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故事內的人物、學府、故事內容等都是虛構的,敬請留意。

一次,S堂到廣東揭西朝聖。我萬分雀躍,因為既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又能探訪教會。揭西是個潮客混合的縣城,居民主要操客家話與潮州話,情況類似加拿大滿地可同時英說語和法語。 我們首先參觀操潮州話的棉湖區的花地瑪聖母堂,此堂的哥德式尖頂,外型很像雙子塔,聖堂內部的十字架被兩扇畫有聖人的紅色玻璃窗。我當時看見國內有這樣有規模和精緻。除了導遊外,更有幸哥哥作我的「補充」導遊。

 

他看見這座哥德式聖堂,便對我進一步說明:仿羅馬式藝術發展了兩百多年之後,到了十二世紀,在法國又逐漸發展成「哥德式藝術」﹝Gothic art﹞,而後擴展至全歐洲,並且一直延續到十五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有三項特徵:尖拱、拱肋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就連前面所說的彩色玻璃窗戶也不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哥德式樣建築師正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成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因此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建築之內,會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

 

幸哥哥實在是宗教界的北極星,無論彌撒禮儀、教會史、靈修、聖詠樣樣皆精,指導整團的教友尤其我,我牽著幸哥哥的雙手,一邊仔細聆聽著導遊介紹本堂的人文面貌,甚至牧職人員的寢室和工作間,雖簡樸卻整潔而物資齊全,感謝主的供給。 那些教友十分好客,和他們談話感到莫名的溫馨,也感受到聖神的臨在。隨團的神師幸哥哥的叔叔畢神父和幸哥哥的舅舅,亦即是給我付洗的莊神父,坐下來為花地瑪堂的教友辦告解,中港兩地的教友氣氛和諧極了。

 

上車時,幸哥哥甜蜜地對我笑了一下,讓我先上車。此時,蝴蝶飛舞,鳥兒歌唱,蜜蜂跳躍於花卉間。 由於時間關係,吃午飯後馬上驅車前往位於客語區的灰寨。灰寨是個農村,生活條件明顯比位於市集的棉湖差,村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人人滿面笑容,看起來很滿足。此村有許多旅居海外的華僑,大部分在馬來西亞落戶,他們定期匯款給親友,甚至家境富裕的,還匯款用作發展家鄉。然而,我的祖父母當年卻選擇了香港。由於家中一向說客家語,所以今天我的客家語可大派用場了。我的聰明男友幸哥哥一會兒便學會了簡單的詞彙。

 

抵步後,我們先探訪聖心堂。我充當部分教友的翻譯。他們大多數超過50歲,年青一代考試成績優異的,考上省城,甚至上海、天津及北京的專上學府後,便留在當地工作;或者到廣東城市或其他先進的外省工作去,剩下來的就只有年屆退休的中老年人,過著務農生活,休閒時和耕牛談話,多麼寫意。 身為男護士的幸哥哥很關心村里的人,他見村民腰酸背痛的,便協助他們舒展筋骨;容易疲倦的,便透過我指導他們應該吃些什麼蔬菜水果和肉類….其他團友隨即幫助準備午飯的村民。有的協助他們煮擂鹹茶,有的協助他們做鹽焗雞、東江豆腐、冬菇扣肉、西芹腰花等。幸哥哥對於地道的客家美食,都感到非常新鮮,尤其在香港不常見的擂鹹茶,味道和吃法介乎茶與湯之間,喜歡的還可加些蔬菜作佐料。我們坐在田園中的兩株大樹下邊交談邊進餐,大家互相以望的名祝福對方平安,這實在不是其他俗世的人所能夠容易體會到的平安與喜樂。

 

不經不覺間,已日薄西山了,大家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交換聯絡方法後乘車離去。 這晚的空調像是失靈的,偏涼但不能調校,再打開衣櫃看看,沒有後備毛氈,幸哥哥害怕我著涼,提議把我床上的毛氈也拿過來,然後一同睡,集合二人的體溫,便可取暖了。幸哥哥真的是個正人君子,我們的距離雖然是這麼近,但他完全只求把身體上所有的暖意傳送給我,沒有半點佔便宜的行為。

 

他那結實健康的身軀比世上任何一張被褥來得溫暖,加上在他的手臂擁抱下,這晚睡得特別甜蜜。整個晚上,甜蜜溫馨的思緒湧現心頭:一次趁幸哥哥和我遠足。我不慎跌倒,他馬上到就近的清潔水源為我沖洗,然後用醫院的消毒藥水塗在傷口上,最後包紮好。幸哥哥叮囑最遲兩天後要拆繃帶。語畢,眼眸還流露著無限關懷的愛意。

散文式小說:你愛我嗎?(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