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我的講道
第一部分-宣讀福音
第二部分-講道
(乙) 網路上的資料:


四旬期第一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活出大誡命)
讀經一: | 申26:4-10 |
答唱詠: | 詠91:1-2, 10-11, 12-13, 14-15 |
讀經二: | 羅10:8-13 |
福 音: | 路4:1-13 |
A 讀經一:申26:4-10
1. 梅瑟站在約旦河東岸面對西岸的耶里哥,以民正準備渡河進入福地,梅瑟明白自己不能進去,臨別之際,便教訓以民日後在福地應如何善度愛主的生活,包括讀經一的內容。申命紀重新詮釋了部份出谷紀,故讀經一也有談出的記載,出23:19說:「你田中最上等的初熟之果,應獻到上主你天主的殿中;不可煮山羊羔在其母奶中。」讀者也可參閱出34:26:「你田中最上等的初熟之果,應獻到上主你的天主的殿中。不可煮羊羔在其母奶之中。」本主日的讀經一乃詳述這兩節。
2. 到過聖地朝聖的人士也許會發現,有牛肉食品出售的商店是不會同時售賣奶類食品的,這也是源於出23:19和34:26的規定。猶太人認為,牛乳是用來餵養小牛的,是要滋育生命的;「煮羊羔(kid)在其母奶之中」等於奪去生命,與其原意背道而馳,故是不該做的事。
3. 申26:2-3說把一切收成先「放在筐裏」,然後送往耶路撒冷的聖殿交給司祭,目的是要把初果獻給上主,感謝祂所賜的福地,從中種出大地的產物。申26:3的「我們的祖先」意指亞巴郎,天主許諾賜給他那片土地(創15:7);申26:5的「飄泊的阿蘭人」是指聖祖雅各伯,他帶領其子孫移居埃及(創46)。希伯來人在埃及落地生根,人數激增,以致埃及人恐怕受威脅而迫害希伯來人(申26:6),於是上主透過了出谷而拯救了他們。對於「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申26:9說天主「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他們便由一個遊牧生涯轉變成定居生活,把大地的產物奉獻給恩主是理所當然的,以表感恩之情。
4. 申26:11很有意義:「然後你與肋未人,和住在你中間的外方人,歡樂享受上主你的天主賜與你和你家庭的一切福分。」這是對盟約的重申,要喜悅地慶祝。作為教友的我們,「新而永久的盟約」乃基督體血,主日彌撒中所誦唸的尼西亞信經也概括了耶穌愛的犧牲以拯救世人。同樣,申26:5-9也道出了上主如何拯救了自己的百姓,我們回憶和紀念地說:「我信 …」,故讀經一彷彿是一篇古代的信經。
5. 讀經一的主題是「逾越」,這也是整個四旬期的主題,我們要「逾越」到天父那裡去,要想起祂與我們所訂立的新約。申26:8-9等於逾越節(出12:42-51),逾越的方法就是「大誡命」:「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4-5)「全心」是人發自內心的意願,「全靈」乃人的整個性命,「全力」是人的財富,我們愛天主應包括全心的意願、整個性命和財力,整個自己。大誡命的實踐可在申26:8-10中清楚地展現,申26:8說天主拯救了以民,這是給人「全靈」;申26:9談「全力」,因為天主恩賜了「流奶流蜜的土地」;申26:10談「全心」,以民應「俯伏朝拜上主你的天主。」
B 答唱詠:詠91:1-2, 10-11, 12-13, 14-15
1. 詠91:1-2是一項呼籲,呼籲信眾要向上主祈求,求祂保護,原因可見於詠91:3-6,信眾正面對詠91:3所說的「縲絏(陷阱)」和「瘟疫」、詠91:5的「黑夜驚人的顫慄」和「亂飛的箭矢」、詠91:6的「癘疾(苦難)」,整體來說就是受到魔鬼勢力的嚴重威脅。天主聽見了人的禱聲,便「以自己的羽毛掩護你」(詠91:4),可惜有些人仍會跌倒,詠91:7說「疫疾卻到不了你身邊」,只有熱心的信友才能走到祂「身邊」。反省:很多不義的執政者出爾反爾、故意製造貧富懸殊、貪贓枉法等不義的事時,不少教友仍主張教會應保持緘默,他們拿「宗教不應干預政治」作籍口,這些人必須反思詠91:7的話。
2. 不義者和為他們吶喊的人會受到懲罰,正義的人「親眼要觀臨」(詠91:8),天主會派天使保護他們(詠91:11)。詠91:12說:「不使你的腳在石頭上碰傷。」巴力斯坦地屬沙漠地帶,周圍遍佈亂石,象徵着魔鬼的力量,但天主會保護忠於祂的人,不但保命,詠91:13更說:「經過在獅子和毒蛇身上,你可踐踏在猛獅和毒龍身上。」意謂反客為主,聖徒可以痛擊魔力,把其擊潰。詠91:14-16是天主發言,詠91:14的「承認我的名」指對天主的信賴,祂會保護,也會「應允」需要的人(詠91:15)。
3. 細看答唱詠與大誡命的關係,詠91:2的「我的避難所,我的碉堡」指「全力」,詠91:12指「全靈」:「天使把你托在自己的手掌,不使你的腳在石頭上碰傷。」詠91:14則談「全心」:「他承認我的名,我必保護他。」
C 讀經二:羅10:8-13
1. 先看上文,羅9:31-32說:「31以色列人追求使人成義的法律,卻沒有得到這種法律,32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不憑信仰,只憑著行為追求。他們正碰在那塊絆腳石上。」保祿強調「成義」非憑人力得到,而是要靠羅10:10所說:「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宗徒早在羅3:24曾說:「眾人都因天主白白施給的恩寵,在耶穌基督內蒙救贖,成為義人。」
2. 羅9:31說「只憑著行為追求」成義,會使人「碰在那塊絆腳石上。」「絆腳石」乃出於依28:16:「因此吾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塊石頭,一塊精選的石頭,一塊寶貴的角石作基礎,信賴的人必不動搖。」」那「在熙雍安放一塊石頭」指十誡,「精選的石頭」指默西亞,祂要保護人免於喪亡。「絆腳石」一詞也與依8:14相關:「他將是以色列兩家的絆腳石和失足的暗礁,是耶路撒冷居民的羅網和陷阱。」依8:11-15與依8:5-10在上下文上是相關的,後者說我們應該依賴上主,因為祂是聖的(依8:13)。如果人否認祂,便不會得到祂的保護,會跌入「網和陷阱」和「折傷」(依8:14-15)。
3. 讓我們回到羅馬書,保祿在羅10:2說其同胞「對天主有熱心,但不合乎真知超見」,因此無法與天主建立正確的關係,羅10:4說「法律的終向是基督,使凡信祂的人獲得正義。」可見重點就是「信德」,憑遵守誡命不能帶來救恩,因為人無法自救。進入讀經二的內容之前,讓我們稍為了解以色列的思維,以色列人只懂看人的外貌來判斷人,每個人由三部份組成:「心和眼」+「口和耳」+「手和腳」,「心和眼」關乎人受情緒所主導的思維,「口和耳」是人的說話,「手和腳」推動有意識的行為,各部份都應和諧共處,並要平衡各部份的需要。
4. 雖然讀經二只包括羅10:8-13,但羅10:1-7也很重要,而重心在於羅10:4:「法律的終向是基督,使凡信祂的人獲得正義。」這話強調「信德」的重要,活出信德要依靠「手和腳」,而信德的意識乃在於「心和眼」+「口和耳」,羅10:10闡釋說:「心和眼」表達「心裡相信」,「口和耳」用來表達「口裡承認」,這樣便「可使人獲得救恩。」保祿更引述了兩則以色列傳統來確定上述的話:依28:16指向「心和眼」而說:「凡相信他的人,不至於蒙羞。」岳3:5則指向「口和耳」而說:「凡呼號上主名號的人,必然獲救。」兩則傳統中間夾雜着一個重要訊息:「其實,並沒有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區別,因為眾人都有同一的主,他對一切呼號他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這段書信藉着表達的風格展示了救恩的普世性。
5. 讀經二也與大誡命相關,羅10:10的「口裏承認」+「心裏相信」即「全心」;羅10:13的「凡呼號上主名號的人,必然獲救」即「全靈」。
D 福 音:路4:1-13
1. 路4:6記載魔鬼視「一切權勢及其榮華」均屬於他,福音似乎把天地視為兩個王國,魔鬼操縱着人世間。不但如此,魔鬼原來也熟悉聖經,善於使用聖經來攻擊別人,真值得我們反思,研讀聖經應該是為了人的靈修和信德上的進步,如果感覺不到有進步,原因何在?
2. 魔鬼的三個誘惑與大誡命相關,魔鬼叫耶穌把「石頭變成餅」來充飢,但耶穌「全心」地愛天主,沒有考慮個人的需要。第二個誘惑叫耶穌「朝拜」魔鬼來換取財富,但祂卻「全力」地愛天主,而不是人間寶富。第三誘惑要求耶穌從聖殿頂上跳下,但祂只會為天主而死,因為祂「全靈」都愛主。最後,耶穌在十字架上現身說法,祂「全心」聽命於天主去拯救世人;至於「全靈」,祂在十字架上為人付出了性命;「全力」也是明顯的,祂一無所有,連紅袍也被人瓜分了。
3.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中,申26:5-6說希伯來人受到迫害,申26:7-8天主拯救了他們,這是「逾越」。到了福地後,天主恩賜了那片「流奶流蜜的土地」,以民的回應是申26:10:「將這初熟之物放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俯伏朝拜上主你的天主」,這就是「全心全靈全力。」答唱詠的詠91:14-15最重要,詠91:2 談「全力」、詠91:12談「全靈」,而詠91:14的「他承認我的名」指全心。讀經二談「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全心」。福音中,耶穌示範如何活出大誡命。
四篇讀經的重要章節
1. 申26:10:「上主,請看!我現今帶來了你賜給我的田地裏所出產的初熟之物。」
2. 詠91:14:「他承認我的名,我必保護他。」
3. 羅10:9:「如果你口裏承認耶穌為主,心裏相信天主使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
4. 路4:8:「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衪。」
(丙) 王保誠神父資料
【路加福音4:1-13分享】
耶穌明白自己的大能是為了服侍天主和弟兄,不為滿足一己
那時候,耶穌充滿聖神,離開約但河,就被聖神引入荒野,四十天之久,受魔鬼試探。耶穌在那段日子,什麼也沒有吃;過了那段日子,就餓了。魔鬼對耶穌說:「你如果是天主子,就命令這塊石頭變成餅吧!」
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
魔鬼引耶穌到高處,頃刻間把普世萬國指給耶穌看,並對耶穌說:「這一切權勢及其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全交給了我;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所以,你如果朝拜我,這一切都是你的。」
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奉侍他。』」
魔鬼又引耶穌到耶路撒冷,把他放在聖殿頂上,向他說:「你如果是天主子,從這裡跳下去吧!因為經上記載:『他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踫在石頭上。』」
耶穌回答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耶穌,再等時機。
路加福音4:1-13【誰若為我喪失自己的性命】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
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生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
路加福音9:22-25

The disciples of John came to Jess with the question, “How is it that we and the Pharisees fast on many occasions, but not your disciples?”
Jesus answered them, “How can you expect wedding guests to mourn as long as the bridegroom is with them? Time will come when the bridegroom will be taken away from them, then they will fast.”
Mt 9:14-15
While the bridegroom is with the disciples they don’t need to fast. The prophet Isaiah reminds us that “the only fast that is required by God is to loose the bonds of injustice, to undo the thongs of the yoke, to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 to share our bread with the hungry, to bring the homeless poor into our house, and cover the naked.”
【I Have Come To Call The Sinners To Repentance】
Jesus saw a tax collector named Levi sitting at the customs post. He said to him, “Follow me.”And leaving everything behind, he got up and followed him. Then Levi gave a great banquet for him in his house, and a large crowd of tax collectors and others were at table with them. The Pharisees and their scribes complained to his disciples, saying, “Why do you eat and drink with tax collectors and sinners?”Jesus said to them in reply, “Those who are healthy do not need a physician, but the sick do. I have not come to call the righteous to repentance but sinners.”
Lk 5:27-32
【Reflection on Lk 5:27-32】
We know people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 That i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What would that wisdom make of Jesus? It would dismiss him instantly, because he was the friend of so many “non-we” people: the despised, the outsiders, the discredited, the poor. So much for conventional wisdom: it is to be relied on when we are interpreting the Gos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