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嘉:新加坡製造業的長青秘訣
2011-05-31 13:39
(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和香港無論在地理環境、資源稟賦還是經濟發展策略上,均有較大相似性;兩地經常互為標桿,在一些領域你追我趕,可謂是“一時瑜亮”。近年新加坡的經濟實績亮麗,在不少國際性排名榜上領先於其他“三小”;雖然新加坡進取的移民政策以及貧富差距擴大、通脹加劇等問題亦使得執政黨在最近大選中受到挑戰,但該國的多項社會福利制度,例如組屋和中央公積金等,仍是舉世稱羡的典範。對於備受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社會矛盾激化困擾的香港來說,新加坡是甚具參考價值的“他山之石”。
2010年新加坡經濟增長14.5%,製造業的增長率高達29.7%;更值得留意的是,製造業在近十年來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一直平穩,2010年為20.9%,與1999年的21.8%相若;2010年製造業就業人口為53.8萬人,比1999年增加了將近三成。
1960年代之後,“亞洲四小”在第二波國際產業轉移浪潮中騰飛,均以生產勞動密集型消費品起家。時隔50年,香港製造業大部份已遷移至中國內地,並且仍未擺脫加工貿易型輕工業的基本模式;但新加坡的製造業在1980年代已跨越重化工業和資本密集型階段,近年更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並日益朝著以創新和研發為本的知識密集型方向邁進,形成了以電子、石化、生物製藥、精密工程、海事及岸外工程等為骨幹的先進產業體系。
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許多已發達經濟體都與香港一樣,呈現生產外判和本土經濟“去工業化”的趨勢。新加坡能夠保留充滿活力的製造業體系,維持均衡的產業格局和就業結構,確實難能可貴;這在很大程度上當歸功於政府發展製造業的決心與恆心,以及其強勢的主導角色、有效的政策組合和“擇善固執”的執行力。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官方機構;當局的網頁“公開”了一個新加坡製造業的長青“秘訣”,頗為耐人尋味。所謂“秘訣”(SECRET)是由6個英文名詞字首所串成,包括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富活力的企業生態系統(Ecosystem)、製造文化(Culture)、向外擴張的營運範圍(Reach)、新興領域(Emerging Area)以及技術與創新(Technology)。這個競爭力模型正正反映了新加坡工業政策的6個主要著力點;而後4個元素最為可圈可點。
深化製造文化
新加坡政府一貫對製造業極為重視,與香港“重商輕工”的發展思路迥然不同。既使近年服務業在GDP中佔的比重趨於上升,新加坡政府亦只是將其定位為經濟增長的第二動力;更訂立了製造業的發展目標,力爭在2018年之前令產值和增值提高一倍,同時亦維持其佔GDP約四分之一的份額。除EDB之外,新加坡政府近年亦因應發展的需要設立或改組了多個官方機構,例如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科技研究局(A*STAR),以及專責鼓勵創新和扶植中小企業的標準與創新局(SPRING)等;這些機構各司其職,推動新加坡製造業在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技術專長與創新能力,以深化增長潛質和鞏固在全球的先列地位。
除了長遠規劃和設立支援機構之外,新加坡政府還為製造業提供充裕的用地和林林總總的津貼,更實施多項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先鋒計劃”、“投資加計扣除計劃”、“特許權使用費獎勵計劃”等;甚至連企業建造、裝修廠房的投資以及購買生產設備的貸款利息都可獲得稅務寬免。
香港業界普遍覺得,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囿於“香港本位”而奉行“錢不過界”的原則,未能投入足夠的資源協助港商在內地的“境外工業”和海外的營運。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就進取得多。為了協助企業在海外發展,新加坡已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以及投資保障協議,並於2002年將新加坡貿易發展局改組為國際企業發展局,賦予其幫助企業國際化和進軍海外巿場的新使命。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IE近年在內地日益活躍,包括與一些省份合建新加坡產業園區。目前,IE與EDB在國內的辦事處已分別有9個和5個;比起特區政府和香港貿發局共15個駐內地辦事處,實不遑多讓。最令港商艷羨的,莫過於IE有提供財務協助的功能,可幫助企業籌募資金,甚至有權給予津貼和稅務優惠。
重視新興產業與科技
金融海嘯之後,特區政府提出在香港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過往不主動“擇蟀”(判定哪些產業適合發展)的“不干預”傳統。在新加坡,識別、催化甚至參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則是政府的一項恒常工作。新加坡政府尤其擅長結合自身優勢和國際網絡去洞悉、捕捉產業發展機遇;而政府積極參與甚至主導的執行模式,往往又可在短時間內令新產業成型和達致關鍵性規模。
在1970年代,新加坡有見於國內石化工業羽翼漸豐以及自身處於馬六甲海峽要衝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相關的海事及岸外工程業。由於該行業所需投資大,私人企業力有未逮,政府便扶持勝科、吉寶等國家控股的公司作為行業龍頭。日子有功,新加坡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升降式鑽油台和改裝浮式採儲卸油裝置的生產商,巿場佔有率高達70%。近幾年,新加坡政府主攻生物製藥業,積極延攬世界頂尖的研究人員和主要的醫藥公司,並斥資設立生物醫藥研究園和藥劑製造園,提供“即插即用”的設施;政府更與大學、跨國公司合作組建科研公司和培訓機構,力爭將新加坡打造為亞洲生物醫藥之都。2010年,生物製藥業對新加坡製造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其所創造的附加值已直逼長期居製造業之首的電子業。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0至2011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連續第3年居第11位,新加坡則躍升為季軍。全球競爭力指數包括“基本條件”、“效率增進”和“創新及精密性”三大指標;星港在前兩類指標的差別不算顯著;但第3項則高下立分,香港的全球排名僅為第24位,被第10位的新加坡遠遠拋離。新加坡近年大舉增加對科技與創新的投入;實現了在2010年之前將研究發展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昇至3%以及將公營部門研發開支佔GDP比重提昇1%的目標,並準備在未來5年撥款161億元新幣,使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調高至3.5%。配合這些目標,政府對製造業的財稅優惠明顯向研究與創新活動傾斜,還成立“國家生產力基金”,資助企業的研發、創新和創業活動以及加強勞動人口培訓。
新加坡經驗的啟示
透過解構新加坡製造業歷久常新的“秘訣”;不難發現,新加坡的成功要素不正是香港產業發展模式的“稀缺元素”﹖其實,這個“星笈”(“星洲秘笈”)並非石破天驚的矌世絕學;說白了,其神髓無非是政府與業界必須有心有力,有遠見、有目標,更要有計劃、有承擔,戳力推行,持之以恒。所謂“勤於思,敏於行”;對於正尋求產業結構多元化路向的香港來說,這一古訓或許才是必須詳加參悟的“升級”要訣。(香港明報)
世華媒體/名家評論‧作者:黃友嘉‧2011.05.31
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2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