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媒人牽線








媒人自從問句之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地被裝飾上倫理的、天命的、法律的光環。為了「謀合二姓」,媒人用盡了渾身解數,費盡了心機。那末,其辛苦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媒人為人說媒,必求酬金。對此,民間俗語說:「媒人媒人黑心肝,這頭哄來那頭購,掙個豬頭解解饞。」


以一個豬頭來酬謝媒人,這是我國過去某些地區謝媒的規矩。另一些地區,謝媒的原則大都是為媒人買一塊上等的好衣料。因此,這些地區的俗語便是:「說成一門親,好穿一身新。」




媒人別稱



媒人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別稱,有些由於過於書面化,於現代已甚少使用。媒人一詞的出處,有說是對一年輕男女得一老伯撮合,兩人結婚,女方把老伯的面容印在餅上,以報答他。可是餅發霉了,自此稱作霉人,但因不雅改成媒人。



紅娘

唐代元稹作的《鶯鶯傳》,後人改成雜劇《西廂記》,張生經崔的侍女紅娘從中作媒,才得以和相愛的崔鶯鶯終成眷屬,因此媒人又稱紅娘。





伐柯

出自《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宋朝吳自牧《夢梁錄·嫁娶》:「其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





保山



見於《紅樓夢》第119回:「他說二爺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況且還有舅舅做保山。」



冰人

《晉書·索紞傳》中有冰人一說:「孝廉令狐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紞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媒妁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媒:謀合二姓,妁:斟酌二姓。另一說是男為媒,女為妁。



月老

唐 李復言《續幽怪錄》:「唐韋固,少孤,旅次宋城,遇異人,倚囊坐,向月檢書。固問,答曰:『天下之婚牘耳。』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以系夫婦之
足,雖仇敵之家,貧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逭。」
此異人為執掌婚姻之神,因此又稱媒人為月老、月下老人。



媒人的角色重要,在於剛開始談結婚事宜時,她是雙方家庭間的一道重要橋樑,所以,通常媒人除了能言善道並營造愉悅氣氛之外,對結婚的流程也需要非常清楚,才能隨時掌控一切事項。



媒人工作:



提親時:

一、引領雙方家長與在場的親友們認識,互相寒暄,營造融洽輕鬆的氣氛。

二、代表男方家長說明此次拜訪女方家的用意,先稱讚女方蕙質蘭心、才貌兼備等各項優點,然後介紹男方的儀表、氣度等,希望女方家長能首肯,成就這段姻緣。

三、詢問女方家關於訂婚、結婚是否必要的儀式需配合。通常訂婚是從女方的意見,結婚才循男方的意見, 但媒人仍然要詢問雙方的意見,讓雙方都有共識。

四、大小聘、喜餅數、文定儀式的舉行與否等等,媒人應該逐項提出,讓雙方家長互相討論怎麼樣才會不失禮數,居中協調的功夫就看這裡!

五、問女方八字挑選吉日。要注意的是,女方家長的八字是否要與準新人的八字一同考慮,這種小細節就必須靠媒人適時地提醒。

六、確定所有關於訂結婚的事項與應遵循的禮法後,向女方家長表示感謝,讓相愛的倆�
�有了美滿的結果。



 



在過去,民間謝媒的禮物是男女完婚之翌日或三日內送到媒人手中。但這僅是謝媒禮,至於請媒人說親為撮合男女兩家聯姻的奔走,則不包括在謝媒的酬之內。請媒說親張酒肉招待。因此,民間俗語說:「成不成,三兩瓶。」媒人奔走於男女兩家,投其所好,油嘴滑舌,連瞞帶騙,不管兩家最後能否聯成親姻,首先即能掙到幾頓酒肉下肚,就是某些貪財媒人好為人說親的原因之一。



媒人愛財,尤其是以說媒為職業或作為第二職業的媒婆,則更是見錢開眼,愛財如命。此種現象過去有很多,充實於民間的現實和傳說當中。《古今小說》記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的故事中,張古老年已80,卻要娶年僅18歲的文女為妻,於是找來張媒、李媒兩媒婆,每人先給3銀子,且答應事成之後,再各給5銀子。這兩個媒婆明知此婚事不合適,但還是真的去說媒了,最後竟憑藉著哄瞞就成了這門事。這事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在金錢萬能和媒妁之言為婚媾必須條件的傳統社會中,這種現象則是多有發生的。



媒婆貪財如命的本性,不僅表現在尋常人家的婚姻關係締結上,即使在達官貴人的婚配上,嫁娶雙方也同樣要被狠狠地宰一刀。在《元曲選》記載中,描寫了一個為新科狀元白敏與裴相國之女撮合的官媒,而此官媒則是受俸聖上之命的李尚書之托負責撮合這門親事的。媒婆自我表白說:「我做媒婆古怪,人人說我口快。窮男我說他有錢,醜女我說好嬌態。講財禮兩下欺騙,落花紅我則憑自賴。」足見媒婆斂財可謂達到毫無顧忌的地步了。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經有過幾個刻劃得異常深刻的反面媒婆形象,可謂對現實生活中種種惡媒做出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真實地揭示了媒婆對金錢和私利追逐的醜惡靈魂。《金瓶梅》中的王婆便是典型一例。



在《金瓶梅》所描寫到的幾個媒婆中,王婆是用筆最多也是寫得最為成功的一個。通過為潘金蓮與西門慶的穿針引線私通出賣潘金蓮的兩個故事情節,充分揭示了王婆是此道中的高手,表現了她精明、圓滑、貪婪、無恥、狠毒的性格特徵。當王婆一發現西門慶與潘金蓮首次見面時的情色,便打定主意:且交他老娘手裡納些財鈔,賺他幾貫風流錢使,準備著在西門慶身上開一條生財之道。她成了西門慶這類豪門無賴的幫凶,從而也是依附豪門的寄生蟲。王婆處處鑽營,毒計施盡,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她個人的私利:西門慶勾搭潘金蓮時許下10銀子,她幾番叮囑不要失信,找潘金蓮裁衣,又賺了一套養老送終的衣服。潘金蓮出來後住在她家裡,又得了兩吊銅錢,武松贖回潘金蓮時,被她敲詐了100銀子的竹槓不說,同時還得了武松500銀子的酬謝。



見錢開眼的媒人,已經喪盡了做人起碼的道德,成為變質的媒人,從而導致了媒人在人們心目中的低劣形象,此類人物也成了封建時代的毒瘤。



上述資料引用自:《婚嫁喜》,宗教文化出版社及http://magicreate.pixnet.net/blog/post/40170345-%E5%A9%9A%E7%A6%AE%E4%B8%AD%E7%9A%84%E9%87%8D%E8%A6%81%E8%A7%92%E8%89%B2%E4%B9%8B%E4%B8%80-%E5%AA%92%E4%BA%BA%E5%A9%86



***************************************



此外,魯迅《祝福》的衛老婆子:的媒人性格用如下:



阿呀阿呀,我真上當。我這回,就是為此特地來說說清楚的。她來求我薦地方,我那裏料得到是瞞著她的婆婆的呢。對不起,四老爺,四太太。總是我老發昏不小心,對不起主顧。幸而府上是向來寬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計較的。這回我一定薦一個好的來折罪……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戶人家的太太的話。



ü     
透過以上的對話衛老婆子貶低自己,說自己是老眼昏花的人,糊里糊塗的,也給魯氏夫婦戴了一頂高帽子他們是器量寬大的和魯夫人處於高貴的地位,不能體會下層人士的生活。作者完全成功地藉著該段對話中,把衛老婆子那種牙尖咀利和阿諛奉承的三姑六婆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山裏人,小戶人家,這算得什?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這一注錢來做聘禮?他的婆婆倒是精明強幹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將地嫁 到裏山去。倘許給本村人,財禮就不多;惟獨肯嫁進深山野坳裏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現在第二個兒子的媳婦也娶進了,財禮花了五十,除去辦喜事 的費用,還剩十多千。嚇,你看,這多好打算?……”



 “這有什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裏,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可是詳林嫂真出格,聽說那 時實在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因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不同呢。太太,我們見得多了: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到男家鬧得 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只是嚎,罵,到賀家坳,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 的捺住她也還拜不成夭地。他們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 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腳的將她和男人反關在新房裏…”



後來?——起來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新年就兩歲了。我在娘家這幾天,就有人到賀家坳去,回來說看見他們娘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



“ ‘天有不測風雲,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青青,就�
�斷送在傷寒上?本來已經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飯,復發了。幸虧有兒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養蠶都
來得,本來還可以守著,誰知道那孩子又會給狼銜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誰料到?現在她只剩了一個光身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 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好在她現在已經再沒有什牽挂,太太家裏又淒巧要換人,所以我就領她來。



從上述的描寫,我們對表現衛老婆子的性格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藉著本段,我們知道衛老婆子完全清楚祥林嫂的生活一點一滴她的首度喪夫,如何被迫改嫁到賀家坳裡去,拜堂反抗而受傷和被迫洞房生了孩子,連性別都一清二楚。後來生活有所改善;及至第二度孀居,兒子的下場等,衛老婆子對此無一不瞭若指掌,突出她好管閒事的性格、把她作為一個典型的中人的身分表現得極之「稱職」。



以下超級經典嘅一句(用順德話說出來更有意思):



廿畝田、廿畝地、廿畝荔枝基、一扳高大屋、三疊到神前。



此句諧音「又冇田、又冇地、又冇荔枝基、一扳高大屋(用隻手經已觸及到屋頂,高極都有限)、三踏到神前」,剛好與原句意思相反,更加增添趣味,不得不佩服古代媒人婆「死都詏得返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