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節 中 泰 文化交流

海上 絲綢之路 連接 起來 中國 泰國

位於 中南 半島 中南部 泰國 泰王國 也是 中國 近鄰 , 自古 就是 東西 海上 交通 貿易往來 文化交流 泰國 一個 泰族 主體 民族 組成 國家 泰族 漢藏 語系 民族 , 定居 今日 泰國 北部 時間 至少 可以 追溯到 公元 之初 漢書 · 地理 記載 , 武帝 , 攜帶 大批 絲綢 中國 海船 通過 泰國 境內 古國 —— , 馬來 半島 , 印度 ( 印度 康契普 ) 可見 西漢 , 泰國 已經 中國 海船 航行 印度洋 , 海上 絲綢之路 開拓 , 重要 作用

古代 , 泰國 境內 , 許多 由各 民族 建立 起來 , 這些 又多 中國 有着 朝貢 關係 貿易 中國 史書 記載 , 三國 東吳 曾派 康泰 使 ( 柬埔寨 ) , 其所 傳聞 , 數十 回國 , 撰寫 異物 , 康泰 撰寫 外國 , 提到 當時 泰國 境內 控制 許多 , 其中 兩個 國家 鄰國 ( 亦稱 金陳國 ) ( 亦稱 ) 鄰國 政治 中心 泰國 中部 , ( xiān ) 羅灣 古稱 , 就是 鄰國 得名

公元 6 世紀 , 泰國 南部 出現 赤土 哥羅 狼牙 一些 這些 國家 雖然 , 卻都 中國 通過 海上 航路 保持 外交 經貿 關係 大業 三年 ( 公元 607 ) , 隋煬帝 常駿 王君政 出使 赤土 , 攜帶 大批 絲綢 各種 織物 赤土 常駿 ( 廣州 ) 乘舟 起航 , 沿 越南 海岸線 航行 , 南海入泰 馬來 半島 泰國 南方 沿海 一帶 赤土 國王 派船 30 迎接 使 回國 , 赤土 遣其 隨同 回訪 中國

唐代 , 已經 成為 泰國 沿岸 重要 國家 , 泰國 湄南河 下游 中心 廣大 地區 新唐書 · : , , 廣州 西南 百日 乃至 賦稅 , 多少 ( : 交納 ) …… , ( di , 繮繩 ) , 穿 ( jiá ) …… 貞觀 , 遣使 ( : 匣子 ) , 可知 唐朝 國有 海上 交通 朝貢 貿易 關係 史書 記載 還可 , 已有 高度 發展 文化 , 特別 佛教 , 相當 盛行 正因 如此 , 至今 , 泰國 佛教 中心

居住 湄南河 上游 泰族 部落 控制 13 世紀 , 衰微 , 泰族 泰國 北部 地區 , 屬於 · ( miè ) 語系 民族 排擠 山地 , 逐步 南下 定居 湄南河 流域 公元 1238 , 泰族 首領 馬哈 親王 後裔 邦克 創建 中心 王國 ( 元史 稱其 ) , 歷史 稱作 王朝

13 世紀末 14 世紀 , 出現 清邁 首府 泰王國 耀 中心 耀 王國 中國 史書 泰王 八百 媳婦 , 傳說 國王 八百 , 而得 泰國 歷史 傳說 , 泰國 孟萊 歸併 附近 幾十 泰族 部落 , 建立 中心 部落 聯盟 國家 , 不斷 擴展 公元 1292 , 征服 南奔 中心 ( 中國 史書 稱它為 王國 ) , 清邁 為其 國都 , 1338 , 兼併 耀 , 成為 泰國 北部 強國 , 直到 19 世紀 , 才被 南部 歸併

泰王國 國王 ( ) 時代 , 不斷 擴張 , 勢力 公元 13 世紀末 擴大 整個 湄南河 , 成為 統一 強國 中國 關係 十分 密切 , 元朝 百年 歷史 , 遣使 12 次之

據說 國王 在位 , 邀請 中國 制陶 泰國 加洛 燒制 陶瓷 , 產品 暢銷 東南亞 各地 公元 1282 , 公元 1293 公元 1295 , 朝廷 三次 ! 使 訪問 公元 1378 , 南方 興起 瑜伽 王國 征服 , 公元 1438 完全 吞併

( 稱為 大城 " ) 王朝 時期 , 正是 中國 明清 ( hú ) 公元 1377 , 明朝 正式 授予 國王 國王 稱號 , 從此 中國 史書 皆稱 15 世紀 , 國力 逐漸 強大 , 工農業 生產 迅速 發展 , 對外貿易 十分 活躍 , 國王 擁有 龐大 船隊 , 專門 運載 貨物 中國 東南亞 各國 進行 貿 中國 史書 記載 , 公元 1370 1643 , 遣使 訪問 共有 19 , 遣使 竟達 112 之多 中國 航海家 船隊 七次 西洋 , 也曾 兩次 不難 看出 , 明代 兩國 友好 交往 黃金時代

17 世紀 中葉 20 世紀 , 王朝 統治 中國 200 其間 , 經歷 王朝 以及 其後 曼谷 王朝 , 之間 關係 仍然 十分 密切 200 , 44 遣使 政府 獎勵 ( 公元 1656 ~ 1688 ) 時代 , 組織 船隊 中國 進行 貿易 , 各種 特產 源源不斷 中國 許多 港口

盛產 柚木 柚木 質地 堅硬 , 不易 腐蝕 , 珍貴 材料 , 而且 造價 低廉 , 因此 18 世紀 , 便 成了 華人 海外 造船 中心 公元 1722 , 政府 為了 解決 東南 沿海 嚴重 缺糧 狀況 , 要求 30 沿海 銷售 , 不僅 給予 免稅 優待 , 而且 實行 獎勵 制度 這一 , 中國 貨船 絡繹不絕 遠航 , 湄南河 , 經常 可以 中國 貨船 行駛 , 載重 200 600 不等 湄南河 碼頭 卸貨 裝運 大米 船只 多達 150 , 船隊 長約 2 英里 可見 當時 大米 貿易 大量 不僅 緩解 中國 東南 沿海 糧食 困難 , 沖破 海禁 , 促進 民間 海外 貿易 發展 , 而且 沖破 禁止 中國 造船 陳規 18 世紀 19 世紀 之交 , 中國 東南亞 進行 貿 帆船 , 都是 建造 因其 船首 不像 中國 國內 造船 那樣 辨別 省籍 油漆 標誌 , 所以 人們 稱其 統計 , 公元 1812 , 華人 投資 打造 136 , 其中 82 從事 中國 貿易

旅居 華人 不僅 國內 造船 , 而且 國王 造船 造船 19 世紀 20 年代 , 英國 東方 學者 克勞 弗德 ( John Crawfurd , 公元 1783 ~ 1868 ) 外交 貿易

訪問 泰國 越南 宮廷 , 1828 刊印 出使 交趾 支那 宮廷 日記 日記 , 克勞弗德 留下 這樣 記載 : 國王 擁有 造船 , 每年 6 8 商船 下水 , 船塢 領導 工作 , 主要 一位 中國 工匠 , 下面 工人 通常 西人 懷特 ( J. White ) 航行 中國 歷史 書中 寫道 : 造船 設計 , 無不 模仿 中國 不但 船舶 設計 製造 , 而且 航海 駕駛 技術 發展 方面 , 無不 受到 中國 影響 國王 每年 派出 若干 商船 開往 日本 , 這些 商船 全都 中國

19 世紀 20 年代 , 每年 要向 中國 輸入 十萬 6 胡椒 3 食糖 3 蘇木 , 此外 還有 象牙 貨物 19 世紀 中葉 以前 , 中國 一直 最主要 貿易 對象 , 貿易 額達 614000 ( 76756 英鎊 ) 當時 , 西 方人 公認曼谷 事實上 就是 中國 東南亞 貿易 中心 ” “ 曼谷 好望角 以東 僅次於 加爾各答 廣州 第三 重要 港口

文化交流 方方面面

—— 鐵器 時代 發源於 中國 雲南 湄公河 沿岸 , 不光 專家 考證 , 兩國 文化 聯繫 可以 上溯 現有 新石器時代 岩畫 各種 石器 工具 陶器 , 而且 許多 來自 中國 雲南 青銅器 比如 泰國 北部 清萊 , 甚至 泰國 南部 一些 地區 就曾 發現 銅鼓 日本 學者 杉木 治郎 認為 , 中世紀 雲南 廣泛 使用 , 南海 , 泰國 傳入 這種 青銅 文化 向南 文化 向北 相互 傳播 , 說明 兩國 自古 就有 陸上 交通 後來 , 隨着 海上 絲綢之路 開闢 , 原來 交通 沿途 政治 情況 複雜 陸上 通道 便 逐漸 失去 作用 泰國 文化 , 除了 自身 文化 之外 , 主要 印度 佛教 文化 婆羅門 文化 中國 文化 吸取 營養 印度 文化 泰國 宗教信仰 影響 很大 , 中國 文化 傳播 影響 泰國 , 除了 , 表現 干支 曆法 語言 文字 建築 藝術 乃至 醫藥 文學 戲曲 各個 方面

干支 紀年 傳入 泰國 開始 記載 , 王坤 ( Khum Rama Kham Heng ) 公元 1282 , 泰王 創造 , 公元 1292 公元 1518 發現 20 碑銘 來看 , 其中 7 中國 干支 紀年 王朝 吸取 年紀 日曆 歷史 見證 曆法 出現 , 標誌着 泰國 文化 進入 一個 歷史 階段 善於 吸取 文化 , 曾經 使用 5 方法 ( 十二生肖 干支 ) 紀年 , 使用 3 方法 ( 陰曆 七曜 星期 干支 ) 干支 紀年 干支 明確 注明 泰式 所謂泰式 ” , 族人 自己 方式 稱呼 日子 碑銘 , 同時 還把 十二生肖 紀年 七曜 ( yào , 五星 七曜 舊時 分別 用來 一個 星期 七天 , 星期天 , 星期一 , 其余 依次 類推 ) 星期 明吉 , 干支 紀年 相對 學者 考證 , 泰國 使用 干支 紀年 , 中國 傳入 , 泰國 毗鄰 中國 西 ( dòng ) 雲南 西雙版納 ( dài ) 使用 干支 紀年 完全相同 研究 , 泰國 , 以及 中國 西雙版納 傣族 , 借用 漢語 稱呼 十天 十二 地支 22 讀音 , ( yin ) ( si ) ( wù ) ( geng ) ( gur ) 13 讀音 顯然 來自 漢語 另外 9 讀音 漢語 關係 專家 由此 推斷 , 西江 ( 珠江 幹流 , 廣東 西部 ) 流域 雲南 一帶 先民 , 由於 生產 生活 需要 , 早就 接受 漢族 干支 曆法 ; 後來 , 他們 陸續 遷徙 近代 分佈 區域 , 帶走 干支 紀年 傳統 曆法 至於 14 世紀 石碑 干支 族人 傳統 曆法 , 因為 中國 紀年 早已 完全 融會 生產 實踐 日常 生活 之中

 

語言 文字 兩個 民族 頻繁 接觸 結果 , 出現 作為 交際 手段 語言 相互 假借 現象 從古 碑文 , 泰族 文字 創立 13 世紀 王朝 時期 , 距今 700 歷史 當時 , 統一 王朝 擁有 一套 複雜 機構 , 迫切 需要 文字 溝通 這些 機構 此前 , 原來 那些 首領 , 只是 仿效 鄰近 文明 民族 文字 梵文 巴利 刻字 , 用以 記述 他們 功績 歷史 事件 民族 習俗 片斷 經文 召集 一批 文人 , 沿用 · 文明 模式 , 廣泛 收集 整理 國內 民族 語言 文字 基礎 , 創造 字形 十分 相近 , 後來 經過 改革 很大 , 以致 今天 懂得 現行 難以 釋讀

隨着 之間 友好 交往 日益 頻繁 , 便 吸收 中國 語言 詞匯 豐富 泰國 語文 明清 , 閩粵 移民 大批 遷徙 泰國 , 自然 也就 帶去 閩粵 各種 方言 廣東 客家 潮州 潮州 海南 海南 , 便 成了 泰語 日常 用語 人稱 “ bai ” , 海南 ; 字號 “ yi hao ” , “ sui ” , 潮州 ; “ kai ” “ “ ngun ” “ “ kham ” “ chay ” , 發音 廣東 方言 相同 其他 ” ( harg ) ” ( cha ) ” gua ) ” ( cang ) 發音 , 漢語 普通話 發音 相近 數詞 發音 , 中國 語音 相仿 ; 讀音 中國 有關 泰語 ” , 源於 廣東話 ” , 至於 ” , 泰語 ” , 廣東 相似 此外 , 泰語 大量 源於 中國 詞匯 , 例如 太陽 ” , 墨水 一些 名詞 象牙 婦人 , 人稱 代詞 , 動詞 , 形容詞 發音 , 漢語 相同 相似 有趣 , 泰國 乾脆 借用 潮州 原音 尊稱 僑居 泰國 唐人 泰語 大量 漢語 出現 , 構成 兩個 民族 思想 交流 紐帶

泰語 這麼 漢語 詞匯 , 歷史 原因 異域 , 就已 提到 中國 文字 備受 泰國 舉國上下 重視 情形 為了 學習 漢語 , 明洪 四年 ( 公元 1371 ) , 泰國 派出 留學生 中國 國子監 學習 清人 清高 18 歲時 外商 出洋 , 遊歷 許多 國家 , , 島嶼 城寨 風俗 物產 清高 航海 14 , 雙目 失明 , 流寓 澳門 , 同鄉 楊炳南 依據 口述 , 書中 談到 見到 景象 : “ 土人 , 商賈 中國 中國 文字 , 詩文 , 國王 羅致 ( 延聘 搜羅 ) , 飲食

由於 朝貢 貿易 日益 發展 , 中國 語文 提到 日程 上來 為了 培養 翻譯 人才 , 朝廷 南京 四夷 , 弘治 十年 ( 公元 1497 ) , 遣使 , 當時 館內 尚無 羅文 , 於是 閣臣 建議 , 廣東 布政司 ( ān , 熟悉 ) 文字 赴京 備用 正德 十年 ( 公元 1515 ) , 又來 朝貢 , 四夷 館內 仍無 翻譯 , 閣臣 便 建議 使 一二 人為 四夷 學漢語 , 然後 教授 學生 學習 期滿 , 回國 公元 1577 , 明廷 通事 使者 教授 , 介紹 風土 物產 國情 第二 , 政治家 張居正 建議 四夷 館內 增設 , 招收 學員 12 , 學習 是暹 教學 教材 , 師生 心血 結晶 , 也是 中國 最早 一部 ( ) 對照 詞典 建立 , 培養 大批 翻譯 人才 , 其中 有人 還被 派去 宮廷 工作

泰國 中國 建築 藝術

公元 1767 , 緬甸 攻陷 都城 , 歷時 417 王朝 滅亡 這時 , 各地 封建 軍閥 乘機 擁兵 割據 , 國內 一片 混亂 民族 存亡 關鍵 時刻 , 華裔 起兵 , 開展 憑着 崇高 威望 傑出 才能 , 很快 便 取得 勝利 , 1771 , 登基 , 建立 王朝

得到 政府 承認 , 公元 1781 ( 乾隆 46 ) , 國書 , 清廷 要求 換取 建築材料 , 王宮 執政 15 , 實行 華僑 優惠政策 , 公開 招徠 華人 移居 許多 閩粵 移民 就是 這個 時期 遷入 曼谷 王朝 建立 , 又有 大批 華人 移居 , 形成 移民 一次 高潮 中國 建築 藝術 隨之

史書 記載 , 曼谷 王朝 皇帝 拉馬 一世 皇宮 城牆 , 中國 工匠 負責 建造 圍繞 皇宮 龍城 , 龍城 之外 還有 , 其所 仿效 就是 北京 建築 值得 注意 拉馬 一世 威尼 宮殿 , 採用 泰國 佛寺 式樣 , 所有 建材 石料 , 又多 來自 中國 殿 周圍 , 共有 四個 宮門 , 門口 安置 對比 高大 中國 工匠 雕刻 而成 石獅 ; 鑲嵌 潮州 工匠 碎瓷 龍飛鳳舞 圖案 宮城 同時 建造 , 還有 位於 湄南河 佛寺 佛寺 西面 一座 寶殿 兩處 建築 也是 潮州 工匠 傑作 , 如今 , 雖然 經歷 200 多年 風風雨雨 , 佛寺 寶殿 建築 裝飾 , 依然 彩照 , 輝煌 如初

中國 建築 藝術 影響 最大 泰國 城府 御苑 原是 一個 小島 , 位於 故都 耶城 首都 曼谷 之間 王朝 , 便已 皇家 御苑 , 後來 一度 荒置 80 拉瑪 巡視 大城 , 諭令 大城 建成 水中 行宮 , 紀念 王朝 昭巴塞 皇帝 拉馬 五世 , 行宮 擴建 , 中國 聘請 精於 建築 藝術 , 完全 按照 中國 宮殿 式樣 進行 建造 御苑 主體 建築

雙龍戲珠 襯托 琉璃瓦 飛簷 門口 一塊 雕刻 鳳翔 一座 紅牆 綠瓦 中國 皇宮 , 屋脊 鑲嵌 丹鳳朝陽 照壁 宮內 門窗 屏風 圓柱 顯示 中國 建築 風貌 天明 殿 正殿 , 懸掛 中國 歷代 名家 中文 木刻 楹聯 , 幾案 中國 名貴 古瓷 , 牆上 掛着 朱拉隆功 大帝 頭戴 翎毛 身穿 中國 皇帝龍袍 幅畫 泰國 皇帝 親筆 臨摹 中國 保存 那裏

曼谷 大型 佛寺 建築 , 或多或少 受到 中國 建築 影響 拉馬 五世 朱拉隆功 1899 建造 雲石 為例 , 建築材料 採用 意大利 大理石 , 屋頂 中國 建築 類似 出口 重要 口岸 龍仔 ( Lóngzdicuò ) , 原是 華僑 最初 定居 城鎮 , , 建造 一座 巴塞 古剎 一座 建築 藝術 合璧 寺廟 , 門窗 雕刻 精美 工藝 超絕 聞名 整個 泰國

泰國 , 人們 可以 看到 許多 建築 藝術 有關 中國 石雕 藝術品 一般 認為 , 這些 石雕 泰國 皇室 中國 , 主要 用於 王宮 寺院 點綴 記載 , 拉馬 一世 , 許多 來自 中國 寧波 頗有 價值 物品 , 就有 石獅 人像 中國 輸入 泰國 石雕 雕刻 十分 精細 , 尤其 雕像 面部 服飾 姿態 , 細緻 入微 , 一絲不苟 這些 石雕 藝術品 形象 顯示 當時 社會 文化 狀況 , 具有 較高 藝術 價值 石雕 人像 高度 普通人 兩倍 , 中國 帝王 陵墓 前所 設置 雕像 一致 威尼 王宮 大廳 中間 武將 , 身穿 ( kǎi ) , 手執 兵器 , 形象 威猛 , 便 佛寺 , 中國 佛寺 看到 十八 羅漢 石像 阿侖 有素 瑪諾拉 故事 金娜麗 石像 , 身着 泰國 傳統 服裝 , 留着 泰國 , 面部 中國 美女 容貌 這種 藝術品 顯然 出自 中國 工匠 拉馬 三世 統治 末期 , 中國 帆船 遠航 貿易 退出 , 中國 石雕 藝術品 出口 泰國 終止

醫藥

古代 , 隨着 華人 不斷 , 中醫 中藥 逐漸 傳入 耶城 創立 之初 , 遷居 於此 開始 出售 中國 藥材 藥品 當時 , 耶城 最受 尊敬 醫師 來自 中國 , 國王 御醫 也是 中國 泰國 中醫師 ” , 泰國 醫生 摩耶泰 ” , 兩國 醫師 行醫 取長補短 例如 泰國 醫生 使用 藥物 , 中藥 30 % ; 同時 , 他們 採用 中醫 ( qiè , 切脈 診脈 ) 方法 中國 醫師 同樣 採用 草藥 , 豐富 草藥 品種 為了 適應 中醫 治療 需要 , 泰國 藥材 蓬勃 興起 來自 廣東 ( ting ) 縣東 李鬆青 , 一個 代客 華僑 曼谷 創辦 李天順 藥材 , 興隆 後代 繼承 事業 , 成了 頗有 名氣 藥業 世家

中國 醫藥 人士 推斷 , 中醫 使用 泰國 藥物 已有 500 以上 歷史 兩國 長時間 朝貢 貿易 , 許許多多 貨物 中國 , 其中 , 除了 香料 之外 , 還有 不少 東西 當做 藥物 加以 使用 例如 ( ) , 有理 ( 疏通 ) ( yù , 血液 流通 ) 鎮痛 作用 ; 胡椒 ( jiāo ) ( 溫暖 脾胃 ) ( qū , 祛除 ) 解毒 功效 ; 玳瑁 ( dàimào , 爬行 動物 , 形狀 , 甲殼 黃褐色 ) 可以 散熱 解毒 鎮驚 ; 乳香 可以 祛痰 鎮痛 ; 檳榔 ( bīnláng ) 可以 殺蟲 ( ) ( 留滯 ) ; ( xián ) 可以 止血 散結 止痛 利尿 通淋 ; 則可 醫治 大風 ( 麻風 ) 皮膚病 中國 明代 傑出 醫學家 李時珍 ( 公元 1518 ~ 1593 ) , 不但 重視 臨牀 實踐 , 十分 重視 藥物 研究 , 經過 27 艱苦 勞動 , 終於 綱目 該書 藥物 1892 , 其中 就有 出自 爪哇 ( 古國 ) 蘇木 中國 針灸 ( ji ) 流行 泰國 , 從事 這種 絕大多數 華僑 華裔 醫務工作者

文學 戲曲 18 世紀末 , 兩國 經濟 文化 往來 頻繁 , 每年 上海 寧波 廈門 潮州 開往 泰國 旅途 , 華商 閲讀 談論 三國 演義 消磨 時光 多達 50 , 隨船 泰國 經商 華人 每年 數千 後來 , 三國 故事 逐漸 泰國 熟悉 , 喜愛 公元 1802 , 遵照 拉馬 一世 指示 , 精通 兩國 文字 大臣 主持 , 三國 演義 譯成 ( 薩姆柯克 , 意即 ) 文本 三國 譯筆 流暢 , 行文 優美 , 用語 通俗 , 形象 逼真 , 因而 自成一 文體 , 三國 文體 ” , 泰國 文學 頗有 地位 小說 廣泛 傳抄 , 成為 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 作品 拉馬 二世 , 先後 幾十 中國 古典 小說 成了 西漢 通俗 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 紅樓 金瓶梅 聊齋志異 東周 列國 東漢 通俗 封神 演義 西晉 東晉 宋中興 通俗 演義 隋唐演義 五代 五虎 平西 薛仁貴 英烈 紅袍 紅袍 清史 演義 元史 演義 武則天 外傳

 早期 , 泰國 尚無 印刷機 譯為 中國 古典 小說 , 手抄本 流傳 , 未能 印刷 出版 公元 1865 , 西人 泰國 創辦 ( : lè ) 印刷 公司 , 一次 印刷 三國 95 , 上層 社會 直到 拉馬 六世 ( 公元 1910 ~ 1915 在位 ) , 報紙 雜誌 大量 發行 , 中國 古典 小說 譯文 才被 各種 報刊 競相 登載 流傳 整個 泰國 社會

三國 演義 廣泛 流傳 , 給予 泰國 文學 廣泛 影響 泰國 詩人 ( 公元 1786 ~ 1855 ) 創作 帕阿 瑪尼 10 , 主人公 吹笛 能手 , 平民 百姓 , 以其 精湛 藝術 感染力 最終 制服 敵人 大量 採用 三國 演義 人物 描寫 手法 , 如水 , 尤其 火燒 帕阿 瑪尼 船只 帕阿 瑪尼 攻打 新城 兩段 , 三國 演義 孔明 周瑜 設計 火燒赤壁 極其 相似 詩中 還有 這樣 一段 : 請來 醫生 傷痛 , 毒汁 祛除 刀刮 , 止住 傷痛 用藥 , 粘合 傷口 , 演義 雲長 刮骨 故事 如出一轍 除了 文筆 內容 , 三國 文體 表現 修辭 方面 , 無論 泰國 文學 , 還是 人民 日常生活 , 可以 找到 引用 中國 古典 小說 某些 成語 痕跡 , 例如 良藥 苦口 忠言逆耳 ” “ 火冒三丈有眼無珠 ” “ 百聞不如一見

中國 古典 小說 情節 生動 人物 鮮活 故事 引人入勝 泰國 作家 於是 便將 其中 某些 精彩 內容 編成 舞劇 歌劇 上演 舞劇 始於 拉馬 三世 時代 , 不用 面具 泰國 古典 , 分為 宮內 宮外 民間 三種 其中 民間 戲劇 舞劇 最早 流行 形式 , 泰南 稱為 瑪洛拉 , 演員 表演 , 對白 歌唱 舞蹈 泰國 作家 帕耶瑪吉特 不少 舞劇 , 除了 取材 三國 演義 一些 故事 , 有的 取材 封神 演義 新編 五代

明代 , 中國 福建 一帶 地方 就有 很多 , 表演 各具特色 人們 組織 戲班 越洋 演出 , 受到 居民 華僑 熱烈 歡迎 演出 劇目 豐富多彩 , 喜劇 悲劇 , 還有 木偶 婉轉 唱腔 動聽 音樂 伴奏 優美 舞台 動作 , 觀眾 留下 極好 印象 公元 1602 , 航船 抵達 泰國 西南部 港口 城市 北大 英國人 史密斯 , 目睹 富商 出錢 請來 中國 戲班 當地 一個 慶典 上演 情景 : 戲班 街頭 建台 , 公眾 表演 古裝劇 …… ( ) 頭上 刺繡 十分 華麗 , 歌唱 ( è , 阻止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