屁股上,好比男孩當錯豬扒的觀音兵,這才是最冤的。
心雨、火姊姊和CK:由於亞苦頻頻出錯,以致不能在回應欄回覆你們,總之米俐熱忱地多謝你們的到訪和留言。
步行者 2010-07-16 17:58
占武2010-07-16 21:47
步行者 2010-07-16 17:56
占武2010-07-16 21:45
中國流 2010-07-16 14:08
所以,要有問責制
占武2010-07-16 21:43
終身學習的米俐北芪 2010-07-15 21:13
占武2010-07-15 22:39
說起避諱,李世民就提出過,避的應該是名,例如世民,而不是單字的「世」和「民」,後世不一定遵行這個標準,但多少有指導作用。不過更重要的,祟禎是年號,是給人用來記年的,基本上當年的人說年份就口口聲聲祟禎,稱呼朱由檢為祟禎,其實是個代號,已經比足了面,不然年號也要避諱,正德年全中國就沒有人叫阿正了。
愛理事家庭 2010-07-15 14:44
占武兄這個比喻笑C人啦!
占武2010-07-15 22:32
步行者 2010-07-15 09:13
占武2010-07-15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