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姓名:


米俐


完成日期: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星期一


學號:


HK026002


科目:


中國古代文選論第四課







等第:


 A


()     釋詞


¥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意不稱物”指構思內容不能正確反映思維活動物件。“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現思維過程中所構成的具體內容。陸機的這句話,寫盡了一切寫手的煩惱。言、意、物三者是寫手的認識轉換過程。物,今天可以說成是社會生活的本身。意,指的是人們對於社會生活的認識程度。言,指的是人們能否有效地傳達自己對於社會生活的認知。通俗一點說,我們看到一些社會現象,能不能有所思考,思考得對不對,這是意和物相稱的問題。


¥                〝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按照多家注疏的共同意見,這幾句話的意思大體上是說:構思開始時,先要摒絕視聽等一切容易分心的感官活動,然後才能專心思考,廣求各種合適的寫作材料。當題材羅致後,原先朦朧的文情便可逐漸明朗,而意象便清晰地互相浮現在腦際。 《文賦》所謂「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的意思,是尋回舊感觸,開始又真情洋溢的時候。 


¥                〝詩緣情而綺靡〞:為陸機的中國著名文學理論,其原意是講詩歌的特點是以精美的辭采抒發情感。在文藝創作中,人們的審美意識一是關注人的主觀情感,二是追求辭采之美。"詩緣情而綺靡",就是這種創作思潮、審美意識的理論表現。六朝文學理論,視文學的本質為「情志」。陸機的文體論在曹丕《典論·論文》"四科八體"說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提出了"十體"說。其中特別是"詩緣情而綺靡"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所謂"詩緣情"就是說詩歌是因情而發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感情的,這比先秦和漢代的"情志"說又前進了一步,更加強調了情的成分。這是魏晉時代文學自覺的重要表現。


¥                〝應感〞:這是一種心靈活動,陸機稱為「應感」,這是他在《文賦》中提出的。陸機說:“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照字面理解是心物相觸而有所感發,與“興會”意思基本相同,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創作靈感。陸機認為,當靈感來時是無法阻擋的,去時亦無法遏止;靈感藏而不發時.如同光息影滅;而靈感噴湧時,則如震響聲起。作者必須及時捕捉時機進行創作。


¥                〝謝朝花之已披,啟夕秀於未振〞:是陸機提出的著名主張。朝花已開,指別人已經寫過的意境,要辭謝掉,不再去寫它。夕秀未振,晚上還沒開的花朵,指別人沒有寫過的,要開放,要寫。


()     問答


¥          陸機認為創作前應具體什麼條件?他如何論述藝術想像和構思過程?


陸機(261-303年)字子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他的《文賦》是我國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研究文學創作的基本理論。他沿著曹丕的《典論論文》方向,著重探討文學的內部規律,並首次全面地系統地研究文學創作的基本理論,後來的文學批評都是按《文賦》的道路繼續發展。


J         創作前應具體什麼條件具體情況如下:


子、      著重玄覽、虛靜的精神境界和知識學問的豐富:《文賦》開始就指出要“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種雜念所干擾,從而達到思慮清明的境界。這是針對“意不稱物”而提出的。當作家進入了玄覽虛靜的精神境界後,就能“收視反聽,耽思傍訊”,遂一心一意開始構思活動。構思活動耍有豐富的藝術想像,繼而與現實生活的客觀環境緊密結合,形成鮮明的藝術形象,再以文字的手段具體地呈現出來。為了尋找最精彩、最能充分地表現構思藝術意象的語言文字,就要“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上天入地,無所不至,從而達到〝謝朝花之已披,啟夕秀於未振〞的境界。


丑、       “頤情志於典墳” :則是要求作家作家廣泛學習前人文章和著作,從中吸取思想上的營養,以培養高潔的情思,還要從中吸取文辭上的營養,以豐富表達的技巧。這裡的“典墳”是借儒家傳統的“三墳五典”來泛指各種有價值的優秀作品,針對“文不逮意”而提出的。


有了這兩方面的準備後,構思活動就能順利地展開。


J         藝術想像和構思過程:


創作過程中的核心部分是構思。陸機認為文思之通或塞在於靈感之有無,他把靈感的作用稱為“應感之會”。當靈感湧現時,則“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及“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當靈感枯竭時,則“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然而,陸機認為靈感的到來是非常微妙的,簡直是“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至關重要的是“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也就是發揮想像力。通過構思,要達到“情瞳矓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使情和物在頭腦中逐漸清晰、活躍起來。通過構思,還要“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調動各種有用的表現手段。可見構思是解決文、意、物之間的矛盾的重要環節。


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也就是謀篇佈局、修辭煉句。陸機認為在意(義)和文(辭)兩方面都應作精心的安排。


整個創作過程是從無到有的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所謂“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最後臻於“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即達到文和意二者都比較完美的境界,這樣作者是會感到無限的欣喜的。


《文賦》很明顯地是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闡明的。在陸機心目中,文學和非文學的界限已經劃分得比較鮮明了,因此他論述各個問題的時候,總是牢牢地抓住了文學的特徵。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情感的因素。例如他講觀察生活是說:“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他講修辭是說:“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歎。”他講文體是說:“詩緣情而綺靡”,“誄纏綿而悽愴”。先秦兩漢的儒家在詩樂的研究中已經發現了情感的因素在文藝中的重要地位。陸機在這個基礎上踵事增華,更進一步闡發了情感是文學創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強調形象的概括力。例如他講構思,要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講謀篇,要求“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他認為行文的樂趣正在於能夠“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這就是說,在創作中要善於集中提煉,小中見大,以有限的篇章展示闊大的境界,具有尺幅千里之妙。第三,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美。在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問題上,陸機明確地指出,內容是主要的,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他說:“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但他也反對“或托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這樣空洞無物的作品。從他列舉的五種文病,即“唱而靡應”、“應而不和”、“和而不悲”、“悲而不雅”、“雅而不豔”,也可以看出他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審美標準。


完成認真,望繼續努力!耿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