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宵燈節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節慶,更是全民一年一度的大盛事,傳承自古的元宵燈節一直都象徵著祈福平安與闔家團圓的傳統意義,因此國人相當重視這意義非凡的節日。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所以民間熱烈慶祝,相關的燈會活動全省各縣市都會舉辦,整個台灣島霎時變的亮眼了,故有小過年之稱。

 而關於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大體而言可採信兩種最主要的說法;根據史籍上的記載,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

  至漢武帝時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出兵討伐,或冬至都不忘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流傳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到北宋時,也才產生猜燈謎的活動。

  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雖然眾說紛紜,不過卻也變成每年不可或缺的節慶習俗,而元宵節的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1、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將其人格化。因此成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要職責是賜福予百姓,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2、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先祭拜過組先後在闔家團聚吃湯圓以象徵家福表示圓滿,老一輩的則常說只要吃過湯圓就多一歲。 

3、迎花燈: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仔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形似鑼鼓。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以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虎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 


自:http://lantern-festival.travel-web.com.tw/Show/Style4/Column/c1_Column.asp?SItemId=0131001&ProgramNo=A210010000002






流傳於江西廣昌縣的元宵故事


很古的時候,有一個小姑娘名叫「元宵」,正月十五上元節的晚上上街觀燈,沒有回家。她的父母請人四處尋找,呼喊「元宵」的叫喚聲徹夜未停。


有一個鄰居說,好像看見元宵姑娘被幾個強人擄走。這時的元宵姑娘只有六、七歲。她父母聽說元宵被搶走更是悲痛,哭得死去活來。這樣悲悲切切、牽腸掛肚地過了廿餘年。


夫妻兩人想念女兒,頭髮也白了,眼窩也凹陷了。一天,兩人正正在啜泣時,從外面進來一位大嫂,開口就說:「這兒可是元宵姑娘的家?」二老見問,忙說:「是!是!」大嫂說:「二老放心,元宵姑娘被迫做了強人的夫人,很想念父母。二老只要在上元節如此.. 」大嫂語畢便匆匆地走了。待二老追到門外,早已不見大嫂的影子。


上元節到了,元宵姑娘的父母按照那位大嫂吩咐,做好湯圓挑著來到通衢大道邊的墟上。天色漸暗,家家門前彩燈爭輝。沒有一筒煙的功夫,只見從東方大道來了一群觀燈的人,有幾個人騎馬,還有頂驕子。二老朗聲叫道:「元宵!元宵!」那伙人不知「元宵」為何物,仔細一看原來是湯圓。正欲打馬要走,後面一頂驕子裡傳來一聲呼喚:「相公請留步,我要吃湯圓。」原來這伙人是強人化妝來觀燈的,這頂驕子裡的娘子便是元宵姑娘。元宵姑娘在山寨一直沒有說出真名,此時聽到呼喚,挑開窗簾一看,原來是父母。下驕後,頓時五臟俱裂,與父母抱頭痛哭。強人站在一邊感納悶,待醒悟過來後,連忙下跪叩見泰山大人,並請二老恕罪和棄惡從善,從此一家團聚,好不快活。


米俐短評:元宵一家團聚是天大的喜事,但一直跟隨著強人的「馬仔」又如何呢?一下子解散他們,叫他們怎樣維持生計?他們的團聚是否製造了別人的分散呢?


另外,可見元宵的由來莫衷一是,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甚至不同宗教也各有說法,我們姑且只能把所有有關元宵的由來看作傳說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湯圓叫作元宵,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了。


搜集整理:蔡運祥,流傳地區:江西廣昌縣一帶





中華文化 元宵‧湯圓(僑委會、宏觀家族、邀您看台灣)似乎在他們的定義,「湯圓」和「元宵」是有所分別的

「湯圓」的作法是先將內餡 先沾點水搓成球狀,外皮湯糰是使用濕糯米粉,粘性極強,用手揪一小塊湯糰,擠壓成圓片,塞入內餡,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不露餡、不碎裂。「元宵」則是將餡切成如骰子般的立方塊,投入放糯米粉的竹篩子裡滾啊滾的,相互撞擊下,邊角漸磨平成球狀,餡外表裹上一層層糯米粉,當然粉要整顆滾得均勻,就要憑靠均衡 的韻律感,腕力也相對重要。
搖元宵屬武戲,重在表演,每到元宵節前,許多專賣店都圍滿看滾元宵的群眾,台北多家老 店都會在不同定點現場表演,看元宵在篩子上仿若自有生命般彈跳起舞,一下子就帶動買氣,現滾現賣,看得吃得都新鮮。包湯圓就屬文戲,偏靜態,和包餃子、包餛飩一樣,一手皮 一手餡,左取右放,視覺上不那麼帶勁。
元宵湯圓可不止芝麻花生,老店─「京兆尹」還變化出各式花樣,無論是白皮芝麻餡、山藥 皮栗子餡、南瓜皮山藥餡還是芝麻皮南瓜餡,黃橙紅紫,熱鬧好看又養生,打算征服老中青 三代的口味。
 



材料:砂糖、桂圓肉、小湯圓

做法:
1.桂圓肉先入鍋中煮到滾,再加入適量的糖,煮成桂圓風味的甜湯。
2.另準備一鍋滾水,將小湯圓放入烹煮,略搖晃鍋子避免湯圓沾底,續煮到湯圓浮起,再 續煮到湯圓漲大。
3.把煮好的湯圓撈起來放入甜湯中即可。

桂圓可以增添湯頭的清甜,在冬天也有滋補身體的效果,老師將湯圓跟甜湯分開煮,這樣甜 湯才不會很快的變的過於粘稠。


做法:先把地瓜蒸熟後取出趁熱和地瓜粉一起攪拌,用手揉成團狀,如果您所用的地瓜澱粉質較高那配方內的地瓜粉就少一點,之後把地瓜再揉成條狀,依喜好切成一塊一塊的,再準備一鍋滾水把地瓜塊放入鍋中,一開始地瓜塊會在底部等熟之後會浮起且有彈性,即可撈起 裝盤,這樣就完成了地瓜圓。




上圖引用自千里馬姊姊






本文原載於2010228上午3: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