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指,廣東話「掉哪媽」與「丟那媽」同義,等同普通話「去你媽」,同是中原文化流傳。後者在北方通行,前者成為廣東話方言,原意是「你媽來了也沒有用」,因廣東話「丟」字讀音似粗口「屌」,令人忌諱。
彭志銘指,著名作家金庸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寫到一個叫蔣四根的嶺南人,開口閉口也是「丟那媽」,「如果這句話是粗口,那是不是意味着金庸這樣的文化大師,也屬低俗之輩,要進行品格檢討?」
此外,內地不少出版物也將「丟那媽」視為廣東話特色方言。歷史小說《桂系演義》曾寫道,民國初年北伐,李宗仁率桂軍兵指中原,與奉系軍閥大戰於河南,每次作戰桂軍官兵均齊聲高呼:「丟那媽,上!」發起衝鋒,前仆後繼,踏屍向前,勢不可擋。書中寫道:「奉軍炮多,但每陣炮聲後,卻是桂軍滿山遍野『丟那媽』回響,他們專迎炮煙衝鋒,每役如此,以至奉軍士兵聞『丟那媽』,即奪路而潰。」「『丟那媽』何等氣勢震天,令對手望風披靡,桂系鋼軍由此名聞天下。」
東莞石碣故鄉紀念園中的雕像基座上 , ... HIT THE HARD!」旁邊還有一段中英文解釋。
袁崇煥( 1584年- 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西藤縣,生於廣東東莞石碣鎮水南村, 35歲中進士,後入兵部,奉命鎮守山海關及遼東。其時,明朝屢臨清兵侵犯,邊境告急,他以智勇屢敗清兵,固守邊防。
文革時墓園遭破壞
不料,晚明宮廷昏庸,奸臣當道,崇禎皇帝聽信讒言,視袁崇煥與敵和談為「叛逆」,將他召回京後處以凌遲。史載袁伏刑時慘不忍睹:行刑者一寸寸削割其皮肉,共割了 3,600多刀,至見骨仍未死;其時京城民眾亦信其通敵,恨之入骨,紛生吞其肉。袁死後,有昔日手下為他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世代為其守墓。明亡後,清朝為他平反修墓。中共建政後,袁的墓園差點被毀,幸得一批文化名人呼籲,毛澤東特批保護;但文革又遭破壞, 2002年才恢復原貌, 2006年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莞袁崇煥紀念館為水南村村民多年前在袁的故居舊址上修建,佔地 11萬平方米,內有袁的雕像、故居、衣冠塚等。但該園今年初被市文化局收回管理。
http://www.ourradio.hk/forum/viewthread.php?tid=21383
羅策群(1893年—1937年),廣東興寧人,抗日殉國將領。羅策群係保定軍校六期工科畢業,畢業後返廣東當兵,係陳濟棠手下營長同團長。抗戰開始時,佢已經係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五旅旅長。抗戰開始後,余漢謀從廣東調第六十六、八十三軍開赴上海淞滬前線,一五九師就曾經擊敗日軍久留米師團。羅因為戰功昇做少將副師長。南京保衛戰之中,第一五九師師長病咗,由羅策群代理師長。之後決定放棄南京,六十六同八十三軍一齊突圍。一五九師打前鋒,去到紫金山遇敵受阻,幾次都衝唔過去。羅策群於是高呼「丟那媽,幾大就幾大,唔好做衰仔!」,親自同手下一齊衝鋒,結果中彈殉國。而羅策群呢幾句說話,日後成為廣東軍隊名言。
癸酉年的西曆7月24日~31日,我因工到了長江三峽,故在下盡量在31日前發表介紹長江三峽的文章及我在旅途的一切,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