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反思 .孟春 |
李光耀承認,新加坡雙語政策出現偏差,導致華人獨尊英文,華語水準低落。華文教育工作者指政府忽略實際情況,經常改變政策,影響教學成效,如今面對中國崛起才有急迫感。 |
新加坡引以為傲的雙語教育經常是吸引海外華人家長把孩子送到該國求學的原因,但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月前卻表示,施行多年的雙語政策出現了偏差。他說,過去他以為所有學生透過死記硬背就能同時學好兩種語文,現在他發現那是走錯了方向,並指以前的教學方式是「瘋狂」的。今年八十六歲的他堅定地表示,將在有生之年把錯誤糾正過來,在當地掀起不小的波瀾。 其實新加坡所謂的雙語教育並非指母語和英語並重,而是要求各種族學生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來學習,本族語言退居第二語言,至於各華族方言則面對自然消亡的命運。經過社會變遷,新加坡華人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不同的認識,未必都將華語視為母語。 另據教育部調查,華族小一學生的家庭用語為英語的比例已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十增加到零九年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對一些學生來說,李光耀的話確實說中了他們的問題,因為講華語不是他們的習慣。 十八歲的胡愷琳就是屬於少接觸華語的學生。在香港出生的她,一歲隨家人移民新加坡。雖然她在家使用粵語,但在外頭大部分時間使用英語。她說,過去在課堂上,華文老師都在唱獨角戲,學生沒機會發言,所以上了十年的華文課,仍沒信心使用華語交談。 按照教育部的課程目標,學生到了中學畢業,必須至少認識二千五百個中文辭彙。不過愷琳承認已將辭彙歸還老師。她害羞地說:「我們拼命背《詞語手冊》上的辭彙以及解釋,但考完試後,全都忘了。」 從事華文教學法研究的黃龍翔博士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學法,但死記硬背也並非完全錯誤,只是要看教學對象。他指出:「以前的時代,可採用這種操練式教學,但現在學生面對的誘惑太多了,如果他們覺得悶,也不明白背誦的意義,馬上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另一些人則認為,雙語教學的「錯誤」並非是語言教學偏差導致的,而是牽涉到社會環境以及制度等更廣泛的問題。 四十一歲的郭太太坦言,兩個兒子缺乏對華文學習的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家裏少使用這種語言。但據她觀察,兒子班上有四十個同學,老師很難照顧到每個人,而且老師必須按照教學進度在一年內完成多篇課文,沒時間對課文進行深入講解。 開辦語文學校的韓永元則認為,新加坡的大環境以英文為主、華文為輔,「根本沒有讓華文生長的土壤」。他說:「華文只是單科,學生接觸時間少,要保持對華文的興趣不容易。」 十九歲的陳家儀六年前隨家人從台灣移民新加坡,對她而言新加坡的華文課本很簡單,英文才是她的致命傷。當初,她的英文水平只有小三程度,經四年刻苦學習,她的中四英文會考成績飆到了特優水平。她不認為死記硬背不合時宜,而是建立基礎的方式之一,這也是她學習英文所經歷的階段。 談到在新加坡上華文課的情形,她指出班上同學對華文學習並不熱衷。她說:「很多科目都很枯燥,但同學們都會認真聽課。其實華文老師有努力讓語文課更生動,可是學生的態度卻較差,因為他們知道有退路,考不好也沒關係。」 過去曾有讀者投函英文報抱怨華文課程太難,影響孩子的升學,甚至有家長因此移民澳洲。對於這部分學生,教育部已做出讓步。按照新要求,學生的華文考得不好,可選擇更簡單的華文B課程,而且華文成績不再是作為升學的必要條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王昌偉就在華文報《聯合早報》上撰文,認為現在學生對華文學習興趣減弱是因為學校過於「縱容學生」,太過為他們「著想」。他指出,「李資政說,雙語政策所犯的其中一個錯誤是沒考慮到講英語學生的心理,但一直以來,我們的英文教育也從來沒有考慮到講華語學生的心理」,他的文章道出了講華語學生的無奈,因為「英文水平跟不上體制的要求,就隨時會被淘汰」。 日前,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在一篇分享她學習華文經驗的文章中透露,在她童年時期,建國元勳林金山就告訴他父親,如果兄妹三人無法學好中英文,他就不該堅持所有華族學生以同等能力掌握這兩種語文。 關閉南洋大學的失落 此外,老一輩的華校生同樣對自己被國家邊緣化感到無可奈何,他們對政府在一九八零年 「關閉」東南亞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的做法仍耿耿於懷。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華校生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現在看到中國崛起,政府忙著鼓勵學生學習華文。當初要是沒關閉南大,現在新加坡還會缺乏華文精英?華文難道還會被邊緣化嗎?」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過去十二年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華文教學檢討和改革。最後一次大改革零四年在李光耀倡議的「因材施教」原則下推行。這回,李資政提出意見後,教育部長隨之宣布成立「特別工作小組」,要對華文教學作出重大改變,包括採用英文來教華文。 有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陳佩燕常挖空心思,用各種遊戲配合教材,並精心布置教室,讓學生愛上華文。她承認,聽了李光耀的批評後,她和其他老師都挺受傷的。她說:「我們一直跟著課程要求教學,最近剛實行教改,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熟悉教材……坦白說我們心裏相當失落。」韓永元感歎:「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教育方法和課本內容頻繁變更,讓人無所適從。」 他指出,這些改革讓人感覺到決策者著急的心理。他說,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是從中國崛起等實際形勢變化出發,純粹把語文當成工具,「這些改革似乎反映的只是行政效率,我們看不到長遠的方向,也沒有讓人覺得是從根本上認識華文教學、華族文化」。 總理李顯龍後來出面安撫各種情緒,並讚揚華文教師「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指政府理解他們在教學上面對的困難,也會予以協助。他也以「改進」、「更新」等較溫和的字眼來形容政府即將對華文教學做出的變更。他強調雙語政策是新加坡的基石,政府大方向並沒有改變。李顯龍試圖把話說得中立,抒緩了民衆的情緒,讓討論暫告一段落。不過相信當教育部接下來推出新的教學方案,這一課題又會再次成為焦點。■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