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青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

  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雜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糊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麼?”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

風箏 -- 魯 迅

內容討論

1 作者眼前的景物和回憶中故鄉的景物有甚麼不同?

(1) 眼前的景物:這時是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椏刺向晴朗的天空中,天上有一二風箏浮動。

(2) 回憶中故鄉的景物:那時是春季二月時分,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天上有各式各樣的風箏。

2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裏看見天空中有風箏浮動,為甚麼感到驚異和悲哀?

因為當時是冬季,地上還有積雪,但卻有人放風箏,所以作者感到驚異;又因為看見北京的風箏,於是想起年少在故鄉時所做的一件與風箏有關而令他抱憾的往事,所以作者感到悲哀。

3 作者為甚麼不讓小弟弟放風箏?何以見得小弟弟很喜歡風箏?

(1) 因為作者自己不愛放風箏,又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意,所以便不讓小弟弟放風箏。

(2) 小弟弟時常看別人放風箏看得出神,能看上小半日,為空中的風箏落下來而驚呼,為兩個風箏的纏繞解開而跳躍,可見他的確很喜歡風箏。

4 小弟弟的祕密被哥哥發現後,他為甚麼驚惶失色?眼見自己造的風箏被哥哥毀壞,他有甚麼反應?

(1) 因為小弟弟恐怕哥哥會折毀他造的風箏和懲罰他。

(2) 眼見自己造的風箏被哥哥折毀,小弟弟只是絕望地站在小屋裏,不敢反抗,因為論長幼,論氣力,他都敵不過哥哥。

5 作者在甚麼時候和甚麼情況下發覺自己禁止小弟弟放風箏是錯的?

事發後二十年,當時作者已是中年了,他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時作者才知道自己禁止小弟弟放風箏是做錯了。

6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玩具起了甚麼作用?作者禁止小弟弟放風箏,犯了甚麼錯誤?

(1)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恩物,有助兒童的體能及智能發展,對兒童身心的健康很重要。

(2) 作者禁止小弟弟放風箏,扼殺了小弟弟遊戲的本能,使小弟弟在精神上受到傷害。

7 怎樣才算對兒童精神虐殺?試就你所知,舉出一個例子,並簡略說明。

成年人不了解兒童的需要,禁止兒童進行一些其實有助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這就是對兒童的精神虐殺。例如一些父母會以易生危險為理由,禁止子女游泳和騎腳踏車等。

8 作者曾想過用甚麼方法彌補自己的過失?他最後選擇了甚麼方法?結果怎樣?

(1) 作者想到的補過方法是送風箏給弟弟,贊成他放,勸他放,自己和他一同放,一同享受放風箏的樂趣;或是向弟弟提起舊事,望他寬恕。

(2) 他最後向弟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糊塗,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可是,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乾二淨,無從寬恕他,所以他的心情仍然沈重。

9 作者為甚麼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他想逃避甚麼?他逃得掉嗎?何以見得?

(1) 作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深切自責,卻又無可挽救,所以消極地表示「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希望逃避不愉快的回憶和自責。

(2) 作者始終逃不過內疚和自責,本文最後說「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暗示作者心情沈重,感到有如處身於肅殺的嚴冬中。

作法討論

10 作者描寫北京的風箏與描寫故鄉的風箏,在詳略方面有甚麼不同?為甚麼要這樣寫?

(1) 作者描寫北京的風箏,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有一二風箏在空中浮動;但寫故鄉的風箏,卻詳細描述風箏的顏色和種類。

(2) 作者描寫北京的風箏,篇幅較少,因為寫北京的風箏,目的只在引起回憶;而文章的重點是憶述他在故鄉所做的一件與風箏有關的往事,所以寫故鄉的風箏便較詳細。

11 作者在第一段寫灰黑色的禿樹枝椏,又在第二段和最後一段提到冬天的肅殺。描寫這陰沈的背景有甚麼作用?「寒冬」象徵甚麼?

(1) 灰黑色的禿樹枝椏看來冷酷和鋒利,冬天的肅殺令人感到蕭條冷寂,為文章營造出一種肅殺的氣氛,烘托出作者沈重的心情。

(2) 「寒冬」所象徵的意義,可以有下列說法:

- 悲哀、落寞的心境。

- 阻礙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傳統思想。

12 作者為甚麼要極力寫小弟弟的弱小可憐和「我」的強橫無理?這與表達全文的主旨有甚麼關係?

(1) 作者極力寫小弟弟的弱小可憐和「我」的強橫無理,目的是製造強烈的對比,加強感染力。

(2) 這樣令人同情小弟弟而憎惡「我」,從而憎惡「我」所代表的傳統思想,突出文章的主旨。

13 本文用的是哪一種敘述方法?試簡略說明。文中哪些段落寫「現在」,哪些段落寫「過去」?

(1) 這篇文章是用倒敘法來寫的。作者先寫眼前所見北京冬季的景象,由天空中浮動的風箏而回憶起故鄉的風箏時節,並追述年少時一段與風箏有關的憾事;最後,又從回憶中回到現實去。

(2) 本文的第一、二段和最後一段是寫「現在」的,而其餘各段則是寫「過去」的。

14 文中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試就下列各項簡略說明,並指出這些對比的作用。

(1) 兩地所見的風箏:在北京,肅殺的冬日裏有一二風箏在空中浮動;在故鄉,暖和的春日裏有各式各樣的風箏在空中出現。孤寂與熱鬧的景象構成強烈對比,惹人感觸。

(2) 兩人對風箏的看法:作者不愛放風箏,嫌惡它,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弟弟最愛風箏,常看著空中的風箏出神。好惡的對比顯出二人的矛盾。

(3) 兩人在事發時的感受:作者發現弟弟偷造風箏後,十分憤怒,立刻把風箏折毀,並覺得自己完全勝利;弟弟則驚惶失色,絕望地站在一旁。對比之下,可見作者的強橫無理,弟弟的弱小可憐。

(4) 兩人談起舊事時的心情:弟弟笑說甚麼也不記得,顯得很輕鬆;作者卻耿耿於懷,心情沈重。對比之下,更加顯出作者的失望悔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