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起香港管理專業協會(HKMA),很多人會想起兩位傑出女性,一位是首任執行秘書原劉素珊女士,另一位則是現任總幹事成小澄博士(Dr. Elizabeth Shing)。HKMA成立超過50年,填補了香港管理教育的一片空白,為本地企業注入西方管理文化思潮,對推動本地企業成長作出貢獻;兩位在幕後策劃執行的大旗手居功不少。
 
 
加入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近40年,Dr. Shing一向作風低調,實事求是,過去甚少接受訪問,尤其是個人專訪,今次為配合HKMA 50周年而特別接受《領袖智慧系列》專訪,終有機會向她學習管理之道。
 
 
管理人談管理
 Dr. Shing
從事管理教育事業多年,早在70年代已取得MBA,可以說是香港管理教育的先驅,問她個人管理心得,她輕輕拋下一句:「讓下屬做好要做的事。」但這只是引子。
 
 
「管理學有好多理論,但原則是一致的,就是如何令下屬做好他要做的事,像有人提倡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有人要求management for results,歸根結底都是要求下屬工作達到指標。當然要做到這點方法有好多,想深入了解最好讀個課程。若說簡單直接一點,就是要團隊每個成員都知道自己與伙伴的職責,人人不介意多行一步,同心協力互相支援,那便多半成功。」
 
 
她指出,香港經濟在過去數十年的成功發展,與香港人的工作態度有很大關係。「如果你曾到過外地工作或與外地人合作過,你會發現香港人好勤力,做事盡責進取,你交給下屬一個任務,他無論如何也會給你完成。但在其他地方,即使是西方先進國家,員工大都是各自為政,不太願意做自己工作範圍以外的事,所以香港的競爭力能長年排於世界前列。」
 
 
「香港人另一個優點是好學上進,尊師重道。記得有一次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門外等車,有位身穿制服的保安員走過來跟我打招呼,我心想這間管理公司的培訓也做得不錯,保安員挺有禮貌的,誰知他前來跟我說了一聲多謝,原來他是讀了HKMA的培訓課程後才找到這份工作。我那一刻很強烈的感覺到,香港人真的很進取,即使最前線的員工,也不會放過進修的機會,我為香港人驕傲。而HKMA的課程也真的幫到他們,這是我最感欣慰的。」
 
 
加入HKMA
 
感到欣慰,不枉她在HKMA貢獻近40 年。Dr. Shing 1970年香港大學畢業,第一份工是在香港戒毒會當社區關係主任,當時她的同事還有前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陳黃穗。「那時剛讀完第一個學位,其實好想繼續讀上去,但經濟能力不容許,要賺錢養家。戒毒會是一個好機構,工作又有意義,但我細心分析下來,若想再上層樓,在那個範疇一定要讀個Master in Social Work,否則便不能升做主管。於是我開始考慮,我是否願意長久留下來,是否有興趣以此作為終生事業,結果我決定離開。」
 
 
70年代,香港社會仍是重男輕女,在商界女性薪酬普遍要打個八折,人們都覺得是正常事。Dr. Shing心想,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老闆是女性的,機會和條件也許會好些,起碼不會受到不平等對待。「這時在我面前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太古集團,鄧蓮如話事,另一個就是HKMA,原劉素珊掌管。她們兩位都是很出色的現代女性,兩者都向我開出好條件,真的頗難抉擇。最後我選了HKMA,主要原因是我考慮到若以晉升機會看,在HKMA上位的機會應該更快一點,加上我對HKMA的工作性質很感興趣,所以揀了HKMA。」
 
 
最早的MBA
 Dr. Shing
72年加入HKMA時,正式員工只有五、六人,工作上要事事兼顧,但她幹得起勁,樂在其中。HKMA是個管理培訓機構,本身也著意培訓內部人才。Dr. Shing很快便因為表現出色,獲機會到英國進修,條件是簽下「賣身契」,五年內不可以離職。Dr. Shing本來就想繼續進修,而且有機會出國見識,學習自立,於是欣然接受了這個條件,到英國倫敦City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修讀MBA。「其實當年英國尚未興起MBAMBA是美國的產物,我讀的課程原本叫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但內容與MBA是一致的,後來MBA在國際間日益受到重視,學院才將課程正名為MBA,並聯絡舊生把學銜也正名為MBA,因此這可說是英國最早期的MBA課程。」
 
 
自我實現
 Dr. Shing
當年簽下五年「賣身契」,她坦言,對於被縛五年,曾經有點抗拒,但五年過去,沒有了那種被契約束縛的心理壓力,她反而更想留下。曾經有一段時間,香港經濟騰飛,人才不是被挖角就是主動跳糟。但Dr. Shing面對外界招手,始終不為所動。
 
 
「大部分人轉工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求事業有更佳發展。倒過來看,除非有更佳發展,否則為何要離開?我一直留在 /font>HKMA,是因為在這裡我得到的實在太多,我可以繼續進修,可以有機會接觸各行業的最高層,接觸社會上最傑出的人士,同時又有機會接近群眾,認識社會,這些都給我很大啟發,令我的人生很充實。我可以做到self-actualizing(自我實現),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既然如此,我為何要離開?」
 
 
群策群力
 Dr. Shing
信守承諾,一心一意在HKMA發展,把一個最初只有五、六人的機構擴展至今日有超過200名員工的教育團體。「HKMA的成功,絕對是群策群力得來的成果。我們初期是由政府資助,每年約有20萬元,後來增至30多萬元,但發展下來,我們覺得不應永遠靠政府支持,必須自力更生,自付盈虧,不要耗用政府資源,這反而帶來更大動力。」
 
 HKMA
成功的地方,是能夠緊貼政府政策和市場轉變,因應所需作出相應配合,而且往往快人一步。「對我們來說,快人一步並不難,因為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全都是商界精英,熟知市場趨勢,我們不時開會商討大計,例如定立每年發展的方向,我們都很認真去做,社會發生甚麼事,有何轉變,如何配合,事前做很多research,邀請專家分析,完全是根據社會需要而做,由籌備到定出年度發展方向往往要花上數月時間,而當我們定下目標如實推行之後,便會跟著做。」
 
 
課程的演變
 HKMA
在過去50年,於提高香港管理水平方面建樹良多。60年代,香港尚未有正式的Business School,當時大學學位少,管理課程更少,未能應付社會急速發展的需要,HKMA正正填補了這個空檔,為大量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提供進修管理學的機會。而隨著社會急速發展,HKMA的課程無論內容以至形式都不斷在變,其中最明顯的是上課時間。「在70年代,晚間課程第一堂是545分開始的,那時普遍仍維持朝95的工時,現在最早的一堂也要645分,大部分人的工時都加長了。」
 
 Dr. Shing
指出,課程最早期是從外國邀請專家回來任教,全部英文授課,主要為工業總會會員和大機構培訓員工而設,由於當時無足夠管理學導師,這些大機構也願意讓其高級職員前來任教,像怡和、太古、和黃等大機構的高層都曾經是導師。後來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商業學院,遂開始邀請大學講師前來授課。「其實當年工商界都有一個共同看法,覺得剛畢業的大學生未能符合實際要求即時投入工作,因此在大約7475年間,我們覺得可以作為中間人,邀請大學教授與我們來自工商界的會員一起探討如何才能製定適合工商界實際需要的課程。」
 
 
DMSEDBM
 HKMA
與當時的理工學院合作開辦的管理進修文憑課程(DMS)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下成立,目的是給那些在工作上已取得成功但未有學歷的人士一個進修機會。「這個課程一直維持至今,可說相當成功,是真正香港本土的管理課程,完全為本地工商業而設,由本地大學教授及業界人士任教,亦有本地高級公務員講解政府運作,像陳方安生等許多高級官員都曾經在HKMA講課。」
 
 
對於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終生學習,持續進修日益盛行,Dr. Shing認為絕對是好事,雖然也帶來很大競爭。「政府現時提供各種資助,鼓勵更多人進修,坊間也多了機構開辦課程,有些在以前只有我們開辦的課程,現在連八大院校都加入競爭,這個發展是正常和合理的,因為市場有此需要。競爭雖然增加了,但我們定位不同,對象和目標也有分別。我們的優勢是一直與商界有非常密切的聯繫,課程較著重實用性,與大學著重學術性有明顯分別。例如最近我們便自行開發了一個EDBM課程,屬政府資歷架構第4級,課程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學員可參加我們舉辦的活動,如各個不同的獎項,觀摩別人的管理方法,從實例中學習如何改進,親身體驗別人的成功之道。讀大學也沒這麼多分享交流的機會,這是一個相當特別的課程,也是我們特別的地方,不是純理論,更強調實踐。」
 
 
企業留才
 
與此同時,HKMA也為企業度身訂做培訓課程。Dr. Shing指出,過去十數年社會經濟起落相當大,員工做得辛苦,工資升幅卻明顯比較少,再加上通脹,令許多人對工作充滿怨言,每當經濟稍為好轉,員工便想另謀更佳出路,因此僱主必須想想,怎樣才能在充滿挑戰的營商環境下留住員工。
 
 
面對人才流失問題,Dr. Shing認為最困難的是家庭式企業,以及業務長時間停滯不前的企業。前者的困難在於家族生意給人的感覺是只會將機會留給自己人,所以難請人也難留人,而停滯不前的企業則不能給年輕人提供晉升機會,非但沒有增加職位,甚至要縮減人手。
 
 
「現時許多企業都為留才傷腦筋。我們建議機構內部要自行製造一條終生學習和晉升的路徑,讓員工清楚看到自己的前路,以及感受到公司對他們的關心,增加歸屬感。HKMA針對企業度身訂做的『企業大學計劃』(Corporate University Scheme),同樣有晉升階梯,由證書、高級證書、文憑、學位,拾級而上,讓員工成長,願意為公司賣力,這無形中加強了公司的競爭力。因此,企業投放資源在培訓上,表面看沒有即時的回報,其實無論對留住人才、建立員工歸屬感、增強企業營運能力、創造更好業績等各方面都有好處,絕對是穩賺的雙贏方案。」
 
 HKMA
的獎項
 
在過去50年,HKMA曾舉辦過不少極具影響力的獎項。第一個舉辦的獎項是傑出推銷員獎( style="FONT-SIZE:15pt;" size="4">Distinguished Salesperson Award),1968年首辦,概念取自外國的模式;第二個是最佳年報獎(Best Annual Reports Awards),1973年首辦,這兩個獎至今依然繼續。而最精采最廣為人知的,當數最佳管理培訓及發展獎(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及HKMA/TVB傑出市場策劃獎(HKMA/TVB Awards for Marketing Excellence);競爭最激烈的則是優質管理獎(HKMA Quality Award)。此外,HKMA的獎項近年更發展至國內,在內地推出了中國傑出營銷獎(Award for China Marketing Excellence),受到廣泛關注。
 
 
「我們辦這些獎項要求十分嚴格,絕對不是『豬肉獎』,只要你曾參加過,就知道參賽者競爭如何激烈,整個評審過程一絲不苟,是真材實料才能得獎,因此得獎者全是行內精英。參加這些比賽,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自我檢討和交流機會,並且能激發團隊士氣,做得更出色,好多參賽者即使未能得獎,也覺得在過程中獲益良多,因此近年參與的機構愈來愈多,在社會的回響也愈來愈大。」
 
 80

 80
後近日又成為話題。對於80後,Dr. Shing有這樣的看法:「說捱不得苦嗎?可能我初出來工作時我的老闆也像現在的人般看我吧。(笑)我想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他們所面對的挑戰,當然比較起來80後都是少捱苦的一代,有父母疼愛,成長的環境比較好,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才能,好像我們聘請的80後便很出色,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作為管理人,你要懂得對症下藥,因材施教,最重要是樂意與他們溝通,聆聽他們的不同看法,有時即使是行不通,也可以帶來新的思維和衝擊。你拿出誠意行出一步,他們會感受到,也會願意與你溝通和合作。當然也有些真是『爛泥扶唔上壁』的,那就沒辦法,要自然淘汰。」
 
 
「現在世界變得很快,我們不能只抱著自己的一套要年輕人服從,也要自己去迎合社會發展。每個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特質,不能只要求年輕人適應我們的習慣,也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大家雙方面協調,沒有一套方法是萬能的,例如有些人你要給他很大的自由度,他們才能發揮,若你全程監督著他,他便甚麼也做不到,這是性格問題,與甚麼年代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領袖眼中的領袖
 
想尋找學習對象,不用到老遠的地方,自己的老闆已經是很好的學習對象。他能夠成為你的老闆,一定有其優勝之處,一定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身邊朋友都是學習對象。
 
 
若真要選一個的話,我會選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他是一個典型的香港故事,家境清貧,勤奮向學,取得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憑努力默默耕耘,一步一步邁向成功路。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憑努力和毅力達致成功,也可以看到他有識見而又謙厚的風度。



http://www.recruitonline.com/artic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_id=26529





 


















成小澄博士BBS, JP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總幹事。前任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離職後工作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理事會委員,曾任消費者委員會、消費者訴訟基金管理委員會成員、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公務員用委員會委員等多個公職。






Dr. Shing說:「在HKMA多年,很難說哪件事最開心最難忘,可能是50周年吧。一間機構可以延續50年不容易,最開心是我們有一班出色的團隊,所以我們能愈做愈好,不斷進步。」






領袖智慧:虛心求教,以勤補拙
The 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