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usqiaobao.com 2007-11-29 11:34:00 作者: 来源: |
![]() |
香港新加坡竞争“双城记”为时已久,两地实力难分伯仲各有千秋。由作者列举的几组数字看,香港似乎有落后趋势,但长远来讲还是看好香港,因为它具备稳定的发展环境,有大陆为依托,且不断在经济上向北融合,空间广阔。而新加坡始终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要面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不过双城良性竞争,对大家都有好处。 (萧牧) 原文如下: BBC:香港落后于新加坡? 这一个月两次去马来西亚,一次是陪同于丹去演讲,一次是陪同易中天去演讲,他俩都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因演讲而走红的。他们在马来西亚的讲座,每一场都有新加坡人跨海北上来大马听他们演讲。 聊天时,新加坡常常是一个话题。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真是有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新加坡是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成立共和国的。这次在大马的一个月,社会上有个热门话题:要不要新加坡回到马来西亚联邦。 事缘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如果马来西亚能够给予华裔和印度裔人民公平的教育机会,新加坡可能考虑重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 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宣传部门官员莫哈末泰益说,马来西亚政府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因此新加坡"最好还是维持现状。我们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当年指出,新加坡还是单独成为一个国家比较好。"他又说,"我们比新加坡更好,例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允许许多源流学校存在。我们允许人民自由养猪,新加坡却完全禁止。我们允许民众吃香口胶,定期举行大选,允许反对党存在及批评政府,反观新加坡就没有这样的自由。" 在《马来西亚前锋报》也读到专栏作者阿旺的文章:"马来西亚人民没有想过要与新加坡这个对邻国采取消极态度的国家复合"。 看来,马来西亚人对新加坡似乎不怎么样,不过,香港许多人却相当重视新加坡。世界上很多国家常常将香港和新加坡视为双城记,新加坡和香港也都视对方为竞争对手。在以往的一些国际排名中,香港大多领先新加坡,但近年来,许多国际排名中,香港都落后于新加坡,这一趋势越来越成为气候。 双城记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中,总体竞争力排名,香港由上次的第10名下降到第12名,新加坡则由第8名上升到第7名;创新能力排名,新加坡排名第11,香港排名则是21。世界银行最新发表的物流研究报告显示,新加坡物流能力是世界第1,香港则排名第8。 据香港《明报》的数据显示,知识方面的大学生比例,新加坡为24%,香港则为18%;人才方面的每年净移民率,新加坡为8%,香港则为5%;环境方面,在亚洲75个经济体的社会环境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1,香港则排名第2。 另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的生活成本世界排行第17,香港则排名第4;2006年对外国公司的吸引力排名,香港由2005年的第20位下跌到32位,新加坡则依然稳居首位……还可以罗列不少。由此可见,对两地竞争力的评估来看,香港落后于新加坡已是无可异议的了。 香港落后新加坡?许多人似乎都不相信。如果问哪座城市的人步伐最快,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香港。又错了,这已是老皇历了。据《泰晤士报》披露的英国的一项实验显示,对全球32个城市的实验调查中,人们平均步速较12年前快了一成,其中尤以亚洲人的步速增长最大,达两至三成,最"心急"的是新加坡人。素来被指"走路比谁都快"的香港人,竟然排除在10名以外。新加坡人只用10.55秒就走完18米。 步速是人们生活节奏的良好指标。都市人生活节奏急促,走路也不知不觉地加快了。当今,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科技产品普及,城市人越来越缺乏耐性,有了手机和电邮,总希望对方立即回复,生活节奏变得急促。 香港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受挑战 前些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前去北京述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了他。温家宝说,自己前不久访问新加坡时常常会联想起香港,把香港与新加坡作比较。温家靠提出创新、知识、人才、环境等四个方面的要求,供曾荫权作参考,以强化香港的竞争力。 用词谨慎的温家宝没有明言香港在这四个方面是否落后新加坡,不过从以上的各种排名中已经不难看出,新经济格局的排名、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排名,新加坡远远抛离了香港。香港如何追赶新加坡,考验曾荫权和特区政府的施政能力。 记得,一年多前,曾荫权曾经率领一众高官前往新加坡"取经",4个月后,建制内政党民建联核心成员访问新加坡,应该学回不少东西。不过,这一年来,看不到特区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金融业优化、科技与创新政策诸方面有新的突破。温家靠"仅提供参考"的批评,是否能令曾荫权和特区政府有新思维呢? 蕞尔小岛新加坡,居然能排在纽约、伦敦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国土面积仅两个半台北市大、人均所得却几乎是台湾两倍的新加坡,确实令人刮目相看。记得,就任为新加坡第三任总理的李显龙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行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他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的治国座右铭,因为新加坡是小国家,我们必须很勤俭。"一再强调新加坡的小,凸现出小国必须时时居安思危才能应对生存的挑战,这几乎已成为新加坡历任总理最娴熟的政治修辞。2004年起,李显龙执政后,新加坡突然又引起世界瞩目,经济连续三年高增长,2006年的经济成长甚至达到7.7%,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阴霾。 尽管有一些香港学者和政党领袖,对新加坡的经验也不以为然,说新加坡是"半民主机制下的威权政治"、"实行所谓普选下的强势领导"、"一党执政权威体制下发展经济而不要民主、自由",其实,新加坡的成功并不在于它的权威体制,而在于它充满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发奋图强的精神。这一点,正是香港所欠缺的。 |
*侨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2006-08-16] 新加坡發展模式對香港的啟示■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人總喜歡競爭和比較,城市也是一樣。在上海真正冒起之前,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亞洲雙城記中的主角。兩個城市背景相近,都是面積細小的城市,人口以華人為主,都接受過英國統治。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在香港人的位置和角度,都認為香港一直優勝於新加坡,甚至在文化上,香港人也自覺比新加坡優越,香港人總覺得新加坡人比較笨、小器、墨守成規。而在新加坡人的眼中,香港人缺點多多,惟利是圖,自私自利…… 參訪研究新加坡有利無害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點自負,都要把對方看成競爭對手,都要表現得比對方優越。這個亞洲雙城記的故事,其實代表著走在兩條不同道路的成功故事。最近特區行政長官率團訪問獅城,惹來香港一些冷嘲熱諷,一些人更認為去錯地方,新加坡不應是香港學習的對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況新加坡和香港有極多相類似的背景。新加坡在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參訪是一條發展道路,研究另一種成功模式,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只會有利無害。 新加坡政府發展經濟一力承擔 要研究新加坡,《李光耀回憶錄》是不能不看,而且要一看再看。回憶錄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是李光耀回憶一次從辦公室外出時,剛遇上學校放學,李光耀的座駕就在學生人龍前停下。李光耀感觸起來,這些學生很快就要畢業,之後就要找尋工作,這就是他的重擔。新加坡原本只是為英國人及其軍隊服務,是英國在遠東區的一個後勤補給中心。英國人一旦離開遠東,新加坡頓失所依。新加坡那時的專長是搞文書服務,商業活動不多。但獨立之後,就得自力更生,找尋新的出路。新加坡政府由獨立開始,就想著如何為新加坡人找生意、找工作,所以新加坡政府一開始,就把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的重責挑在肩上。根據李光耀的回憶,英軍撤離時,新加坡人以乞求的口吻,請英國人留下修船用的船塢,讓新加坡人可以轉型從事商船的維修生意。大生意不會做,就連羽毛球生產也要吸納。所以新加坡政府的發展道路,是政商一體,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是責無旁貸,一力承擔。 港英政府並非把香港福祉作首要任務 但香港就不一樣,英國佔領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方便英國商人。所以香港在港英時期是政商並進,甚至可以說是政府為商人服務,但政府本身並不懂營商。在四九年後大量資金和人才來到香港,港英政府根本不需要為商業操心,而政府的運作,基本上不是以當地人民長遠福祉為首要目標。當地人民在經濟發展中分得利益好處,這是偶然或必然的結果,而不是最初港英政府的首要任務。 特區政府應扮演更積極角色 兩個不同的起點,令到星港兩地的政府懷著不同的信念。這兩套不同的信念,以前都有成功的歷史,但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生產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如何保持一個地方的競爭力,令到主要生產要素停留在此,產生經濟活動和經濟效益,令到人民可以就業、政府獲得稅收,這就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 匯賢智庫在成立典禮上,主席葉劉淑儀就總結了香港的經濟發展經驗,長期的不干預政策,令到香港喪失科技發展和創新的能力,以至經濟基礎越來越窄,金融市場成為未來香港對外競爭的唯一王牌。要拓闊香港的經濟基礎,政府必須投放資源,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葉太在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一共工作了二十多年,對香港經濟發展道路,應該非常熟悉。要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扮演更重要角色,那就是新加坡政府走過的道路。新加坡過去三十年走過不平凡的道路,正是為政府、商界、學者,享受互相結合提供可行的典範。 (本欄每周三刊出)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