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網誌:
辛卯初冬馬屎洲岩石研究實踐課
2月分很少這樣陽光普照的,早約友人今天行山。地點是8年半前和地質科老師到過的三門仔和馬屎洲的地質公園。
乘地鐵轉小巴前往。
女漁民曬果皮兼曬麵包皮。三門仔是香港著名的漁村之一,成立於60年代初期,至今仍然保存當初別具特色的漁村風貌,大家不妨逛逛新村,了解當地文化。
村莊也重視健康衛生。
被吐露港和船灣海包圍的三門仔和馬屎洲。
抽象畫的曬魷魚
曬大地魚乾。大地魚可作雲吞麵湯,十分可口。
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的慈山寺裡的觀音像。觀音菩薩在印度的造像始於貴霜王朝(Kusana),在這個時期,觀音菩薩的造像常被刻畫成「蓮華手觀音」(Padmapani,手持蓮花者),有時獨立出現,有時與彌勒菩薩一起侍立於釋迦牟尼佛像之左右,是慈悲的象徵。
素白觀音像由青銅合金鑄造,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
村公社公開而清晰地張貼鄉村的支出數目。
連接著三門仔和馬屎洲的連島沙洲。連島沙洲(英語:tied bar或Tombolo)又稱連島壩,是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形,外形與沙咀及沙洲相似,但形態卻是連接兩處陸地的沉積地形,其中一端原是島嶼,或者兩面都是島嶼。 連島沙洲形成的地方通常都是位於狹窄的海峽。 海浪因受島嶼的形狀以及季候風的影響,形成兩股季節性相反的沿岸漂移。以香港為例,兩面都是島嶼的例子如有長洲;其中一端原是島嶼的例子是馬屎洲。
隨後的二疊紀(Permian Period)期間(約於二億九萬至二億五千萬年前),這地區漸漸轉變為一個淺海灣,一層一層的淤泥及沙粒繼續它的堆積及演化,間中有珊瑚或軟體動物(雙殼類,腕足類等)等生物被埋藏於叠層間,經歷常時期的地質作用,遂漸轉化成沉積岩,而岩層當中還帶著很多化石。
馬屎洲的沉積岩是本港第二古老岩層。官方資料指此處化石早在兩億九千多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前已形成,比侏羅紀更早呢!從前這裡是海洋,洲上常見的有泥岩、粉砂岩、砂岩、赤鐵礦等六種,如果對地質、岩石有興趣的就如入寶庫,樂而忘返。這些色彩瑰麗、圖案千變萬化的岩石,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拍攝題材,當作局部拍攝時,眼底的史前石頭就變成一幅幅抽象畫或整齊有致的圖案畫;岩石上的線條有時硬朗如刀削,有時卻是彎曲回旋,既有陽剛、亦有陰柔一面,即使我這些岩石或地質門外漢,也看得津津有味,心底由衷讚嘆大自然的神奇妙手。
有「七彩泥岩」之稱的巨大岩石,難得地集齊三種不同顏色於一身,分別是呈紅色、暗灰色及泥黃色。
據研究結果所知,馬屎洲的斷層作用可能發生在約 1 億 9000 萬年前的三疊紀。當時這裏曾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使該區的沉積岩受到莫大的壓力,有些彎曲變成褶曲,有些則受到剪切力的影響而斷裂及移動,形成捩斷層。故此,你可以看到部份在斷層線旁的石紋是被褶曲了的,這是由剪切力所帶動的壓力造成的。
在馬屎洲出現的斷層作用是較小規模的。遇上巨大的擠壓力或張力時,岩石甚至可能會上升或下降。上升部份形成斷塊山、下降部份成為裂谷,東非大地塹便是裂谷的好例子。
在馬屎洲的南部,留意岩石上裂痕的排列狀況,便會發現裂痕附近有一些黑色的斜條紋。這是當斷層作用發生時,在岩石裏幼細的物質 ( 如泥和黑雲母 ) 受到剪切力的擠壓而成。從它們的排列方向,便可知道剪切力的方向。
正當想回到三門仔時,漲潮開始,道路變得狹窄和水位上升,腳部濕潤。
回程時,看見乳牛貓,很可愛。
回到大埔火車站時肚餓,血糖極低,要友人攙扶到快餐店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