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

春節的來源及意義:
春節就是農曆過年,在中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節目最多,而且時間最長的日子,差不多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的範圍。早在夏朝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如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承襲夏朝的傳統,沿用夏曆,以寅為正月。但是,雖然經過多次的更換,卻依然沒有改變中國人的習俗,春節仍舊是民間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日。
民國成立以後,改用陽曆,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新年元旦, 農曆正月初一 則改稱為春節。目前雖然一般人日常記事都採用陽曆,但是逢年過節仍以農曆為主,而且過年的氣氛也比陽曆年要濃厚的多。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 正月初一 ,所以稱為「天臘日」,也稱為「元旦」、「元辰」、「正旦」、「履端」;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又叫做「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或大多人口中的「春節」。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洗邋遢,是時候大掃除兼洗白白,以煥然一新姿態迎接新一年。傳說春節前洗澡理髮,有消災去病之效。因此各家各戶認真地清掃,做到窗明几淨,不見灰塵。
年廿九
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最繁忙的一天。首先,在大門門柱貼上春聯,接著是門屝、廳堂及大缸。年畫也是點綴家居的好材料。中國人一向把紅包視為吉祥的象徵,所以愛用紅色製成各種點綴品,像聯、畫、燈、彩花等等,幾乎朱紅一色。
年三十:除夕夜
除夕夜,俗稱「年三十」。當日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春聯、年畫、門神張貼整齊,家家要蒸年糕,男女老少換上新衣。除夕之夜,家人團聚、祭祖、吃團年飯、全家包餃子、做年飯、玩牌,通宵不睡,祈求一年平安。
大年初一:元旦日
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守歲的人盼望子時(十二點)來臨,宣布新一年的開始。這時候鞭炮齊鳴,非常熱鬧。全家都會早起,一家大小穿上新衣到親友家中拜年。拜年時要拱手作揖,互贈紅封包,說吉利話,例如「恭喜發財」、「增福增壽」等字句。按照傳說習俗,大年初一忌掃地、忌往外潑水,取其財運不隨水流逝的兆頭。還有,這天要把剪刀藏起。故一切餚饌原料,必須預先準備。理由是菜刀、剪刀屬於凶器,春節動之並不吉利。
1. 開正: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2. 開財門:
「開正」的典禮完成,這時天剛微明,全家人換穿新衣,由一家之主燃香開啟大門,稱為「開財門」。選擇「喜神方」揖拜,然後把香放置在門角。燃放大串的鞭炮,稱為「開門爆仗」,表示除舊佈新,康祥迎吉。
開財門後,大家要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先由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尊長健康、快樂。而長輩通常會準備紅包,賞賜給小孩。由於「開正」的時刻大多在半夜的「子時」(大約深夜十一點到一點),所以大家從「過年暝」,開始守歲,聊天、打牌、看電視…,全家大小一起熬夜,直到「開正」、「拜年」完畢,才去就寢。
3. 出行、行春:
早上起來梳洗完畢,全家一同吃早餐。在新年期間,不論貧富,都要吃乾飯或吃麵線(含有延壽的意思),而這些乾飯還都是除夕夜裡剩下的「過年飯」。甚至早餐所配的菜,都是些素菜。吃完早飯後,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準備「出行」。
4. 拜正:
年初一這天,多到長輩或朋友家拜年,稱為「賀正」。當親密的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蜜的意思。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5. 行香:
新年期間是男女老幼穿新衣,攜帶牲禮、金紙、香燭,到各個寺廟禮佛拜神,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各個寺廟也會準備光明燈、平安燈,甚至禮斗,讓信徒拈香祈願。俗信以為 正月初一 開天門,燒頭炷香祈願特別靈驗,所以一些比較著名的廟宇,當年關一過,子時之際,就會立刻湧入人潮,以素食淨果,焚香禱告。
6. 拜公媽:
大年初一的正午,每戶人家都準備牲禮、菜飯,內盛供品,祭祀祖先,俗稱「拜公媽」。有些家庭比較隆重須連續祭祀五天,一直拜到初五才停止,有的只祭拜一天而已。
7. 請春酒:
以前,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連絡彼此的感情,叫做「請春酒」,現在則較不盛行,但是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展生意。
8. 禁忌: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卻也有不少的禁忌,如:
忌掃地、倒垃圾、糞便,以免把家裡的財富和福氣都帶走;忌殺生、忌用刀類,因為刀為兇器,意味著凶與破;忌打破碗盤器物,恐怕今年會有破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凶為吉;忌 正月初一 午睡,深信若是男人在這天午睡,那麼「田岸會倒」,女子若在這天午睡,那麼她的灶腳(廚房)會崩….等等。
大年初二:迎婿日
在農曆初二這一天,要做首次的「牙祭」叫做「頭牙」,準備三牲,敬拜土地公,祈求平安。中國北方在大年初二,用公雞及鯉魚祭財神,並且吃形似元寶的餛飩叫做「元寶湯」。
閩南習俗 正月初二 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今天必須和身為半子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稱為「做客」(即歸寧);客家人則稱為「轉嫁妹」。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忙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其實做客的時間並沒有固定,但多在正月中;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
歸寧時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歸寧拜見外公、外婆,則外公、外婆必須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繫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彩帶」。
娘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隻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大年初三:「赤狗日」
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祂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前清時代,閩南人有「出郊展墓」的習俗。出郊展墓就是到郊外祖先墳地去省視一番,並以年糕、甜料來祭拜。這種習俗現在逐漸消逝,現今客家人大多於元宵節掃墓,閩南人則延至清明節去祭掃一番,表達對祖先的尊崇與孝思。
大年初四:接神
正月出四為「接神」的日子,自去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諸神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今日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並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
初四日下午,家家以牲禮(雞、鴨、魚肉)及水果供於廳堂內之神像前,恭候神明大駕光臨,為請神,須先燒印有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唐宋以來即有此習俗,派天兵神馬請神,並護駕眾神下界)迎神,在行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迎接眾家神回到人間。而寺廟內的籤筒送神後都被封存,至初五日以後始能使用。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其意謂送神儀式要在大清早舉行,接神則於下午或夜間舉行。
大年初五:開祭財神
正月初五,是撤供的日子,俗稱「隔開」,元旦的熱鬧氣氛到此為止。神前的所有貢品可以移開。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節才拆下。屋內積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據說盛春飯的碗底,如果有濕氣,今年將會多雨;如果碗底乾乾的,今年不但雨水不多,恐怕還會有乾旱。而將春飯炒油保存,據說可以治療小孩痢疾和氣喘病。原來生活步伐回復過來。各商店及公司行號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開張、開工時,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大吉。
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商店、工廠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五這天作為開市、開工的好日子,大概跟當天是「五路財神(偏財神)」的生日有關。
傳說中的財神,不止一位,不但有文財神,也有武財神。屬於文財神的有比干(被妲己所害,因為無心所以不會偏心)、陶朱公范蠡、文昌帝君(主管考選人才,被祂點中的,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所以當官的人拜文昌帝君為財神);武財神則有關聖帝君關羽(傳說發明生意人記得帳冊,而且為人重義輕利,所以順理成章成為商界的財神爺)和趙光明,而其中趙光明和祂的四位部屬,則合稱為「五路財神」(指封神榜書中所指的「玄檀真君」趙光明、「招寶天曹」蕭昇、「納珍天曹」曹寶、「招財使者」鄧九公和「利市天官」姚少司等五人,祂們主管迎拜納福,追捕逃亡,所以被尊為財神);另外土地公、財帛星君和明初擁有「聚寶盆」的沈萬山也被視為財神之一。
大年初六:挹肥
初六是馬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開正以來,廁所中的糞便累積,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另外,初六是「清水祖師」的祭日,清水祖師又稱黑面祖師或落鼻祖師(因當地有災禍時,清水祖師就顯聖落鼻)。
大年初七:人日
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類生辰。至於節日起源,根據《占書》記載,指出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所以初七便是人日。在人日,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在科考場高中狀元。人日吃及第是取其好意頭的意思。
臺灣地區的人家在神祇前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三至五包,以麵線為祭品,祭祖拜神,祈求一家人都能長壽,以「芹菜、薺菜、菠菜、青蔥、大蒜、蒿菜、芥菜」等七種蔬菜在人日混食,可袪病避邪,此即所謂過七元。這種在漢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七草羹儀式,並沒有廣泛地流傳下來,到唐時可能已演變成五辛盤,選五種有辛辣味的生菜切細絲來吃;而七草的儀式傳到了日本變成七草粥,到今天仍是重要的慶典。
又有傳說: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天雨成災,所以要煎些鹹的或甜的(如年糕)去祀神,叫做「補天穿」。
大年初八:順星
初八是祭拜「星君」(俗稱順星)的日子,這是北平特有的風俗,其他各地均不見。依照星象學家的說法,每個人每年有一位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如何,全操在那位值年的星君手裡,而 正月初八 正是眾星君聚會之期,在這天祭拜星君,便有可能得到星君的垂祐。人們在家祭星(或到廟裏去),大多在黃昏以後,天上星斗全部出現之時舉行。祭星時使用燈盞,全家人按長幼順序燒香,向天空星宿和自己的本命星君祈禱,求其保佑,然後將所有燈盞散置於門戶井灶之處,稱為「散花燈」或「散星」,以辟除不祥;清朝時於 正月初八 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祭星大典。
人們在年節期間的吃喝玩樂,一般而言,在 正月初五 就已經結束了,但還是有人一直過下去。到了初八,才算是恢復了正常,所以稱為「初八完全」。
大年初九: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祂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的鞭炮聲。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疊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並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紮紅紙麵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裡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正月初十有食食
初十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還剩有昨日祭拜天公所流下的豐富佳餚,可以飽食,所以民歌稱為「初十有食食」。
正月十一
十一是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廣東一帶的民歌說「十二搭燈棚」,意思是說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正月十三
古時的人們也在這天晚上,在廚房點燈,稱為「點灶燈」,一連五夜,到元宵節為止;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正月十四
為了準備 正月十五 的上元佳節,民間和廟宇都會在這天搭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售,稱為「燈市」。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湯圓),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人除了七夕以外的情人節。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 正月十五 ,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 正月十五 定為元宵節。
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 正月十五 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人這三官主管。上元節天官喜樂,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北燈節、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台灣中北部苗栗市則有著名的「苗栗蹦龍」,苗栗蹦龍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在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玄壇爺(炸寒單爺)」,也是以蜂炮為主,但與鹽水蜂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語發音)。
在馬來西亞,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伴的伴侶。

http://www.lizawang.com/talk/talk39_chi_new_year/convention.shtml
古 時 候 的 爆 竹 就 是 將 竹 子 投 入 火 中 燃 燒 , 竹 節 裡 的 空 氣 受 熱 膨 脹 後 炸 裂 竹 管 , 發 出 劈 啪 的 響 聲 , 以 此 來 驅 逐 鬼 怪 。 後 來 , 驅 邪 的 目 的 變 得 較 不 明 顯 , 反 而 是 爆 竹 所 迸 發 的 火 光 及 響 聲 增 進 了 年 節 熱 鬧 、 興 奮 的 氣 氛 , 因 而 大 受 歡 迎 。
自 從 宋 人 發 明 火 藥 後 , 就 有 人 以 紙 卷 取 代 竹 筒 , 並 以 麻 莖 把 爆 竹 編 成 串 來 出 售 , 稱 為 「 編 炮 」 。 又 因 為 它 爆 炸 的 聲 音 清 脆 如 鞭 響 , 所 以 也 叫 做 「 鞭 炮 」。 據 周 密 ( 一 二 三 二 ─ ─ 一 三 ○ 八 以 後 ) 的 《 武 林 舊 事 》 卷 三 記 載 , 南 宋 時 製 鞭 炮 的 技 術 已 經 相 當 進 步 了 , 有 的 鞭 炮 可 以 「 一 爇 ( 點 燃 ) 連 百 餘 響 不 絕 」 。 利 用 製 作 鞭 炮 的 原 理 , 巧 手 的 商人 又 發 明 了 各 色 的 花 炮 、 煙 火 , 並 取了 一 個 個 別 緻 的 名 稱 , 如 :霸 王 鞭 、 地 老 鼠 、 一 丈 菊 、 火 梨 花、 飛 雪 迎 春 、 金 菊 吐 艷 、 仙 女 散 花 等 等 。 各 種 精 巧 的 花 樣 , 將 夜 空 點 綴 得 無 比 燦 爛 。
在 滿 街 鞭 炮 的 硝 煙 中 , 熙 來 攘 往 的 都 是 相 互 拜 訪 賀 年 的 人 群 , 「 恭 喜 」 之 聲 不 絕 於 耳 。 至 親 好 友 之 間 , 一 般 都 是 親 自 登 門 拜 年 。 至 於 平 日 交 情 不 深 的 朋 友 , 若 要 一 一 造 訪 未 免 太 費 耗 時 間 與 精 力 。 於 是 , 早 在 宋 朝 就 有 人 想 出 了 以 名 刺 ( 名 片 ) 代 替 本 人 拜 年 的 方 法 , 俗 稱 「 飛 帖 」 。 宋 人 周 輝 ( 生 於 一 一 二 六 ) 的 《 清 波 雜 志 》 卷 六 記 載 , 宋 人 拜 年 , 多 不 親 往 ; 而 是 遺 僮 僕 前 往 遞 送 名 片 。 曾 有 一 士 子 , 為 了 表 示 自 己 交 遊 廣 闊 , 分 身 乏 術 , 就 命 僮 僕 手 持 馬 籠 頭 , 到 了 欲 投 刺 的 人 家 門 口 , 搖 幾 聲 鈴 , 表 示 自 己 來 過 了 , 然 後 丟 下 名 刺 而 去 。 有 人 識 破 他 的 詭 計 , 就 故 意 在 他 搖 鈴 時 開 門 出 現 。 那 個 尷 尬 的 僕 人 反 應 很 快 的 說 : 「 馬 兒
剛 剛 脫 韁 走 了 」 。 此 事 一 時 傳 為 笑 談 。 「 飛 帖 」 拜 年 的 習 俗 或 許 稍 欠 誠 意 , 卻 因 為 它 的 方 便 省 事 , 事 到 清 末 還 盛 行 不 衰 。 民 國 以 後 , 它 甚 至 融 合 了 西 方 人 寄 耶 誕 卡 的 習 俗 , 形 成 了 現 在 的 賀 年 卡 。
我 國 各 地 的 春 節 習 俗 , 基 本 上 大 致 相 同 , 間 或 有 日 期 上 的 差 異 。 一 般 而 言 , 從 初 一 到 初 五 , 所 有 的 商 店 都 休 市 五 天 , 農 民 也 不 下 田 耕 作 。 在 這 一 年 一 度 的 假 期 裡 , 除 了 走 訪 親 友 , 相 互 拜 年 外 , 也 有 人 趁 此 機 會 關 起 門 來 賭 博 玩 樂 。 為 了 求 取 新 年 的 好 兆 頭 , 從 元 旦 到 破 五 ( 正 月 初 五 ) 人 們 要 遵 守 許 多 的 禁 忌 。 如 : 不 准 小 孩 哭 鬧 , 如 果 小 孩 子 犯 了 錯 , 也 不 能 加 以 打 罵 。 不 准 打 破 碗 盤 , 萬 一 不 小 心 打 碎 了 , 要 趕 緊 說 聲 「 碎 碎 ( 歲 歲 ) 平 安 」 , 及 時 化 解 凶 災 。 新 春 期 間 也 不 能 動 刀 剪 ( 主 凶 殺 及 口 舌 之 爭 ) 。 不 准 掃 地 、 倒 垃 圾 , 以 免 將 一 年 的 財 富 都 掃 出 去 。 有 的 地 方 , 如 北 平 , 在 破 五 之 前 忌 女 客 上 門 , 婦 女 要 到 初 六 才 可 以 出
門 拜 年 。
對 女 客 的 禁 忌 到 了 南 方 就 不 成 立 了 , 福 建 及 廣 東 兩 省 以 初 二 為 已 嫁 歸 寧 的 日 子 。 已 出 嫁 的 女 兒 都 會 在 這 天 與 丈 夫 、 子 女 一 同 回 娘 家 「 作 客 」 。 終 年 操 持 家 事 的 婦 女 。 也 只 有 在 這 個 時 候 , 才 能 以 「 作 客 」 的 心 情 來 享 受 這 難 得 的 假 期 。
「 祭 財 神 」 也 是 新 春 的 重 要 節 目 之 一 。 財 神 是 最 受 民 間 歡 迎 的 神 祇 , 不 管 是 住 戶 或 商 家 , 都 希 望 能 將 財 神 接 回 家 , 確 保 今 年 財 源 廣 進 。 所 以 年 初 二 ( 也 有 在 初 五 ) 一 大 早 就 要 準 備 豐 富 的 牲 醴 , 焚 香 放 炮 迎 財 神 , 針 對 大 家 喜 歡 財 神 上 門 的 心 理 , 有 人 就 特 意 戴 起 金 面 具 , 手 持 紙 元 寶 , 扮 成 財 神 的 模 樣 , 再 找 幾 個 同 伴 敵 鑼 打 鼓 , 挨 家 挨 戶 的 去 說 吉 祥 話 , 討 紅 包 。 祭 過 財 神 , 當 天 還 要 吃 一 餐 餛 飩 , 稱 為 「 元 寶 湯 」 。
新 春 期 間 , 除 了 家 人 親 友 間 的 團 聚 取 樂 外 , 也 大 眾 化 的 娛 樂 活 動 。 最 常 見 的 , 要 算 是 舞 龍 、 舞 獅 了 。 我 國 自 古 就 視 「 龍 」 為 吉 祥 的 象 徵 , 他 們 認 為 龍 掌 管 降 雨 , 春 節 時 舞 龍 可 以 保 佑 今 年 風 調 雨 順 、 五 穀 豐 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