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蘆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東郊8公里 處,號稱“荔枝村”,大蘆村古宅最值得一遊的是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文化住宅群。

大蘆村位於靈山縣城東八公里處,村內有廣西最大的、保護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每座古宅的大門上均掛著一副用紅木板書寫或雕刻的古楹聯,總數達305幅之多。所以大蘆村享有“廣西楹聯第一村”的美稱當之無愧,相信這個特色在國內也是不可多見的。
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546年),勞氏先祖勞經蔔率眾遷徙到這秀水靈山,創建了鑊耳樓,並在此繁衍後代。其子孫又相繼建起了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及勞克中公祠等建築。到清末,由勞氏祖屋向四周延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
古宅結構功能齊全,明末清初嶺南豪宅的建築風格特徵明顯,最有特色的要算前門樓和主屋第二進營造的鑊耳狀封火牆,其形狀如大鐵鑊的兩隻鑊耳,雖年代久遠,但還虎虎生威,有如實物。古宅古色古香,木雕和磚雕隨處可見,雕刻內容花鳥魚蟲、象徵圖案,不一而足。在古宅裏,我們都輕輕地走著,默默地看著,誰都不願驚動勞氏的先祖。
大蘆村古宅多為深宅大院,占地數畝以上,前後數進有房數十間的比比皆是。一般中軸線上有大門、大廳、堂樓、後樓、下房等,其間各有天井、塞口牆相隔,形成各個獨立院落。每座古宅都是根據居住者的家庭人員結構及其所處地位的尊卑而設計、建造的。比如老爺住哪里,子孫住哪里,僕人住哪里,正室要比側室高多少,供男人走的通道要比供女人走的寬多少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這裏每進門上配上一副楹聯,楹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其源流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明朝, 由於官方的重視和提倡,才脫離文人的斗室,走向社會,深入尋常百姓家,反映現實題材,形式從“桃符”演變成了“對子”,格式從單一的春聯發展到慶賀、紀事、格言等十八種。機緣巧合,大蘆村古宅中人在這塊熱土傾注心血的同時,運用最言簡意賅的楹聯文化,反映他們當時對生活的認識、理想和祝福。這些楹聯都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內容具有修身、持家、創業、報國之特點,展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蘊。比如:“赤子興邦安黎庶,丹心報國顯忠良",激勵後人奮進;“好把格言訓子弟,須尋活計去饑寒",告戒後人創業致富須走正道;“仰天但使人無愧,作事何須世盡知",教會後人為人處世的原則。
大蘆村還有“中國荔枝之鄉的荔枝村”、 “水果之鄉的水果村”的美稱。村裏村外,從山坡、田垌到農家的庭院,滿目果樹蔥籠,一年四季花果飄香,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即使進入村中,也絕對不會想像得出那是一個有4200多人口的大村場。
我們一行6人前往大蘆村采風時,來得很巧,剛好有一戶人家操辦喜事。看著那熱鬧的場面,劈裏啪啦的鞭炮聲點燃了我的詩情:
鞭炮點燃的時刻,
幸福在紛飛的煙花裏升騰。
誰家的女兒成了最美的媳婦,
誰家的男兒當上最帥的新郎?
青梅竹馬的童話寫上圓滿的句號,
夫唱婦和的故事翻開美好的篇章。
孩子歡呼雀躍,
大人眼笑眉開,
老人淚花四溢。
劈裏啪啦,
劈裏啪啦,
古老的村寨回蕩著幸福的聲音。
(《幸福的聲音》:文/加利利)
熱情好客的村民邀請我們共進晚餐,我們不但拍到了那個熱鬧的民俗婚慶場面,還享受了一頓可口的鄉村美食。好難忘啊!
我覺得靈山大蘆村是廣西最美的農村,民風淳樸,文化內涵深厚,是旅遊者、攝影師、畫家不容錯過的好地方。
交 通: 在靈山縣城可搭三輪車前往,需12元左右。(欽州客運站到靈山縣巴士:車票22元,車程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