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祖 —— 朱百六(太祖高祖父)(追封)
明懿祖 —— 朱四九(太祖曾祖父)(追封)
明熙祖 —— 朱初一(太祖之祖父)(追封)
明仁祖 —— 朱世珍(太祖之父亲)(追封) 字五四
明太祖 —— 朱元璋(洪武) 字国瑞 字重八
明成祖 —— 朱棣 (永乐) 明兴宗——朱标(追封)
明仁宗 —— 朱高炽(洪熙) 明惠帝——朱允炆
明宣宗 —— 朱瞻基(宣德)
明英宗 —— 朱祁镇(正统)
明代宗 —— 朱祁钰(景泰)
明英宗 —— 朱祁镇(天顺)
明宪宗 —— 朱见深(成化)
明孝宗 —— 朱佑樘(弘治) 明睿宗——朱佑杬(追封)
明武宗 —— 朱厚照(正德)
明世宗 —— 朱厚熜(嘉靖)
明穆宗 —— 朱载垕(隆庆)
明神宗 —— 朱翊钧(万历)
明光宗 —— 朱常洛(泰昌) 明恭宗朱常洵、明礼宗朱常瀛(追封)
明熹宗 —— 朱由校(天启)
明思宗 —— 朱由检(崇祯)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福王)安宗简皇帝, 江苏南京.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桂王)昭宗匡皇帝, 广东肇庆. 张献忠余部拥帝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唐王)绍宗襄皇帝, 福建福州.
南明绍武帝——朱聿粤 朱聿键弟, 在位仅40天.
南明监国———朱以海(鲁王) 属弘光朝, 在绍兴被拥立监国.
目錄·南明簡介
·弘光政權
·隆武政權
·魯王監國
·永曆政權
·附南明完全帝係表
滿清入主中原,大明王朝滅亡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曆18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蕩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餘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裏,隆武本人也為其挾製,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製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
正當南明政權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複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台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複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複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複二州16郡。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複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1652年,南明永曆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又大敗孫可望,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失敗。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7月,李定國在猛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這次南明政權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
(監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監國)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應天
(監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
(監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
端皇帝 朱碩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溫
順皇帝 朱宙栐
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
(監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
(監國) 益陽王 朱術桂 1646 龍遊
韓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縣
明禮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曆 1646 —1662 肇慶 安龍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
(監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
(監國)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鄭襲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1.還有鄭成功本名鄭森,後過繼給朱聿鍵為兒子,賜名鄭成功。鄭襲為朱成功弟弟,但未過繼給朱聿鍵,所以用本名,其他的為朱成功子孫,故用國姓。
2.王之明雖非國姓,但亦監國三日,且國號未更,故列入。
上述資料引用自:
http://post.baidu.com/f?kz=130249248
http://bk.51player.com/view/12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