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書疑義舉例》七卷,俞樾撰。俞樾1820—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官河南學政,後因試題割裂事件被革職還家。先後在蘇州、上海等地講學,最後主持杭州詁經精舍達三十餘年,培養了一大批有名望的學者。吳大澂、陸潤庠、章太炎等人都出其門下。一生致力於經學、小學等領域的研究、講授工作,著述頗豐,代表作是《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全部著述彙編為《春在堂全書》,凡四百九十卷。

   俞樾對乾嘉學派的傑出代表王念孫、王引之最為佩服,其治學的路子也大體遵循王氏父子,《群經平議》系仿照王引之《經義述聞》而作,《諸子平議》系仿照王念孫《讀書雜誌》而作。一般認為,俞樾的著作能夠遵循因聲求義的原則,不乏見解精當的條目,但在嚴謹、平實方面,不及王氏父子。而唯獨《古書疑義舉例》,得到的評價卻很高。如劉師培說:“幼讀德清俞氏書,至《古書疑義舉例》,歎為絕作。”(《古書疑義舉例補》卷首)馬敘倫說:“德清先生《古書疑義舉例》,發蒙百代,梯梁來學,固縣之日月而不刊者也。”(《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卷首)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對古書文例的揭示,早在兩漢以來的不少注釋家們就已經這樣作了,但大抵片言隻語,不成系統。清代學者在具體著作的研究方面確實做到了後出轉精,很有成績,但除了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下》有比較系統的闡發外,幾乎是一個空白。俞樾敏銳地對這一問題作了開創性的研究,走出了一條新路。

   俞樾作《古書疑義舉例》的動機,據他自己的《序》裏說:“夫周、秦、兩漢,至於今遠矣。執今人尋行數墨之文法,而以讀周、秦、兩漢之書,譬猶執山野之夫,而與言甘泉、建章之巨麗也。”所以俞氏就“刺取《九經》、諸子,為《古書疑義舉例》七卷,使童蒙之子,習知其例,有所據依,或亦讀書之一助乎?”全書七卷,總結古書文例八十八例。大體上卷一至卷四論上古漢語句法修辭,卷五至卷七論古書校勘條例。前者如“上下文異字同義例”、“上下文同字異義例”、“倒句例”、“倒序例”、“錯綜成文例”、“參互見義例”(俱見卷一)、“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古人行文不避繁複例”、“語急例”、“語緩例”(俱見卷二);後者如“兩字義同而衍例”、“兩字形似而衍例”、“涉上下文而衍例”、“以旁記字入正文例”、“一字誤為二字例”、“二字誤為一字例”(均見卷五)等都很有代表性,對作者閱讀古書很有好處。不妨舉幾例看看:

   古書亦有上下文同字而異義者。《禮記·玉藻篇》:“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上“有”字乃有無之“有”,下“有”字乃“又”字也;言雖有執於朝,不必又盥也。《論語·公冶長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上“有”字乃有無之“有”,下“有”字亦“又”字也;言有聞而未行,則惟恐又聞也。(卷一“上下文同字異義例”)

   《墨子·非樂上篇》:“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按:“野於飲食”,即下文所謂“渝食於野”也。與《左傳》“室於怒市於色”句法正同。畢氏沅校本疑“野於”當作“于野”,蓋誤連康樂二字讀之,亦由不達古書之例,失其讀,並失其義矣。(卷一“倒句例”)

   旅距,古語也。《後漢書·馬援傳》:“黠羌欲旅距。”李賢注曰:“旅距,不從之貌。”亦或作“據旅”,“據”與“距”聲近。……“旅距”、“據旅”,語有倒順耳。凡雙聲疊韻之字,往往如此。《大戴記·曾子制言篇》:“行無據旅。”言其行之無所違也。盧(辯)《注》訓為“守直道,無所私”,未達古語。(卷七“不達古語而誤解例”)本條又參《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

   《古書疑義舉例》也有一些不足。舉述如下:

   部分解釋不合文義。例如:

   《楊子法言·吾子篇》:“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按:卓亦約也。《莊子·大宗師篇》郭象注曰:“卓者,獨化之謂也。”是卓有獨義。《說苑·君道篇》:“踔然獨立。”踔與卓同。“卓約”,本疊韻字。《莊子》之“淖約”,《上林賦》之“綽約”,並其證也。“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猶“淖約”“綽約”之比。是亦變文以成辭而無異義也。(卷一“兩句似異而實同例”)按:“卓約” 、“淖約”、“綽約”都是聯綿詞,形容美好的樣子,不能單獨拆出“卓”(淖、綽)或“約”來作解釋。(參看馬敘倫《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兩句似異而實同例》)

   某些校勘可商。例如:

   《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按:“省乎”二字衍文。《大戴記·勸學篇》作“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如”“而”古通用,無“省乎”二字。此作“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後人據《論語》增之。(卷七“據他書而誤改例”)這個校勘就比較勉強。

   俞樾的這本書,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在俞氏之後,陸續有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馬敘倫《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姚維銳《古書疑義舉例增補》等著作問世,對俞書有所補正。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的《古書疑義舉例五種》,把俞樾的原書和劉、楊、馬、姚四家的補作附於書後,最便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