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大清帝國的遺憾
秘魯作家伊莎貝拉.阿言德在《春膳》中說:「巧克力,含有可可鹼的『神之果實』……是阿茲提克人的神聖飲料,與繁殖女神蘇琪凱特莎有關……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殘酷征服者柯提斯,在蒙特蘇馬皇帝的宮廷裏嚐到巧克力後,隨即將它引進西班牙,它的催情名聲傳遍各地,女人都偷偷飲用……在浪漫的求愛儀式中也有象徵作用。哪個女人的抗拒不會在一盒巧克力之前瓦解呢?這種在美國和歐洲都深受喜愛和歡迎的滋味,在亞洲和非洲倒不那麼受歡迎。」(時報出版,張定綺譯)
阿言德女士說的在亞洲和非洲不受歡迎,那是她寫作《春膳》的時候吧?如今亞洲的日本,在二月十四日西方情人節那天,不是每個女子都拿來送禮嗎?如今的台灣、香港甚至中國大陸,名牌巧克力不都設有分店嗎?而且不也是在西方情人節拿來送給異性嗎?在台灣,零六年中秋那天,陳水扁到憲兵學校巡視時,學生不是列隊鼓掌高聲呼叫:「總統,你是我的巧克力!」讓台灣民眾覺得馬屁拍得太過分嗎?
巧克力,廣東話稱之為朱古力,在三千多年前的墨西哥,不但是阿茲提克和瑪雅族人的飲料,更用來祭神並且還作為金錢的代用品。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是在十六世紀時把可可豆引進歐洲而大受歡迎的。那麼在大清帝國的康熙皇朝時,西方傳教士已經到中國,為什麼巧克力沒有隨之而傳到民間呢?
詩人戴天在香港《信報》的專欄「乘游錄」裏寫過兩篇文章,分別是《何物綽科拉?》和《綽科拉說古》,說綽科拉和巧克力及朱古力一樣,是英文 chocolate的音譯。當時的康熙,對西方傳教士服用的藥物很有興趣,要屬下隨時報告,所以屬下上奏折時,便把它譯成綽科拉並且列之為藥物。根據《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等文獻的記載, 康熙在一七六零年七月二日,「曾下旨令時任英武殿總監造的赫世亨,向新來的意大利多羅主教索取西藥得利雅噶,並謂「若少則勿取,可捎信到廣東後尋得寄來。若有綽科拉亦求取」。可惜康熙收到赫世亨的奏折後,指責赫世亨只是「言味甜苦屬熱」,「未寫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盡善。著再詢間,綽科拉不必送」。之後更從赫世亨的奏折得知原來綽科拉不是治病之藥,便批了「知道了」三個字,令綽科拉未能成為御用品。
這就是康熙未有服用過或吃過巧克力的原因,也因此,這種甜美的食品,不但沒有機會在大清帝國的宮廷裏流行,更不能傳到民間,讓咱們中國人要二百多年後才嚐到巧克力情人般的滋味。
台灣《歷史月刊》有個欄目叫「今典釋詞」,作者王爾敏,在連載之九裏有一則「炒扣來」,引一八六六年出版的《航海述奇》,作者張德彝說:「辰刻客人皆起,在廳內飲茶(指在輪船餐廳)。桌上設糕點三四盤,麵包片二大盤,黃奶油三小盤,細鹽四小罐,茶四壺,加非二壺,炒扣來一大壺,白沙糖塊二銀碗,牛奶二壺,奶油餅二盤,紅酒四瓶,涼水三瓶。客皆陸續飲食。」王爾敏說:「在二十年前鍾叔河編註此書已解明是 chocolate,今日的巧克力。但這個炒扣來的譯稱,該是中國文書中最早出現之詞。」
由此可知,從墨西哥的可可豆,從阿茲提克族人的字cacahuatl,到西方世界的 chocolate,再到中國的綽科拉、炒扣來、朱古力和巧克力,走過的道路,頗像情侶的內心尋找真愛般漫長。
在阿茲提克族人的傳說中,可可樹是他們天堂裏最美麗的樹,可可豆則被賦予了很多美德,諸如可以舒緩飢渴,提供宇宙的知識和治療疾病。傳到歐洲後,歐洲人當成有催情作用的飲料。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巧克力是貴重的禮品,家長都不太捨得給小孩吃。在七八十年代的台灣,登山的人都帶著它用作熱量的提供。如今,哪家超市沒有賣各式各樣巧克力的?尤其是近代醫學研究發現,巧克力對人體健康甚有助益,銷售更是直線上升。受歡迎程度,似乎可以和當年的阿茲提克族人比美。
不過,把巧克力當成烹飪材料來用的,還是少之又少。除了瑞士的巧克力火鍋,醮水果、麵包和牛肉來吃之外,我們中國人大多是把可可豆製成可可脂和可可粉用在糕點的製作上。西方的情人節,還是只能吃到西方的巧克力。咱們的巧克力品牌還有待創造,一如元宵和七夕的情人節意義已逐漸消失之後,還未建立真正的中國情人節日一樣。■
****************************************************
巧克力與肥胖關係
肥胖是一種人體體內脂肪過多地儲存而導致的疾病。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體攝入的熱量長期高於體育運動所消耗的能量。通常,肥胖者與瘦人吃相同量或更少量的糖果和巧克力。肥胖也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內分泌紊亂或長期吃某種特定的藥而造成的。
巧克力和體重
控制
調查表明,許多體重過重者並沒有吃過多的含糖食品。控制體重更重要的是控制每天總的熱量攝入和身體活動中的能量支出。
例如,體重過重的兒童通常不如那些體重正常的兒童活躍。這樣,他們即使熱量攝入達到合理水平或予以限制了,但仍可能保持過重的體重。
此外,許多人過高估計了巧克力中的熱量。一塊40克的牛奶巧克力含大約210卡路里熱量—低得可以編入體重控制食譜。偶然吃巧克力糖果還可以降低酗酒的可能性。
巧克力與脂肪
在美國人的膳食脂肪中,巧克力提供的脂肪小於2%。
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全脂乳製品和油炸食物。
50克的巧克力熱量
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常翠青博士介紹:一塊50克重的巧克力所提供的能量約為200千卡,相當於84克糧食所提供的能量,或相當於跑步15分鐘所消耗的能量。
而正常人每人每天需要的熱量平均值為2000至2500千卡;每分鐘需要1千卡的能量來維持生命,如心跳、呼吸、體內化學過程及體溫。陳教授介紹:喜愛吃巧克力的人只要通過增加適當的運動來維持能量平衡就不會引起肥胖。
************************************************************************
巧克力(譯自英文Chocolate,也譯朱古力),是以可可做为主料的一种混合型食品,可为饮料,亦可为固体甜食。主要原料可可豆产于赤道南北纬18度以内的狭长地带。作饮料时,常称为“热巧克力”或可可亞。
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鎂、鉀和維他命A以及可可鹼,因而具有高能值。由于可可鹼是一種健康的反鎮靜成分,故食用巧克力有提升精神,增強興奮等功效。巧克力中的可可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能夠使人有戀愛的感覺。
巧克力最早是墨西哥人製作的。15世紀初期,西班牙探險家埃爾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國王正在飲用一種可哥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一種飲料。科爾特斯品嘗後在1528年帶回西班牙,並且在西非的一個島上種植了可哥樹。西班牙人將可哥豆磨成粉,加入水和糖,加熱後製成的飲料被稱為“巧克力”。這種飲料非常受歡迎。不久製作這種飲料的方法被義大利人學會,並且很快傳遍了歐洲。
1765年,巧克力進入美國,被湯瑪斯·傑弗遜贊為“具有健康和營養的優點”。
1847年,巧克力飲料中被加入可哥脂,製成如今人們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塊。
1875年,瑞士發明了製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從而有了現在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巧克力的生產,巧克力被運到戰場分發給士兵。
資料來源:維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