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愁
貴州省錦屏縣民族中學 張文真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愁”是什麼?“愁”是一個“秋”字壓在心的上頭,吳文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唐多令》)《說文》雲:“愁,憂也。”《廣雅》:“愁,悲也。”“愁”為什麼那似火的季節,美麗的季節——秋天有何關聯?古人造“愁”字時,為什麼在“心”上加一個“秋”字呢?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多愁善感,“自古逢秋悲寂寥”,雖說秋天是成熟的季節,但古人認為成熟也意味著衰老,意味著以往的繁華不再,必然惹人愁思。同時,秋天也是肅殺的季節,秋天一到,草木紛紛凋零,望此情景,容易使人產生怨愁、悲傷,因此,“秋“被文人稱作”悲秋”,或者作為“兵象”,所以古人在“秋”字下加一“心”字,即為“愁”,來表示人的憂愁。《禮·鄉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康熙字典》)《尚書》:“秋者,愁也,愁者,物方愁而入也。” (《太平御覽》)《白虎通?五行》亦稱:“秋之為言愁亡也。”史達祖在《戀繡衾》說得更明白:“愁便是秋心也。”可見,在造字之初,,我們的祖先已經體會到了季節對人們心理上的影響了。
從字源學的角度看,“秋”與“愁”二字本就大有淵源,音、形、義無不相諧相通。“秋”《說文》作“秌”,其音注為:七由切,平,尤韻,清;幽部。(《辭源》)“愁”:土尤切,平,尤韻,牀二;幽部。(《辭源》)只要人類還在,“傷春”的眼淚便不會枯竭,“悲秋”的調子也不會停歇。秋色入心即為愁。
正因為秋天有肅殺之象,即愁苦之象,所以古代文人騷客,臨秋風而落淚者,舉不勝舉。“悲秋”之鼻祖宋玉在《九辨》中感歎:“悲哉,秋之為氣也。”此後,老杜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他們創造表現羈旅行役、離愁別恨的意境總喜歡選在秋天。荊軻去燕,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柳永多情傷離別,正值“清秋節”(《雨霖鈴》)。馬致遠窮途末路,見是“枯藤老樹昏鴉”,行是“古道西風瘦馬”(《天淨沙·秋思》)。王實甫“長亭送別”時選在“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西廂離人,淚染霜林醉的季節(《西廂記》)。
“問君能有幾多愁”,“愁”是一種情感思維,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在古人筆下,卻變得儀態萬方,熠熠生輝起來,那本是憂愁、閒愁,哀愁的東西,在古人的筆下都具體化、形象化了。它變得有長度、有數量、有重量、有質感、有體積;它如山、如海也如一江春水;它似煙草、似柳絮,也似綿綿細雨。
“愁”是有長度的。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陳維崧的“天上之愁萬里,人間之愁千年”同樣說明了愁是有長度的。許渾更用“一上高城萬里愁”,借征途萬里,寫憂愁之長。
“愁”是有數量的。賀鑄在《青玉案》中寫道:“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作者用平淡瑣碎的事物“煙草”、“風絮”、“梅子黃時雨”來比喻心中重重的愁緒。用了三個事物來將“閒愁”襯托出來,“一川”與“満城”相對立,運用數量詞的對比,使問句更生動具體,使比喻更貼切新奇。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複何益?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秦觀在《江城子》中曰:“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
“愁”是有重量的。易安居士的“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更堪稱桂冠。一個弱女子,倘若不是亡國破家,喪夫寡居,而又背井離鄉,飽經顛沛流離之苦,焉能有此等讓船也難以承載的憂愁,這種垂直方向的立體愁,用移覺傳達出愁思的凝重。王實甫《西廂記》說:“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更把愁從馬背上卸下來,裝在車子上。這些都是極言愁之重,重到船載不動,馬兒馱不動,車兒載不起。
“愁”是有質感的。李煜詞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做了亡國之君以後寫的詞句,充分抒發了他的失國之痛、故國之思。用“春水向東流”來比喻內心的哀愁。春水高漲已比喻出愁之多愁之深,再加“向東流”三字,就活生生地表現出這愁恨將無窮無盡地流淌在他整個生命的歲月裏。以波濤滾滾的滿江春水比喻無窮無盡的哀愁,形象具體,感人至深。
“愁”是有體積的。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在這裏,作者賦予離愁別恨以體積,它能把腸胃的空間都塞滿,連茶飯都吃不下了。
秋色 秋語 秋水 秋風
秋天悠揚而溫怡,秋意漫灑蒼穹,秋裏散滿了太多的物象與意象,一景一物,皆蘊透著濃郁的秋色秋香。
人的一生, 多象一朵輕雲,一縷清風,在不經意間伴你走過人生四季。我們需要春天的和風,夏天的細雨,更需要秋天的收穫,這是人生最燦爛的收穫季節。
秋韻
冥冥秋季, 似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其真正的內涵在於它成熟的魅力。秋天的詩中漂浮著陣陣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著苦盡甘來的味道;秋天的生活蘊含著沉甸甸的永恆
秋思
秋天是一個讓人懷念和期待的季節。在秋天漫步,穿過田野,跨過小溪,習習秋風,吹起秋的美麗,隨著思緒在寂寞的秋風裏飛舞,飄揚……
秋戀
豐盈流溢的秋意,是一首需要用人生閱歷來讀的詩,金黃的樹葉被秋風吹落,那是樹葉在山崗上的舞姿。收割一空的田野,那是大地坦露的赤誠。石縫中死去的秋蟲,那是生命的讚歌。
秋緒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下加心就是愁,秋天不見人字形的大雁飛過,也不知道夏蟲何時隱身而去。只覺得有莫名其妙的寂寥,逃不掉悽楚的印象.
秋悵
秋天的飽滿和閃亮並不是用眼睛就可以去感受的。在許多人眼中,秋天是用來寄託愁思的,是清高的,孤獨的,容易忘記很多東西的季節。
秋水潺潺呢喃,象和白雲與藍天互道珍重的依依低語,那若有若無的音符彈跳在心間,帶來的是一陣莫名的心悸,洗滌著心扉,叫人心怡。
秋雨
那飛揚的雨絲,讓漂泊的浪子百感交織,如煙的客愁,如霧的夢鄉,有幽怨、有感懷、有徹悟、有千百種托不起的心緒
秋葉
枯黃的秋葉好似在向人們訴說不久前的美麗及光彩照人的蔥綠。在自己短暫的生命裏,直至秋的來臨,它才依依不捨的帶著那個醞釀已久的夢想,在秋風陣陣寒意的催促下,萬般無奈的離開了大樹,告別了那份蔥綠。
秋風蕭瑟的時節,心底總會有一絲惆悵和幾許淡淡的憂傷。樹葉在無情的秋風中瑟縮顫抖,陣陣的秋風將秋葉毫不憐惜的從樹梢拽下,枯黃的秋葉在空中翻飛,無可奈何的隨風飄散,是怎樣的孤立無助。
參考:
http://hk.myblog.yahoo.com/tkin83/article?mid=3722
http://1968zhangwenzhen.blog.163.com/blog/static/1348033172010695301856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911/12/200521_5832533.shtml
香港台灣的保釣人士於1996年10月7日成功登上釣魚台。雖然不幸地,國共雙方的旗幟都給日寇拋下海。不過,最有意思的是民間國共始於合理了…請瀏覽1996年10月7日保釣人士成功登上釣魚台。
各位,我剛整好上海世博中國館的網文,有空敬請撥冗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