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有很多夢想,都是近幾年才開始做!」她把半輩子貢獻給家庭,42歲成為中醫,60歲後學海泳、考上船員,還拿了文學獎,如今回歸初心、返鄉種菜。畢竟人生四季皆美,何不持續夢想體驗,打開生命所有的可能?


林月慎60歲那年,一個和煦的秋日午後,興奮拿著剛考到的船員證,搭上朋友駕駛的小船,出海了!


為了這刻,她前兩年到百貨公司第一次為自己買泳衣,是鮮豔的粉紅碎花三件式。58歲的她穿上泳衣,跳入海中,努力拋卻恐懼,跟教練學海泳。


「經過7天密集訓練,課程結束通過考核、拿到證書時,我開心到跳起來!」她笑說,「雖然仰式、自由式、蝶式通通不會,只會蛙式,但能悠遊自在地在水中滑行,我心滿意足了。」


年紀這麼大,為何要考船員證?

她說,「一般人搭遊樂船也可以看海,但如果有船員證,我可以搭朋友開的小船,人少、自由,不用跟大家一起、不再被規定行程,我可以想出去就出去,有屬於自己的航程、空間。」


她回憶,第一次出海那天,溫暖陽光從雲層灑落,天空清朗、涼風徐徐,她的心境也從一開始很恐懼,慢慢放下,「靠海岸線處,浪比較大,但到了外海就風平浪靜、四面寬闊,我覺得離土地、離工作都遠了。人世間的事情,都跟著離開,放下喧囂。我終於可以放空了。」



林月慎,在鄉間出生、成長,放棄升學幫爸媽種田;18歲後進城打拚、結婚後養兒育女,然後,50年過去了,未曾做過自己。


直到60歲,終於,海闊天空。


人生四季,各階段皆美

「對西方人而言,時間像是趕工的收割者,不斷揮舞著鐮刀前進,永不回頭。在東方,時間是周而復始,讓人有一再參與的新機會,」英國管理思想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說。


韓第認為,光陰時序循環似圓,人們既要如西方人那般把握當下,亦應懷抱東方的生命哲學思維:生活的組成可以重新排列,再接合成不一樣的生活,讓人生有無限可能。


韓第和太太住在離倫敦車程一小時外的農莊逾30年,從落地窗外望去,可觀察農夫們的作息和自然時序如何相互呼應、歲月更迭。他在那裡欣賞春暖花開、蜂飛蝶舞,看見秋收麥田、冬雪爛漫。他比喻人生有「四季之美」:階段似乎都可事先預測,但細節應隨時代變遷有所不同。


生活和工作的準備與萌芽,如春;奮鬥與茁壯為夏;黃金年華可謂秋收;沉靜待發、即將重啟的年歲是冬日。


在台灣,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7歲,男性77.5歲、女性84歲,雙創新高。每個人都該思考的是,夏耘、秋收後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要如何重啟新的循環?


「第三人生」發起者、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 Kelly)接受《天下》專訪時曾說,「我們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意識到長壽已改變我們的生活視野,我們無法避免。因此,更應持續成長、進化,回歸我們內心深處認為身而為人應有的模樣:更平靜、智慧、善良、勇於去愛。」


「第三人生」並不是「第三歲月」(Third Age),未必以年齡為界線,而是在人生的某個節點,覺察真實的自己、追尋內心嚮往,做出改變。


凱利引用韓第的S曲線(Sigmoid Curve)指出,改變的時間點就是「你現在的人生穩定上升期」,去思考人生第三幕,你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


這個階段是集大成的巔峰歲月,重新創造生命的歲月,應如美國詩人狄金生(Emily Dickinson)所言,「我們並不是年年變老,而是每天變新。」


《天下》透過5個人物專訪,看他們如何將第三人生,活得更精彩、蓬勃、生機盎然。


基隆地區的女中醫林月慎,是第一個精采人物。


童年歲月,春耕時節:

全校第一名畢業的農家女孩

1952年,林月慎出生在萬里二坪鄉間,在家中9位兄弟姊妹排行老四。父親務農,她從小就在田裡幫忙。


童年農忙時期,全家大半時間都在山坡土角厝進進出出,母親帶她升火煮飯,幫父親、弟妹準備三餐。


「田裡工作多,小時候苦,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回去看,卻覺得美好,」林月慎說,大家會一起跳繩、跳格子,夏天用繩纏象鼻龜讓牠飛、沒力了就把牠烤來吃,小同伴們夜裡唱歌,看火金姑漫天飛舞。


林月慎小學以全校第一名畢業,但家中沒多餘金錢供她升學,且農務需要人手,因此11歲後,當父親在萬里鏡湖礦區旁開了「柑仔店」,她幫著做生意,賣草繩、罐頭、米香、麵粉、醬油、紙錢蠟燭等民生用品,還自產自銷麵粉袋四角褲。


後來,煤源漸趨枯竭,礦坑連續災變、關閉,雜貨店生意大受影響,兄弟姊妹陸續出外找工作。


18歲,林月慎來到台北,做過餐廳電梯小姐、到服飾店學過旗袍、到西門町南洋百貨當櫃姐,見過城市繁華,但也遇過男女同工不同酬、公司倒閉、老闆跑路,嘗到人情冷暖。


工作3、4年,林月慎認識了丈夫,21歲結婚了,陸續生下4個孩子。傳統家庭出身的她,自覺順理成章應放棄工作、專心養兒育女,「我當家庭主婦其實也沒什麼夢想,就想把孩子照顧好!」


人生夏耘:

兒子一場病,立志學醫

林徽因曾為兒子寫下《人間四月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林月慎的第二人生,中年盛夏歲月的愛與志向,也與孩子息息相關。


小兒子吳宏一6歲那年,一場嚴重感冒導致腎臟受損及泌尿功能失常,不斷頻尿、瘦到皮包骨,她帶小兒反覆就醫,卻治療3年不癒,甚至有醫檢師跟她說,「妳這個兒子養不起來,」讓她當場大哭。


檢驗師勸她改試中醫,她半信半疑去三重某中藥行拿五帖藥,沒想到小兒子吃到第三帖,就漸漸改善。(延伸閱讀:一條街7家診所 全台灣最愛看中醫的人在這裡)


那年,林月慎約34歲,開始對中醫產生好奇,自願無酬在台北伊寧街某中藥房幫忙,從基本藥材辨識、洗切炮製學起,慢慢了解性味歸經、主病宜忌等基本醫學。


35歲那年,她立志當中醫。



林月慎因兒子一場病立志考中醫,在忙碌家庭主婦生活中撥空苦讀8年才考上中醫師,現在退休後,仍會回萬里義診。


因為只有小學學歷,林月慎選擇參加國家考試,必須「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再參加「中醫師特種考試」,兩階段通過後,再經過1年6個月臨床訓練,成績合格就能獲得中醫資格。


林月慎當年先買中醫典籍自學,但因用字艱澀看不懂,只好跟妹妹借錢上北部知名的「名師補習班」補習。


每天天剛亮,她就邊做家事邊苦讀,聽洗衣機隆隆洗衣,一邊擦地、一邊背書,送完小孩上學後,又立刻飛奔圖書館,K書到傍晚才回家煮飯。


晚餐後赴補習班上課,回到家時夜已深,卻不敢鬆懈,晚上12點,「家人都呼呼大睡,獨留我坐在燈下跟《傷寒論》、《婦人良方》、《黄帝內經》奮戰。」


1985年5月,林月慎中醫檢定考及格,但隔年特考落榜,之後2年,政府停辦中醫師特考,復考後,指定書目增加,讓她更覺上榜無望,在一次超難模擬考後,「我情緒崩潰大哭一場,把書一本本裝進紙箱,交給回收車阿伯載走。我選擇放棄,不考了!」


沒想到,有一家補習班因政府暫停考試導致報名減少,開始另開戰場,鼓吹學員赴陸進修。


補習班好友就力邀大家赴陸讀書,林月慎想,就算不考執照,將來也能照顧自己和親友,因此她商請鄰居顏媽媽幫孩子做便當、帶上學,丈夫也對她「拋家棄子」赴陸進修沒意見,「我對中醫的追求,當時家裡都覺得是好事。」於是背起行囊,遠赴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後改制上海中醫藥大學)考入學考,就讀。


勇於改變、創造新生

「我當年去上海中醫藥大學,他們設有國際針灸培訓中心,用大體老師教學,」林月慎說,學生看著大體各區塊剖面、肌肉組織、血管和穴位,例如「百會穴」就是一顆泡福馬林的頭顱剖面,正中央插根針,「直接可見到穴位和入針角度、位置,與血管、神經、骨頭肌肉分布的距離,看多了,你未來臨床下針時,心裡會更有定見,下針就準、就快!」她兩隻手比劃著。


林月慎在上海接受3年專科教育,回台北後再去重慶南路,把書一本本買回來,家裡房間、餐廳、客廳、浴室、廚房都貼滿講義,把握每分每秒讀書機會。


42歲那年,林月慎終於特考及格,從立志到考取花了8年光陰,「看到上榜的時候,我在那邊一直跳、一直跳!好開心!」


45歲,她用存款和標會來的錢開了「同德中醫診所」,鼓勵自己不只專精醫術,更重要的是同理心與醫德。開業當天,父親開著發財車前來,兩人高興的眼淚奪眶而出。


中醫師全國聯合會前理事長陳旺全透露,林月慎認真苦讀、虛心求教,從鄉間苦讀上來,還當上基隆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成為金山、萬里、基隆社區一帶小有名氣的中醫師,讓許多為醫者都深覺不容易。


秋收的第三人生:

不再成全別人、犧牲自己

英國偵探小說作家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說,「我非常享受第二度盛年,第二度盛年的來臨,是當你結束了感情的生命、男女關係的生命,突然發現自己──比方說,50歲的時候,面前敞開了一個全新世界,充滿可以思考、研究、閱讀的東西……,就好像身體中有股新鮮泉水冒出來,點子、想法源源上湧。」


林月慎和丈夫的感情後來漸行漸遠。她開業行醫,一肩扛起四個孩子所有學費,包括後來長女赴美讀書,三女兒到法國、西班牙讀研究所等費用。


如今,終於退休了。


長女吳心怡從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畢業,又赴美到波士頓大學讀藝術史,回台一度當老師,但發覺教書不是興趣,因此以一年時間苦讀考取中醫特考,接下母親「醫缽」。


當年被中醫治好的弟弟吳宏一,自台大機械系畢業後,也決定不當工程師,加入中醫行列。



林月慎因兒子吳宏一(前排左1)重病而投身醫林,之後靠行醫支撐家庭、養兒育女,如今兒子、大女兒吳心怡(前排右1)和二女婿鄭樹仁(後排左)都是中醫師。


「媽媽確實為我們犧牲奉獻一切,」吳心怡談起媽媽,竟立即掉下眼淚。


她說,小時候看著媽媽努力苦讀,就是為了治癒弟弟、撐起全家,母親在生活或感情上有自己想做的事,但都壓抑下來。


如今,林月慎將診所交給兒女經營。


與她相識15年的基隆市生命線協會主任李昌萬描述,林月慎承擔整個家,覺得自己是人家的太太、人家的媽媽,會成全別人、犧牲自己。第一和第二人生都「為別人而活」,內心總是有「窒息的束縛感」,但她其實「是一個喜歡做夢的人,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


「我小時窮苦,所以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例如小孩要去美國讀書,我其實籌不出那筆錢,還是會想辦法,希望把這個家照顧好,」林月慎說。


孩子大了,林月慎終於可以做自己,「我有很多夢想,都是近幾年才開始做!」(延伸閱讀:「第三人生」規劃指南 五大要素帶你跑贏退休馬拉松)


發揚赤子之心的初冬:

回歸自我、點火傳承

猶太教哈西迪教派有個信條:「老年對無知者來說,是寒冬,對知者而言,卻是收穫季節。」


這是沉澱收穫、點火傳承、回歸自我、發揚赤子之心的時刻。


林月慎60歲後考船員證、寫作、開闢自己的農場菜園,在海邊、在山間,看春夏秋冬。


59歲那年,她騎車到海邊吹風,巧遇剛海泳回來的結拜哥哥林朝城中醫師,聽聞他常駕小船出海釣魚,心生嚮往就下定決心學游泳、考船員證。


「我是一個鄉下長大的孩子,在山裡長大,對海有距離、但又嚮往,覺得大海好神祕、有好大吸引力,卻又讓我充滿恐懼。」


她說,「所以第一次出海,我好興奮、緊張,但又好開心!」




在鄉間成長、農忙、半輩子貢獻給家庭,渴望自由的林月慎常去看海,60歲考了船員證出海去,「覺得人世間的事情都跟著離開、放下。」


林月慎拿出藍色船員證笑著說,考照時,全場就她一位阿嬤,其實考船員證不難,難的反而是學游泳時,一開始無法克服陌生和恐懼,覺得快窒息、驚叫連連,「我不斷告訴自己,要勇敢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啊!」


但學會游泳後,考船員證就是接受基本安全訓練,滅火、棄船求生、落海後的保溫、求救隊形等訓練。


首次和朋友出航、看著廣袤大海,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也驚覺世界這麼大,有很多事該體驗。


因此,她和朋友開始出國旅遊,一起參加寫作班。


65歲那年,以一篇「大媽的中醫之路」,榮獲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首獎。


林月慎謙虛地說,「我的寫作老師鼓勵我參賽,說我的人生有故事性,我一開始都說不要、不可能。後來被說服試試看,沒想到會得獎,領獎當天我都呆呆的,覺得意料之外。」


文學獎評審鍾文音說,林月慎的文字沒有花俏語言、沒有裝飾修辭,有的是「滿布紙頁的學習、停滯、困頓、突破,為人生打開另一扇窗的不氣餒精神,」可感受到生命力在字裡行間竄。


「我從媽媽身上學到,『挑戰』永不嫌晚,」二女兒吳心欣說,「是不斷學習、向上的心造就今天的她,很多中年人、銀髮族都抗拒改變,但媽媽有開放的心、勇於挑戰,才有了不一樣的生活。」(延伸閱讀:「我的職業是終身學習者!」55歲柏林藝術家教你發掘潛能)


歸鄉,親近泥土療癒自我

18歲到台北討生活,如今68歲了,林月慎割捨不掉對故鄉的眷戀,用存款買下萬里故居附近的土地,蓋間小屋。


現在,步行到童年農忙的土角厝,只要不到10分鐘。


林月慎在屋子附近種起蘿蔔、蔬菜、水果、草莓,想推廣園藝療法,也想將廢棄土角厝修復,回歸初心、療癒他人。


在故鄉蓋小屋、種蔬菜水果,計畫修復小時農忙的土角厝,林月慎也想鼓勵親友來體驗「園藝療法」,透過接觸山林放鬆心情,重新體會生命美好、生機盎然。


她會拔下芒草,折成惟妙惟肖的孔雀,然後手持草鳥,信步入林,看藍天、遠山、聽黑羽土雞咕咕叫。


她說,這輩子,總想著有天要回來,「這一生,一直思思念念這個地方。」


林月慎說,60歲後,出海、寫作、旅遊,「但是讓我最感動的,還是回到我的家鄉、我的田園、我成長的地方,能重新體會那個鄉間簡單生活、很美好的感覺,每天看日出日落、看星星月亮,就好像活到我的童年。」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說,人生應像倒金字塔,年紀愈大、活得愈寬,懷抱孩子的好奇心,擴大探索世界的向度,「如果能讓心態重回小孩,重新學習、探索世界,生活領域會更寬廣!」


在這裡,她能看見自己童年苦中作樂的身影和蹤跡,彷彿還能看見芒草、火金姑、聞見大灶升起的柴火飯菜香。


人生歲月、四季皆美,生命是不斷循環的過程,仍有不斷夢想、持續體驗世界的可能。


脫下白袍和皮鞋,林月慎穿著夢幻的粉紅衣衫和雨鞋,笑得像童年的自己。


林月慎

出生/1952年

學歷/中醫師特考及格、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

經歷/家庭主婦、中醫師

第三人生/當船員、作家、菜園主人,開始為自己而活,追求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