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
葉名琛,字昆臣,生於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一月。原籍溧水柘塘葉家村(今柘塘鄉大陳村),自曾祖起僑居漢陽。葉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便與其弟葉名灃“以詩文鳴一時”。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歷任陝西興安府知府,山西雁平道,江西鹽法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布政使。道光二十八年任廣東巡撫,與總督徐廣縉協力拒長阻英人入廣州城,封一等男爵。咸豐元年(1851年)鎮壓羅境、南韶等地的天地會起義,翌年升任兩廣總督。咸豐四年接受英國、美國侵略者軍火接濟,鎮壓廣東天地會起義,屠殺群眾10余萬人。咸豐七年擢授體仁閣大學士。同年十二月旬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二十九日廣州城破,不日葉名琛被俘。翌年三月,葉名琛被英軍押解至印度加爾各答,咸豐九年四月初九絕食自盡於囚禁中。
根據《清史稿》 記載,葉名琛,字昆臣,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十八年,出為陝西興安知府。曆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二十八年,擢廣東巡撫。二十九年,英人欲踐入城之約,名琛偕總督徐廣縉堅執勿許,聯合民團,嚴為戒備。華商自停貿易以制之,英人始寢前議。論 功,封一等男爵,賜花翎。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優敘。咸豐元年,殲羅鏡會匪吳三,加太子少保。二年,廣縉赴廣西督師,命名琛接辦羅鏡剿捕事宜,出駐高州。是年秋,羅鏡匪首淩十八就殲,加總督銜,署總督,赴南、韶一帶督剿。尋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昏聵的咸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作為朝廷能幹的大員將,葉名琛知人善任、勤勉政事;作為鎮壓叛亂的劊子手,葉名琛是令人憎惡痛恨;作為客死他鄉有氣節和操守的俘虜,葉名琛又值得敬佩和尊敬。
首先,我們非常尊敬葉名琛的民族氣節。《清史稿》記載,“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其次,葉名琛善於內政,尤其長於理財。葉氏的祖先葉文機,深諳醫學術理,在武漢開有葉開泰中藥店,是當地出名的老字型大小。這種商人的家庭背景,加深了葉名琛對商業和錢財的理解,自從廣西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廣東為朝廷外輸軍餉以千萬兩白銀計,這不能不說與葉名琛善於治理地方有關。
再次,名琛對內征剿還是表現出了很強的能力。咸豐元年開始,廣東治安陷入混亂,義軍蜂起,這是同當時時代背景和沿海地區天地會的傳統有關。在咸豐四年廣東著名的洪兵起事中,廣州僅有一萬五千兵勇,居然抵抗了二十萬人的進攻,守住了廣州城,並最終將 洪兵逐出境外,作為總督實際操控局面的葉名琛,他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葉名琛曾經深得咸豐帝寵信,穩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是同一時期中惟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這要歸功於葉名琛深諳做官之道以 及在鎮壓廣東地區各種叛亂、起義時果斷堅決。在廣東紅兵變亂的高峰期,葉名琛親自勾決犯人,一天中有時竟然屠殺義軍俘虜近千人,而平常則“每天有八百名被捕的叛亂者在刑場被斬首”。“如果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處決,就認為是很少了”。1855年的六、七、八三個月中就有七萬五千人被殺。剛從美國回來的容閎寫道,“天啊!這是一種什麼景象!血流遍地,街道兩旁,無首的屍身堆積如山,等待掩埋,但卻並沒有任何準備清除的跡象。……土地已完全被血水滲透,散發出污穢惡臭的氣味,以致周圍 兩千碼 左右,都被籠罩在這種傳播瘟疫的濁氣之下”。
葉名琛明白沒有不斷的“剿匪”業績,官位的基礎就不牢靠,即使在廣州城不斷被英法聯軍攻擊的情況下,向咸豐帝奏報的仍然是一份份“剿匪”戰報。“默念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 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按照以往的經驗,英法攻城僅僅是虛張聲勢而已,只要假以時日,危機會自然煙消雲散。在英法聯軍的幾次攻城中,葉名琛都堅信:“……必無事,日暮自走爾!”“高談尊攘,矯托鎮靜,自處於不剛不柔,不競不 繡之間。”
但是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世界形勢。鴉片戰爭後,由於路途遙遠,在當時航海和武器技術條件的限制下,英國法國等列強還沒有對中國形成絕對優勢,因此更多地採用了相對和緩的外交手段。咸豐初年,歐洲形勢突然緊張,隨後爆發了著名的克裏米亞戰爭,英法列強在此期間無暇顧及遙遠的東方利益。1856年3月,各交戰國簽訂了巴黎和約,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國戰敗了。英法必然轉身謀求在中國的更大利益,中國政府如果不做出能讓其滿意的讓步,戰爭不可避免的。
棄國而逃的咸豐皇帝將將戰爭失敗的責任推給了葉名琛,譏為“不戰、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實際上是在轉移視聽,找了個替罪羊。澳大利亞籍學者黃宇和的《兩廣總督葉名琛》一書中做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不同的結論。子湯雖不完全贊同書中觀點,但認為其中很多論點還是很有道理的。 黃宇和 先生在書中 逐條回應了12字的定評:“不戰”,其實是無兵可戰,正規軍正在討伐洪兵,非正規兵由於無薪可支,多數已經解散;“不和”,是的,一直不和;“不守”,守的,當然犯了不少錯誤;“不死”,未必,他可能就是自殺的;“不降”,是的,不降;“不走”,是的,沒有走,更準確地說,是不能走。
當時雙方軍隊的差異已經大到無法一戰的地步。當時廣東清軍大量裝備冷兵器,少數火炮也遠不及英法先進。克裏米亞戰爭中,俄軍裝備300英尺 射程的滑膛槍,難以抵擋英法聯軍1200英尺 射程來福槍的打擊,陸軍最終在人數占很大優勢的情況下被擊敗。清軍與英法軍隊的不對稱遠遠大於俄軍和英法聯軍之間,海軍、火炮、步兵武器,雙方的差距相當於中世紀的歐洲軍隊在同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軍隊作戰,幾乎可以視 同正規軍屠殺平民。隨後的天津軍糧城之戰、通州八裏橋之戰便是這種戰鬥結果的推演,而中方的軍隊換成了對當時步兵具有更大威脅的八旗精銳騎兵。
至於有人指責葉名琛沒有搞人民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侵略,這只能歎息這樣的人根本不懂廣東當時的歷史形勢。咸豐四年幾十萬洪兵圍攻廣州佛山等 地,這些人是誰?不就是現代人劃道出來的要發動的人民群眾嗎?剛剛用血腥武力好不容易鎮壓下去,誰敢再把他們武裝起來,即使葉名琛有膽子這麼做,朝廷也會堅決阻止的。1848至1858年十年間,廣東境內大小戰爭不斷,經過了長久變亂的廣東人,生命朝不保夕,人心渙散。在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之時,仍有眾多小販搖船前往聯軍軍艦旁出售水果給艦上士兵;1860年的第三次大沽口戰役中,英法聯軍除了正規軍外,還包括了從香港和 廣東徵召的苦力運輸隊伍兩千五百人,“英人既敗于天津,複自粵東募潮勇數千人”。從1858至1861年,百萬之眾的廣州人民在五千英軍的統治下,雖有零 星反抗,但基本上服服帖帖做了三年英國臣民。在這種歷史環境下,葉名琛即使想也發動不起人民戰爭,子湯不知把誰架空過去就能當場有良策禦敵於國門之外。
客觀地看,葉名琛有著很多的無奈,站在當時最理性的角度,莫過於以外交讓步謀求和平,爭取時間變法強國。但是即使葉名琛有這般見識,他能做得了主嗎?當時有一幅挽聯: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對於這樣一位功過混沌、史說不清的歷史人物,我們真覺得難以下筆。愛國、有氣節;精於官場,老練持重;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權傾兩廣,壓制異己。
----------------------------------------另附:列 衛廉 先生的私人日記裏記錄了俘虜葉總督時的一些荒唐趣聞:“霍爾上校說,葉完全是個懦弱的無賴。他說他扶著葉從小艇走上剛強號時,葉害怕得全身每個關節都在發抖。但是葉在剛強號上倒是過得心滿意足,能吃能喝,每天在船上散佈以活動筋骨,還饒有興趣地研究船上機器的運作。……還有一件可笑的事:我們都覺得, 當一個重要人物被俘的時候,他往往會企圖自殺以示勇敢和忠誠。我們以為葉也會如此,所以做好了種種防備措施。我們讓他坐在一把大椅子上,兩旁各派一名士兵監視,不允許他把手舉到接近頭部和嘴的地方。結果,每次他抬起手想要剔牙齒、抓耳朵或者整理帽子的時候,傑克都會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強行讓他把手放下來。 但很快我們就發現,他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英勇的念頭,所以我們就解除了戒備。在剛強號上,我們問他要不要派人去取幾本書來讀,他卻回答說,所有出版的書籍他都讀過了。”(衛斐列:《衛三畏生平及書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P160)
另有一說
葉名琛字昆臣,生於1809年12月21日 ,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十八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不到四十歲,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
【對外國勢力以強硬著稱】
1849年,英國人要求進入廣州城。這是在《南京條約》中沒有的。葉名琛認為條約一經簽署就應該“永遠守信”,不應該有什麼實質性的更改。於是在葉名琛的指揮下,廣州各地組織鄉勇,全力以赴做好守城準備,以防英軍來襲。英國海軍司令柯利爾報告,有 成千上萬的農村武裝進入廣州城,形成了“人自守衛,戈矛耀路,鑼鼓震天”的局面。面對這種情況,英國侵略者改變了過去的炮艦政策,改為與中國政府談判。葉名琛和當時的總督徐廣縉一起偽造了皇帝的詔書,使英國人入城的企圖沒有實現。廣州人民興高采烈地搭起了六座宏偉的彩牌樓來為葉名琛和徐廣縉慶功。道光皇帝 也喜出望外,破例將葉名琛加封為男爵,他成為清朝歷史上極少數成為男爵的漢人之一。
1856年10月8日 ,“亞羅號”事件爆發。葉名琛逮捕了亞羅號上的中國船員。葉名琛依然採取強硬政策拒不接受英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10月14日,英國海軍虜去一艘中國水師的官船。21日,英軍開始在司令西馬糜厘的率領下,乘船攻擊珠江兩岸的炮 台。至此,兩國處於戰爭狀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此時,與英國開戰對葉名琛來講不是一個好時機。他所有精銳部隊都在江浙作戰,廣東的財力基本已經在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消耗殆盡。他面臨無兵可派、無險可守、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儘管內外交困,但是面對英國人咄咄逼人的態度,葉名琛仍然沉著應戰。
【間諜戰擊敗英國侵略者】
葉名琛與英國侵略軍展開了激烈的間諜戰。1856年,在英軍發動進攻時,葉名琛利用原有的保甲系統,偵察敢於為英國侵略者刺探情報或提供糧食的漢奸,逮捕了七八十人。他還給廣州市民發放身份證,無證者一律不得進出城門。英國人後來不得不承認從廣東 他們幾乎得不到什麼資訊。與此同時,葉名琛啟用了他多年來經營的諜報系統。在和平時期,葉名琛通過廣東夷務總局向英國人佔領的香港派出了大量探子。這些探子的公開身份是在香港做貿易的商人,而實際上他們都是葉名琛手下的軍人。戰爭開始後,他們與葉名琛的資訊交流更加頻繁,每五天就聯繫一次,給葉名琛提供了 大量關於香港的英軍部署和調動的情況。葉名琛自得地說:“我合數十處報單互證,然後得其端緒。”知己知彼使葉名琛在廣州作戰的初期獲得了勝利。
葉名琛以重金鼓舞士氣,凡斬英人首級者賞銀元三十,務必把英軍“根誅盡滅”。他積極採取襲擾戰的方式,使英軍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顧。夜晚時他派遣沙船,滿載炸藥衝擊在岸邊休息的英軍。同時,還派出火筏對英艦進行火攻,使英艦不敢靠近岸邊,從 而減少了白天中國陸軍所受到的炮火壓制。11月15日 ,中國水軍還趁大霧垂江炮轟英國艦隊長達二十分鐘之久。英軍司令西馬糜厘對葉名琛的戰術毫無辦法,法軍見勢不妙藉口保衛香港早早地撤出了廣州。經過四個月毫無結果的對峙,疲憊的英軍不得不放棄進攻廣州的意圖,開始撤退。
同時,葉名琛對英軍的後勤基地香港展開了攻勢。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是天然的良港。但是香港嚴重依賴內地輸送給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新安縣給香港提供大量的供給和服務,葉名琛派新安縣士紳陳桂藉負責對香港的行動。陳桂藉召開了全縣士紳大會,決定停止對 香港的一切供給,從香港撤回全部新安人,直接導致了香港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人力資源的短缺,使香港很難為在廣州作戰的英軍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此後,葉名琛對香港實施了禁運。陳桂藉派人在通往九龍的交通線上設卡,還組織小型糾察船隊保證禁運。禁運使香港幾乎成為臭港,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叫苦不迭。
葉名琛還派人突襲香港。1851年1月19日 ,一隊喬裝的鄉勇,突襲了英軍的巡邏隊,殺死一名英軍軍官。這類的突襲行動還很多。包令在給朋友的信裏寫道:“我們不得不時刻提防綁架、暗殺和縱火”。後來更出現了麵包投毒事件,一些鄉勇在麵包房裏秘密 地放進了砒霜,導致許多英國人中毒,其中也包括 包令的 夫人。葉名琛的行動使香港的英國人大為恐慌,大批英國人逃到澳門避禍。1857年7月,包令也因為在 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從1856年轟擊廣州城到1857年包令被解職,葉名琛運用間諜戰、貿易戰和襲擾戰依靠士紳訓練的鄉勇積極抗擊,沒有讓英國人占到任何便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葉名琛逐漸陷入不利的地位。葉名琛將勝利的消息上報朝廷後,非但沒得到皇帝的嘉獎,朝廷反而申斥他不應輕啟戰端,要他與英國人談判。這就使葉名琛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間隙,使英國有機會增援在中國的英軍。
貿易禁運在損害英國人利益的同時也給中國貿易商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廣東許多士紳從事對外貿易,由於實施貿易戰關閉海關,大量廣東士紳失去了收入來源。他們很難再負擔訓練和雇用鄉勇的開支。因此廣州保衛戰中的主力——鄉勇難以為繼。這使葉名琛陷入了 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窘境,從根本上動搖了葉名琛的陣腳。
1857年10月,額爾金爵士率領援軍進駐香港,敵我雙方的力量平衡被打破。額爾金爵士在聽取 進攻廣州的英軍指揮官西馬糜厘報告後,深感葉名琛是個很難對付的軍事將領。兩個月的時間裏他一直猶豫著,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最後,他決定要北上避開葉名琛這塊難啃的骨頭,直接找中國的皇帝。但是就在這時,一艘廣州的官船被英軍截獲,船裏大量的官方檔被英軍獲得。包令從檔中得出結論:葉名琛已經無兵 可派沒錢可花了,廣州連一天都守不住。包令得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顧已經被解職,奔上額爾金的旗艦力勸額爾金改變北上的決定。
這時漢奸出賣了葉名琛,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英軍輕易佔領廣州。葉名琛忠於職守,不離督府,最終被俘。
【被滿清政府刻意醜化】
英法聯軍在廣州建立了傀儡政府。英國人認為“葉名琛無疑是英勇、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有這麼一個父母官而驕傲”。要想完滿解決如何佔領廣州這個難題,“必須把葉名琛的名聲搞臭”。英法聯軍採取了這樣的政策並利用一切機會敗壞葉名琛的名聲。這樣也 做正中那些通敵者的下懷,因為他們巴不得通過抨擊葉名琛來轉移人們對他們賣國行徑的注意。
廣州淪陷後,中國軍隊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導致作為帝國心臟的北京被佔領。難逃歷史罪責的滿清政府利用當時在廣州的英國人製造出來的謠言轉移視聽,將葉名琛醜化成一個自大傲慢又愚蠢的官員,戰敗的責任就由皇帝和清廷那裏轉移到葉名琛一個人的身上。
就這樣,在外國侵略者、漢奸和清廷三者心照不宣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了薛福對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戲謔。而葉名琛傲慢愚蠢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歷史人物就這樣被扭曲了。謠言和曲解遮蔽了歷史的真實,連英國侵略者都懼怕三分的葉名琛反而被中國人醜化。他生前壯志未酬,死後遭人詬病,從民族的角度看無疑是一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