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姓名


米俐


完成日期:


二○○七年二月十三日星期二


學號:


HK026002


科目:


新聞學採訪寫作第三課( 1)







等第:


  A


壹.                   名詞解釋


1.                  新聞的主題:即是新聞報導所表達的主旨和是新聞最精要之處,亦稱為報導的〝靈魂〞,它往往由記者的認識、觀點和取向而決定的。一般來說,新聞報導該有主題,就具體某篇/類作品而言,大致有三類:


'             無主題:某些簡單的訊息性的新聞,確實是沒有主題的,或者是筆者故意不植入主題。如:氣象、商品、服務便可以不加入主題。


'             暗主題:此類新聞不需要明確點出主題,故此無須使記者花費精力去提煉及深化,只消如實描述與報導。


'             明主題:此類新聞需要用盡千方百計以突顯主題。它一般佔去新聞報導的最大量。


2.                  粗筆:也稱白描及素描,常不設喻和少作修飾,以取其大而略其小、富有概括力的筆觸。它一般著眼於宏觀聯想,呈現出思維上高度跨越性。粗筆又可以分為時間跨筆、空間跨筆和意義跨筆。寫粗筆的竅門就是將新聞事實中最主要的特徵或動向概括出來,然後加以敘述。其次,粗筆並不排斥一般性的細節。最後,粗筆還可以與概括性的議論結合起來,以增強粗筆的氣勢與深度。


3.                  變筆:顧名思義就是筆法靈活多變。變筆的作用是使行文生動起變化,類型主要有下列種類:


<           粗、細筆的變化:忽起忽落,加上奇突的變化速度,給文章帶來氣韻。


<           交替使用敘述、抒情和議論的轉換與變化。


貳.                   填充


1.    新聞作品的特點主要有傳播性(必須通過媒介傳播)易碎性(不積壓時間)機遇性(受到版面或其他節目,甚至真實性的限制)選擇性(選取主題、素材)


2.    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鮮簡明深刻可讀性高


3.    簡筆粗筆變筆跳筆是五種基本的新聞筆法


4.    新聞語言的特點是具體準確簡煉通俗


5.    完整的新聞結構包括題目(標題)導語主體結尾背景五個部分


6.    標題的製作要求是準確鮮明生動簡潔


7.    新聞報導基本的結構形式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懸念式蒙太奇


參.                   問答題


ü         怎樣佔有新聞材料


新聞從業員每天面對許多尚未經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稱為新聞素材。它包括事實、情節、背景、有關的記載、觀點等。如果相關的素材愈多,從業員就愈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有效的佔有新聞材料的方法是


子.        準確地佔有材料務必核實材料的真實性。我們可以到文憲記載的資料室、相關權威人士的口述或學術成果等證實事件的真偽程度。在報導體罰孩子的同時,引述一些權威人士的觀點來支持:根據倫敦路透社(London, Reuters)的報導,大約有94%的父母會以體罰來教導孩子,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日後情緒或行為上的偏差,甚至會顯露出沮喪或沒有自尊感。他們引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奧蘭多大學的Paul Frick博士表示:使用體罰教導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更容易造成問題孩童。


丑.        全面地佔有材料:寫作選用的材料有時候像從汪洋裡打上來的一瓢水,但萬萬不能只滿足於這一瓢水,更該了解海洋。同樣,如果要新聞表現得深刻,就必須客觀地把事實展現出來。在新聞倫理諸標準中,“客觀”(objective )涵義指的是,媒體人在新聞活動中應如置身事外,冷眼旁觀的中立者(neutral gatekeeper),要不摻入自己的意見,在報導中做到正反互陳,意見與事實分開。如十一年前的保衛釣魚台新聞中,一般香港傳媒的導旬沒有滲入主觀的民族色彩,只是如實報導有關過程。


寅.        歷史地佔有材料例如路透巴格達電儘管聯合國    官員及國際人道主義團體呼籲赦免死罪,伊拉克    最高法院周一仍裁定,海珊(薩達姆    侯賽因)手下的前副總統應被處以死刑。傳播媒體還報導與海珊相關的歷史事例,如介紹199082日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一些背景:在思想觀念上海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證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佔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侯賽因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通過這些努力,海珊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


ü         製作新聞作品時應如何選材?


甲、               圍繞主題選擇材料:無論寫什麼文章,都必須考慮主題與材料的關係,否則只會像一盤散沙。確立了主題後,就務必利用材料充分地為主題服務,以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常見的深化主題手法有下列幾種:


²        查根究底法:記者努力找出問題的源頭,使人對問題所在得到完整的認識。例如在上海街頭,各種冷熱飲料應有盡有,惟獨沒有老字號光明牌”——一個價廉物美的品牌。經記者努力考查後,原來商店只嫌賺頭小而不願入貨。


²        對比聯繫法:有許多事物如果只孤立地看,便發現不出有什麼特徵,但將之跟其他事物作比較,才能顯示出新聞事實中所隱藏的邏輯性。對比法可採用縱向或橫向兩類。橫向的例子有:一位見義勇為的水警躍下寒冷的海裡救起一名墮海人士,岸上另有一批市民圍觀。把英勇的表現和見死不救的行為作對照,可收發人深省之效。縱向的例子有:20世紀50年代,上海把最後兩輛人力車送進博物館裡。記者巧妙地把人力車的興衰與人力車伕的命運聯繫起來,結果造成主題含義深遠的效果。


²        見微知著法:在生活中,平凡的事俯拾皆是,但只要花一點心思便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例如4 月22日為地球日,縱觀國際原始森林如印尼加里曼丹和亞馬遜森林,去年均備受發展和開墾的威脅。森林和樹木為地球生態的核心元素,起着吸收二氧化碳、穩定氣候、防止全球暖化、孕育生物等作用,是地球的肺部。然而,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本地層面,人類對樹木的保育仍未有足夠的關注,令林木逐片逐片消失,造成種種生態失衡現像。筆者再而抽絲剝繭地報導香港保護樹木的法例和機制如同虛設,樹木可被人隨時任意砍伐,樹木生命亳無保障。又列舉一系列的殘樹現象:過去一年,荷理活道舊警察宿舍石牆樹、堅尼地城科士街石牆樹和深水埗大坑東龍珠街明渠石牆樹,先後受到發展或工程的威脅,有被砍伐的危機。從以上事件,揭露出目前完全沒有保育石牆樹的機制,令一些珍貴的石牆樹地點,隨時會有被砍伐的危機。至於兩棵大眾關心的老樹,大埔林村許願樹和九龍公園榕樹王,雖然因公眾強烈關注而得到搶救和護理,榕樹王更開始重現新枝嫩葉,而許願樹亦暫不受抛寶牒的滋擾,但能否全面康復,仍是疑問。


筆者從全球的問題再縮小範圍探討香港亦存在著樹木的生命笈笈可危,突顯全球破壞環境已到了一個無可逃避的地步,必須嚴肅對待及盡快改善。


²        另辟蹊徑法:為了不落俗套,可採取多角度式的報導,找出一些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或者採取一些別人不曾使用的表達形式。香港傳媒對於一些明星的逝世消息,一貫採取的隱惡揚惡報導手法。例如:《星島日報》對梅艷芳治病態度的報導中,其隱惡揚善的程度最低。它沒有刻意地隱惡或揚善,多是以客觀的角度敘述梅艷芳對抗疾病的態度。該報詳細報導她抗癌經過,列舉了其因子宮頸癌病逝的原因。
《東方日報》只是集中褒獎梅艷芳在事業上的成就,為她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的形象。但該報並沒有梅艷芳治病情況的相關報導,對於她治病的態度也沒有作任何表態。該報曾報導梅艷芳沒有治病的原因,但只佔很少篇幅,報導中說明梅艷芳不去治病的原因是欲圓幸福夢,並強調了治病的痛苦。


《蘋果日報》也沒有就梅艷芳沒有積極求醫一事作負面大幅報導,反而以一些煽情的字眼歌頌其一生的成就,甚至標榜她是一個勇於面對死亡的抗癌勇士。
《明報》對梅艷芳沒有於病情仍輕時主動醫治這行為都是採取體諒、憐惜的態度。該報沒有批評梅艷芳不及時就醫,反而嘗試了解為甚麼梅艷芳患癌初期不就醫的原因,並為不利於她的報導作出平反。


但傳媒可以從另一角度去看如梅艷芳沒有於病情仍輕時主動醫治,這種行為不值得鼓勵,也作了一個壞榜樣。


²        去蕪存菁法:典型材料是指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質、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強大說服力的材料。在新聞報導中,要選有較大的新聞價值的事件去報導。


乙、                    選擇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可能是一個典型人物、一個典型場面、一個典型故事,甚至只是一個典型動作。若果找出來的材料不典型(具代表性而又具體的),報導只會流於零碎、單薄。例如:報導收聽MP3音樂險些失聰找來一位16歲少女陳欣欣作為該事件的〝人版〞。她天天花上7小時沉醉於音量「爆燈」的MP3世界,結果賠上日日耳痛半小時的代價,醫生更懷疑她的左耳耳膜已穿。這個事件足以概括而具體地告訴大眾:調校大聲浪聽MP3是沒有益處的。


丙、                    選取最能打動受眾的材料:從可讀性的角度來說,選材要講究新鮮生動、有趣,如:北極熊寶寶鼻吻 (路透社) 0213日 星期二 12:29AM新聞 柏林動物園212日公佈員工與北極熊寶寶親熱的不明日期資料照。這隻北極熊寶貝出生於2006125日,由於遭到母熊排拒,而必須由人工餵養。 路

/柏林動物園提供 (發稿:楊幼蘭/邱俊吉)

ü         分別簡述新聞導語和新聞主體的寫作的要求。


導語是新聞文章的首段,以簡潔的文字把新聞的要點與事件輪廓地講出來。它像故事的濃縮版本,只敘述重點和最有價值的部分。


導語寫法實際上可以千變萬化;儘管如此,它也有其基本要求:


(一) 要出語不凡,巧於開篇,突出最有新聞價值的那個新聞要素。


(二) 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華,突出新聞本身所具特點。


(三) 既然「新」是新聞的一大重要特徵,故此導語也要突出最新的內容和最新的時間要素。


(四) 必須客觀、清楚、真確和字字有根據。


(五) 標題文句最好避免詞彙重覆、用語簡潔、訊息密集。


(六) 要吸引和誘導讀者閱讀新聞的其餘部份。


新聞主體:就是新聞的正文(Body),相當於動物的軀體。它就著導語的內容進行但寫作上又有別於導語:


<         解釋和深化導語──就導語中提及的內容,進一步解釋和敘述事件的細節,使讀者更深入了解新聞事件。從整體結構來看,無論是擴充或縮小,它老是環繞著主題並為其服務。


<         補充導語沒有提及的資料──新聞導語只涉及最重要的事實,而且往往只突出「六何」中的幾項新聞元素。主體就要補充導語裏沒有的資料,有時也要補充一些跟事件有關的背景說明。


<         層次分明、敘述清楚──逐步闡述文章的材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