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5,《南寧日報》的《話說南寧》欄目載文《大皇后村皇后之謎》,稱據當地民間傳說及當地墳塋及碑文記載,清初南明期間,武鳴縣城郊農村的一位美女覃億菊被選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的皇后,文章亦記述了世人對此事的眾說紛紜及質疑,並期待考證,以解謎團。為此,筆者經過反復研讀史料,也發幾句議論。


深明大義的永曆帝皇后


    16443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佔了明朝國都北京,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身亡,明朝被推翻。不久,清兵入關,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建立清王朝。明朝皇族紛紛南逃,苟延殘喘。其中,朱由榔逃到廣東,被明朝將領兩廣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擁立為帝。朱由榔登基後冊封妻子王氏為皇后,封曾任粵中郡守的岳父王略為長洲伯。(伯:地方長官。)


    王氏皇后系江浙人,沉靜文雅,待人謙遜,宮中上下對她俱是喜歡,永曆皇帝也稱心如意。她是深明大理、竭力于皇族大業的賢內助。16473月,清軍大舉進攻桂林城,守城的南明將領瞿式耜率部抵抗。城中兵餉短缺,王皇后遂捐出自家積存的口糧和金銀珠寶首飾,以解守城將士燃眉之急。她激昂地說:“前方將士連生命都不要了,我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如果國家完了,我積攢得越多越是幫助敵人,這道理我還是明白的。”守城將士無不為之感動,士氣大振,擊退了數倍於己的清軍。16483月,王氏皇后生下兒子朱慈。永曆皇帝大喜,當即立他為太子。


    按封建皇室制度,皇后只有一人,一經冊立,不會輕易廢棄。史籍記載,王皇后冊立後一直輔佐著永曆皇帝,患難與共,相濡以沫。沒有任何歷史資料記載永曆皇帝曾有過另選皇后的舉動。因此,筆者認為所謂武鳴美女覃億菊被選為永曆帝的皇后是不可能發生的。


永曆如何能進武鳴選美征糧?


    也有人猜測覃億菊或被選為皇妃,那麼是否有這種可能呢?


    皇帝的老婆,武鳴壯話稱為“婭皇”,並無“皇后”與“嬪妃”之分。然而,值得探究的是,永歷朝廷的差吏隊伍能進入武鳴(當時稱武緣縣)來為朱由榔選美、迎美嗎?


    南明永曆王朝16年皆處於清代順治時期(1644年至1661年)內。1998年出版的《武鳴縣誌》載:清王朝1644年開朝當年(順治元年),即派史可程上任武緣縣知縣(縣長)。整個順治朝18年,武緣縣六任知縣皆由清朝廷委派到任,各位任職相銜接,縣境全部統屬清政權所轄。史籍《明季南略》《小腆紀年》載:16483月永曆帝以南寧府署為“行在”(封建皇帝所在之處)後,田州、果化(今田東、平果縣)等土官來朝(歸順),永曆給每人升官一級。但史籍並沒有關於武緣歸順南明的記載,事實上武緣縣始終未歸順南明政權,於是發生了永歷朝廷派兵攻打武緣之事。《武鳴縣誌·大事記》載:165012月,南明永曆皇帝派遣部將李定國率兵攻打武緣縣境。清軍追擊,李部撤離,縣城東部陸斡鄉覃李村一帶屍橫遍野。永歷朝廷的“皇牌軍”李定國的兵馬未能在武緣“站住腳”,倉皇而逃,永曆帝的選美、迎美隊伍又怎能進到武緣縣城邊上的大皇后村來呢?再之,覃億菊碑記中說“皇后村在南明時免納皇糧”。南明皇軍攻不下武緣,南明官署又怎能進入武緣施政征糧呢?


惶惶惴惴的逃命皇帝


    朱由榔的皇帝生活是如何過的?史料記載,朱由榔逃到廣東後,一些明朝將領擁立他為帝。他的母親王氏太妃苦口婆心勸他:“孩兒,不是為母不願你繼承大統,光復大明江山,而是你確實沒有統領國家的大才呀!弘光帝、隆武帝就是你的前車之鑒,何苦以一時的虛名,讓黎民百姓徒遭塗炭?你要三思呀。”164611月,朱由榔還是在廣東肇慶登基了,稱永曆皇帝。他登基後,果然應驗了其母之言,成為無才能無大志、膽小怕死的傀儡。


    登基次月,清軍攻陷廣州之訊傳來,朱由榔乘小舟逃離肇慶抵梧州。清軍攻陷肇慶,他急走平樂逃至桂林。清軍攻平樂進逼陽朔,他逃離桂林至全州……清軍由北面逼近興安,他倉皇南逃,1648310日 抵達南寧。稍後,其部將陳邦博之子陳曾禹與南寧巡撫趙台、橫縣土豪徐彪為爭奪南寧的控制權,先後3次互相攻殺,南寧不“寧”。同年611日,朱由榔離南寧奔廣東……1650112日 ,清軍再度攻陷廣州,他倉皇西逃,於同月28日複入南寧。次月初,清軍自梧州西犯南寧,同月10日,南寧被清軍攻陷,朱由榔又倉皇西逃。1651412日 ,在田州,其嫡母(父親的正妻)逝世,5月葬于南寧城郊宋村山(三江口)。此後,在逃避途中,永曆皇室眷屬及隨從官員屢被清兵沖散、丟失。其次女廣德公主失散後僅有一名閹宦伴隨,晝伏夜行,投到武緣縣夏黃村名門望族黃景家藏身,秘而不宣。1652116日 ,永曆帝逃至雲南,不久,其長女安化公主病死于雲南富州(今富寧縣)。是年26日,永曆帝逃至貴州安隆。16591月,永曆帝逃入緬甸。16622月,緬王為向清朝討好,將永曆帝及其眷屬獻給鎮守雲貴的清軍將領吳三桂。不久,永曆帝和太子慈被絞死于昆明華山西路的逼死坡。王氏皇后與馬氏太后被清兵押解進京,途中在檻車內自相扼喉而死。南明時期至此結束。


    可見,朱由榔入廣西後,在清兵的四處截擊下,到處逃竄,顛沛流離,十分狼狽,時局和處境又怎能容許他有遣隊出去選美的閒情逸致和奢侈排場?


被荒草黃泥湮滅的皇室墳塋


    永曆帝王氏太后的墳墓在南寧城郊三江口宋村山,墳小簡陋,根本談不上明代皇陵規格,與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明代帝后的陵墓更有天壤之別。永曆皇帝面臨清朝大軍壓境,多年到處流亡躲避,財力殆盡,心力交瘁,時間倉促,雖對嫡母有盡孝之心,卻也無力按皇族陵園的規格去營造王氏太后之墓。葬于雲南富寧縣皈朝山野的安化公主,其墳也是矮小簡陋。廣德公主流落到武鳴縣夏黃村,與村民黃景之子黃辛結為夫妻,死後葬於該村南邊壇油嶺。為避免殃及村族,夫家不敢立碑披露其公主身世,其墳塋也只是個矮小土堆而已,至清朝中晚期,其墓已難辨識。清朝滅亡之後,此事才暴露於世,村中始立廣德公主廟及廣德公主碑記。上述就是永曆皇帝的嫡母及其兩個女兒的墳塋的情形,毫無皇族陵墓的規格、氣派。而武鳴大皇后村的美女墓碑記說:覃億菊死後“禦旨回村按皇后禮下葬,墓地按明代皇陵規格”。一位村姑鑾駕赴宮途中去世(假設此說是真的),永曆皇帝能和她見面嗎?即使見面,初來乍到的,能有多少感情呢?覃億菊如果能盡享“碑記”上所說的皇恩,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大皇后”村的得名由來


    皇后村以人口多少、處地不同分為大皇后村和小皇后村。1915年《武鳴縣誌》分區表這樣記載:大黃厚村,屬中區南廂團,在縣城西南八裏,村中有祠五座、廟一座。從該村的祠、廟數目可知村人的宗族觀念極其濃重。這是清代村人建造皇后墓及近年修墓立碑的群眾思想基礎。“大黃厚村”何以得名?該村地處武鳴河畔,其上游有瀨琶村和局茅村(1915年《武鳴縣誌》記為“局茅”,後易寫為“局毛”)。這裏是壯族集聚區,上述三個村皆為壯語命名,“黃厚”、“瀨琶”借漢字記音,“局茅”半壯半漢(“茅”是取漢字義記名)。當地壯語:河道水深成潭為“潢”(易寫為“黃”),河道水淺為“瀨”,河畔曲彎處平地為“局”;“厚”是稻米,“琶”是竹子,“茅”即茅草。當地壯族先民根據該河畔地形地物的特點命取地名:河岸曲彎處平地盛長茅草稱“局茅”,河床水淺岸上竹林處多稱“瀨琶”,河床水深沿岸盛產稻米處稱“黃厚”。因時間演變,“大皇后村”遂以諧音演化為“大皇后村”。


民間傳說何其多


    類似大皇后村“皇后”之謎的故事傳說,在武鳴還有許多。縣城西南部甯武鄉杜軒村,傳說是宋代農民軍首領儂智高的出生地。但這一說法至今沒得到史學界的認可。還傳說儂智高的祖墳就在杜軒村附近的墮山、華山、桃山上,當年被狄青派人斬了龍脈淋了狗血,火燒七天七夜,才致儂智高最後失敗。儂智高曾稱仁惠皇帝,甯武鄉的農姓人遂自稱是皇族後裔,原姓儂,為避免被滅族而改為“農”姓。


    縣域北部府城鄉六龍山區有個名為“皇城”的村子,名大而村小(全村現有人口不足一百)。傳說該村曾誕生過“皇帝”,遂得村名為“皇城”。只因朝廷得知,派人來斬(挖)了龍脈,年幼的“皇帝”未能坐殿就夭折了。他死於農曆七月二十,因此每年的這一天,皇城村家家戶戶都做大皇節,四面八方親戚朋友齊往該村“吃節”,不亦樂乎。


    縣域東部大明山腳下兩江鄉一帶流傳著王達貝的故事。傳說她身上到處生瘡,結痂如蛇(龍)鱗,被稱為“達貝”(當地壯話,女子稱“達”,瘡稱“貝”)。她按夢中所聞一位老人的囑咐,托人到圩上買回11.5公斤重的鯉魚,剖開,魚腹內有把小小寶劍。握起小劍,便慢慢長成3尺長。她執劍劈開村後巨石,石內奔出匹駿馬。她騎馬一躍,全身瘡愈痂落,非常漂亮。她騎馬帶兵打仗,勝利有功,深受民眾敬佩。後當了王,歸駐大明山,威震四方,族民們都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她是一位壯族女王,壯民們用壯話稱她“王達貝”。大明山上有望兵山,兩江鄉有形似一匹馬的獨山、形似馬鞍的馬鞍山、形似兩狗相對的把門山,裏漢(壯語地名)有120塊巨型磨刀石,等等,這些景點傳說都與王達貝關聯……諸如此類的傳說故事還有許多,相形之下,大皇后村流傳“皇后”的故事已不足為奇,不過是民間文學花園中的一朵。


http://www.nnwenwu.com/news/details.asp?NewsID=27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