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處東經115‘36,至116‘18,,北緯23’18,至23‘411965從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和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置揭西縣。1975年將普寧縣的3個大隊劃歸揭西縣管轄。原隸屬汕頭專()區,後隸屬汕頭市,1992汕頭市劃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市,揭西縣隸屬揭陽市管轄。縣政府駐河婆鎮。


揭西各鎮簡單介紹


  揭西縣揭西縣在廣東省東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縣人民政府駐河婆鎮。1965年劃揭陽縣西部和陸豐縣五雲、上砂等地置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鎮 揭西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縣境中西部。1965年析置揭西縣,始為揭西縣治。明初有南關城,後為兵亂所毀。明洪武年間(1368 —1398),姓何老婦在南關城廢墟上設賣茶寮,人稱“何婆”,後成圩鎮稱何婆寮。近代改稱河婆。此村是首站, 改為此名。(下)


 



 

 


  棉湖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創于北宋仁宗年間,古名道江,又稱雲湖,後因雲湖沿岸多木棉樹,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為重要集鎮,稱棉湖市。 (下)



 


 




 


  東園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鄰接揭陽市。鎮因駐地名。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村。原名冬茄園,以後諧音簡稱東園。


  塔頭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山寮。鎮因塔頭圩而得名。圩緊*五經富水邊,俗稱大頭埠,方音諧音塔頭埠,今稱塔頭圩。


  鳳江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舊厝。主要由鳳湖、陽夏、鴻江三地組成。取鳳湖之“鳳”,鴻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南部,南臨榕江南河。鎮人民政府駐牛埔圩。1956年成立金和鄉,取金坑村之“金”,和順村之“和”,合稱金和。


  大溪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鎮人民政府駐嶺埔。當地人稱南河為大溪,故名。


  錢坑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宋初錢姓人居此,原名錢家寨。元初錢姓他遷,又榕江南河流經,改為錢坑。


  京溪園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清末已在嶺溪村南邊形成京溪園圩,鎮因圩名。


  五經富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北部。鎮以駐地名。元至正十六(1356)曾姓人從北方輾轉五華河口後到此,設打鐵鋪五間,得名五家鋪 ,後以敬重儒家五經,取五家鋪諧音,名五經富。


  灰寨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坡洋村。因灰寨圩得名。據稱古民居多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稱灰屋,建圩稱灰寨圩。


  南山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中部。因處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龍潭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中部。鎮人民政府駐白棉湖。因境內龍潭水而得名。


  坪上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南部。鎮以坪上圩為名。


  五雲鎮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西南部。相傳古代有 5個仙洞,稱五雲洞,後簡稱五雲.;另傳,某天在其轄區內出現五彩雲朵,稱五雲。


  上砂鎮 揭西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北端,西南與陸河縣的螺溪鎮毗鄰,東、南與本縣五雲鎮相連,西、北與五華縣的橋江鎮、梅林鎮、肖芳鎮接壤。因上砂河而得名。


  良田鄉 揭西縣轄鄉。在縣境北部。鄉人民政府駐田心村。相傳古代居住分散,鄉民為交納稅賦,在此湊買部分田地為交稅之本,名糧田,後改為良田。


氣候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211°C1月份為127°C7月份為281°C,極端高溫是1982728373°C,極端低溫是1976117-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時,最多的1971年達2262小時,最少的1975年僅1576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數出現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較多的坪上蓮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地貌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山區縣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內)占全縣總面積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東南平原。 以全縣最高海拔1222的李望嶂為主峰的大北山區,山巒疊嶂,形成一個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為開闊平原,最低海拔32(棉湖貢山洋)


揭西信耶穌的人不能算少,主要的天主教教堂有:


揭西棉湖路德聖母堂(下)


 



 


 



 


揭西灰寨耶穌堂(下)


 



 


揭西洛田壩聖母聖心堂的外觀(下兩張)


 



 


 



 


揭西河婆進教之佑聖母堂(下)



 


揭西的潮式食品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