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失去多多和寶寶龍的香港
NEWS




(星島)20101212日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近年亞洲地區出現了不少有關兒童被疏忽照顧,被虐待,甚至被性侵犯。台灣    早前現公眾不滿司法當局輕判一名侵犯六歲女孩的男子,弄得滿城風雨,社會各界均炮轟司法院,成功於上周爭取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反觀香港政府至今還遲遲未肯成立一個兒童事務委員會(雖然在○七年政府在立法會    承諾設立),政府官員更大條道理認為家庭事實委員會已經足以處理兒童事務。二○一○年的《施政報告》對兒童權益亦著墨極少,眼見先有父母疏忽照顧兒童以至營養不良但卻有錢買煙,更有些父母親禁止女兒上學,差不多隔天便有兒童被家人侵犯的新聞,當日電視上的多多和寶寶龍教育孩子「要話比你信任既人聽」,今天連多多和寶寶龍都不見影蹤了,難道政府真的「唔見棺材唔流眼淚」,工作只建基於人命傷亡之上。教我們要如何令我們的下一代茁壯成長?


  美國    的衞生及公共服務部設有兒童事務處(Children's Bureau),專制處理有關兒童權益的監管、撥款、政策研究及法案起草等等,希望通過國家及社區的合作,共同確保兒童能安全及愉快地成長。聯邦政府亦以於○三年例規管虐待兒童及疏忽照顧,保護兒童權益。○八於聯邦政府社會保障法案中加入附例,清楚列明五大方針,為州政府提供兒童事務全面性的指引。其可取之處為綜合性架構確保了他們對兒童事務之理解,有利他們作出貼近民意的政策建議。反觀香港政府對成立兒童事務委員一事諸多推搪,對比起美國於兒童事務上的進取和責任感,實相形見絀。


  英美重兒童成長


  英國    亦早於○三年推出「Every Child Matters」綠皮書    ,於翌年便訂立了兒童法,更成立了兒童委員一職,英格蘭    、蘇格蘭    及愛爾蘭    均設有獨立兒童委員,由不同的人出任不同地區職務,以確保委員對當地需要有深入的了解。曾經有熟知兒童事務的機構於報章上對「Every Child Matters」方針作出了深入的介紹,其方針反映了英政府對改善兒童成長環境的誠意。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方向,是英政府當年會推出「Every Child Matters」綠皮書的原因,是回應二○○○年一名女童被家人虐殺一案,雖然慘劇已經發生,但英政府即時回應市民的訴求,立法保護兒童,這種反應能力是香港政府所缺乏,亦說明了為何香港政府管治能力之低落。


  港跟不上兒童權利公約


  政府單以官方數據來制訂政策是不智的行為,應重新審視兒童權益這個概念,並擴大制訂政策時的考慮至廣泛的政治和社會因素。有遠見的立法會議員亦提出應研究如何有效與非政府機構合作,而並非因有不同類似機構出現而藉詞推搪。


  香港跟不上兒童權利公約已經是事實,從一個更人性化的角度出發,我們應盡力在避免慘劇發生,而不是在有人受傷害後時才作打算,兒童是社會未來的重要資產,保護他們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崔偉恒


  Roundtable Pioneers 署理總幹事


  (周日來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