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法治是文明和公義社會的基礎,是優良管治與問責政府的要素。在「一國兩制」的保證下,香港不奉行社會主義法制,香港警方不是內地公安,都是因為我們珍惜法治這一個香港獨特的價值。只是,回歸
14年後的今天,法治的傳統和基石正受到當權者的正面衝擊。
京 官們大駕光臨,送個什麼「大禮」(事實是互惠互利),代價卻是要香港時光倒流,回到封建時期,朝廷大老爺駕到,護駕的人在路上喊着「肅靜迴避!」──草民 百姓全得靠邊站。斗膽想要攔途請願的都是「刁民」,傳媒要正常地進行採訪工作也不得要領,接下來是一眾護主心切的下任特首熱門人馬,他們冷嘲熱諷的回應, 在侮辱香港人的智慧!
人權倒退 法治勢危
法治,涉及國家對人民的基本責任,對運用公權力的機關的制約和問責,關係到決 策透明度和公眾知情權,以及人權的保障。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憲制性議題,不可以用灰色的修辭輕輕避過。親政府的人還在混淆視聽,以「平衡論」來掩飾人權倒 退、法治勢危的真相,焦點被模糊,彷彿爭論最後都不外乎是觀點與角度而已。
類似的模糊手法也用來炮製所謂「替補」機制。政府提出各種辦法來 填補出缺的立法會議席,不惜剝奪市民的選舉權,到底是否合憲,從來都不是政府和建制黨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他們的任務由始至終就是要向選舉制度割一刀,去 封殺一條市民運用選票來和平、自由地表達意見的途徑。如果捍衛選舉權的民情沒有迅速地在今年的7.1大遊行凝聚起來,威脅到建制派的選情,條例早就超速地 在立法會通過了。
現在極危險的改變在於,自由及權利只有書面形式的存在而缺乏嚴肅認真的對待,隨時隨地因應特區當權者一念之間來個酌情彈性的處理。最壞的情况是,如果人權和法治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話,《基本法》就會變得只有軀殼沒有靈魂,毫無保障可言。
目中無人 專橫跋扈
當 全世界在討論中國的發展,香港作為全國最富裕的城市,政商領袖沒有做好本份,做出高水準的公共政策。特區政府鸚鵡學舌,愛講和諧,卻擅長製造社會分化—— 「市場vs.政府」、「中產vs.基層」、「納稅人vs.不需納稅的人」、「自食其力的人vs.申領福利的人」、「經濟發展vs.環境及文化保育」等等, 然後隔岸觀火,拖得就拖算了。
.政府說要鼓勵生育,但婦產科牀位和人手跟不上,造成公私醫療系統的資源競爭,向非港人收取附加費令矛盾惡化又解決不了問題﹔
.幼兒教育商業化,服務參差但費用高昂,學券計劃治標不治本,幼師資歷卻未見充分肯定,待遇未達期望﹔
.貧富懸殊程度早已超越了警戒線,為人父母的都明白「三歲定八十」的道理,但家庭背景本身就是下一代的機會和出路分流的源頭,亦即是跨代貧窮的源頭﹔
.大學獲資助的學額和學科一直受到規管,資源進一步集中在3大高等學府。近年催生的副學士資歷「兩頭唔到岸」,要還清學費貸款同時要儲蓄,準備為「自我增值」找合適的進修課程﹔
.樓價和租金颼升這些老掉牙的問題不用多提,當局一直迴避存在已久的劏房和籠屋現象,政府還是沒有為市民著想,放任地產霸權﹔
.人口老化,公共醫療服務要靠個人保險來開源,社會服務欠缺長期規劃﹔
.公積金效果不佳,但是政府繼續懷疑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可取性﹔
.龕位不足,亦涉及到土地資源運用和對私營機構的監管力度。
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民情容易不安躁動,市民對決策過程各環節信任度低。
大部分市民自覺「中產一族」,對未來的日子卻愈來愈缺乏安全感,社會情緒繃緊,壓迫感強大,積累的怒氣,久久沒法疏導。
公平是個好東西。問題始終是,沒有民主的管治,又如何發揮本身的長處和促進社會改革?沒有民主,便無法透過具認受性的決策程序來制訂促進公平社會的公共政策﹔沒有民主,當權者目中無人,專橫跋扈。
我們要問,到底我們希望香港往何處去?我們擔憂,「一國兩制」非但沒有得到實現,而是不斷在扭曲中變質,不符合國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
所以,社會必須回到我們的核心價值的基線,把政治和社會改革連結一起,展開一場「一國兩制」狀况的辯論。
作者是公民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