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七律《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唐詩欣賞
七言律詩 唐朝 韋蘇州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繫與心同。
譯文 佚名
兩岸青山夾著洛水,船順水向東航行,東南方向的山谷開闊,洛水與黃河相通。
稀疏的樹木遠在天邊隱約可見,夕陽映照在洶湧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幾年前出現在伊河邊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霽初晴,一隻孤雁在朔風中向南方飛去。
我要告訴在洛橋漫遊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繫的小船隨波逐流。
詞語解釋
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這裡的鞏洛,即是指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
豁:大洞,此指兩山交界處的深谷。大河:指黃河。
依微:依稀,因距離遙遠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亂流:指眾多的河流。
伊岸:伊水畔。伊水,河川名。源出於河南省盧氏縣東南,至偃師縣入洛水。
橋:洛陽洛河上之天津橋。
游宦侶:在外地作官的朋友。
扁舟:小船。
創作背景
韋應物於大歷八年(773)秋冬之間,曾南下江淮,准備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去謀事。在廣陵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於大歷九年(774)秋天,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在淮水邊上遇見了過去在洛陽耐的同僚李主簿,寫下了這首七律名篇。
作品賞析 佚名
這首詩是作者由洛水入黃河之際的即景抒懷之作,寄給他從前在洛陽縣丞時的僚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自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他先從長安到洛陽,由洛水乘舟經鞏縣入黃河,再沿河東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詩,寄給他任洛陽縣丞時的同僚。
“夾水”二句:沿洛水向東,兩岸青山起伏不斷:至東南山口豁然開朗,便進入黃河了。
“寒樹”二句:順河而望,遙遠的天邊隱約可見幾株樹木在寒風中搖曳﹔夕陽映照著洶湧的水波,忽明忽暗地閃爍不定。
“孤村”二句:自經安史之亂,到處田園蕭瑟。伊水岸邊,幾年來祇見一座孤零零的山村;雨後初晴,一隻孤雁在呼嘯的北風中盤旋而下。
“為報”二句:此詩是為了告知洛陽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這不繫之舟一樣,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虛靜無為的態度施政於民。扁舟不繫:《莊子.列御寇》:“泛若不繫之舟。”表示不為功利所牽累。
作者簡介
韋應物(約737一約792),字義博,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員、詩人,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今傳有十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十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上述文章取於網絡及古詩文網
圖片 網 擷
陳烈為 稍事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