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是根據中風的病源而將病症分類的,通常由外邪(身體以外的致病因素)侵襲而引發的中風稱為"外風",又稱為"真中風"或"真中";而由身體內自己產生的病邪侵襲所引發的稱為內動,又稱為類中風或類中。從現代中醫學臨床實踐分析,本病以內源性引發者居多。
引致中風的病源稱為 "風邪"。 由於本症起病急速,症狀表現多,變化迅速;與 "風" 善行多變的特徵相似。因此古代醫家從廣意上採用類似比喻法,把具上述特點的一組病稱之為 "中風"。據中醫理論,這個疾病不但影響腦部,還涉及經絡或體內 的臟腑系統。
有關中風的記載,早在公元前200年漢代《內經》素問風論篇中已描述: " 風中五臟六腑之腧,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 戶,所中則為偏風 。" 意思即五臟六腑的穴位是風邪(中風病源)的入口,風邪進入臟腑就形成內源性風邪,亦就是中風証。內容還描述到半身不遂、語言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狀。 公元3世紀《金匱要略》則指出中風的主要病因是細小經絡氣血不足,外源性風邪乘虛侵入體內所致。并按病人病徵的輕重程度加以具體描述: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 ; 邪在于經,則重不勝;邪入于腑,即昏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意思即病邪侵入絡(是體內的細小通道,循行于身體表淺部)則肌肉皮膚感覺麻木;侵入經(是體內通道的主干,固定縱行于身體深部)則身體不勝負荷;侵入腑(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則會昏迷不醒;侵入臟(心、肝、脾、肺、腎)就會說話不流利,口流涎液。由此將中風分為中經絡(經絡中風)、中臟腑(臟腑中風)。
此後《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濟生方》等有關中風的論述大多離不開這個範疇。金元朝(公元960-1368年)之後,中風的研究已有很大的進展,治療中風的方藥更為豐富,到近代對中風的治療又有很多更為有效的創新。中風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疾病,同時伴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說話不流利等症狀。病情輕者可以無昏倒,而僅以半 身不遂、口角歪斜為主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