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教
甲. 景教之傳入中國
大秦景教是指羅馬教會視為異端的「聶斯脫里派」, 創始人為聶斯脫里, 由安都主教升為東 羅馬首都 君士坦丁大總管, 當 時 君士坦丁堡的教士, 對創教的耶穌持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聶斯脫里派重耶穌為人之道, 亞歷山大派則重耶穌為神之道。最後, 聶派被擯斥,被視為異端, 為東羅馬皇帝放逐出國,並焚燬其著作。聶斯脫里偕其信徒逃到波斯, 受波斯國王之禮遇和保護, 並得在其國境傳佈發展。其後再傳播至中亞細亞。至六世紀末期, 已流行於康居、突厥等地。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 太宗平東突厥, 西突厥聞風歸附, 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西亞與唐之關係日益頻繁, 聶派教士, 亦得而到中國傳教。據明末天啟年間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 占青雲而載真經, 望風以馳艱險, 貞觀九祀, 至於長安。」 可知大秦景教之傳入中國是在唐太宗貞觀九年, 由波斯人阿羅本攜基督教經典至長安, 勸人悔改, 取名「景教」, 蓋取<新約>:「真光普照」之義, 而太宗命房玄齡迎阿羅本, 並召見垂詢教義, 准令傳教, 並下詔建寺。陳致平在<中華通史>中認為太宗優容宗教, 多少受了政治的影響, 太宗為經略西域, 利用景教為政治之連繫, 所論尚是。
大秦景教的主要教義與羅馬教廷所主張的大有不同, 其教義有以下各項:
- 聖母所生者非聖子, 聖母與聖母之子僅為倫理、友誼之結合而實質之同一;
- 聖母所生者為耶穌之人體, 非耶穌之神性, 故不拜聖母瑪利亞;
- 耶穌有二體: 一為有形可見之人, 一為無形不可見之聖者, 所謂二位二體也, 在世三十餘年, 耶穌為立教聖人, 為盛神之器, 非即聖子;
- 僅留十字架, 不設聖像。
景教行監督制, 由教民選舉教務大總管, 祭司以下, 皆可娶妻, 惟謹守嚴肅之齋戒。
乙. 唐朝景教流傳的情況
景教初傳入時, 正值高祖駕崩, 太宗心懷懺悔, 乃使房玄齡迎阿羅本, 據<唐會要> 的記載, 三年以後, 太宗承認「所司即於京師, 建寺一所, 以使傳教」, 又命房玄齡、魏徵助阿羅本譯經。
太宗以後諸帝, 對景教皆曾弘護, 高宗時仍尊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 並詔諸州各置景教寺, 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述, 一時「法流十道, 寺滿百城」, 頗見興盛。
武后繼位, 景教大德阿羅憾等集資建「大周頌德天樞」於洛陽諸門,極盡弘麗, 武氏大悅, 遂得繼續發展。
玄宗開元年間, 曾使景教教士到宮中修功德、講道, 天寶初, 特命寧國等五王親, 往大秦寺禮拜, 並令高力士奉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遺像, 安放在大秦寺中, 供人禮拜, 一些教士並獲封號。
肅宗曾在靈武等五郡重建景寺, 大臣如郭子儀亦信奉景教。
代宗嘗於於耶穌聖誕送香賜饌。德宗繼位, 亦復優容, 景教徒大會於長安, 特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記景教盛況。
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 武宗接納道士趙歸真及宰相李德裕的建議, 以佛教僧尼眾多, 寺院遍天下, 侵滅徵稅, 乃有禁毀佛寺, 強伯僧侶還俗之舉。<資治通鑑>記載:「至大秦,穆護, 祅僧, 皆勒歸俗, 景教亦在禁廢之列」。由於景教過於仗藉帝主護法,未能根植民間, 又宣教全憑外來教士, 本土傳教人材向無培養, 故被禁後, 遂以陵替。
中土景教雖被禁, 然沿海邊境尚有存者, 唐末黃巢陷廣州後, , 屠戮外教教徒即有十餘萬眾, 由是景教遂滅。但據伯希和的考証; 宋、元間,中土景教雖式微, 但中亞景教則繼續流行, 教徒混入蒙疆邊界, 亦因宋、元間景教在中亞繼續流行, 蒙古之克烈、乃蠻各部均有信奉者。蒙古帝國崛興, 各部親貴從征有功, 景教亦隨之再盛。
及世祖入主中華, 景教因而隨之久傳入, 名為「也可里溫教」,可以不捐稅征納, 但是, 在中原地帶的信徒, 大都是邊境疆民族及外國商人, 故又不根植民間, 加上佛道的排擠, 故元亡明興, 景教便一蹶不振。
總言之, 自唐太宗貞觀九年阿羅本傳入至唐武宗會昌五年之禁被滅教, 景教在二百一十年間廣泛流傳至唐各地.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2_relitongking.htm
元朝景教流傳的情況
唐末中原地區之景教雖已衰微,然其於西北沿邊各地,仍相沿不絕。至十一世紀初, 蒙古之克烈部 (Keraites) 早有信奉景教者,時曾遣使至木鹿城Merv總主教處,請求派教士至蒙古傳教,自是景教東傳,再呈活躍。而蒙古乃蠻部,以至汪古部與畏吾兒等,亦多信奉景教。至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此類信奉景教之蒙古各部中人,大率皆以從征有功關係,成為分佈各地、顯赫一時之權要,景教於焉大盛。惟元人稱基督教為也里可溫,景教為基督教之一派,故亦稱為也理可溫教。
元代諸帝, 除元仁宗外,大都重視也里可溫,特加維護。世祖時,皇后、公主、親王、醫和大臣中,崇奉景教者不在少數,故世祖設立崇福司,以管理也里可溫。其地位在佛教之下,道教之上;位望既高,弘揚自易。1330年時,景教徒約有三萬餘人。元代諸帝, 關於保護也里可溫等宗教之詔文,每聽令教徒刻於各地寺院。
元代景教, 由於早期在西北及蒙古各部發展,其教徒之生活方式,與當地風俗相濡染, 漸至與早期景教之教儀相異。如元代景教徒有一夫多妻者;景教教士,亦難禁拜帝王、拜祖宗之俗。至於教徒之兼習儒家學說,敬拜祖宗者,亦所在多有。
但元代景教似皆偏重於對蒙古貴族之勸信,而於其所統治之一般民眾,則似未嘗多為注意傳播,故其在中國之根柢不固。至朱明代興,蒙古人非同化於漢人,即多返居原地。 景教在內地之根柢既絕,而聚居蒙古各部之遺民,又以自世祖推崇西藏喇嘛以來,已逐漸轉而信奉喇嘛教,故景教遂趨式微。
景教
一.名稱之由
1.景教本屬基督教之聶斯脫里派,其創辦者為敘利亞人聶斯脫里( Nestorius)
五.元代景教之發展
1.唐代景教徒自會昌滅佛,以至黃巢攻陷廣州屠殺後,其在中國內地及廣州等沿海要地者,似已無甚遺存,然其在西北沿邊和邊地者,仍相沿不絕,尤其參與天可汗組織之康國,仍為聶派教務大總管所設之第十教區。故至第十一世紀初年,蒙古早有信奉景教之機會。至元世祖統一中國時,凡蒙古諸地,及其連接地域,已不乏景教信徒。
2.元人稱基督教為也里可溫教(RETHABIUM,似為阿刺伯語稱上帝之一種音),景教為基督教之一派,故亦稱為也里可溫,而不稱景教矣。當十三世紀時,景教在中國境內,實有長足之進展。據聶派所傳當時報達城教務大總管所轄之二十五處教區中第十一區之秦尼(SINAE)即指中國。而元代景教徒之分佈,就其有都邑可考者,自北平以外,其附近房山縣之十字寺,似最負盛名,而元代之大都卻是一個獨立教區(23區之汗八里KHANBALIK),山西之大同,且有大總管所派之主教駐節。再西去為甘州、涼州、肅州、沙州,亦有景教信徒。更西則新疆之地亦多信徒。北平以東,則今日東三省區域,元時為乃顏封地,乃顏信奉景教,其人民亦有信徒。由北平東南,下達江蘇之揚州與鎮江等地,當元中葉,其景教發展尤較別處為速。更南至昆明,亦有少許信徒,由北平西南,下達河南安陽及湖北襄陽等地,亦有信徒。
3.元代諸帝,關於保護也里可溫等宗教之詔文,每聽令教徒刻於各地寺院。雖明旨在維護道教,但元帝對也里可溫等宗教之維護,亦同時指出。元代對也里可溫教信徒,皆蠲免各種差役,且禁止官民人等侵漁教徒財產。
六.景教在華傳播之特點
1.密切依附政治
從唐代景教之傳播歷史看,景教教士自入華後,即與政治關係甚密,並深受唐室之榮寵。唯任何宗教或主義信仰之支持,應在民眾心中,如依附政治過度,則其命運必隨國家之倡禁而忽興忽衰,故景教賴唐室之倡導而勃興,隨武宗之滅法及唐宋易代而陡衰。
2.主要播於上層
景教之主要傳播在上層人士之間。景教碑左右兩側列的敘利亞文僧名,應皆各國教士,其餘漢文史料所列之景教教士主要也是外國人。至於中國之景教徒,或以為房玄齡、魏徵、尉遲恭、郭子儀等等,若非正式皈依該教,至少也受其較深之影響。他們均為達官貴人,可見在廣大下層民眾中影響較微。
3.與他教起衝突
景教為一神教,具有排他性。其初入華雖未伴以暴力,但景教始傳入中國,即與中國傳統的儒、道及佛教產生衝突,互爭地盤與信徒。因此,它也遭到他教的排斥。
4.兼辦慈善事業
景教教士凡到一處,往往興辦醫療或教育之事業。如景教碑文所云:「餒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據史書載,弘道元年,中宗苦頭重不能視,乃召侍醫秦鳴鶴以刺頭出血而療之。開元二十八年,僧崇一為玄宗弟憲療病奏效。
5.屢傳而又屢衰
基督教之在華傳播,凡歷數起數落,如唐代之景教,元代之也里可溫教,明代之耶蘇會。其特點多係初傳興盛於一時,隨後即趨於沒落。
七.景教傳入的影響
1.景教雖然受到種種條件限制而終於沒落,但景教是西方的宗教,傳到中國後,把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包括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帶到中國來,所以景教的傳入,可說是中國與歐思想融合交流的第一章,更為後來傳入的天主教、基督教奠下基礎。
2.另一方面,為基督教在中國流傳的情況,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如<<三威蒙度讚>>所云:「謹按諸目錄,大秦本教經部三百三十部,房玄齡、魏徵宣譯奏言,後召本教大德僧景淨,譯得已上卅部卷」。
3.此外,景教傳入中國,深受中國儒家、道家和佛教影響,如景教文有以「佛」稱「天主」,「受戒」稱「受洗」,「僧」稱「教士」之語。後世出土景教墓石亦多有蓮花或蓮座的雕刻等,使中國固有的儒、道、佛與西方的景教融合,故景教對中國貢獻不容忽視。
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將軍衙署居然有景教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